七年级历史上册《走进家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二)目标5“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理解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与传承文明的主体”中的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这一二级目标编写的。本节课讲述学生生活方面家庭、服饰等的变化,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概念:身边的一切都有历史,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本节课以时间为主线展示事物的变化及变化的轨迹,叙述事物的发展脉络。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不同种类的图片和资料的描述,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和感受家庭、服饰的变化。
(2)能选择自己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描述它们的历史发展过程。
(3)能设想未来生活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描述身边熟悉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和讨论法。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家庭、服饰等的变化;通过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理性认识:一切事物都是有变化的轨迹。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口头调查父母或祖父母小时候的衣食住行状况。
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所涉及的概念名词较多,教师可作简明的解释,学生理解教材即可,不必深入挖掘,更不必让学生记忆。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从身边熟悉的点滴事物出发,感受变化,感受历史,教学评价应侧重于学生能否关注身边的历史,是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和小组活动,能否通过收集、处理历史资料,描述一个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歌曲欣赏:《常回家看看》。
老师:听着这首亲切的歌,使我们更爱我们的家。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家庭来看看自己的家,好吗?
提问:(1)你了解自己的家吗?(2)你有没有想过你爸爸(妈妈)像你这样大的时候,他(她)的家是怎样的?(3)你爷爷(奶奶)像你这样大的时候,他(她)的家是怎样的?
学生:从很多方面回答,比如人口数量、服装式样、头发、家具、摆设、房屋。
老师:把学生说的都写在黑板上,并对学生进行鼓励。
课件展示:一起探究:请同学们比较:“图5—1420世纪初期的一个家庭”与“现代的一家三口”。(小组讨论)
提问:现在的家庭与20世纪初期家庭相比有哪些变化?
老师:在学生讨论、回答以后,作出归纳:图片反映的表面信息是20世纪初期家庭成员的构成是四世同堂、聚族而居,今天大多数的家庭是三口之家。我们仔细观察、挖掘还会发现好多变化。这就是说百年来家庭在家庭成员、家庭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老师:从古到今家庭有了好多变化,那么,我们的服饰又有哪些变化呢?
课件展示:亲近服饰:图5—15、图5—16、图5—17。(分别为书本中的图片)
提问:(1)这三张图片上的衣服各有什么特色?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服装特色?在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出示问题:(1)服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什么关系?(2)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改革中原传统服饰,采用北方少数民族的短衣紧袖的胡服?(胡服骑射)(3)从唐代妇女衣裙的飘逸、低领薄衫、雍容华贵的风貌能看出唐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老师: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归纳:战国时期赵国国王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我国古代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国势衰微、面对强敌的情况下,他推行了“胡服骑射”政策,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一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以适应骑战的需要。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胡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着窄衣小袖的楚国木俑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雍容的贵妇穿着宽袍大袖的华服,反映了开放的盛唐气象;身穿旗袍的妇女形象反映出满族的生活习俗对清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从三张图片中可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服饰(衣)变迁的轨迹。通过图片,可让学生直观感受服饰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课件展示:插曲:话说旗袍。
提问:从旗袍的被接受到流行,再到成为中华民族服装的象征,这一曲折过程说明了什么?
老师:清代满族妇女服饰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以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开始在达官贵妇中流行。自20世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无不穿著,甚至成了女性在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中的礼服。对于课件中的提问老师提供参考答案:民族融合,文化交融与文化改造,创新不断作用的结果。
课件展示:继续探究:我们身边碗、鞋子、头发、交通工具、住房等从古到今有何变化?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完毕派代表相互交流。
课件展示:碗、鞋子、头发、交通工具、住房等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
课件展示:图5—18“席地而坐”、图5—19“坐榻盛行”、图5—20“坐高椅子”。
提问:你能看出这三幅图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哪个方面的变化吗?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老师:不仅服饰有它的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都如此,图5-18、5-19、5-20系列图片即是一例(此三幅为书本中的'插图)。《汉代陶俑》中两人为席地而坐,魏晋时期《洛神赋图》中人物坐榻盛行,为低坐,而到五代十国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人们普遍高坐椅子。从不同时代的文物中可以发现日常生活(坐)的历史,看出人们生活习俗、方式的演变的过程。
课件展示: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图片和分析问题了解了家庭、服饰、座椅以及我们身边的、生活用品、住房、饮食等的大致发展过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追踪一下从你出生记事到现在身边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分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确定某一个方面或事物谈变化;每组确定召集人、组织人、代表发言人;讨论时要联系自己从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和资料,包括课前对长辈的调查结果;尽量提供具体事例;时间在5分钟左右。教师巡视观察小组讨论的进展。
老师:请各组代表发言。代表发言后,要求其他组成员评价或补充,教师归纳。
课件展示:课后探究:(1)现代服装有什么特点?(2)现代服装与现代社会有何关系?(3)请你描绘以后家庭的蓝图。
结束语:变化是永恒的。身边的一切都有来历,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可以为我们展示许多生动的故事。我们可以从这些事物的变化中,捕捉到社会的影子,感受历史变迁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最后祝愿同学们用实际行动去编出更多更精彩的生活故事。
参考资料:
赵武灵王与“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我国古代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当时,赵国无力抗击一些小国的侵扰,而赵武灵王即位后,赵曾屡败于秦、魏等国,国力大衰。面对严峻的形势,赵武灵王决心振兴赵国。他分析了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认真研究了壮大力量的办法,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笨重的战车只适合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因此,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才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惟一出路。同时,只有改穿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当时,他改革传统的舆服制度,而效法胡人的服饰习俗,阻力巨大。由于胡服骑射顺应时代的要求,代表赵国的利益,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胡服骑射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胡服不仅只适应于作战的需要,它比中原原来的衣冠更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旗袍──清代满族妇女的服饰。1840年以后,西洋文化传入中国,许多沿海大城市,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服装式样的变化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适合当时的风尚,体现了女性解放的思想。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洛神赋图》──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名作,以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作《洛神赋》为题材而绘制的。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曹植的哥哥曹丕在一次战役中得到甄氏。曹植爱慕甄氏,但后来得知甄氏自杀身亡,他非常难过。后来在路过洛水时,曹植追思高唐神女的故事,夜梦心上人甄氏前来相会,遂作《感甄赋》,后来被改名为《洛神赋》。《洛神赋》写得冷艳哀怨,缠绵悱恻。顾恺之把这种意境氛围表现得极为成功。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是个贵族,生活奢靡。南唐后主李煜为规劝他,派画家顾闳中潜入他家,目识心记,画下了这幅作品。据说李煜曾把这幅画拿给韩熙载看,希望他有所节制,但韩熙载并不以为然。规劝的目的没有达到,这幅杰作却成了画坛一宝。
【七年级历史上册《走进家庭》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设计[精品]08-26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5篇01-25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01-23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参考07-23
历史总复习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资料11-08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04-06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华夏之祖11-02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同步测试07-25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参考07-20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5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