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

时间:2023-03-03 17:08:31 建设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

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1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通知》(闽教基〔20xx〕39号)和《福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榕教综〔20xx〕8号)要求,为推动我县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新期盼,现就加强我县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结合开展校际帮扶共建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部署,全面落实《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工作部署,围绕教育强县目标要求,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加快推进县域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全覆盖。在“十三五”深化城区学校“小片区”管理、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学校标准化建设、集团化办学等管理机制改革基础上,“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县级统筹,着力推进城区学校与乡(镇)村学校建立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乡村学校质量提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到20xx年底前实现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建设全覆盖,到20xx年共同体紧密型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取得明显成效。

  三、重点任务

  1、加快推进共同体建设。按照因地制宜、联动发展原则,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城区与乡镇学校结对紧密型教育共同体,采取“1+1”或“1+N”方式,全面开展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2、探索多种建设模式。在深化原有的城区学校“小片区”管理、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优质校挂钩帮扶、对口帮扶、大学区制等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强县”任务,明确具体建设目标,积极推进融合型、共建型紧密教育共同体建设,通过“师资统一调配、课程统一安排、教学统一管理、教研统一要求、考核统一评价”等,开拓城乡学校共同成长新途径,着力打造一批示范性学区集团和新优质特色学校,形成一套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同体办学新模式。

  3、加强统筹。加强统筹,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制定考核奖励机制,开展常态化、多样化、有实效的教育帮扶工作。共同体组建以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为主,鼓励优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自身乡村学校数量较少的地区参与跨县、跨市的教育共同体建设。

  4、要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与乡(镇)村“温馨学校”建设相结合,统一部署,共同推进。

  四、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局将提升乡(镇)村学校办学水平作为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实施。

  2、加强资金保障。统筹利用义务教育学校相关经费,为乡(镇)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开展教研、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慰问等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持。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典型案例学校加大经费奖补力度,促进巩固提升。

  3、优化师资配置。要强化统筹,加快按编制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并实行动态调整。要加快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县域内校长教师常态化交流轮岗制度,积极推进乡镇内走教等制度,重点组织骨干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着力解决乡村学校老龄化、结构性缺编问题。要结合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做好各学校领导层的配备和教师资源配置,特别要选优配强龙头学校的校长,保障共同体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要加大支教支持力度,在支教待遇上予以倾斜。可根据受援学校办学实际情况,给予派出学校轮岗教师农村校或薄弱校支教经历认定,并在晋级评聘和评优评先上予以优先考虑。支持名优骨干教师发挥作用,县级名优教师、校长走进乡村学校讲学交流人数占各级名优教师数达20%(市级要求)以上。

  4、考核办学成效。制定教育共同体建设考核评价标准,重点考查优质资源增量与校际差距缩小等学校持续发展情况。将帮扶成效和提高本校办学水平成效作为校长、书记年度奖励性绩效考核重要内容,考核评价结果与奖励金挂钩,具体考核办法以福州市教育局出台的考核方案为准。

  5、加强督促指导。加大工作督促指导力度,将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列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确保工作目标如期实现。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媒介大力宣传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先进典型,宣传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乡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校际帮扶共建)建设目标

  1、第一阶段(20xx年1月起):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与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福清文光学校与罗源三中;实验小学与中房中心小学;凤山小学与霍口中心小学;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与鉴江中心小学;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与碧里中心小学。

  2、第二阶段(20xx年12月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全覆盖。

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2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坚持公益、创新机制,资源下沉、提升能力,便民惠民、群众受益”的原则,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均衡下沉医疗资源、推进分级诊疗为根本目的,建设和发展“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简称“医共体”),逐步改造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建立合理就医秩序,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工作目标

  整合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新机制,实现县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新格局。通过医共体建设试点,整体完善医共体服务体系,使我县医共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逐步建成。

  三、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和规划引导,根据我县县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服务需求,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统筹安排医疗机构组建医共体,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二)坚持公益,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逐步破除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鼓励医共体内成员单位在保持法人资格、单位性质、人员编制、投入渠道、职责任务、优惠政策、原有名称等“七不变”的前提下,实施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药品目录、采购配送、诊疗标准、医保支付、医防融合、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后勤保障等“十统一”管理,调动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利用县级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医共体内发挥集约优势,推进县域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社会效益。

  (四)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创新医共体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功能,重点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和基本医疗紧密结合、深度融合,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群众负担。

  四、组建和管理

  (一)组建县医共体

  以县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县妇幼保健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乡镇卫生院为成员,组建郯城县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医共体”)。乡镇卫生院保留原名称,加挂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某某分院牌子。核心单位与成员单位形成“责权统一、分工协作”的县域医共体。

  (二)建立医共体管理体系

  1.统一人事管理。县医共体人员编制实行总额控制,由医共体按照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个范畴统筹使用,原则上可横向、不纵向统筹。医共体内全部实行岗位聘用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原有人员按原人事规定管理,新进人员由医共体自主招聘,报县委编办备案。完善与医共体建设相适应的职称晋升办法,实行科学评价,拓展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医共体内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疗或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前,必须按规定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连续服务1年。鼓励县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基层医疗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2.统一财务管理。组建县医共体财务核算中心,单独设立集团专户、专账,在现行财政投入政策、渠道和补偿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实行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财政投入资金按国库集中支付程序统一支付使用。医共体设立固定资产专账,分别建立台账,实行统一管理。各单位诊疗设备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可由医共体核心单位根据业务需求统一调配使用。

  3.统一药品目录。医共体内统一药品医保报销目录、统一价格。药品目录优先选择国家基本药物。医共体各成员单位所需药械由医共体统一招标采购。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可遴选的药品范围全部下沉基层,加强医共体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制定长处方、延伸处方实施方案,明确处方病种和药品目录,并结合实际适时调整完善。

  4.统一采购配送。坚持药品集中采购方向,落实以省为单位的集中采购和医疗卫生机构自主采购有机结合的药品集中采购新机制。在严格执行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前提下,医共体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对中标结果执行满1年以上的公开招标药品进行集中议价采购。各成员单位所需药械由医共体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

  5.统一诊疗标准。医共体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全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和优质护理服务。制定完善县域内分级诊疗标准,健全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县域消毒供应、心电诊断、临床检验、医学影像、远程会诊等五大中心;按照各分院功能定位和技术特色,合理布局,重点建设区域诊疗分中心,实现医共体内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化、优质化、同质化,并实现整个诊疗过程的可追踪、可调控、可监管。

  6.统一医保支付。按照“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原则,将不低于上一年度的医保资金打包预付给县医共体,实行按月预付、当月结算、动态调整、年终平衡。县医共体建立医保资金专户,实行专账管理。县医共体结余资金可用于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和内容等。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完善超支分担比例。县医共体内上下级转诊的,患者住院只扣减一次报销起付线。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90%,中医药项目报销比例提高到95%,起付线调整为200元,年度内只扣减一次。

  7.统一医防融合。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皮防站、县结防所纳入县医共体成员单位,承担各自牵头业务的指导落实。同时,促进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家医签约、康复养老与基本医疗的.紧密结合、深度融合。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探索基层医防融合服务模式,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优势,明确团队中医生在开展医防融合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推动“上下分开”。做好区域卫生健康信息系统与高血压、糖尿病质控监测系统的衔接,推动高血压、糖尿病医防融合管理数据共享。

  8.统一绩效管理。合理利用核心单位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各自优势,通过内部协商建立利益协作共同体,建立员工绩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医共体内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共体内部要建立考核机制,应将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时效、群众满意度等关键指标纳入绩效分配考核。对于医共体内部开展交流学习、技术指导、专家坐诊、双向转诊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相关标准给予适当补贴。

  9.统一信息系统。建立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将县、乡、村三级全民健康信息统一管理,推进医共体内院务管理、诊疗信息、电子病历和医疗服务等信息互联互通,医共体各成员单位间可以共享县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数据,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方便患者看病就医。

  10.统一后勤保障。消毒供应、办公用品等医共体内各项后勤保障服务均统一管理,统一供给和保障,相关费用按照成本予以结算。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研究建立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机制,调研起草并出台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章程,搭好基本架构,明确部门单位职责分工,为医共体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12月)。医共体建设启动并正式运行,按照“七不变”“十统一”的总体要求,初步制定并落实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医共体有序有效运作。

  (三)推进阶段(20xx年1月-12月)。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医共体内部运行机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县域内分级诊疗制度全面落实、就诊新格局得到构建。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医共体建设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分级诊疗、优化整合医疗资源的重要载体。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医共体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措施,强化督导考核,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实施多方联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出台配套文件,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保证改革措施有效落实。县卫生健康局要发挥牵头作用,明确医共体建设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组织制定医共体建设规划,建立医共体效果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医共体的监管。县财政局要按照规定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县医疗保障局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三)强化督查评估。以落实医共体内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基层人才结构改善和服务能力提升以及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内容为重点,建立医共体整体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整体评估。要加强评估效果的运用,与医疗机构评审评价、重点专科建设、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强化工作导向作用。

  (四)注重宣传引导。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目的、运行机制、诊疗程序、政策措施等相关内容的宣传。要组织开展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经验总结,及时推广典型做法。引导群众改变就医观念和习惯,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各方面支持认可度,为推动医共体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3

  一、精心谋划,科学制定优质均衡发展创建方案

  1.加强统筹谋划。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各地要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提高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重要举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到20xx年底,全省确保20%、争取30%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到20xx年底,争取全省不低于70%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到20xx年底,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2.坚持因地制宜。各州、市要认真总结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经验,依据云南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规划,确定每个县、市、区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工作目标、年度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有关部门要为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资金、人员、政策等保障。要坚持标准、严把质量,在保持稳中求进的前提下,可结合实际对规划进度作适当优化和调整。

  3.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和我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逐县摸底,全面、准确掌握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等4个方面基本情况,健全硬件投入、设施设备定期更新等机制,制定责任到人的整改方案和措施。

  二、创新方式,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4.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空间布局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校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并严格实施,不得随意变更。各级政府将教育部门纳入同级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新建配套学校建设方案,有关部门应征得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依法落实城镇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标准化学校有关规定。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强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管理。

  5.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台账,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项目,通盘考虑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大校额,推动实现学校办学条件和班额、校额达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有效途径,努力推动实现乡村温馨校园全覆盖。

  6.推行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优势和优质品牌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促进学区学校间优势互补,增强薄弱学校造血机能,整体提升办学质量。以教师科学配置为基础、教学质量为核心、教育评价为牵引,促进校际间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建立健全县域内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机制,完善“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新建学校”帮扶机制。

  三、完善机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7.完善控辍保学常态化工作机制。压实控辍保学“双线四级”责任,落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学校和村组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责任机制,推动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充分利用云南省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动态管理系统、政府救助平台等,认真落实控辍保学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无遗漏,确保辍学学生“劝得回”。健全普职融合等安置保学和应助尽助救助机制,确保劝返学生稳得住、有出路。健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提升学校吸引力,确保劝返学生“学得好”。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控辍保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依法依规开展未成年犯义务教育保障工作。

  8.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机制。深入推进“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加快推进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或以政府购买民办学位方式入学就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关爱保护机制,优先保障寄宿需求,畅通亲子沟通交流渠道,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9.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特殊教育拓展融合,从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端延伸。健全面向视力、听力、智力障碍和孤独症等各类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服务机制。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加大对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健全特殊教育专业支撑体系,为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配齐配足教职工,为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配备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专职兼职教师。

  四、深化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10.改进义务教育评价。开展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职责评价、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等,切实扭转以分数为主的评价导向,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和活力。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适时推进省域自主性监测,建立反馈整改机制。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述评有关制度,将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学业述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内容。

  11.大力推进智慧教育。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实施学校基础设施和环境智能化改造,普及智能教室、虚拟实验实训室、智能图书馆等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终端。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建设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以数字课堂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示范课程,建成服务全省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提升区域间、城乡间以及校际间的教学管理水平。

  12.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政策。实施阳光均衡分班,均衡配备师资,严禁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探索统筹校内外资源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及模式。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落实和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进学校章程建设。探索推进学生上学放学路径规划和校园周边交通环境治理改造等工作。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依法依规处置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

  五、全面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3.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定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和视力监测,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项目进校园,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创新劳动教育方法和评价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筛查评估、早期识别与干预机制。

  14.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课堂教学。坚持因材施教,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辅导。规范课堂教学,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深度、全员参与。注重课堂向课外延伸、教学向教育拓展,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健全教学评价制度,注重评估与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量和作业时间,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15.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完善省、州市、县、学校四级教研体系,推进省、州市、县三级教研机构建设,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专职兼职结合的教研队伍。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增强教研工作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效能。

  六、夯实基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6.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加快推动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深入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各县、市、区统筹教师资源,按照高于规定学历的教师数、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以及教师职称、年龄结构等核心指标,均衡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推行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持续加大思政、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等紧缺教师的配备和培养力度。

  17.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推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实施“万名校长培训计划”、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项目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边境地区、“三区三州”有关地区倾斜。加强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教师、小学全科教师和“三科”统编教材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落实中小学10%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的政策。改进教师评价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

  18.依法保障教师待遇。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推动各地为乡村教师提供稳定性住房。实施集中连片地区乡村教师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绩效工资核定向乡村小规模学校、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倾斜,内部分配向班主任和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教师倾斜。对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和社会事务进校园进行统筹规范,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对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乡村教师予以奖励,鼓励各地对优秀教师予以奖励。

  七、压实责任,加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织领导

  19.强化主体责任。各级政府要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履行公共教育职能的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完善各级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工作机制,明确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等部门相应责任。各级政府每年至少要听取1次义务教育工作汇报,建立健全有关奖惩制度。

  20.强化经费保障。保障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严格落实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建设,加大对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作的投入。

  21.强化督导评估。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各地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义务教育年度巩固情况监测制度,通过调研评估、指标监测等方式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县开展实地评估和指导,对达到标准要求的县、市、区适时申请国家认定。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对因工作落实不到位,不按期完成创建任务的地区和创建后出现工作滑坡的州、市、县、区进行约谈或问责。各州、市人民政府要健全监测机制,完善监测手段,通过全程监测、动态监控、过程督导等,加强对创建县和规划县的督促指导。

  22.强化激励机制。对在20xx年及以前年度主动申请接受国家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的县、市、区,省级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每年组织1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讨观摩活动,推介宣传典型经验做法。

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4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为群众提供从预防到治疗、康复,连续、协同、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基本原则

  (一)全面合作、厘清定位、利益共享

  根据我市医疗资源现状和需求,通过组建医共体,辅以专科联盟方式建设县域医共体。

  1.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组建以人员、资金、技术、服务、信息、管理一体化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厘清各级医疗机构职责,各司其职,开展医保基金总额打包付费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推进分级诊疗,促使镇(乡)卫生院诊疗量明显上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落实,各镇(乡)卫生院可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

  2.中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慢性病防治院与各镇(乡)卫生院组建以技术、人才、管理、利益为主的专科联盟,以各专科特色技术为支撑,专科联盟内各专科共享相互技术优势,建立资源下沉和双向转诊工作机制,促进专科补位发展和资源下沉,促使镇(乡)卫生院管理和专科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专科服务(门诊、住院)逐步提升,专科病人外转比例逐步下降。

  (二)稳妥起步,分门别类,循序渐进

  根据连州市实际情况,早期以市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东陂镇中心卫生院和龙坪镇中心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组建县域医共体试点。早期医共体试点以紧密型合作形式组建,即市人民医院与镇(乡)卫生院组建以人员、资金、技术、服务、信息、管理一体化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并根据试点开展情况,逐步推开,覆盖全市各镇(乡)卫生院。

  (三)统分结合,权责廓清,强化监督

  理顺县域医共体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体系,科学界定县域医共体内部管理职能。对于医共体内紧密型合作的实行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财产管理、统一药品设备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信息系统管理,各医疗机构行政建制、单位性质、功能定位、财政补偿政策不变。对于半紧密型专科联盟,统筹人员管理、统筹学科建设、统筹质量管理、统筹后勤保障、统筹医保资金结余分配、统筹中心平台建设,各医疗机构事业单位性质、功能定位、政府投入财政补偿、独立法人地位不变。

  理顺医共体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体系,科学界定医共体内部管理职能。县域医共体内各单位原有的机构设置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第一名称不变,增挂“连州市xx医院医共体xx(中心)卫生院”牌子。镇(乡)卫生院功能不变,继续承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协助卫生执法、管理村卫生站等综合医疗卫生任务,医疗服务之外的收入不纳入县域医共体核算和分配。各成员单位的财政补偿政策和政府投入方式不变。镇(乡)卫生院继续享受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补助待遇。医疗收入和医保结余资金在成员单位之间的分配由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拟定草案,各成员单位达成初步一致意见后,报市卫计局、财政局批准实施,并报市政府备案。医保结余资金的分配可适度向镇(乡)卫生院倾斜。

  三、主要目标

  (一)提高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建立市、镇(乡)、村三级联动、分工协作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努力做到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专家治、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费用能降低,逐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减少过度医疗和资源浪费,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为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提高县域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组建医共体,提升市(县)、镇、村三级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促进市级医疗机构加大对镇(乡)卫生院技术帮扶,提高镇(乡)卫生院诊疗水平,按照分级诊疗的原则合理引导住院病人就诊;提升市级医院诊疗水平,减少住院病人外流,确保县域内住院率保持在90%以上。

  (三)形成医疗、医保、患者三方利益相容。实施医保基金总额打包付费改革,结余的医保资金可以在医共体内部进行再分配,促进医疗机构主动节约费用、节约医保资金,实行医疗与医保利益相容;在医保支付机制的驱动下,医共体内医疗机构密切协作,以便捷的流程、最好的质量和最低的费用服务参保病人,并为转诊提供跟踪服务,密切医患关系。

  (四)形成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同向激励机制。围绕居民健康的终极目标,主动指导和监督乡村基层医务人员做好公共卫生和疾病基本防控工作,做实健康促进、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工作,使参合居民少得病、早发现,降低县域内参合人群的总发病率和就医总成本,从根本上减轻居民疾病经济负担和风险。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组建方式和功能定位

  (一)县域医共体的组建形式

  县域医共体内各单位原有机构设置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第一名称不变,基层医疗机构增挂“连州市xx医院医共体xx(中心)卫生院”的牌子,连州市人民医院增挂“连州市县域医共体连州市人民医院”的牌子。

  (二)县域共同体管理模式

  1.成立“连州市医疗共同体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由市人民医院、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市卫计局分管负责人组成。管委会为医共体决策机构,负责医共体所属医疗机构的总体规划、运营方针、资产调配、财务预决算、收入分配、人力资源管理等重大事项。管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成员若干名。每届任期5年。主任由市人民医院法人代表担任。副主任由主任提名,经管委会聘任。

  2.建立“连州市医疗共同体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监委会”)。监委会是医共体的监督机构,负责按章程监督管委会履职及分工执行情况,向管委会提出监督意见和建议。

  3.组建“连州市医疗共同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医共体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医共体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市人民医院,设主任1名,副主任2~3名。

  4.建立健全医共体职能管理部门。医共体内设人事部、财务部(核算中心)、医务部、护理部、公共卫生部、后勤保障部、药事部等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医共体相关业务日常管理。各部门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各部门主任由医共体管委会任命,副主任由主任提名,报管委会审核任命。

  5.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班子任用机制。完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用机制,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由市卫计局征求管委会意见后,按相关组织程序任命或聘任。其他班子成员由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提名推荐,征求管委会意见,由市卫计局考察、聘任。

  (三)县域医共体的功能定位

  1.医共体管委会:负责联合县域医共体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构建分工协作机制;制定县域医共体章程、县域医共体双向转诊实施细则、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和县域医共体医疗服务收入结算与分配的意见等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县域医共体组织架构和运行制度,并推进落实。

  2.市人民医院:负责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任务,承担对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与基层医疗机构有效对接及辖区病人的接、转诊等管理工作;统筹协调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床位的使用和管理,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有效做好医务人员的上下交流和出诊工作;承担县域医共体日常工作,做好工作信息、数据收集、汇总等工作,及时向卫计局报送。

  3.市中医院:重点承担全市的中医药诊疗,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为抓手,开展全市中医药诊疗一体化管理,提升全市中医诊疗技术和全市人民群众的中医保健服务;

  4.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重点做好全市妇幼保健、生殖保健、公共卫生工作;

  5.市慢性病防治院(精神卫生中心):做好慢性病和精神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6.镇(乡)卫生院: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伤残康复和慢性病治疗管理、追踪等任务;开展部分常规诊疗技术和康复、护理等治疗;做好公共卫生和疾病基本防控工作,指导和监督乡村卫生站完成医共体管委会规定的其他工作。

  五、主要工作任务

  (一)推进分级诊疗。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原则,一般常见病留在镇(乡)卫生院诊治;轻度疑难复杂或急性期的常见病,应由市级医院派专家现场指导镇(乡)卫生院就地治疗;受镇(乡)卫生院技术条件所限难以诊治的,应转往市级医院诊治。村卫生站和镇(乡)卫生院转来的病人,市级医院应优先安排入院。市级医院与镇乡卫生院建立双向转诊。在市级医院完成难度较大的诊治且病情平稳后,转回镇(乡)卫生院,由市级医院派原经治医生跟踪病人至镇(乡)卫生院,指导后续诊治工作。

  (二)规范医疗行为。镇村医疗机构推广使用标准处方、住院服务推广实施临床路径,建立质量监控指标体系,规范基础医疗质量。革新医疗服务流程,强化科室之间和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重复检查。采用基于循证医学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创新服务手段,开展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电子病历、医师多地点执业等手段,形成医生和患者合理流动的局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绩效管理。

  (三)实现资源共享。县域医共体为成员单位统一采购药品耗材等。统一县域医共体内部用药范围,根据实际进一步探索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在县域医共体内建立统一的检验、影像、病理等中心,实行大型设备统一管理、共同使用。县域医共体为各成员单位提供统一的社会化后勤服务。市级各医院要明确功能定位,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形成优势互补、集中诊疗、有序就医的良好格局,进一步提高县域内住院率。

  (四)强化信息建设。加快推进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市镇村医疗机构的合作。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在县域医共体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验检查。成员单位之间建立远程医疗合作关系,开展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教学查房、远程病理及医学影像诊断、远程专家门诊等活动。物价和医保管理部门为远程医疗提供扶持政策。统一建立县域医共体医疗风险联合防范机制。

  (五)完善医保支付。改革医保基金对县域医共体的支付方式,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超支原则不补,结余全部留用。市外住院病人(含大病保险)的报销也从总预算中支付,结余资金由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合理分配、自主支配。对县域医共体之外的市内其他定点医疗机构收治的医疗共同体辖区医保病人,由县域医共体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之结算。

  (六)开展签约服务。进一步完善镇村卫生服务和管理一体化,优化村医队伍,提高村医待遇,改善村医服务手段,市卫计局和市镇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村医的政策、管理和技术培训,开展村医签约服务。通过签约服务和签约转诊,引导县域居民养成有序就医、履约转诊的习惯,形成逐级转诊制度。开始阶段可实行“软签约”,县域医共体推出优惠措施,吸引居民签约。参合居民首诊应在与之签约的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就医。县域医共体内最高级别的医院确实无法诊治的疾病,由县域医共体内最高级别的医院出具转诊单向上级医院转诊。牵头的市级医院要通过考察选择若干家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谈判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转出病人相对集中送往合作医院,按照本地医保补偿方案与之定期结算基金支付部分的费用。定期评估合作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医疗费用和病人满意度等情况,必要时另选合作医院。

  (七)严格考核监管。对县域医共体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管理后,医保经办机构继续履行并加强相应职责:按照全省市统一的政策框架,拟定补偿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强化监管,确保基金安全;继续做好经办服务工作。转变部分职能和管理方式:按季度预拨部分资金至县域医共体;考核县域医共体临床路径执行率、病人实际补偿比、市外转诊率等,并与医保资金年终结算挂钩;帮助县域医共体做好体制外医疗机构的监管和市外住院病例有关情况的调查核实。

  (八)完善组织架构。县域医共体要成立理事会,作为医共体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医共体所属医疗机构的发展规划、资源统筹调配、医保额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明确各成员单位权利义务,明确管理措施和合作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达到运行有序、共同发展的良好效果。

  六、主要配套措施

  (一)深化市镇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县域医共体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对20xx年12月31日前进入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市级公立医院)的在岗不在编人员中具有执业(可放宽到助理)医师资格和医药卫生类大专以上学历的,经市卫计局会同市人社局对照条件审核确认并公示后,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合格者可视情况安排到相应岗位空缺的镇(乡)卫生院工作,纳入镇(乡)卫生院编制和岗位管理。

  (二)提升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市卫计局要依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促进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向中心卫生院集中,扶持实力较强的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力争到20xx年有2间的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调整中心卫生院编制结构,公共卫生人员按服务人口规模核定后,其余编制原则上应全部用于医疗岗位。镇(乡)卫生院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技术骨干,经过考核遴选,可“连人带编”调整到中心卫生院工作。牵头的市级医院要通过定期委派骨干医生到基层成员单位坐诊、巡诊、驻点、定点帮扶等方式,提高基层成员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

  (三)加强中心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鼓励和扶持中心卫生院发展特色专科、鼓励市级医院专家及团队领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具体科室,建立增量收益各方合理分配的机制。特色专科可以与上级医院开展合作共建,共同投入人力技术和设备,收益共享。提倡并鼓励市级医院领办中心卫生院或其部分科室。特色专科诊疗项目的价格由有关部门按服务时间、次数等方面制定。

  (四)大力推进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依托有资质的全科医生或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若干个全科医生(或乡村医生)服务团队,采取签约服务模式,为辖区内所有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双向转诊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健康管理等全科医疗服务。落实包保责任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团队化服务和家庭医生负责制。

  七、工作步骤

  (一)筹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座谈会,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二)启动阶段(20xx年12月)。以“连州市县域医共体连州市人民医院”为试点启动运行。市卫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人员对医共体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三)试点总结阶段(20xx年12月)。市卫计局对“县域医共体”试点运行过程与成效进行系统分析总结,逐步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

  (四)总结阶段(20xx年12月)。充分总结经验,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共体政策体系。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快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工作,成立连州市县域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编办、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计局、市审计局、市社保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计局,负责做好县域医共体的组织、协调、实施和督查等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县域医共体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深入研究,明确责任,建立信息沟通渠道,解决医共体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市卫计局牵头负责医共体实施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医共体补偿和投入政策的落实,市编办负责医共体内必要的编制调整,市人社局负责做好医共体所需人员的聘用和流动管理的落实。各部门要通力协作,认真落实医共体各项政策措施。

  (三)加强舆论宣传。宣传部门要组织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加大对开展医共体工作目的、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县域医共体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县域医共体工作顺利运行。

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5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通知》,根据《海沧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xx——20xx年)》等文件精神,为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义务教育共同体成员校同步发展、共赢共进,加快推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

  二、工作内容

  在原有北附学校教育集团的基础上,新组建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中学、东师理想厦门海沧东孚实验中学牵头,覆盖区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七大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一般为独立法人学校。教育共同体以牵头学校校名命名为“某某学校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加挂“某某学校教育集团成员校”牌子。教育集团制定共同体发展章程,商定共同发展愿景和具体举措,探索开展干部教师挂职交流、联合教研、课题共建共享、学生交流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交流活动,共享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良好的场地设施设备和优质的师资团队,促进集团成员学校融合发展,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办学层次,努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实施路径

  (一)构建组织框架。教育集团由牵头校统筹,发挥牵头校的引领作用,建立校长议事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围绕科学管理制度,共同磋商集团建设中的管理问题。制定合作互助的集团发展章程,围绕教师发展、教育科研、学生活动等内容,研究制定共同体建设工作计划和项目活动内容,统筹策划、组织实施开展各项活动,及时总结集团建设的做法与经验,研究制定下阶段工作举措和活动内容。

  (二)优化管理模式。教育集团要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建立并统一管理制度,在文化塑造、品牌创建、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质量提升等方面整体推进,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成员校全方位的良性互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学生真正享受到教育集团成员校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果。

  (三)推进教学管理。教育集团实行同步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推进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在课程管理、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检查、教学监测、教学评估等方面充分沟通,达到基本统一。要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研与共享。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集聚各成员学校校内外资源,建设具有本教育共同体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优质课程的开发、共享、配送机制,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四)加强师资调配。推进教育集团内部的教师统筹管理、调配和交流。通过教师交流、跨校兼课、师徒结对等形式,实现学区内各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质师资共享,并逐步推行管理干部交流制度。

  (五)促进学生交流。探索教育集团学生培养的长效机制,定期选派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互动体验。开展教育集团学生研学实践、劳动实践、联谊互助等活动和学生体艺特长交流、综合素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多元发展。

  (六)统一考核奖励。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委托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组织,教育局负责评估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注重增值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考查优质资源增量与校际差距缩小情况以及每所学校学生进步、教师成长、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特色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等方面。

  (七)促进特色发展。注重先进的学校文化在教育集团内部的培植和发展,大力塑造教育共同体成员校的'文化品牌,在办学理念、学校文化上形成教育集团的特色。要在坚持教育集团发展一盘棋的同时,尊重各学校原有的文化特色,使各校既有共同的主体色调,又有个性化的亮点,努力形成“一校一品”。

  四、保障措施

  为保障教育集团的有效落实,区教育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局领导联系制度,组建教育集团办学指导专家组,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集团的日常运作。保障骨干教师流动、优质课程开发、教科研联动、场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经费需求,加强共同体建设的过程管理,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组织召开共同体研究成果交流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共同体及成员学校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6

  为贯彻落实20xx年省政府民生实事任务要求,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惠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xx〕70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落实好“新增城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校区)1500 家”省政府民生实事任务的通知》(浙教办函〔20xx〕53号)和《宁波市奉化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奉教〔20xx〕9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在原有的小学5个“协作型”教育共同体、初中4个“协作型”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升格”,新确立“融合型、共建型”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教共体”)12对24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成立区教育局教共体建设领导工作小组

  区教育局成立义务段教共体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谋划、布局,领导和指导各义务段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各科室科长、各镇(街道)教办副主任、义务段中小学校长(或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普教科,王锡权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名单

  三、“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建设要点

  A、共建型教共体

  (一)基本定位。共建型教共体是指将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委托给城镇优质学校管理,或城乡若干所学校结为紧密型教育集团办学。

  (二)组织模式。由一所城镇核心校牵头,各成员校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管理模式,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特色等各方面实现共生发展。共建型教共体各自法人独立、财务独立,但工作统整,主要适宜在县域内施行。

  (三)主要建设内容

  1、资源共享。推动教共体内教师的有序流动、均衡配置、培训培养、整体评价等机制。鼓励各校培育特色学科,形成优质教师团队,引领学生发展。充分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整合核心校和各成员校的优质资源,实现教共体内师德建设、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管理共进。构建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以教共体核心校牵头的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和学校发展通报、研讨例会制度。实施教共体内教学协同管理,做到常规制度、课程建设、教学进度、作息时间、质量检测等基本同步。组织各校名师成立学科建设指导小组,指导教共体内学校的各门学科建设。

  3、教学共研。核心校以项目合作方式接纳成员校教师参与教科研,由骨干教师帮扶成员校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诊断监控机制,实施统一的质量检测管理,制定各学科质量保障制度,指导并督促各校学科教育。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教共体内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发展水平、学生发展水平。

  4、文化共生。教共体通过资源共享、活动共建、质量共评,助推文化渗透。核心校立足地域文化和学校教育资源,培育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教共体各学校通过城乡学生“手拉手”、家庭结对等形式,组织交流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共同进步。教共体之间力所能及地为对方提供教育基地和实践空间。

  5、考核捆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建立健全教共体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教共体内各成员校在特色发展、校园文化、学科建设、教研活动、教学协同等方面实行捆绑式考核,成员校的发展情况作为核心校相关考核的主要依据。形成利益共享、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四)政策保障。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县管校聘”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优化支持措施、细化捆绑考核要求,保障教共体内教师城乡合理流动。

  B、融合型教共体

  (一)基本定位。融合型教共体是指一所城镇优质学校与一两所乡村学校全面重组,融合成“一校二区”或“一校多区”,开展同步化办学。

  (二)组织模式。融合型教共体城乡各校区实行“师资同盘、教学同步、培训同频、文化同系、考核一体”的管理模式,实现一体发展。各校区合为一个法人单位,人财物重组后由教共体统一调配和使用;建立党政工一套班子,实行统一领导,可设总校长和校区校长,实行总校长负责制;各校区的学区范围相对独立。融合型教共体主要适宜在县域内施行。

  (三)主要建设内容

  1、师资同盘。建立教共体各校区内部教师流动机制,按教师配置相关要求,统筹安排,无障碍调配各校区教师。校区内因学科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教师短缺,由校区间以驻教、走教形式统一调配,实现教共体各校区教师由“学校人”向“教共体人”转变。

  2、教学同步。教共体内各校区实行教学常规、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同步。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常规检查、教学质量评价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在基本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促进各校区个性化发展。教共体各校区共建共享设施设备、课程资源等,充分依托网络设备和技术,积极开展远程教学、教研与管理。通过大型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推动教共体各校区师生交流互动。

  3、培训同频。教共体统筹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共体培训活动,共建共享优质培训资源。建立学科教研组,开展教共体内校本研修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为丰富的平台。制定好教共体内部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研讨、评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文化同系。加强教共体校园文化共商共建机制,建成标识明显的教共体文化体系。各校区在办学思想、管理理念等方面统一实施,以“移植+嫁接”的方式培育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学校文化。教共体学校通过开展城乡研学旅行社会实践、联谊互助、家庭结对等形式,共同组织交流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共同进步。教共体之间互为提供教育基地和实践空间。

  5、考核一体。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建立健全各校区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教共体内各校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特色形成、绩效奖励等方面实现全方位、一体化考核,真正形成利益共享、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四)政策保障。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编制、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从政策、制度层面建立与融合型教共体相配套的学校管理办法、岗位设置标准、人员流动规定、绩效考核体系,确保校区办学关系不断紧密和优化。

  四、做好教共体发展五篇文章

  (一)领导核心建设文章。“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城乡学校教共体建设,首先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负责教共体的宏观事项决策和未来发展规划。核心校校长作为教共体总校长,全面负责教共体的组织运作与各项工作的管理和推动,基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搭建共建共享平台,促进教共体内各校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各成员校校长作为独立法人全权负责本校所有事务,根据教共体相关制度履行成员校义务,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进步。教共体日常组织工作可以实行轮值制,每年由1所学校负责,定期开展教共体内各项交流研讨活动。

  (二)教师发展文章。目前,城乡学校的最大差距不是硬件而是软件,而软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队伍素质。组建城乡学校教共体要打破原来单纯以校为单位的师资力量壁垒,而是要着眼于整个教共体。根据教共体建设需要,核心校和成员校共同制定教师交流方案和考核办法。一是更广泛发挥名优教师作用。名优骨干教师是整个教共体的优质资源,优先在教共体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完善支教挂职制度。在现有制度下,核心校的教师优先安排到成员校支教,成员校的新教师优先安排到核心校挂职锻炼,从而在共同愿景下,实现教师的柔性流动,整体提升教共体内部师资水平。

  (三)学生发展文章。教共体要将学生发展纳入整体工作计划,探索建立学生交流长效机制,定期互派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城乡学生互动体验活动。一是学习交流。通过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分享成功学习体会等途径,架构同龄人心灵沟通的桥梁。二是活动交流。利用教共体内各校组织运动会、迎新活动、文艺汇演、科技节等机会,互派学生参加,加强联系与融合,构建学生发展共同体。三是结对交流。核心校与成员校结成年级对子、班级对子,在年级组建设、班级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学生之间结成助学对子、帮困对子,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四)教研科研文章。建立和完善教共体科研、教研机制,通过紧密型科研、教研团队与机制的建设,围绕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质量提升等共性问题、瓶颈问题开展项目化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整合教共体所属学校的名师、骨干等资源成立教共体中心教研组,制定统一的教研活动方案、学期教学计划、联考联测机制,实现教学进度、教学监测同步。通过送课、听课、观摩课等形式,共同研讨、交流切磋,整体提升,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教研活动不想搞、无法搞、搞不好等现实问题。

  (五)捆绑考核文章。为防止教共体学校发展“两张皮”,需要建立捆绑考核机制,使所有教共体学校捏紧一个拳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实现既“貌合”又“神聚”。捆绑考核可以采用“按照比例、逐步推进”的方式实施,如:组建初期,核心校的年度考核成绩以核心校考核成绩的80%与成员校成绩的20%构成,成员校的考核成绩以核心校成绩的20%与本校成绩的80%构成。往后,视城乡学校教共体建设实施成效,逐步加大比例。

  五、深入教共体建设的实施步骤

  (一)规范完善,统筹安排(20xx年7月-8月)

  总结梳理当前教共体建设的经验,分析当前教共体建设的优势和不足,遴选适合教共体建设条件的核心校或校区。完善教共体建设的相关政策。

  (二)成立机构,建章立制(20xx年9月-10月)

  各教共体成立理事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核心校校长(或书记)担任理事长,其他成员校长担任副理事长。理事长负责指导教共体内各项制度的制定,组织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各校区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项目合作实施方案以及教师培训交流、教学管理、质量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实施推进,精细管理(20xx年10月起)

  各校区认真执行教共体内各项工作制度,依据学年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严格日常管理,扎实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推进教共体建设取得新成效。

  (四)跟踪调研,评估指导(20xx年5月前)

  区教育局对教共体建设进行调研,完善教共体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教共体建设深入发展。

  (五)提炼经验,总结推广(20xx年-20xx年)

  加强过程评估,发挥诊断功能。组织教共体建设总结推进会,分享典型经验,研究解决推进中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教共体建设配套政策,促进教共体整合纳新,不断扩大教共体建设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