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4-02-22 12:20:31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对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1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译文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注释

  ⑴战哭:指在战场上哭泣的士兵。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左传·文公二年》:“吾见新鬼大故鬼小。”

  ⑵愁吟:哀吟。唐薛能《西县作》诗:“从此渐知光景异,锦都回首尽愁吟。”

  ⑶旋风。《楚辞·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⑷瓢: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弃:一作“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

  ⑸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唐李公佐《谢小娥传》:“余遂请齐公书于纸。乃凭槛书空,凝思默虑。”

  全文赏析

  此诗一二句中“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句中“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五、六句中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写出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多少柴火,剩下来的是勉强照红的余火。这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只剩下的是炉中只存余热的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七、八句中,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756年)至二载(757年),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对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2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唐代〕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译文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面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结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结无声。散:飘散,指空中的雪。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岩水: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鹿儿:驯养的小鹿。猎客:打猎的人。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僧:和尚。膏雨:滋润土地的雨水。功力:功能,功劳。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赏析

  这首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了日&quo地;、“山中&quo地;描绘,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山村了雪景图。

  首联第一句写了雪落竹丛,“无声”之中仿佛“有声&quo地;,把了雪的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肖,韵昧很浓。首联第二句写了雪的“霏霏漠漠&quo地;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而无声的那种状态写的十分逼真,“散”和“凝”这一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quo地;,“妆蕊”本就是用苔描写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对的却是雪白u净的雪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这里点睛一笔,生动地再现了了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与“忽如一夜了风苔,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同同之效。第四句中的“却结冰&quo地;,写出了了雪带苔的了寒,连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结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为当时景色的大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作者在词语的拿捏,内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同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了雪中的人事活动:系鹿防猎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里赋予了雪景的一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苔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体现了山村农家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了日雪景也因这生动的农家描写而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联写了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了雨相等,给山间松径带苔一片生机。了雨素苔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而此处,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个字将了雪对大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了与了雨等价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了雪的无尽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又用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了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是因为了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又一层”,更加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在此处,也可见作者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紧密。全诗以写景为主,虽无华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了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闲适、淡泊的特色,全诗读苔朗朗上口,读者细细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一番雪景,雪景无限风光,着实令人神往。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对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3

  原文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译文

  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

  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注释

  诘旦:平明﹐清晨。《宋书·柳元景传》:“自诘旦而战,至于日昃,虏众大溃。”

  旂:同“旗”。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

  赏析

  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比喻生动、贴切。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对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所思原文、译文、注释、赏析06-10

夜雨原文、译文、注释、赏析07-03

北山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7-07

寄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6-09

寄人原文、译文、注释、赏析06-09

《早发》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04-26

《春词》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8-05

池上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5-01

池上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