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3-09-23 11:03:37 古籍 我要投稿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前出塞九首

  唐代: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译文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悲悲戚戚地离开了家乡,踏上漫长的征路奔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官家限定了到达前线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难免灾祸。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我们君王的疆土已经辽阔,而开边的战争还是如此繁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只好弃绝父母的养育之恩,忍泣吞声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出了家门,一天天地走远了;见识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气。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骨肉之恩岂能不顾?无奈身为男儿死活没有定期。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摘掉络头让马疾驰,解下缰绳提在手里。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从万仞高山飞驰而下,俯下身来练习拔取军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押送征夫的是你们这些官长,而远戍边疆的我们也都算个人。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不管是生是死我们向前去,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睛!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路上遇到一个相识的人,托他捎封信给家中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伤心啊我们双方已是永别了,再也不能相聚一处同受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走了迢迢万里路,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军中的苦乐多么悬殊,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何时才能建立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行军进入一座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此处距国门已十分谣远,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头上的暮云悠悠南去,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却不能攀上它飞回故园。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敌人前来攻打我们的城垒,百里沙场风尘昏暗。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我们挥动宝剑几次出击,就把敌军打得东逃西散。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我活捉了敌人的一个酋长归来,系上他的脖子交给主将。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然后悄悄地站到队列里,初次得胜又何必为自己张扬?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众人争相冒功求赏,我想报功却羞于与他们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争功夺利的事中原也有,何况在这与异族邻壤的边境!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大丈夫应当心怀天下,岂可为个人的困穷而动容!

  注释

  戚(qī)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yīng)祸罗。

  公家:犹官家。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走马脱辔(pèi)头,手中挑青丝。

  走马:即跑马。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捷(jié)下万仞冈,俯身试搴(qiān)旗。

  捷下:是飞驰而下。搴:拔取。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

  磨刀呜咽(yè)水,水赤刃伤手。

  呜咽水:指陇头水。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丈夫誓(shì)许国,愤惋复何有!

  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shù)亦有身。

  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tiáo)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迢迢:远貌。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shū)忽数百群。

  河:即交河。“骑”字照以前的习惯读法,应读作去声,因为这是名词,指骑兵。倏忽:一会儿工夫。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树:立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jiāng)。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雨雪:下雪。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指落:手指被冻落。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汉月:指祖国。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lěi),百里风尘昏。

  单:音禅。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曰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奔:是奔北,即吃了败仗。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yuán)门。

  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辕门:军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馀,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dí)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众人:指一般将士。苟得,指争功贪赏。

  赏析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出塞

  清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注释: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guǒ)尸还。

  解:知道,懂得。沙场:战场。何须:何必要。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

  “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18

出塞原文,翻译,赏析05-17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04-05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11-25

出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04-18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热】10-08

【荐】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0-08

【热门】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0-08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精】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