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3-09-21 14:13:05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菊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菊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菊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注释

  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sh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lí):篱笆。

  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尽:完。

  更(gèng):再。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于公元796年(唐元和二年)作于长安。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菊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菊花

  明代: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尽借一作:借人)

  译文: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老旧园子里的小路旁已经长出了幽幽的花丛,一夜之间白霜从天空坠下落在花上。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有多少远在他方为客的未归人啊,只能借着篱笆看看秋天的景色。

  注释: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故园:古旧的林苑,也借指故乡。三径:借指归隐者的家园。幽丛:幽幽的花丛,这里指菊花。玄霜:这里指霜。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lí)落看秋风。

  篱落:即篱笆。柳宗元《田家》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

  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

  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兴,以菊花自比。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记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篱落,“日长篱落无人问”。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

菊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

  原文:

  重阳后菊花二首

  宋代: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译文: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重阳后菊花虽然还带着湿露,鲜嫩可爱,但已经无人来赏。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与重阳前比并没有差异,还是金色的菊蕊照着地上的泥沙。世俗之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解赏花,只知道看重阳节那一天的菊花。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过了重阳登高节之后,菊花还是很新嫩的,但所谓的酒徒与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这就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朋故友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

  注释:

  寂寞东篱(lí)湿露华,依前金靥(yè)照泥沙。

  东篱:化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因陶渊明诗意而后人借以特指菊花栽种之地。金靥(yè):字面意思是指金色的笑脸,其实是诗人的化用,实意是形容菊花,这一用法宋朝尤为常见。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退士:退休之官员。垂车:犹“悬车”,以悬挂车子表示不再当官上朝。

  赏析:

  第一首,起句先写重阳后的菊花无人观赏。“寂寞”,无人到来;“东篱”,特指菊花栽种之地;“湿露华”,菊花带着湿露,犹鲜嫩可爱。后三字与前二字对照,以见无人见赏的可惜,七字之中,自为比照,词意充实。第二句又申述菊花之美,与重阳前比较,进一步比照。“依前”,不异重阳之前;“金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照泥沙”,光彩照地,然只独照泥沙,有伤叹之意。第三四句“世情儿女”指世俗之人;说他们没有超脱的`情趣,即“无高韵”,所以只能应着节日故事,“看重阳一日”之“花”,实际上意在求福求寿,不解赏花。此诗借看菊事刺世人庸俗。

  第二首,起句写过了重阳“登高节”后,菊花尚新,也即第一首前二句的意思。第二句写“酒徒”与所谓的“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第三四句说菊花在节日与节后受人们的不同对待,恰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交”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范成大做过大官,这时“致仕”家居,大概也尝过世人这种冷淡的况味,故见重阳后的菊花有感而一发之。这首诗借看菊事刺世人的“势利”。

【菊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05-31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0-20

菊花原文,翻译,赏析09-08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0-25

《早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08

《樵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0-18

相思原文、翻译、注释、赏析01-05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4-17

读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