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赞上人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时间:2021-08-03 12:34:54 古籍 我要投稿

寄赞上人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寄赞上人

寄赞上人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唐代杜甫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译文

  前几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寻找一处栖身之地与您为邻。

  我年纪渐老腰脚乏力,在阴崖下居住实属不便。

  我想找的是一块重冈北护、终日得阳的地方,买所茅屋置点田地以终天年。

  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长满了杉树和漆树。

  正午时阳光颇为和暖,石田土质良好作物能够丰收。

  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牙疼的老病好了以后,再邀您同去西谷。

  徘徊于虎穴之上,观览于龙潭之恻。

  要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会在茅舍里备下清茶相待;也将踏着小路,拜访您的林丘。

  让我们结成“二老”,相互来往,那也是很风流的呢!

  注释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赞上人:即赞公和尚。

  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此代指赞上人。

  卜邻:选择邻居。《左传·昭公三年》:“惟邻是卜。”

  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

  未便:不便。

  竟日:终日,整天。

  买:一作“置”。

  杉:指树。黍:指庄稼。《全唐诗》校:“一作漆,即黍。”稠:多。

  亭午:中午。

  石:《全唐诗》校:“一作沙。”

  塞:《全唐诗》校:“一作寒。”

  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齿疾:才病。廖:病愈。

  裴回:今写作“徘徊”。虎穴:山名。

  面势:对面。龙泓:水名。

  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

  径:《全唐诗》校:“一作遥。”

  二老:指自己与赞上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在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区)所作。

  赏析

  《寄赞上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这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书信。

  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过对前一次卜邻的回顾,引出诗人置“草堂地”的条件。杜甫到秦州后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为那里有赞公这位“上人"的缘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说“卜邻”,正是这个意思。三至八句说明“心所求”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反衬出“一昨陪锡杖"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脚哀",由于“腰脚衰”,所以“未便阴崖秋”,脉络十分清楚。“未便"句从反面讲,“重冈”两句正面说,就是《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所说的“要求阳冈暖”的意思。“茅屋”句写作者的另一条件;置草堂并购附近可耕种的土地。最后一句“斯焉”的“斯”统指上述各项,“心所求”总结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闻”以下四句,描写“西枝西”的那条山谷。这里关于山谷的传闻,正照应上段中对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冈”,不过一从“冈’’说,一从“谷"说;“亭午"句承“竞日”句,其中一写正午,一写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诗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当期”以下八句。写诗人的愿望和设想:“塞雨干”、“齿疾瘳”之后,卜居西枝西谷,与赞公为邻,互相来往交游,共同欣赏西枝秀色胜景,以此为乐事。“柴荆”、“茶茗”,淡泊闲适,正是风流之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从这首诗里,读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他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到时和赞上人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

【寄赞上人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相关文章:

杜甫《寄赞上人》原文及译文鉴赏09-02

《寄赞上人》唐诗原文及注释11-10

九日寄岑参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小至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野老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所思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返照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月圆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遣兴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佳人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