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词语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⑵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⑸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6)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7)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8)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赏析】
这支小令除了“西下”和“在”以外,其余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一个意象,意象和意象就那样直接拼接在一起,无须乎中间的媒介。我们如果把它们点断,并标以句号,就很像电影脚本的片断了。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技巧是蒙太奇。蒙太奇的原意是构成、装配,用于电影就是剪辑、组合的意思,把分别拍摄的镜头有机地组合起来,通过镜头画面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悬念等艺术效果。这支散曲的意象组合便含有电影艺术的这种趣味。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都带有凄凉的意味。枯、老,着眼于生机之丧失;而昏鸦,除了字面给人的寒冷感以外,还能撩动人的归思。如杜甫《野望》:“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复愁·其二》:“钓艇收缗尽,昏鸦接翅稀。”马致远把这三个意象并列出来,读者自然会想象到那点点昏鸦绕着被枯藤缠住的老树觅巢的情景。这是从正面衬托那流落天涯的断肠人的心情。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以实适之境反衬羁旅之愁。那水畔桥边的人家。也许正升起缕缕炊烟,显得温暖、亲切,更能撩动旅人的归思。这写法颇似杜牧的绝句《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客心孤迥之际见到江楼红袖,那客愁就越发浓重了。马致远的这句“小桥流水人家”,和上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一样,也只是并列三个意象,就象电影中的三个特写,它们之间的关系留给读者自己去补充联想。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仍然重复着前两句的节奏,并列三个意象。“古道西风”这四个字使我们想起传为李白的《忆秦娥》下阕:“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似乎马致远是把这几句的筋骨借得来,凝成了“古道西风”四字。同时又置一瘦马于其中,画龙点睛似的,重新创造了一个意境。瘦马上当然坐了旅人,也许马之瘦已不堪骑、不忍骑,那旅人只是牵着它缓缓地踱着,总之是宛然有一旅人同它在一起。但诗人并不急于让他在这一句里就出现,只是不紧不慢地指点着一个又一个客观的景物。那旅人是留在最后一句才登场的。
第四句“夕阳西下”,突然改变了节奏,从六字句改为四字句,从并列三个意象改为一个意象的描述。这是整支曲子里最短的一句,短虽短,其作用却不可忽视。夕阳本身是一景物,如同前三句中那九个一样,但它又有敷设底色的作用。犹如画家先画好一个个景物,然后再整理底色、统一调子,“夕阳西下”这一句将前三句里九个景物统一在黄昏的色调之中。同一片风景,在一天内不同的时刻观察,会有不同的感受。黄昏容易使人想到休息,想到回归,想到家人。就连幼儿也是这样,白天到别人家里玩得很高兴,一到黄昏就闹着回家了。再看《诗经·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当黄昏时分,那妇女看到鸡入窝了,太阳西沉了,羊牛放牧归来了,于是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心情也就更深切了。黄昏,就这样强化了游子和思妇两方面的愁绪。
末尾这句“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原已若隐若现的游子。这是一个远离家乡浪迹天涯的断肠人。因为以上四句已很好地烘托了背景,所以诗人无须对断肠人再作描写,一句话六个字已足以把他的形象和心情表现出来。这“断肠人”是谁?可以理解为作者所看到的某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若作前一种理解,则更有画意,若作后一种理解,则更富诗情。我看是不必执着于一端的。
马致远有《东篱乐府》一卷(辑本),存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数十七套。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是保存作品最多的。这首〔越调·天净沙〕《秋思》则是其作品中最著名的一篇。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散曲的格律不太严,更接近自然的语调而又宜于采用口语。衬字的广泛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而这支小令相对说来,在造语和造境两方面更接近诗歌,尤其接近唐人绝句。王国维的评论是十分恰切的。
主要成就:
1、杂曲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马致远擅长用叹世超世的形式,虚掩其外,而愤世抗世的内容,则深寓其中。
综述,马致远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的。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再就是语言艺术的高超。
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讲述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汉宫秋》也许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绪。但是,我们要注意到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要么是在元朝统治下积极求取功名,要么是视一切价值标准为空幻,所以,在这方面过分强调是不适当的。这个剧本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压迫下曾以公主和亲,宋亡后后妃宫女都被掳去北方,这些当代史实都会给作者以较深的感受。而《汉宫秋》是一出末本戏,主要人物是汉元帝,剧中写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爱的女人,那么,个人被命运所主宰、为历史的巨大变化所颠簸的这一内在情绪,也就表现得更强烈了。事实上,在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汉宫秋》中的第三折《梅花酒》写得尤其动人,他利用回环往复的手法,将汉元帝在昭君走后,凄婉的的神情形象地描写出来,也不愧为散曲高手。
当臣下以“女色败国”的理由劝汉元帝舍弃昭君时,他忿忿地说:“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桥送别时,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儿出外也摇装。”
对夫妻恩爱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表现出汉元帝对情人的无限思恋,把剧本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这里在塑造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受。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落魄书生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甚至荐福寺长老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卖钱作进京赶考的盘缠,半夜里都会有雷电把碑文击毁。后时来运转,在范仲淹资助下考取状元,飞黄腾达。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如:“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 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这个剧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
《青衫泪》是由白居易的《琵琶行》敷演而成的爱情剧,虚构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造成戏剧纠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构成的三角关系中,妓女终究是爱士人而不爱商人,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陶醉。
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
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这是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涵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此相关联,马致远的剧作,大抵写实的能力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却很多。
包括《汉宫秋》这样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内,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作大段的抒情,这常常是作者在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如《岳阳楼》中吕洞宾所唱《贺新郎》一曲: 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汉。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的斜阳又晚。想咱这百年人,则在这捻指中间。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 这实际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写过多次的一种人生感受。
代表作品:
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1、清江引·樵夫觉来山月底
2、清江引·西村日长人事少
3、清江引·林泉隐居谁到此
4、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
5、南吕·四块玉·雁北飞
6、拨不断·菊花开
7、拨不断·名利竭
8、乔木查·想秦宫汉阙
9、四块玉·带月行
10、四块玉·酒旋沽
11、四块玉·绿鬓衰
12、四块玉·美貌娘
13、双调·拨不断·酒杯深
1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15、双调·寿阳曲·渔灯暗
16、小桃红·画堂春暖绣帏重
17、落梅风·心间事
18、落梅风·实心儿待
19、落梅风·夕阳下
20、落梅风·蔷薇露
21、落梅风·因他害
22、落梅风·天教富
23、落梅风·人初静
24、金字经·絮飞飘白雪
25、金字经·夜来西风里
26、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
27、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
28、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
29、水仙子·春风骄马五陵儿
30、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31、《小桃红》
32、《落梅风》
33、《拨不断·叹世》
34、《蟾宫曲》
35、《四块玉·马嵬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原文赏析04-11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原文赏析01-25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03-26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04-11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12-06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赏析04-09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赏析04-09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04-12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赏析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