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5-07 23:10:13 宇涛 古籍 我要投稿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李益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官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改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塞下曲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文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鉴赏】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人物生平

  李益,约生于天宝十年(约750年),约卒于文宗太和初年(约830年),享年80余岁,是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之一。他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唐才子传》: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这一年(769年)科举有长安和洛阳两个考点,齐映为此年状元。《登科记考》:大历四年,进士二十六人。上都,礼部侍郎张渭;东都,留守张延赏。李益到底是在洛阳参加考试还是在长安参加考试,学术界尚有争议。

  李益进士及第之后,于大历六年(77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官郑县(今陕西华县)主簿。有《华山南岳》《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等诗。三年满秩后,从大历九年(774年)至大历十二年(777年),李益西游凤翔,到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幕府任职。参与了大历九年郭子仪、李抱玉、马璘、朱泚分统诸道兵八万的防秋军事行动。写下了《从军有苦乐行》等诗。大历十二年李抱玉去世后,李益赴渭北。期间可能到过灵武,后转回内地。

  建中元年(780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祝殇辞》《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从军北征》《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塞下曲三首》等著名诗歌。建中四年(782年)李益在长安,再次参加制科考试,登第。徐松《登科记考》:“建中四年,李益、韦绶登拔萃科。”

  贞元四年(788年),应邠宁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张献甫的聘邀,在他的幕府做掌书记。在邠宁期间,李益与著名诗人孟郊、李观、柳宗元等人都有过交游。在这一年,任职左补阙的卢景亮请李益辑录他所作的从军诗以求观赏。于是李益从自己以前的诗作当中辑录了五十首赠给了卢景亮,并写了一篇序言一《从军诗序》。李益离开邠宁,结束他的第五次从军。贞元十一年(794年),李益和第一任卢氏夫人结婚。婚后不久,李益第二次南下,于贞元十二年(795年)春客居扬州。在这期间,结识了青年诗人刘禹锡,他们诗酒唱和,相交甚欢。两次漫游生活扩大了李益诗歌的题材内容,创作出大量诗歌,其中著名的如《扬州送客》《汴河曲》等。

  贞元十二年(796年)到元和元年(806年),李益到幽州刘济幕府。元和初,宪宗召李益回京,任都官郎中。后官中书舍人,后出为河南尹,后转为秘书少监,元和八年后,转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五年后,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元和五年(810年),李益升任中书舍人,后出任河南府少尹。约于元和七年(812年),担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不久李益即官复原职,历任太子右庶子、秘书监、太子宾客、集贤学士、直至元和末年,不断晋升。穆宗即位后,李益转右散骑常侍。此时唐穆宗刚刚主政,却想效仿唐玄宗前往华清宫度假,李益、李绛等人均极力劝谏,穆宗不听,执意由复道前往华清宫。事后,考功员外郎李渤提出李益谏幸华清宫,应特予迁升(参见李渤《考校京官奏》),穆宗并未听从。至长庆四年(824年),李益担任左散骑常侍。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李益担任礼部尚书,两年后辞官。

  大和三年(829年),李益在东都洛阳宜教里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1-11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06-20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06-07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06-26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2-18

古塞下曲原文及赏析03-08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03-20

(荐)塞下曲原文及赏析08-04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荐)07-25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推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