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评课稿

时间:2022-02-06 11:22:33 稿件 我要投稿

大熊猫评课稿

大熊猫评课稿1

  科普文,就是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所以它具有说明文的主要特征:知识性与科学性。同时,它还有自己的特性:普及性。因为科普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是准确、严谨、平实的,表述主要使用说明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科普文就是“干巴巴”的,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的传播,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科普文也会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在平实的说明之中穿插生动的比喻,在科学的介绍里穿插有趣的传说,在严谨的语言中穿插通俗的口语等。这就使得科普文的语言特色除了有准确严谨以外,还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通俗易懂的特征。

大熊猫评课稿

  因此,在科普文中的教学中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是科学性的教学,二是普及性的教学。在科学性的教学中,要关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在普及性的教学中,要关注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科学知识写得有趣、生动、通俗易懂的。

  赵丹娜老师执教《国宝——大熊猫》时,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老师对科普文教学的几个重点的思考。赵老师先明确了这篇课文的文体——科普说明文,向学生介绍了何为“科”,何为“普”。然后带领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找找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方面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做到准确说明关于国宝大熊猫的科学知识的。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了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和限制性词语对准确说明科学知识的作用。最后,老师让学生想想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欢读这篇说明文的,由此引出了“穿插”的作用,使用形容词的作用,使用修辞的作用。家庭作业是“写一写你所喜爱的一种动物”。

  从整个教学环节看, 赵老师关注了科普文教学应有的重点,对科普文的科学性和普及性都引导学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知识内容上没有什么缺漏。但是听下课来却觉得课堂比较生硬,缺乏一点整体的圆润。老师在文章的方法技巧上考虑得较多,但是对课文按知识点进行板块式的教学,却有了肢解课文之嫌,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受。

  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出课文介绍了有关大熊猫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这一环节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但是只是知识的筛选,没有激活学生对文本情感上的感受。

  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做到准确说明关于国宝大熊猫的科学知识的,前提是让学生觉得文章写得准确,先感受到“准确”,才有讨论“如何写得准确”的基础;让学生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爱这篇说明文的,前提是让学生喜爱这篇文章,先感受到“喜爱”,才有讨论“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爱这篇说明文”的基础。就好比让人说说一个女孩美在哪里,如果不觉得这个女孩美,就很难说出美在哪里。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加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先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篇写得准确有趣的文章,再来分析方法技巧,效果应该会更好。

  要让学生觉得这篇科普文确实写得很精彩,有趣也有用,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技巧的愿望。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与让学生理解写作技巧相比,前者更不容易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一些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受,让本来混沌的阅读感受变得清晰而敏锐。

  例如,给学生展示一段词典上对大熊猫的介绍,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有了对比,学生会敏锐地发现一个干瘪生硬,一个丰富有趣;又如,让学生模拟大熊猫的身份进行自我介绍,学生为了介绍好“自己”,必须去找出有关大熊猫特点的准确表达,对文章的准确性的感受就由“知道”上升到“感到”;再如,让学会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写得生动精彩的语句,讲一讲文中有趣的故事,想象一下西班牙国王半夜接电话的穿着、神情、语气,文章的生动性自然会感染学生。在做好了这些铺垫后,再来研究作者是怎么样写出这样的效果来的,就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而不是一个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当然,受到课时、借班上课等因素的限制,公开课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状况。因此,对这堂课的思考,意义不在于苛求一堂课的完美,而在于反观自己的教学,映照自身的问题,寻找更好的日常教学之路。在对这一课教学的观摩中,我学到的是,科普文的教学不仅仅要关注知识点的渗透,也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对文本的分析如果建立在学生有了阅读热情的基础上,就不再是孤立的问题研究,而是糅合了学生的情感愿望的阅读提升。

大熊猫评课稿2

  听了王老师的语文课《大熊猫》。《大熊猫》是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课文用三个自段分别从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食物特点三个方面作具体说明。学生对熊猫的样子、颜色和活动都非常感兴趣。在听课中我有如下收获:

  一、以图激趣。

  一上课,王志老师就出示了各种可爱动物的图片,有顽皮的猴子,有好斗的狮子,还有甩着尾巴走路的大象,一下子就拉近了课文和孩子的距离,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大熊猫的外形时,王志老师巧妙的运用熊猫的外型的组合图片,让学生来识字,使得识字由枯燥变得有趣。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观察中调动起来。

  二、以读为“本”。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以王志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如:引读、集体读、部分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以读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到大熊猫的可爱。

  三、重视拼音教学。

  虽然已经进入到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又是一届观摩课,大多数老师都不会在这样的一节课上进行拼音的教学,但是王老师却巧妙的进行了拼音教学,即复习了拼音,又训练了学生对三拼音节的认识。

  四、随文识字

  再讲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教师随机出示了熊猫的爪子及鸡爪,让孩子根据图和汉字“爪”字进行比对。加深了对“爪”字字形的记忆。

  建议:

  1、如果能在记忆“爪”字字形的时候进行写字教学就更好了。这样水到渠成,孩子把字形与写字结合得更紧密,节省更多的时间。

  2、是否应有部分板书,给孩子进行本课的梳理,可以是结构上的,也可以是重点词语等。

  3、再讲读大熊猫外形特点时是否可以进行习作练习,交给孩子描述动物外形特点的方法。把阅读与写作进行有进的结合。

  以上谨代表个人观点,望指正!

【大熊猫评课稿】相关文章:

将心比心评课稿01-20

梯形评课稿01-20

长城评课稿01-23

颐和园评课稿02-05

恐龙评课稿01-29

习作指导课评课稿01-20

近似数评课稿01-21

雪孩子评课稿01-27

画杨桃评课稿01-26

乌塔评课稿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