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评课稿2篇
雨霖铃评课稿1
教师用心设计的一节课就像一篇精心雕琢匠心独具的佳作。首先,它像一篇佳作必须有一个体现出写作者独特思考、深刻认识的中心那样须呈现出一个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分析后而确立的既体现教学重点又体现教师独特视角的“教学核心”;其次,它像一篇佳作为表现中心而必须理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脉络清晰的思维过程那样须呈现出一个为更好解决已确定的教学核心而铺展开的环环相扣又循序渐进、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最后,当这样的“谋篇布局”之后,教师就要思考如何让之前已基本确立的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炫出亮点”了。
刘老师选择的课题是《雨霖铃》,从教材文本价值研究出发,刘老师(似乎)把本节课的教学核心锁定在“离情”以及“离情的表达手段——点染环境、描摹情态和呈现心理”上,这是能充分开掘《雨霖铃》的语文价值的;而且,针对当前语文教学普遍不重视朗读尤其是不重视诗词吟诵这一现状,刘老师设计“因声求气”的吟诵环节更是能充分体现他拥有独特的语文关怀和广阔的语文视野。但是,从其整个教学流程的施展来看,刘老师还需要再仔细打磨以“突出重点炫出亮点”。
那么,刘老师如何“突出重点炫出亮点”呢?本人以为可做如下调整:第一环节:吟诵—披文入情(通过吟诵来体悟“生离之情”);第二环节:品读—涵泳体悟(通过提问来赏析作者表达生离之情的3种手段);第三环节:迁移—千古相一(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对同是“生离之情”的不同慨叹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离情”及“离情的表达手段”的领会与应用);第四环节:归纳—高屋建瓴(通过归纳、全班诵读来再次强调重点。找不到恰当的措辞,只好用“高屋建瓴”,见笑了);第五环节:布置作业——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并从“环境、情态、心理”三方面入手去赏析苏轼“死别”之情的表达,形成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字。
从以上5个环节的设计看来,“教学重点的突出”应是毋庸置疑的了。问题是哪些亮点该炫出呢?这些亮点该如何炫出呢?
本人认为开头部分的“吟唱”绝对是亮点,能让师生马上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刘老师可通过循环播放来创设情境以便学生进入“生离”之情境并借助“哪些词句能传达出离情?”的提问来加强朗读指导和进一步披文入情。另外,迁移部分的男女生朗读也是亮点,这里刘老师也可借助男女的不同组合以及激励性的评价(如奖励体现上海特色的小礼物)来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总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一个“教学核心”,然后围绕这一教学核心设计能突出重点炫出亮点的循序渐进又跌宕起伏的教学流程。当然,适切的教学手段的采用以及有效的教学评价的使用也是使得一堂课如同一篇佳作般受认可的重要因素。
雨霖铃评课稿2
X老师的执教的这节《雨霖铃》从技能意识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虽然在某些环节也恰当地运用了教学技能,展现了一定的教学功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技能意识并不是很强,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甚至是错误的。
首先,本视频前一部分是X老师关于课文《雨霖铃》的一个说课,从说课上就可以看出,X老师的技能并不怎么样。第一,X老师在说课的过程中,没有脱稿,几乎都是照着稿子读的,显然没有进行精心的准备,甚至可以说课的能力不强。第二,在说课的过程中,X老师的眼神很奇怪,可能是想与台下进行沟通,但是又离不开稿子,以至于他每一次抬头都是用眼睛向上一瞟,甚至都没有与台下的目光进行接触就又迅速地低下头去,给人一种很轻蔑的感觉。即使后来面向同学说的时候,目光也不坚定,游移不定,左右闪烁。第三,X老师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很多发音不准确,如“教学难点”说成“教学蓝点”、“雨霖铃“发成了“与您灵”、“执手相看泪眼”读成了“执手相看内眼”等,而且在很多语调和声调的表达上,方音显得也过于浓重,这样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普通话表达。
其次,在上课的`过程中,在仪态方面,X老师并没有做到“雅”,他的手会时不时地背到背后,给人一种很牛逼的居高临下之感,让人看了很是不爽。这样的动作,就会使得教师失去亲切感,又显得很不自然。但是在穿着上,X老师做的还是不错的,穿着西服正装,踏着皮鞋,显得很正式。在上课过程中,X教师移动的范围就是在讲台和第一排座位之间,没有深入到课堂内部。上课的语言上,除了普通话不太标准外,语音、语调、语速都还是不错的,能够讲得彬彬有礼,语速适当,声音也够响亮,口齿清晰,没有口头禅和重复,这些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X老师在叫学生站起来读课文的时候,眼光却不注释这个同学,而是到处闪烁,显得没有在用心倾听,最后的时候才看这个同学,却不是正视,而是有斜眼盯着,毫无赞赏与鼓励的目光可言。
最后,X老师比较厉害的教学技能应该算是板书了,这位教师最后的板书不仅字体端庄美观,而且板书设计的也很精巧,这是技能意识方面的亮点。在组织学生学习上,这位老师也显示出了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展示等,做的很恰当,但我怕觉得这不仅仅是教师组织能力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很“给面”。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方面,这位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很多时候就是“很好、不错”,没有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赞许,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加强的。
【雨霖铃评课稿2篇】相关文章:
雨霖铃评课稿(3篇)12-30
桂花雨的评课稿12-30
《桂花雨》评课稿(5篇)12-30
《桂花雨》评课稿(集锦5篇)12-30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月相评课稿01-02
雨后评课稿12-31
左右评课稿12-30
关于评课稿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