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上《6和7认识》评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6和7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上《6和7认识》评课稿 1
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6和7的认识》我感触很深,这已经是我听的第三节课了。李老师上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课堂上老师的自如,学生的踊跃发言,值得我反思,许多地方是值得我学习的。
1.创设贴近学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节课自始自终围绕着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复习旧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理念。老师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习,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教师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2.数学学习需要活动,让活动进入课堂。本节课李老师安排了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比一比、填一填五个活动,这五个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且层层深入,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3.重视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李老师通过小组之间夺星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李老师多次使用这样的语句:“你真棒!”“你说得真不错”“你的想法很好!”“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些赞赏的话语,让一个个小家伙得意地坐下去,体会成功的喜悦。
两点个人看法:
1.教学环节还要重组,有关6和7的人物图、点子图、摆小棒、数等内容应该有序的安排。数字6和7应该在摆小棒后直接引出,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图中抽象出数,还有利于学生发现6和7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另外两次操作应合并为一次,节省时间。
2.有关序数和基数的认识做得还不够。7缸鱼第7缸有什么不同,没有落实到位。同时序数和基数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应该更深入点,可以设计一个游戏环节,利用班级的现成资源如7位学生站成一排,第7位小朋友……,前6个小朋友……等活动来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序数和基数的意义。
一年级数学上《6和7认识》评课稿 2
一、认真懂得教材编排意图,运用好教材
这节课程老师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认识到数的概念,精确制定有效的教学目的:学生能精确地数出数量6和7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能通过抽象的数字到点子图,再从点子图抽象到到数字符号,并从数字符号反应出形象的点子图或实物上。在认识了数字6和7之后,还要知道7以内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层层推进导入新知,教师能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的和能力目的,重点、难点把握的很好。由展示挂图引入例题开始,引导学生由抽象的数字——点子图——数字符号——点子图实物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初步感知数字6和7的.概念,接着到动手感知6和7,认识数字6和7的形状并能认真练习书写,最后是认识数字6和7的数序。全部教学过程,教师始终抓住了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辅助学生深入认识了数字6和7从而建立7以内的数序。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色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育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器重操作活动,施展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建机遇,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获得丰盛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通过挂图初步认识了数字6和7概念后,教师能通过大屏幕播放有趣的图让学生数数,毕竟这些都还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需要趣味性,他们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图案,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加深了学生对数字的认知。
三、教师素质
程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教学语言表述精确。整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使用一些激励的语言使全部课堂的气氛很活泼,也能有效地调控了课堂。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与孩子的身心发展亲密相关,不仅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也影响其心理因素。
一年级数学上《6和7认识》评课稿 3
听了郑xx老师执教的《6和7的认识》,我收获良多,这节课有许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学习的。纵观整节课,郑老师的教学始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课改精神,准确把握教材、学生年龄和学习心理,把枯燥的数学教活了。
这节课的亮点很多,下面我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活动情境有效、有趣。郑老师在这节课中创设了以解决“兔子、蝴蝶”带来的问题为活动情境,并以这个情境贯穿了整节课,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闯关,既有趣,又引人入胜,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贯彻了新课标精神。
二、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节课在教学6和7基数含义时,老师利用主题图“师生打扫教室”来展开学习。通过让学生数一数的方式数出图中人、物品的数量,让数学更贴近学生。郑老师还注意挖掘主题图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老师让学生用6和7说一句话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而紧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在动手操作、观察中感受数学。郑老师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借助直观操作、观察来进行教学。整节课中,有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抽象提升6和7 的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四、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对课堂纪律的调控。一年级的学生自主性差,注意力持久性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郑老师创设了以动物闯关游戏来激发学生好胜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中能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画智慧花,比赛哪一小组又得到智慧花,“小眼睛看黑板”、“谁收小棒收得又快又安静”、“特别棒的习惯”等评价语,及时制止了学生爱动、坐不住的缺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为顺利完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外部条件。同时,老师还很注意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书写习惯、数数顺序习惯等。老师的语言也富有儿童化、趣味性,把学生的手指比喻成小小魔术棒,富有趣味。
五、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观察主题图部分,能加强对数数的指导,先数什么,添上什么就是多少,这样引导学生学会了按方位顺序和类别进行数数,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
六、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一项任务,郑老师都是及时热情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如“真是聪明的孩子”、“很会学习的孩子”等,孩子们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数主题图的方法,老师能引导学生逐步从无序到有序,重视学法的指导。我是这样想,能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来数数,先数前面5个学生,加上老师是6,再加上门口进来的一位学生,就是7;也可以先数前面5位学生,加上门口进来的一位学生是6,再加上老师是7,体现数法的多样化。
2、基数与序数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能不能在教学数鱼缸之后,用学生自身的实例来进一步说明两者的区别,比如可以让7位学生站成一排,让学生从在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的7位同学举起手,第7位同学往前一步等,让学生体会、理解7与第7的不同,也就是基数与序数的不同,这样可能更容易突破难点。
一年级数学上《6和7认识》评课稿 4
有幸听到两位老师组织的《6、7的认识》这节课,《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而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的背景下,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数学课,虽然设计不同风格不同,但效果很好。两位都师都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一年级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很好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经历了这次教研活动让想起了几点问题。
一、把数学课上的简单些,说的更确切点是给数学课瘦身。
把复杂的课上的简单些,简单的课就要上的有厚度有深度,哪些环节可以瘦,哪些不可以瘦呢?引起我们深思。我个人认为给数学课瘦身,首先我们要认真解读本课教学目标,所处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对于6、7的认识,数数,比较大小写等,学生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学前时也有过学习。所以在这些环节是不是可以做适当的瘦身。但6、7的基数的意义和序数的意义,虽然之前0-5的认识中有所接触,但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区分基数与序数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要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区别。今天的两节课中并没有重点体现出来。
二、纵观这几节课,我个人发现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但生生互动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在减少。这是不是瘦身。
三、这两节课中有几个细节似乎值得思考
。如:吴老师在教学数6个圆时,问学生:你是怎么数的,几个学生回答后。师引导读法,并总结:刚才老师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强调这样才不会数丢。我们说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老师这样的数法固然是好的,但细想一下,除了这种数法之外还有其它数法吗?如从左往右再从下往上等是不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更何况如果以后出现不同的图形是不是用这种办法就行?这样似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马老师教学断尺找出0、1、2、3、4、5、6、7这一环节时,我不明白,断尺在这里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出示断尺?马老师在奖给学生6颗星后,简单渗透基数序数的知识后马上出示金鱼图解决同样的问题。奖给学生的6颗星是一个很好的数学素材。是不是可以把它用透。就不用出现下一个环节。这样是不是好些。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也许有些不妥,请多指教。
【一年级数学上《6和7认识》评课稿】相关文章:
6和7的认识评课稿11-02
《6和7认识》评课稿02-19
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评课稿10-21
一年级数学《6和7认识》评课稿09-18
关于一年级数学《6和7认识》评课稿10-21
6和7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2篇)08-16
《6、7的认识》评课稿12-21
【热】《6、7的认识》评课稿09-01
《6、7的认识》评课稿通用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