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时间:2024-10-01 08:12:43 报告 我要投稿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1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陈腐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部分学生厌学,失去学习生物的信心。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则能有力打破这种局势,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包办学生的探索活动,不放任学生为所欲为,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研究性学习具备开放性、探索性,将学生的各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开展对研究课题进行命题答案的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再收集、处理信息,最后得出有关结论的科学探索活动。因此,研究性教学活动,有明显的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如植物、动物等,都是很形象、很具体的。因此,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接受是比较容易的。但高中生物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没那么生动、形象,有些学生往往觉得比较乏味,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生物知识,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的基本流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流程是:创设问题情境―猜想问题答案―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案―操作实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组织、引导作用。当然,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果酒制作是否与酵母菌含量的多少有关?这是为学生创设的探索课题,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方案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做实验时,在相同的灭菌后的葡萄里放入不等量的酵母菌进行发酵对比。由于在该命题中只有一个变量――酵母菌,因此,可学生以做放与不放的对比实验,只要学生思维合理,教师都要进行表扬、鼓励。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给学生留有适当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当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家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索活动,这样就能对课堂教学作更好的延伸和补充,能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1.实验研究型形式。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实验研究型是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例如,在生物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就是属于实验研究型实验。教师在讲授酶的催化效率和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谁高的.问题时,就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探索,绝不能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答案,否则学生就会死记结论,对酶的效应没有深刻的认识。当然,学生在此探究活动中,除了能理解、掌握酶的效应知识外,还能锻炼动手能力,有效地激活创造思维。

  2.社会、生活等问题研究型形式。

  高中生已初步具备解决生活、社会等问题的综合知识,他们热爱生活,关心社会问题,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让他们能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查询有关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出现温室效应,为了减少对全球生物的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3.利用因特网进行研究的活动形式。

  很多生物学知识并不都是依靠实验获得的,同样,很多研究课题也不是都能利用实验来探索的。比如,某些遗传病问题、近亲结婚的危害等就无法用实验来研究,而要想取得可靠的结论,可以调查走访相关人员和相关单位,但很烦琐,而用因特网来搜索则简便和快捷。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因特网调查某地区的环境问题,并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在课堂上发言,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要求学生做成网页向同学展示,这样既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4.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内容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而让学生“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更是难上加难,但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有声有色地展示,那么该难题就能有效解决。而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安排学生制作课件,那么学生就能在做课件的同时有效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2

  一、初中数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先了解问题的实质。为此,必须深刻了解初中数学传统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从实践角度看来,初中数学教学之所以低效率,僵硬化,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课堂教学设计缺失,课前准备不足。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在备课方面往往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拟定了一些大概的教学目标,而在教材分析和有效使用、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则考虑甚少,对课堂缺乏一个充分的设计准备过程。

  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难以真正高效使用。教材作为教学文本,虽然信息资源量有限,但在结构、表现、内容上教师可以进行延伸,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建,为其提供新的学习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完全以教案为重点,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习惯性使用了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式,而对每堂课教学方法的准备未曾考虑。在课堂氛围的创造方面,传统数学教师“一言堂”的形式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依旧是被动吃力地跟着教师牵引而进行学习。[1]

  第二,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学习方法和技巧发展欠缺。由于传统初中数学课堂的固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教案主义”价值观,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得不到培养,兴趣得不到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淡薄。而学生实际情况是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基于简单的知识传递和言语教导并不能代替其自身经验积累、生活实践和认知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才是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最好效果。在学习方法和技巧发展上的不足,则是长期以来学生无法自主学习,厌学情绪滋生的更深层次原因。

  第三,教师课堂创新能力不足,反思机制缺乏。初中数学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数学知识水平,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创新能力和反思精神。数学的学习需要教师经验的指导,而教师也应进行反思实践,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引领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发课堂的活力。

  二、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不会举一反三,没有创新能力,这就值得教师反思,看自己用什么方法培养他们。在此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结论可以照抄,无法依赖老师,需要每个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提出挑战,如同游乐场的“蹦极”,这正是初中生追求的目标。[2]如果把研究性学习教学仅局限在教材的专门小节里,那么它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数学教师应提高对研究性学习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盛行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进而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情境教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既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数学研究素养的形成。

  三、引入情境教学法,增加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在课堂上,教师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介绍数学学科的新进展,介绍数学在科学、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数学的美以及它与文学、诗歌、音乐、美术等的关系;用富有说服力的报告或研究讨论数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借以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映知识点的本质。除此之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数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推理与证明”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七桥问题、四色原理、费尔马定理等知识,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课程概率部分时,学生们很难区别开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仅仅从概念上来讲是很难听懂的。很多学生认为天气预报一般很准,想当然认为天气是必然事件。这就需要老师利用自己的人文知识来给学生讲解对天气的科学预测,让学生从本质上来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每天某一时刻的天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总结出观察结果,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关概率论的知识。

  四、采取评价教学法,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此处的评价教学法是指数学教师上完一次课之后,允许学生发表一些对本次课的个人看法和观点,教师予以收集并加以改进,以更加适应本班或本年级数学教学的模式。[4]评价教学法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初中数学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更加需要评价教学法,同一问题具有不同的解法,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情况,可以选择更适合初中生理解的解题方法,从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提升教学质量。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3

  有些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宜在初中进行,也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到校外学习活动,这都是误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地解决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应对学业水平考试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先行,做好选题指导

  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好详细的预案,把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应做的事设置得详细、具体,特别是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学会观察,发现问题(研究课题)、记录问题、查找资料。初步理解寻找信息的途径,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概括,学习怎样提出问题。我们在选题中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知识能力所及的课题,将其范围界定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象的范畴内。

  通过动员,学生的研究热情很高,很多小组都提出自己的课题,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个研究性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其中利国地区微山湖生态系统研究这个问题比较切合实际,但有些大,分工不明确,为此我将该研究性课题细化为:水资源以及养殖业;微山湖周边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的调查;南水北调对利国地区生态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在智能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水平较弱,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相对很少。所以在实施中,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要求教师在引导过程中,精心设计地理探究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得出结论。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为此我们按照分工的小课题进行网上和图书馆、阅览室杂志中资料的收集,然后做出资料卡;做成一份问卷调查,由微山湖畔黄山村的学生进行调查;由我本人亲自带队到事先选好的地点进行考察、拍照、采集样本。最后按照分工进行材料的分析、整合、调查的撰写和展板的设计。后来我们通过学校将“对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保护的建议”报送给相关部门,受到环保部门的好评。调查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搜集资料、分析问题,主动地运用了所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去分析问题,如绘制利国段微山湖简图、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气温和降水图等,都给我带来了惊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进行学科间知识的'借鉴,如生物、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我也通过自己的收集给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平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有利于他们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励评价,展示成果

  初中研究性学习评价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依照初中研究性学习具体目标进行评价。评价中不能太注重成果,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而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多进行过程指导;要运用表扬勉励的手段,分阶段评价的方法和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展示的成果也有很多:研究性学习报告(将整个的研究原因、方法、过程、结论形成一个研究报告)、展板(图片、文字)、地理小论文、地理手抄报、研究性学习的感想、体会反思等。我们学校两个研究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学生撰写了质量很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并做成展板获得区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受到学校、家长的好评,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4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而实验又是研究生物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严谨的科学实验是培养生物实验能力的最有效渠道,它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获取生物学技能、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新教材及时地贯彻了“重视能力培养”的教改精神,课堂内容的安排大多数从实验人手,由此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因此,生物实验能力应是生物学教学中着重培养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和观察能力无论是对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是对生物学的科学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是人们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或某一事物的一种知觉过程。但凡实验都离不开观察,它贯穿于每个生物实验的始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单纯的观察实验就占一半,其他的实验也无不与观察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首要环节。教师要教会学生练就一双慧眼,教会他们学会观察,掌握观察方法,获得丰富的直观形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正确的、深人的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1要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具体的观察任务。根据初中学生注意力往往被实验中的非本质现象或与实验无关的部分所分散的特点,教师要在组织学生观察前,一定要说明观察的目的,并要时时提醒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所观察的事物上。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就应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它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并指出因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的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许不太清楚,要调节好光圈,光线强弱控制要适当等等。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法,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如此所为,就可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提高实验中的观察效率。

  1.2要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一般来说,三种观察方法即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对比观察、反复观察比较科学适用。下面谈谈这几种观察方法的运用。

  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再如和观察家鸽内部结构和生理构造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各内脏器官在体腔中的自然位置,再依次详细分类观察消化、呼吸、循环、生殖等各系统的组成,然后将每种器官都单独拿出来解剖观察其结构特点。在此必须强调的是进行局部观察时,应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教师可以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它昆虫前来传粉?”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就容易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

  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

  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

  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各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了。

  重复观察是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多了,才能区分偶然发生的现象和一贯发生的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净。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1.3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弱、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对观察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指导。如指导他们记住观察的步骤,准确做好观察记录,记录清楚实验的过程、条件、和现象等等。同时,注重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2、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教师要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的机会,创建亲自动手的平台,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此谈两个方面:①如何使用显微镜?如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1、取镜安放在距桌边七厘米左右。②对光:目、物镜、通光孔一直线,强光用镜,弱光用凹面镜。③观察:标本对准确光孔中心,标本与物镜相距一厘米。粗调观察到杂色,即将到位,再细调直到清晰,如果找不到则动一下标本,再重试。第二、如何使用解剖器具?用解剖剪解剖动物时解剖剪应钝头朝下,剪尖端要稍稍向上挑起。不要向下扎,免得破坏内部器官。

  值得提醒的是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强调是学生动手进行独立实验。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通过多次的组织训练后,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实验操作能力。

  3、分析实验结果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学的实验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必须通过分析才能解释其原因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对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的装片,让全班学生对比看,对实验效果差的同学,不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而帮助他们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有的细胞重叠在一起,看不清每个细胞的形态,让学生分析可能是哪一步骤出现错误,通过分析,学生得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解离时间短,二是制片过程压片没压好。在同一实验中细胞有时会出现颜色过浅,学生会分析出可能是漂洗和染色时间短所致,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今后的实验中,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每一步骤,主动提出问题,如某一步骤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不这样操作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对实验的某一步骤可以进行怎样的改革。其结果增强了学生实验的兴趣,也培养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划滤液细线是难题,用书本说的毛细吸管划,往往一次很难成功,但学生有的用废油笔去划,有的用盖玻片边缘去划,得到的效果更好。在植物细胞壁分离和原实验中,用1摩尔KNO3溶液代替30%蔗糖溶液,质量分离速度较快,而且便于实验后的清洗,还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加入红墨水,通过染色,效果更好。所以我鼓励学生敢于对实验进行改革,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能力。

  4、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通过课堂举例、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教材相关知识、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把人类基因组计划和遗传变异相结合,把水果和蔬菜的科学储藏及保鲜与植物的呼吸作用相结合,把赤潮与生态系统相结合,把环保和生态平衡相结合等。使学生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能力,为人类多作贡献。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对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能力,以便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他们的一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条件。参考文献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5

  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我们明显的感到,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人的使用互联网,而在这些人当中相当一部分是我们中学生。那么,网络的魅力何在,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什么?网络传递的信息又裹挟着多少对中学生负面的影响?老师、家长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我校初二(2)班学生在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中,从身边众多问题中选定“网络对中学生影响情况的调查”为主题展开活动。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自主开展调查,自主组织活动,自己分析信息,自主提出倡议,号召全体学生都做“文明的网络人”。在学校和家长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二、实践活动的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上网的现状。

  2、了解教师,家长对中学生上网的看法。

  3、了解网络对中学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4、学习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5、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尝试写作调查报告。

  三、实践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专题调查、访谈、研讨、辩论等。

  四、课时安排

  共12课时

  五、教学实践过程

  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启发与引导,成立专题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课时安排:2课时】

  在这一阶段,教师从学校开设的电脑网络学习课中发生的种种现象谈起,并向学生提出了2个问题。 ⑴网络对中学生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有哪些?

  ⑵中学生上网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问题一经提出,全班学生都纷纷议论,稍后教师以提出建议的口吻说:“现在同学们对这两个问题也说不太清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些调查、分析呢?”学生听罢,兴趣很大,跃跃欲试。

  这些环节的设计,源于教师事先对学生生活背景的分析和利用,要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操作点,尤其是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很值得加以关注并及时利用。

  同学们决定在初二年级选取4个班的学生和部分家长为调查对象,来进行研究。并将调查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自由组合推选组长,形成专题小组。为了使本次调查活动更好的开展,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还成立了调查总策划小组。各小组讨论后,分别制定了以下研究流程:

  1、调查活动总策划小组

  ⑴策划本次调查的活动方案

  ⑵督促,协调各小组的活动

  ⑶负责联系指导教师和指导专家

  ⑷收集,保存活动资料

  ⑸撰写课题调查报告

  2、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小组

  ⑴编制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参见附录一】

  ⑵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⑶汇总、分析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

  3、教师、家长对中学生上网态度调查小组

  ⑴编制教师、家长对中学生上网态度调查试题【参见附录二】

  ⑵对教师、家长进行调查

  ⑶汇总、分析调查结果

  4、网络对中学生积极作用调查小组

  5、网络对中学生负面影响调查小组

  这两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查找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的事例和其它资料,并在调查活动总策划小组的协调组织下举行辩论会。

  第二单元调查与实践,广泛收集信息

  【课时安排:4课时】

  1、实践准备

  在开始设计调查问卷之前,各小组成员普遍感到棘手,这毕竟和她们平时完成的“作业”大不一样。指导教师首先和她们一起学习了关于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搜集了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调查问卷,加以认真分析研究,然后确定本课题的调查对象和内容。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各小组对于调查问卷的设计已经略知一二,各自很快拿出了一份初稿,然后大家在一起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完成问卷设计,力求将问卷设计得科学、合理。设计问卷的过程,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一张成功的问卷本身。她们开始感受到课题研究的严肃性和操作过程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认识到课本之外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

  教师还组织学生思考调查中应预先考虑的各种情况。这些环节即是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又能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并能与学科知识挂钩,主动应用学过的知识。

  2、调查与访问

  由课题总策划小组与有关班级班主任联系,安排调查时间。由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小组对相关班级学生进行调查。

  对教师的调查安排在课间进行,对家长的调查安排在周末进行。

  对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小组集体研讨后无法解决的,可由课题总策划小组与教师协商后联系指导教师或指导专家解决。

  第三单元整理、交流信息,研讨、成果展示

  【课时安排:4课时】

  1、整理、研讨与小结

  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当即运用已学的各种统计方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形成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各小组对调查统计表的各项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形成小结。。指导老师要求大家工作认真细致,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因为任何的疏忽大意都将造成课题研究质量的下降。

  问卷数据统计之后,各小组对所有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并将其分析在初步的分析报告中体现出来。

  2、交流与展示

  ⑴各小组向全班学生汇报各小组的调查结果和初步的分析结论。【参见附录一】【参见附录二】 ⑵网络对中学生积极作用调查小组和负面影响调查组则通过由课题总策划小组组织的“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辩论会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参见附录三】【参见附录四】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图表、照片、投影、录音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进行汇报。

  第四单元应用与深化

  【课时安排:2课时】

  1、总结综合活动成果

  每位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各调查小组在研讨的基础上写出小组调查报告,总策划小组写出总的调查报告。要求调查报告能反映研究过程、资料翔实,符合调查报告的一般格式。

  2、做“文明的网络人”活动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们提出了在网络时代,做个“文明的网络人”的活动倡议。号召全体学生都要模范遵守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单位共同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人”。【参见附录五】

  六、体会与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学生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它的效应产生于每个单元环节,它对学生的

  影响是全方位的。

  首先,促使学生多思、多疑,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活动促使学生更多地去留意生活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的思想更加开阔。

  其次,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学习知识与技能,课堂上学生的知识能实实在在的应用于研究工作,这让他们感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产生了切实有效的德育效应。此项教学实践的课题是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而选定的,直接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十分投入,效果好。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学生偷着上网、上网玩游戏的现象大为减少。

  第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息。学生的研究报告引起了广大同学的重视,学生真正感到自己的价值。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6

  开题报告课题题目:

  贫困山区“空巢”家庭子女教育生存状况调查与分析、

  指导教师:

  周平儒

  课题组长:

  韩箫成员:刘洋张荣道班级:初XX级9班

  简要背景说明:

  了更好地反映全国贫困山区“空巢”家庭子女的情况,我们特意以国家级贫困县的平昌县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粗略地评估整个贫困山区“空巢”家庭子女的生存教育状况。平昌县地处大巴山西南麓,是拥有92万人口的贫困大县,全县近半数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许多外出务工者都将子女留在了家中,中小学就成了“空巢”家庭子女聚集的“大本营”。这些情况使我们在为“空巢”家庭子女的学习、生活担心的`同时,便决定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愿为平昌县乃至全国贫困山区的“空巢”家庭子女的教育、成长献计献策。

  课题的目的意义: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程度不一,造成了贫困山区的富余劳动力大量外流。这种现象必然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中又以对“空巢”家庭子女生存和教育的影响最为突出。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劳动力流失,形成了大量的“空巢”家庭,我们形象地称这一特殊群体为“空巢”家庭。为了搞清楚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生存教育状况,我们特进行了这次调查。

  主导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课程:语文、政治、数学活动计划:

  任务分工:

  设计印制问卷调查表:韩箫、刘洋、张荣道;实地调查:韩箫、刘洋、张荣道;访问专家:韩箫、刘洋、张荣道;结题报告执笔:韩箫;资料整理:刘洋、张荣道。

  活动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前期准备:形成研究方案,查找资料,做好知识准备;调查研究:实地调查采访,获得实事材料;汇总成果: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事材料,形成结题报告,完成个人总结,写出心得体会。

  计划访问的专家:

  江口镇、西兴镇、斯滩乡地教育工作者和乡村干部。

  活动所需的条件:

  图书资料: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导报》等资料。

  预期的成果:

  通过对“空巢”家庭子女教育生存状况调查、分析、访问,写出质量较高的结题报告,采用心得体会的形式,总结已学会并掌握常见的研究方法。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7

  一、无土栽培生物兴趣小组成立背景

  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中介绍了无土栽培的概念,以往教师在上课时只是介绍无土栽培的概念、优缺点,大多列举一些无土栽培的例子。学生尽管有兴趣,但只停留在文字资料的了解,和收集相关资料的认知状态。

  国家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样一个过去只存在于纸张上的名词,现在已悄然走进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实对于中学生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水培是无土栽培的一种常用形式,无土栽培就是不用天然土壤栽培植物的方法,其定义:凡是用除天然土壤之外的基质(或仅育苗时用基质,定植后不再用基质)为作物提供水分、养分、氧气的栽培方式均可称为无土栽培。由于无土栽培可人工创造良好的根际环境以取代土壤环境,有效防止土壤连作病害及土壤硝酸盐盐分积累造成的生理障碍,充分满足作物对矿质营养、水分、气体等环境条件的需要,栽培用的基本材料又可以循环利用,因此具有省水、省肥、省工、高产优质等特点。

  二、无土栽培生物兴趣小组成立的意义

  如果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亲自探索和体验无土栽培技术,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将“死读书”学活学用,让我们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实际意义。当我们成功种植出无土栽培蔬菜的时候,分享给老师给家人,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和正能量的传递呢?让我们通过动手栽培植物,行动起来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传递“正能量”的'使者,让我们的学校充满着正能量。

  (一)无土栽培技术是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可触摸生物技术的时代脉搏,具有技术成熟、管理简单、成功率高、周期短、成本低、可观察等特点,中学生易掌握,具有可行性。

  (二)无土栽培项目能够实现多重教育目标:

  1.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

  3.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讨论、表达、合作、应变等多种能力,提高动手操作的精细化、思考条理化程度。

  4.锻炼意志品--整个周期约需七周时间,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抗挫折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5.增强环境意识--在无土栽培过程中,树立和强化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与学校社团工作结合

  (四)在实践活动结束后,以此探究活动作为校本研修。

  三、无土栽培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

  1.组内成员开会,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案及目的,搜集关于无土栽培技术(水培法)的相关资料,充分了解和认识此项技术为后期活动做好准备。

  2.集合学习领导及生物组的力量筹集论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案。

  3.水培装置的工作原理

  这一套装置里面有个定时控制器的配件,定时控制器和水泵一起配合,装置末端有个排水口,用水管连到储夜箱,而水泵的水也是从储夜箱抽上去的,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定时控制器每五分钟给水泵通电,水泵抽水到管体顶端,然后营养液管体从顶端流到末端,通过排水口,又回到储夜箱.以此循环。

  4.蔬菜种子的选择及购买

  由于无法控制光照,温度等条件,选择种子时应根据气候条件选择容易萌发的种子和叶类蔬菜种子。

  5.营养液的配置

  方法一:土壤浸出液

  方法二:根据不同种类的蔬菜,按一定的浓度和比例可参考网络配置

  方法三:直接购买营养液

  (二)种植阶段

  1.将购买好的种子提前萌发成幼苗

  2.筛选出长势较好的幼苗,消毒,修根之后移至水培装置机。

  3.每天观察蔬菜苗的生长情况,及时杀菌消毒,并清除腐根。

  (三)成果展示阶段

  将成熟植株在校园内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无土栽培,让这项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四)撰写研究报告

  将整个培育过程进行资料汇总,可撰写成研究报告发表。

  四、结语

  无土栽培兴趣小组既能让学生自己种出无公害的放心蔬菜,领略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体验自己动手种菜的乐趣,同时还增进师生间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应该努力推广无土栽培兴趣小组教学活动。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相关文章: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01-12

[精选]研究性学习报告07-27

研究性学习报告03-18

研究性学习报告04-22

研究性学习报告【精】09-02

研究性学习报告(优)09-05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09-17

研究性学习报告(推荐)07-12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