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名的观后感

时间:2023-01-29 19:04:28 感悟 我要投稿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无名的观后感范文400字(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1

  今年第一场电影,一个人观看,在众多的春节档电影内选择了《无名》,选择看这部电影的理由很肤浅,因为有梁朝伟出演,我喜欢看他电影,大概是从看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开始的,心想有个老戏骨出演的电影应该不会太差。

  电影讲述的是日本侵华至日本投降期间,各方力量特务之间的潜伏及周旋。电影使用了蒙太奇手法,用了大量的低角度拍摄,反复在不同的场景之间开展故事,使用相似的物品作为转场,而转场的物品承担了一定的暗喻。整部电影看下来我的感受是紧张而又刺激。将看似无关的跳跃片段故事梳理一遍,故事完整清晰。

  印象深刻的是,开篇没多久,三个亲日分子(走狗王部长,包含两个潜伏共党:何主任、叶秘书),在他们工作的监狱里走着,监狱的多个笼子里关着犬只,充斥着狗吠声。我觉得这里是有三种暗喻,首先是,狗作为“走狗”来内涵这三个亲日分子背叛祖国;其次是,狗是警觉的,为后来两人的谨慎潜伏做了铺垫;再次是,狗被关在笼子里是困兽,也比喻后来两人出现的危机。后来三人抓捕了共党江小姐,在监狱内江小姐说想换个地方,这里的狗叫让她不舒服,我的理解是江小姐在骂他们走狗。何主任最后放走了要被枪决的江小姐,从这里已经初见端倪何先生是共党。在草原上行刑放了空枪,镜头又出现了“狗”,相比起刑场耀武扬威的警犬,转场后出现的这只狗就逊色很多:在日军轰炸后的废墟中,瘸着腿的犬只在寻找食物,雨水无情地拍打着它,在这种情境下人的温饱都成问题,它自然是没有找到食物的。它一拐一跳的走进挤满了人的防空洞内避雨,防空洞内两个士兵,一个士兵拿枪来想砸这只败犬,另一个士兵制止了他,将一块饼扔出防空洞外,犬只跑去叼起来,后被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死。士兵没有保护残疾的犬只,而是去欺负它,那他们将会如何对待民众呢?

  第二个暗喻,是出现在日军找水源,找到一口井并喝了里面的水,发现井水被污染无法饮用勃然大怒,将村民放到坑里用水泥活埋。之后电影出现了透过方框向外看,一只小羊在尖叫的画面。小羊代表了无法反抗的村民,及被活埋时候的绝望。后来画面转到日军围着大锅吃羊肉,平民像羊一样任人宰割。

  第三个暗喻是镜子,它多次出现,都在最为复杂的“叶秘书”这个角色的情景中。我开始一直以为叶秘书是一个坚定的走狗,直到电影最后半小时,他的身份才开始反转。人看镜子,是在审视、反思自己。当叶秘书喜爱,乔装成舞女的共党方小姐骂他走狗,让他去死;在执行日军的刺杀任务之前;在最后跟日军头目摊牌自己是共党,每个关键的转折点都出现了对镜凝视的镜头。

  还有一个场景的转场很妙,是一个透明带盖子的碗里面,鲜红的`酱汁泡着一些在跳的虾,这道菜是王部长的父亲做的。电影不久后出现的场景:叶秘书执行日军的刺杀任务,一个手榴弹扔出,一群人倒在血泊中,跟这碗生腌虾多像。电影还有一幕用生腌虾做转场:到了和平年代,叶秘书在一家餐室吃生腌虾,邻座(应该是王部长的父亲)说他儿子前些年在上海,现在还没有回来,生腌虾的血红色也是暗示了王部长被人杀了。

  电影也用了色彩去渲染气氛,例如用黑色等深色来烘托紧张的气氛,用橙色的阳光来表达温暖和平的氛围等等。

  我喜欢看电影呀,可以从电影学到摄影的知识,有什么好看的影视快点分享给我吧~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2

  看罢电影《无名》,心里一阵阵翻涌,感叹影片的结构巧妙,也感慨那个时代的一个又一个无名之士。

  故事发生在1937年~1941年的上海,是纸醉金迷的上海,舞厅熙熙攘攘,灯红酒绿;是被称为“一座喧闹的孤岛”的上海,海上尸横遍野,痛哭声彼此起伏,灰色的…岛上的人不会眺望着大海,他们被黑夜蒙蔽了双眼…在这样的上海,日本军官任命何先生(梁朝伟饰,地下共产党)前往举报人处获取有关共产党情报,何先生脸上笑然答应,实则已计划好暴露自己,将举报人灭口,并让叶先生(王一博饰)逮捕自己,进一步让叶先生取得日军的信任。计划成功后,日军派叶先生逮捕何先生与他夫人,并成功取得了日军信任,看到了日军计划攻占满洲的地图。最后日本战败,关东军溃不成军,日军撤出满洲。我认为《无名》这部电影最大特色一是在结构的调整。与普通影片不同,电影的开头穿插了倒叙、插叙,看得着实使人“一头雾水”,例如把日军得知满洲已败的消息的崩溃放在最开头,留给观众悬念,为的是一步一步去深究,一步一步揭开谜底,看到最后恍然大悟,前面的疑问自然豁然开朗。二是在色彩的搭配,我发现导演很喜欢运用对比手法。难民在坑底被浇上水泥,在废弃的工厂前被一个个枪杀。那时候,地上是灰色的,天也是灰色的,人是灰色的,整个中国都是灰色的,看不到一点点光亮。再对比有日军的场景,明亮的星空下,饮着小酒,围炉小聚,畅谈甚欢,在乡间郊野的小道上,蓝天白云,哼着小歌,骑着小车。再到江小姐(江疏影饰)一袭红衣在稻田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让我感到窒息,一些场景的色彩的搭配对于观众来说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也却是讽刺的历史。三是导演做了很多的隐喻和细节,其中有几幕我印象很深刻:阴雨天废墟上的断了腿的丧家狗被军官赶了出去,实际上是代表被残害的百姓,丧了家,也丧了国;人们被水泥活活淹没后,镜头里出现的羊,也是代表百姓,羊被日本人吃了,百姓们被日本人活埋了,中国被苦难淹没了,就像羊入虎口,无法逃脱…

  《无名》结构很精妙,名字起的也妙。它的.英文不是直接翻译的“nobody”而是“hiddenblade”,中文直译过来就是隐藏的刀刃,那个时代的潜伏者们,是刀刃,刀刃是锋芒毕露的,但他们不行,他们要隐藏自己的光芒,要将自己隐藏起来,要隐姓埋名,要无名…

  除此之外,我还有另一个对于影片主旨的体悟。电影里所有的角色都没有大名,最多一个姓,再加一个先生、小姐,我想这也是呼应了影名。无名,无名…忆往昔,千千万万个为驱逐日寇牺牲的士兵、亦或者是影片中的潜伏工作者;看今朝,千千万万个因疫情付出的医护人员…他们是每一个无名英雄。电影同名主题曲《无名》中唱道:“不妨再一起等一等,等无名者阳光闪耀的那天。”隧道尽头终有光,像世界会如常…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3

  在年初一去电影院观影是近几年我家的新节日仪式感,所看影片选了《无名》,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抗战时期的谍战题材全家人都喜欢。

  本来我是带着点儿“可能这是一部主要观看对象为粉丝”的影片的心态的,但是从一开场,我就彻底改观了这种多少有些戏谑的心情,不得不被电影镜头带入其中情境,认真观看起来。

  结论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从昨晚看完影片到现在过去24小时了,仍然在回味其中的一些细节。

  所以这将是一篇比较认真的观后感,优点缺点我都会谈到。为了不剧透,我将尽力不谈情节,只说令我非常喜欢的关于电影表达本身的部分,以及我感觉到稍显不足的部分。

  首先谈谈我喜欢的部分。最喜欢的就是本片的镜头表达,通过不同风格的画面来替故事诉说着它的心思。例如,前一秒唯美纯净平和的洁白羔羊,下一秒就是一锅胡乱炖着的肉,甚至连能令人产生食欲的好颜色都没有。这种反差画面镜头,在本片里出现很多次,或许希望观众感受到视觉冲击,或许仅仅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现实的残酷。不论是什么,这些不需要台词的画面,就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最直观的一种表达。

  摄影画面的色彩上,在黑白灰对比,暗色调和明色调的运用,都有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使我比较深刻记住的是那碗噼啪乱跳的虾。环境的颜色都不鲜明,唯独那碗活虾的料汁的暗红色令我感觉刺眼,那颜色和牢房里的地面上永远洗不干净的血污岂不是一样?而虾这个挣扎跳跃的主角虽然被泡在料汁里,却也分明是黑灰色的。导演想说什么欲言又止,但恐怕观众是可以领会到的了。这就是镜头的语言,是摄影的沟通方法,是电影的表达艺术。

  镜头里的一些特写细节,也是在讲述线索,仿佛是猜谜,每一点蛛丝马迹都是在帮观众推测出情节的链条关系。至于这些镜头所透射出的种种隐喻和思索,则是另一种让观众回味的地方,各人都会有各自的解读,所以产生的后劲也是很大的。

  叙述。电影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发展顺序讲述故事,也就是说,是非线性叙事模式。可能这种方式不是每个观众都适应或者喜欢的,我很喜欢,并且我惊喜地闻到了一点黑泽明的味道。

  其实这个故事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把事件按照时间顺序重排,观众会发现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个比较简单的故事。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抗争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先辈们的故事,大体上都是没有惊天动地精彩纷呈的,他们越是平常才越是胜利的保证,甚至很多生死攸关的经历是能用一句话就概括得完的.。正是如此,我觉得这个非常规的讲述方式更合适,更容易让观众印象深刻。

  开篇看起来的“东一句西一句”的讲述,我认为是一种对每个人物的素描,然后针对每个人物开始各自表述。也就是说,这种插叙倒叙和人物视角的切换,是将每个人物逐步丰满立体的过程。比起平铺直叙的讲故事方式有利于故事情节理解来说,这个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方式显然更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层次感,就好像散文那样,“形散意不散”。

  这也呼应了片名《无名》,它想讲的是一群人,而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对于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故事来说,这个非线性叙事的方式给人物树立是起到了助力的。

  不够完美的部分。前面说了很多的画面和色彩的表达,搭配上相对简单的故事情节,可能会让一些观众觉得影片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了。我认为影片想引起人们注意的那些过于庞杂的历史过往的方方面面,实在不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就能说得完的,能用镜头语言给观众留下一些记忆,已经是一部好电影了。但如果故事能更加丰满一些,一定会让对信息量和逻辑性上要求更高的观众得到满足和享受。

  演员方面只说说王一博。王一博的角色适配度其实是超出我的预想的,他的表现是合格的,甚至可以得分更高点。日语台词和上海话台词都非常加分,武戏也是个加分项。

  可我也不得不说他的演技不足的地方。和梁朝伟以及日谍长官对戏的时候还好,因为有年龄和地位的差距,他表现得谦逊和弱势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合适。反而是与平辈的“同僚和朋友”的王传君对戏的时候,让我感觉略显不足。尤其是最后和王传君对峙一段,明显没有接住王的气场,若能体现出内心情感冲突后更坚定强烈的“必杀”的杀气,就完美了。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我没有讲到的地方,但我自己喜欢和觉得有遗憾的点基本上是交代完了。总体来说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再看的影片,也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各种细节,欣赏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种种的细腻之处的影片。

  也借《无名》向那些生前无名,故后仍然无名的英雄们致敬。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4

  晚上看完这部电影,合适。

  这部电影可能题材和导演风格都比较小众,如果是喜欢过年合家欢一类的贺岁片,大可不必选择(想开心轻松的慎选,很压抑,很难受),电影本身其实比较沉重,有很多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非常规线性叙事,跨度大镜头跳跃,时间线需要自己梳理,需耐心、细心。

  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剧情都值得一帧一帧欣赏,适合具有近代史和二战国际关系史基本常识的朋友观看……看不懂的话会觉得很煎熬,联想到所学的历史就真的很赞。

  一、时代宏观叙事

  民国时期,是现代文学课程里群星闪烁的文辞翰墨,是中华大地上民不聊生的烽火狼烟,也是地下战线中波云诡谲的腥风血雨。浪漫与残酷并存成就了“民国热”。争分夺秒,惊心动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紧张刺激构成了“民国谍战”典型。无名,无名,是处埋忠骨,英雄何惜名。汗青有限,青史无名,隐蔽战线的暗斗值得我们发掘,隐形守护者的故事值得传颂。

  二、电影镜头美学

  黑白色调极尽克制但又处处有戏,肃杀的'气氛,一个眼神千回百转,非线性、心理叙事、延迟满足……众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名词一一体现。拍电影容易,虽是商业片,但从运镜到构图,从色彩到音效,处处体现程耳导演的艺术风格。

  三、人物塑造

  听闻民国爱情十有九悲……她说,“讨厌你衣冠楚楚的样子”最后,他还是亲手签下了有她名字的处决名单。她最后看向他的眼神里有决绝有厌恶,唯独没有爱。可她至死也不知道,她和他的信仰一致。be文学杀人。

  四、细节

  不多说了,喜欢悬疑、解密、推理、反转、剧本杀、谍战、细节控、暴力美学的朋友们放心冲[强][强][强]二刷刷起来,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眼神也带戏……夜深人静烧脑的快乐谁懂啊!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5

  春节期间,去看了电影《无名》和《深海》,再去看评价,发现两极分化严重,有连呼叫好的,有说看不懂的。表面上,《无名》和《深海》两者无一相同,但我却发现同一个弱点,就是故事性不足。

  电影《无名》相对好一些,因为梁朝伟、周迅、黄磊都太会演戏了,他们对电影人物角色的诠释都很有层次,所以叫好的观众有一点是客观的,即表演太给分了。

  一般来说,由人物延伸出去的剧情应该有足够多的冲突,《无名》这部片子片长128分钟,但它有多少冲突来体现其戏剧性呢?屈指可数。

  于是导演想出一个“高级”的好办法,即故意错乱的时间叙事线。简单地说,这个片子一小时完全讲得下,但由于许多情节回放了两三次之多,几番操作之下,片长被撑开了一倍多。

  有人解构说,这是为了呈现出电影“拼图”的高级感。

  有人被这种“拼图”的高级感所感动,认为这展现了电影人的钻研精神,但我私以为这种感动有点自作多情——观众从不亏欠电影人任何东西,电影人奉献才华,我们报之以票房,这才是大家平等沟通的基础。

  我一直坚信艺术包括电影,其实是需要大量练习的,通过不断冒险与试错,才能明白剔除“华丽却没用的”这条也很重要——《无名》电影完全被支离破碎的叙事节奏给搞乱了,虽然故事的“拼图”出来了,但脉络却寸断。所以电影故事不能只看形式,华而无实,形式应为内容服务。

  再说电影中的非线性叙事,这不是一个新概念。

  26年前上映的《甜蜜蜜》里也用过,不过篇幅短暂。该片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从中国内地来香港讨生活的黎小军和李翘结识,两个孤独异乡人产生出了真爱的故事。影片结尾一个短暂的.倒叙呼应开头,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十年前男女主角两人第一天来香港的那一天就相遇了!本片屡次被网友评为爱情经典,却从没被人奉为“高级爱情经典”。

  电影《无名》中,王一博饰演的叶先生,表演整体尚可,虽然和其他老戏骨的演技比还有差距。但该片定位为“超级商业片”,要的是市场回报,王一博充当的是电影里的流量担当,对于整部电影来说,这个优点足够突出。

  然而有点别扭的是,电影《无名》在强调自己是“超级商业片”的同时,还不肯放弃文艺片的个性。编剧、导演,甚至剪辑都是程耳一人包揽,实属非常个人的操作。这样做的优势很明显,喜欢“文艺片+谍战片”这类影片的观众会很喜欢,但劣势也很明显,目标人群比较小众,不喜欢这类电影格调的人会难以接受,甚至表示看不懂。

  电影看不懂不是观众的错,关键是导演打不打算让观众看懂?我有个朋友说,电影圈也要经济复苏,高喊“超级商业片”无可厚非,但一边要追求商业片的高回报,一边又给观众设置高级文艺片的门槛,是很奇怪的事。

  我想说,如果“超级商业片”的目的是娱乐大众,那么就应该让离开电影院的人们带着观影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共鸣离开,而不是带着所谓的“高级感”的错觉,怀着似是而非的心情离开影院。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6

  你开心么?你难过么?你压力大么?你生活的幸福么?车贷房贷孩子学习成绩恋人感情问题工作不顺等等等等,生活中大大小小乱七八糟的事时时刻刻牵动着你敏感脆弱的神经。

  要我说,不妨在等一等,人生一路,除了生死无大事。在我们为一些事情困惑苦恼纠结烦闷的时候,可还记得距离我们不到百年的那个动荡不安、水深火热的年代。

  1937年,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八年抗日至此展开。那时候的人们啊,每天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你觉得他们会想除了活着之外的其他事情么?会的,因为他们还有信仰!总有那么一批敢为人先的奋斗者么,在为未来而战,为人民而战,为信仰而战。举起枪扛起炮端起一切可以反抗的武器,势要把所有侵略我们的人赶出中国的国土。

  可是敌人太强大,太无耻,太多,杀不完啊,怎么办?情报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间谍特务搞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派系互相试探互相派遣间谍安插在对方的阵营当中,谁也不知道哪个人是可信的自己人,哪个人是可恶的对方派来的间谍。你以为的汉奸也许他是一个顶级间谍,是一个宁愿被所有人误会也要为组织取得重要情报的无名英雄。他没有马革裹尸,也没有战死沙场,但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的每一次试探都是生与死的考验,他的每一回传递都做好了暴露的准备,他的名字你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但是他是我们的无名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

  潜伏在敌方阵营的英雄们,每天看着敌人折磨诛杀自己人,心在滴血,脸上却只能微笑,有时候甚至还要跟他们一起杀,你觉得他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今天工作中的压力问题还是感情中的爱与不爱的问题呢?

  除了生死无大事,活着就好,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能逆风翻盘,当年日本人占领我国三分之二的领土,我们最后照样把他们打出去了,这才是逆风翻盘。

  如今一点点小事就影响你的心情影响你的生活影响你的`节奏,想什么呢,好好想想先辈们的苦日子吧,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的英雄们吃树根,啃树皮,还要面对数倍敌人的追杀,他们尚且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们凭什么不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无与伦比的决心与坚定不移的信仰换来了我们现在这个安稳幸福的新时代,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勿忘国耻牢记历史,我们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承载先辈留给我们的英雄之血和英雄之歌,积极向上努力生活,不辜负这个好时代,不辜负自己的好青春!不要让英雄的血白流,不要让时代的风白吹,现在的我们照样一腔热血,如有需要,必将为国奉献,20年的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五个十几二十岁的卫国戍边英雄们,他们告诉所有人,现在的年轻人照样可以勇冠三军。所以我们留着英雄的血,我们本身就是最棒的,不要因为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就怀疑自己,我们都是最棒的,不要因为任何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开心最重要,笑对每一天。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7

  很喜欢《无名》。

  有腔调,程耳导演一贯的风格,和市面上常见的卧底谍战片很不一样。

  沉郁顿挫又“罗曼蒂克”,乱世流离辗转时、幽冷血色寒凉中,死生之惨烈、阴谋之鬼魅、公子红妆之白骨如山忘姓氏,都凄怆动人。

  有扑面而来生猛如刀的冲击力,又有反反复复影影绰绰难忘的悠长余韵。

  《无名》排片不太有优势,起初我误会是电影质量问题:这是玩砸了玩成洼地了吗?

  看完片挺惊喜,这显然不是什么春节合家欢长相,和宣传片里突然冒出来的那句“超级商业片”似乎关系不大,但个人观感是这个春节档最适合影迷的。

  很古典,很电影。

  甚至有“无名一小步,春节档一大步”的意味,在风格多样性、类型多样化的业态上很有裨益。

  下沉市场成绩未必乐观,但你如果喜欢程耳导演《罗曼蒂克消亡史》,那去看《无名》一定没错。

  一,腔调。

  1.质感。

  《无名》很有腔调,不是故作姿态装腔作势的所谓腔调,而是极强的个人风格、美学表达,和上佳质感的有机结合。

  画面构图色彩、配乐、演员呈现、整体质感,每一幕都是无声表达、无名传递。

  比如森冷牢房,一重重铁栅栏坚硬幽冷。

  影片中几乎没有出现牢房拷打路人甲的场面,相反,数次出现杀人之后清洗地面血迹。

  阴潮地上面殷红血迹,鬼魅又森冷。

  是人是鬼是魑魅魍魉,瞬间便有了修罗地狱惨相。

  梁朝伟饰演的何主任,同样一面窗子,焦灼等待时是一片清冷黑白暗绿色调。

  揭晓谜底反转之后,则是灯光下一片金黄。

  人的心境、画面的色彩、整体的质感,美学表达多变又统一、好看又不仅止步于好看。

  再比如大鹏饰演的唐部长出场,要么是谈判要么是饭局。

  一场他倒戈之后代表蒋偷偷摸摸和日本人谈判的戏份,墙上的两面鲜艳旗帜和桌布的艳红色,构成了一副完整又艳丽的画面。

  唐部长站在正中央,特别有冲击力。

  (抱歉预告片里没找到这张图)

  王队长(王传君饰)、叶秘书(王一博饰)两位出场,说日本人当父母面强暴女孩、事后将一家人尸身扔进深井,如此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暴行,居然当早餐故事讲。

  好似在说弄堂口谁家小姑娘和少年郎恋爱一般,稀松寻常加入早餐排骨怎么还不好的日常对话。

  血色寒凉和日常轻松的对比,无一字讲“这是道德的沦丧,这是人性的悲剧”,但瞬间叫人起鸡皮疙瘩。

  故事中最恐怖的瞬间之一,是众人在深井中缓缓抬头,随后泥浆灌下。

  无言的残酷和非人罪行,渗过骨头缝叫人惊惧叫人齿寒。

  2.非线性时间观。

  《无名》显然很冒险,故事不停反转、角色伪装和真相几经变化。

  但,影片呈现质感却和“智力游戏快感”、和本格模式常见的讨巧方式,很不一样。

  影片选择了冒险甚至是对部分观众略有些“冒犯”的非线性时间观。

  不是时间循环模式,也并非多条支线“一天一个月一小时”的对位关系,就是在不同节点上倒叙插叙不同的模块。

  相同镜头再一次出现,我的第一反应有点懵圈:咦?怎么回来了?

  再接着往下看、似乎懂了这“非线性时间观”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强调什么。

  当然非线性并不意味着难懂,完整看下来并没有理解障碍。

  《无名》的“冒犯”,在于,在碎片化直给、恨不得将所有画外音填满、不留一点思索可能性的语境中,《无名》往后退了一步,更含蓄、更隐藏、更留白,往回收了一点点。

  与其说这真是狂妄冒犯,不如说是一种稀缺的勇敢和真诚。

  二,意象。

  《无名》质感上乘,影片中出现的意象都很有解读空间,我们简单聊聊狗和血迹。

  (不要连在一起看成狗血啊喂)

  电影中数次出现狗,飞机上的宠物犬,广州防空洞外的流浪狗,上海监狱里凶猛的“食人犬”(功能描述、并非品类)。

  青天碧海、柴犬跟随主人优哉游哉、洋洋畅意。

  如果不是侵略阵营一环的身份、如果不是狗狗穿着的旗帜衣服,真叫人不知今夕何年。

  狗仗人势、人仗国势,坐拥逍遥风光海天一色。

  美景背后,对应着他们在以泥浆灌死活人等等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

  狗狗越可爱,越“无辜”(毕竟它只是一条什么都没干的狗),越让人觉得恍惚、胆寒。

  另一边广州的防空洞外,一片断壁残垣、满眼狼烟萧条中,一只断了前脚的可爱狗狗,一瘸一拐一蹦一跳呜呜咽咽可怜巴巴上线。

  两位“执法者”驱赶狗狗,狗狗的眼神很可怜。

  虽然断了腿裹了泥成了流浪狗,依旧能看出这小可怜此前有个好人家,一度生活优渥且很被宠爱。

  乱世当前、乱离人尚且不如流浪狗,更何况流浪狗“本狗”。

  但这条小可怜被赶走,被以喂食名义骗进凄风冷雨中、最后又僵硬横尸街头,依旧叫人难过。

  世界那么大,大到能装下所有的杀戮、野心和恶意。

  世界那么小,小到容不下一只无甚所求的可爱狗狗。

  影片中另一频繁出现的狗,则是监狱里的凶猛犬类。

  磨牙吮血、凶残嗜血。

  与其说这是犬类自然属性、不如说这是特殊场合所造就的人如修罗恶鬼,狗为恶鬼作伥。

  再比如影片中时常出现的血。

  这一题材的影片,最不缺血浆了。

  但《无名》让人印象深刻,并非是依靠满坑满谷铺天盖地的血,不在量、而在质和呈现方式。

  叶秘书手刃对方,惨烈割喉、血溅一脸。

  他就着满脸血,点一支烟。

  手抖了几次,终于点着烟。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起初我以为是角色的凶狠残忍。

  看完最终结局才明白,他点那只烟真正想平复的是什么。

  再比如梁朝伟饰演的何主任,和黄磊饰演的叛徒张先生一番对话之后,影片刻意停在关键节点上。

  画面一转,何主任已经去烟火气满满的街上吃烧鹅了。

  卷起雪白的袖子,殷红一点血迹。

  那一点血,是对角色下场的交代。

  也是对人物心境的描述,层级很多,同一个细节,在不同已知情况下有不同的解读可能。

  反转之前是一层意思、反转之后有另外一层意思。

  《无名》中的悬念感,最吸引我的不是未知走向,反而是细节在正反黑白几种逻辑下都讲得通的细腻,委婉,以及丝丝缕缕情浓意深。

  是谍战片、有多阵营对立,但表达并不止步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本身,战争对人性的异化等内容,看似不着痕迹不事雕琢、却又如警钟余韵袅袅。

  三,群像。

  梁朝伟太蛊了,要不是我凭借着“男一号不会是反派”的场外信息支撑全场,我甚至都感觉是坐在桌子对面被何主任说动了。

  他的伪装,实在过于真实。

  和叶秘书那场惊天动地刀刀见血、寸寸断筋骨、拳拳致命的打戏,太有冲击力。

  他的唏嘘恻隐、他的“累了”、他的终于相见终于拥抱,所受之苦所见之恶所担之重任,都远非常人可以想象。

  如此厚如此惨烈撕扯的内心戏,都在不动声色的眸光中悉数表达出。

  唐部长对表哥是卧底的态度,也很有意思。

  日本人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就知道表哥的真实身份,他他说我要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候让人们知道我知道。

  一个投机骑墙派,两面三刀四处撒网、五方探听、六路留心。

  又油,又滑,又贪。

  但《无名》倒没着力在丑角或“恶”这些寻常特质上,相反,拍出了政治投机分子高手过招、愚弄基层生死以之的残酷。

  对野心家、侵略者、走狗和叛徒的描摹,上位者多了一层“云端之上的轻蔑”,底层执行者又多了一些贪婪无奈的难以名状。

  叛徒张先生,摇摇摆摆犹犹豫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很“真人”。

  两点恻隐、一点归心,感觉都很“活人”。

  一次是陈小姐持枪相向,下一个镜头他提东西跑路。

  按照一贯作风,这该杀人灭口了吧?结果他仅仅只是夺枪。

  另一个细节,则是何主任听闻陈小姐无恙之后,明显暴露情绪的宽慰,张先生职业素养没掉线、瞬间起疑。

  但他也仅仅是起疑,并未因此就痛下杀手。

  这一点犹豫一点恻隐,似乎瞬间让角色从二维到三维、更有辨识度。

  叶秘书和王队长两位,起初表现类型很接近,后续反转质感越来越不同,人人有戏、群像分明。

  四,乱世纷扰里国仇家恨的痴男怨女。

  《无名》中几位女演员的戏份都不多,但都出彩。

  张婧仪饰演有婚约的旧人,十里洋场烟花姿态出现。

  外形妆容衣着艳丽、神色里依旧清冷骄傲。

  三分尚且简单的天真义气,三分舍生无惧的热烈和燃烧,三分割袍断义两决绝的掷地有声。

  又美又热烈又清冷,内心燃烧、结局凄凉。

  闻君已成敌方走狗,特来相决绝。

  眼神里满满的不屑不齿。

  而电影最后的最后,她所不屑的,原来只是假象。

  一时之间,让人分不清,究竟是至死仍旧被蒙在鼓里的昔日爱人更悲剧,还是眼睁睁看着被误会不能解释、看着心上人惨死陋巷中更凄楚绝望。

  周迅饰演的陈小姐,我喜欢她拿枪时满眼含泪的模样。

  和传说中杀伐决断过于拉风的虚构路数有些不同,她显得更有人间烟火气。

  看似柔弱(拿枪都害怕,以及反转又反转之后我才明白她怕的究竟是什么)。

  实则内心坚韧又强大,和丈夫五年中都无法相认、也始终不改初心。

  如故园风雨中的一树梨花一池春水一弯新月,美,纯良。

  如云岚朝霞,如春风夜雨,看似不堪一击、实则永远和大地同在。

  江疏影的角色江小姐也很有记忆点。

  她过往的电视剧角色,除却早期和某部剧里烈焰红唇一抹笑一丝悲凉之外,我个人一向不太能get到。

  这次《无名》中她饰演一个女特务,执行任务途中对对方动心。

  让她动心还犹豫的对象,居然还是大鹏演的。

  如果你这么告诉我,我一定会笑场:这都是啥啊?

  但是,这么短的一场戏份,几乎全部通过第三方审讯来沟通。

  恩怨纠缠、爱和立场的撕扯,又美又冷眼又绝望。

  如果说方小姐(张婧仪)是初涉世事依旧天真、非黑即白的灿烂和清冷,江小姐(江疏影)是痛彻心扉被辜负之后的自嘲和惨然,那么陈小姐(周迅)是故园是初心是溪流万里无声若水、绵绵无穷尽。

  无一字提情爱,痴男怨女、公子红妆、国仇家恨,三种截然不同的怨侣纠葛,都动人。

  我喜欢电影中几次出现的“我累了”。

  黄磊饰演的叛徒说我累了,我家里还有点田,能看见漓江。

  日本军官在野心幻灭之后,也说我累了,我家里还有点田,想回去当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梁朝伟饰演的何主任,同样说“我累了”。

  最后那坚持潜伏到最终时刻的人,行走在香港的人间烟火中。

  给陈小姐点了一杯咖啡,去枪决的同僚亦仇人的饭店坐了坐。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将一切“我累了”(想过平凡安宁生活)的祈愿,放在大隐隐于市的人间烟火里。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精选5篇)01-29

无名电影的观后感(精选5篇)01-29

电影无名之辈观后感11-07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精选5篇)01-29

电影无名观后感(通用5篇)01-29

无名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01-29

电影无名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01-29

电影无名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01-29

电影无名观后感(通用7篇)01-29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