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通用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
一、引言
在新的形势下,对于刚刚诞生的社区心理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在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问题领域上。以下我们从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两个视角来审视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问题。
1、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不同于心理学的其他学科,其要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变革,经历社区的发展历程,具备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在其心理学体系中,社区心理学主要重视的是强化自身对于现实中人的行为的理解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去调整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简单来说就是以自身掌握的社区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人们走出困境。从这个视角来看,社区心理学不仅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且是社会性公益性于一身的职业价值观。社区心理学界定的基本环境是社会系统,即人们生活的真实背景,在这样的系统中和背景下去理解人们的举动,去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困境。由此,我们可以说其学科关注的对象是人与社会,人处于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由人的集合构成,这是西方国家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2、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目标综上所述,社区心理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与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必定要以特定的人群为其研究的终极目标,以达到其研究的目的,即帮助人。一般意义上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如果将社区心理学的援助体系分解成为三个步骤的话,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应该是第一个环节,也就是预防阶段,对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而且相关心理学家认为,预防大于治疗。其二,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问题;在社区心理学家眼里,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个人也会因为自身适应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对于环境的不同态度,但是最佳的状态就是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其三,关注生态,希望以调整的方式达到生态上的平衡;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生态上的平衡,人要积极的调整自我,环境也要做出改善,争取都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其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和集体之间的个性化;众所周知,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面,其在表现上很可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在社区心理学中要求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化表现。这些人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弱势群体,是我们社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五,提高个人能力;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与环境的融合,人要不断的改善自己,以充分的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社区心理学的学科功能
由于社会心理学科要求能够进入社会真实环境,以社会化的心理学理论去审视处于社会系统下的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认识,以此展开各项活动。其实践性和公益性很强。由此可以将社区心理学科的功能概括如下。
1、能够有效的预防社区环境中的心理问题倾向由于社区心理学科强调预防重于治疗,也就是说其需要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前期就要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措施,以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开展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将最好的心理资源、时间精力集中在第一个环节,的确可以有效的规避心理问题的出现。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在前期我们以健康、积极、正面的思想去引导人们的生活,使得社区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将有利于规避心理问题的产生,将其抹杀在萌芽状态。
2、能够保证人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发展的趋势在社区心理学体系下,人要求实现更大的发展,这需要健康的外在环境,也就是需要社会给予其发展创造一定的基础条件;社会要想形成健康发展的局面,这就需要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去创造。两者之间形成合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此社区心理学倡导生态学观点,充分尊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积极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社会积极创造条件,以满足个人。由此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有利于实现共赢的局面。
3、能够合理的处理好社会环境中弱势群体问题由于社区心理学关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认为其具备权利去表现出个性化。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社区心理学势必会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视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展开相关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时候,这样的弱势群体将会得以关注,在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之后,其必然使得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由此活动带来一些积极的效果,也就是引起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进而从制度、资金上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4、能够提高社会环境中个人的综合能力社区心理学认为,在社区心理学的.体系中,个人的能力会得以更好的提高,因为社会环境的转变,给予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只要个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机遇,发展自我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会在社会环境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充分的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中国社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对于中国来讲,社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主要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对于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审视。
1、从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青少年心理理论体系在社区环境中,青少年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对于他们来说,社区环境是其认知形成、感情寄托、行为发展的地方。在这方面,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国在此环节还处于初阶阶段。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在青少年特点的基础上,以社区心理学的视角去研究其心理健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在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上。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其年纪都集中在14-25之间,其活动的区域限制在学校、社区、家里,普遍缺乏家长的监管,因此常常处于游离于学校和家庭,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在社区环境方面,学校教育难以管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区环境危机四伏,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其一,在社会方面,徐静平等人以调查研究的方式,对于一定年纪的社区青少年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结果显示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尤其在敌意因子中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情况严重于现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此情况下,提出要以社会支持的观点去审视其问题的产生,希望社会对于其展开系列的救助措施,以避免心理问题不算恶化。其二,在家庭因素方面,郭云霞同样以调查的方式对于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严重影响到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家庭软环境作用的结果。希望以人格的力量去感染社区青少年,避免其问题的恶化。在于社区青少年犯罪方面,主张展开社区预防和矫正措施。我们知道,社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渐渐成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保护青少年避免其走入歧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我们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去审视青少年的犯罪现象,其中心理问题往往成为其犯罪的主要原因。依据吉朝珑等人的文章,其提出社区应该积极发挥其在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作用,要在尊重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以各类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问题少年及时纠正行为误区,合理调整其情形,形成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也有相关学者关注于国家权威部门的作用,如徐素娣等人在对于上海某社区服役青少年进行调查来看,一般有着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其犯罪的几率比较大;其在服役过程中,不仅仅要面对外在环境的质疑和唾弃,还要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由此,其呼吁社会对于这类群体要予以重视,倡导以心理辅导的方式去化解其内心的困惑,促进其社会矫正的进程。
2、从社区老年人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老年人心理理论体系对于社区老年人心理发展来说,我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涉及到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支持的力度,集体效能,以及心理方面的干预措施等。以下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审视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其一,社区老年的生活质量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这方面,张卫东基于Lawton理论框架,以上海地区某社区的老年人为例,对于其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在结构建模的研究方式下,关注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发现,生活质量、生活环境都会对于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社区生活环境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对于生活质量方面,戴静以三组试验为基础,对于老年人的抑郁情况进行了评定试验,得出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其认定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王芳、廖晓春、王庆华等人认为由于抑郁情况的恶化,会使得老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其二,社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影响着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社会支持方面来讲,王永丽等人主要从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中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老年的心理健康来说,有着积极方面的作用,有利于缓解老人的抑郁症状。对此张明园在调查的基础上,以社会理论看待老人的心理问题,认为社会支持不足,会使得老人的心理问题不断恶化。贾晓清等人对于干部门诊的老年患者进行了调查,倡导以提高退休干部的社会支持水平,以缓解其抑郁状况。王兴华等人以测量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证明了社会支持与老人抑郁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将有利于缓解不健康情绪,使得易感抑郁人群处于健康的状态。其三,社区老年人的集体效能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国内来说,在集体效能与心理健康上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完善。但是依据相关方面的研究发现,集体效能可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对此艾娟等人在2005年就以集体效能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出了其预测的结果。可惜的是,对于老年人这样的群体来说,其集体效能与心理健康之间还处于待开发阶段,但是从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来看,以提高老年人集体效能的方式去探索心理问题,想必可能成为全新的解决老年心理问题的方式。其四,心理干预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开展的各项心理干预措施,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其一,家庭探访;
其二,康复锻炼;
其三,心理知识讲座;
其四,心理影视观看;
其五,心理咨询:
其六,心理护理。对于干预效果来说,钟深秀、于琪等人都以效果的发挥为研究目的,对于其效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心理干预措施能够使得老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其一方面有利于社区老年人心理障碍的调整,另外一方面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总而言之,心理干预在社区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五,老人幸福感影响着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幸福感的视角去审视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我国来说,始于上世纪初,起步比较晚,但是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成绩的。对于幸福感来说,我国的老年人主要考虑的有文化水平、职业、人际交往、经济来源、健康状态等等。关维俊等人以唐山市的社区老年人为数据源,调查发现幸福感与健康与否有着很大的联系。对于文化高的老年人,其知道以何种方式去调节身心,使得其处于健康的水平;对于经济收入好的老年人,其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人际关系良好的老年人,其感觉到外界的关怀;李志雄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娱乐活动、生活能力、身体感知对于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
3、从社区特殊女性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特殊女性心理理论体系这里的特殊女性,主要指的是更年期女性和离婚女性。
首先,更年期女性,对于此类社区人群的关注比较晚。李英坤等人以调查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更年期阶段的女性,其在心理水平上呈现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对于疾病的恐惧,遇到事情焦躁,容易冲动,敌对情绪明显等等。对于这样的情况,相关的学者赵卫青等倡导以社会干预的措施去化解其心理障碍,争取有效的解决其心理问题。
其二,对于离婚女性来说,其经历了离异,家庭破碎,其对于旧的生活有着愤恨的心理,对于新的生活有着怀疑的心理,再加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很容易使得其心理出现问题。对此,俞文敏对于离异女性展开了系列的调查,发现离异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常常出现负面的心理状态。其也倡导以社会干预的手段去加以引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中国社区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培养要在尊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去探索自身发展的模式,争取做到科学、有效、精准、健康。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注重引进,主要是指对于西方国家先进的社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要不断的学习、总结、归纳,不断夯实我们的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为我国社区心理学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
其二,重视本土化,无论是引进经验,还是开展实践,其首要做好的是对于本社区实际情况的了解,由此制定的预防措施、治疗方案,才是最符合实际的。
其三,关注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体系中,其地位决定了其话语权不多,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采取合理的措施去解决社区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
其四,强化预防,在社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预防一直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做好社区的心理预防工作,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下。
其五,注重制度化,对于社区心理问题的出现,要以适度化的体系建设来审视,对于谁来管理,谁来维护,谁来负责的问题,要形成统一的认识,并将其纳入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制度管理环境,使得社区心理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
其六,讲究合力,我们知道社区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各方面教育工作的缺失,学校方面、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心理问题,群里群策,以形成合力,为社区心理健康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其七,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全社区动员,积极学习社区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心理问题的形成、预防、治疗都要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指导自己舒缓情绪,缓解心理问题的时候发挥作用。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2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近年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许多城市得到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的一些基本养老需求,缓解了家庭和社会养老的压力。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强省,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其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水平如何?能否满足居家老人的需求?存在哪些问题?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
本课题以山东省40个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这40个城市社区分别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临沂、菏泽、聊城等8个城市,这些城市从地区分布上看它们分布在全省东、中、西地区,既有省会城市,也有沿海发达城市,还有内地城市,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说涵盖了经济上发达、比较发达和相对欠发达三种地区。为了全面了解山东省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和老年人的需求,我们还针对社区中的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了调查,并对部分老人进行了个别访谈。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以40个社区的居委会及部分居家养老老人为调查对象,发放两种问卷:一种是针对社区居委会设计的问卷《山东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共4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另一种是针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设计的问卷——《山东省城市老人生活现状调查问卷》,共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45份,有效率90.83%,问卷的发放率和回收率均能满足社会学分析、统计学分析及统计学样本量的要求。对所有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相关数理统计。
二、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偏低
1、从服务内容上看,存在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层次不高的问题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以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要内容,也涉及一定的医疗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
生活照料服务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基本生活设施的维护等一些生活上的最基本照顾服务。我们所调查的40个城市社区都提供一定的生活照料服务,图1是对山东省城市社区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统计。
在医疗服务方面,我们所调查的40个城市社区中有27个社区建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占调查总数的67.5%。针对医疗卫生服务站所提供的服务,我们主要了解了5种服务类型。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45%的社区能提供基本的常见病、慢性病以及多发病的诊疗服务,42.5%的社区举办过定期义诊活动,25%的社区开展过健康教育讲座,35%的社区能提供医疗陪护服务,17.5%的社区开办了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多仅限于对老人基本疾病的诊治,更深层次的医疗服务如健康讲座、精神辅导、医疗陪护等开展还不多。在对居家养老老人的调查中,大多数老人希望能够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水平,能实现疾病就近诊治、就近治疗,能提供医疗陪护、疾病护理这样的服务。
在精神慰藉服务方面,调查了解到山东省城市初步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精神文化服务方面开展了以不同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走出来”(老人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接收服务)与“走进去”(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对此类服务,我们调查了四种服务类型所占的比例(见表1)。
但是,老年人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除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慰藉需求外,老年人还有自我实现需求、服务社会的需求等等。笔者认为老年人既是一个需要照顾的群体,也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群体,尤其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大批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正面临着即将退出工作岗位,他们中一部分人身体健康,年龄相对较轻,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一群体所蕴藏的资源,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
2、从从业人员的素质上看,存在素质偏低、文化层次不高的问题
目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大多是下岗失业或赋闲在家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没有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只能从事一些低端的照料服务。
从表2可以得知,目前山东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主要来源于社区志愿者,在拥有社区志愿者的20个社区中,10个社区的志愿者主要由社区下岗再就业人员组成,有6个社区志愿者由社区老年居民组成,只有4个社区的志愿者主要由社区青年居民组成。拥有专职养老服务人员的只有13个社区,还未达到调查总数的一半。专职养老服务人员的文化程度一般是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约占38%,高中文化程度占46%。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又普遍缺少社会工作者和专职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这必然影响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3、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上看,社区居家养老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在调查中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一般是居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本身承担着大量的社区事务性工作,他们在居家养老的服务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
社区普遍缺少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专职的居家养老护理人员,尤其是缺少专职的社会工作者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策划和统筹。在服务中缺少现代服务业应有的管理方法和理念,这势必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建立服务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经营连锁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为保证,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发展起来的,政府购买服务以财政拨款和福利彩票公益金为主渠道,但是政府的经费投入有限,服务对象只能限于经济困难的老人。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少成为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同时“经费的缺乏导致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标准降低或补贴范围缩小,部分经济困难老人难以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从而使居家养老的福利性严重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用于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由政府出资支持的社区占总社区数的37.5%,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区服务自身“造血”产生的'社区则占15%,而资金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及其他渠道的社区占到10%。由此可见,用于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体单一,供给严重不足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承担主体是居委会。居委会作为群众性的社区自治组织在开展社区服务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容易为群众和居民所接受和信赖。李颖奕的研究证实,居委会“服务有政府的背景,服务员的行为规范,有时甚至涉及到金钱和安全的方面也足以信任。”但是居委会人员有限、工作任务繁重,无法包揽居民所需要的一切服务。我国民间组织不发达,加之政府扶植政策不到位,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动力和信心不足。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多种社会服务,非政府组织以其灵活性和贴近生活而著称,必然也会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社会工作主张发展多种类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满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就医等基本需求。生活照料服务包括帮助老年人洗衣、做饭、购物等;健康维护服务包括健康风险评估、例行体检、营养咨询、健康教育、推行体育锻炼等等。按着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保障老年人生命能够延续、生活得到照料、健康得到维护。这些服务首先解决了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能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基本可以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目标。但总体上说,这是一种较低水平的养老服务,这也是目前我国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
(二)建设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在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如何建设老年人的精神家园,是建设型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保证老年人身体健康、人格健康、心理健康,要为老年人建立精神家园,必须保持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的公正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建设型居家养老服务是老年社会学中“活动理论”和“延续理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运用,它包括多种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老年人享有平等的社会参与权,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诉求权、表达权,老年人的这些权利不因退休或年老而丧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代表着老年人不因年老而被社会边缘化和被社会排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机会,在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上多征求社区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又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开展老年人再就业服务,为身体健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低龄老年人找到一份可以发挥余热,并可获得一定报酬的职业,以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实现“老有所为”的目标。
2、恢复和重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老年人本身拥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同事、领导等等,这些人际关系常常因年老而疏离。人际关系网络的恢复和重建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这些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认知支持和行动支持。“国外研究表明,社会隔离是给老年人身心带来最大伤害的因素,而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是老年人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的重要因素。”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的建设性帮助老年人恢复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并重新建立一些新的社会支持网络,这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极为重要。
3、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极为重要,这是实现“老有所乐”的关键。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志愿活动。如:组织退休的医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或为居民义诊;组织退休的教师举办各种培训班或各种文化辅导班;组织退休人员参加志愿等。老年人能在服务和奉献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其次,组织各种兴趣学习班,如老年绘画、音乐、太极拳、读书、信息网络等各种兴趣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老年人实现精神的享受和精神的幸福。
4、组织老年人协会。老年人协会是老年人的自治组织,协会可以帮助老年人表达各种诉求和愿望,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帮助老年群体中需要帮助的人,反对对老年人歧视等等。协会还可以成为老年人之家,满足老年人的归属需求。
这些建设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会使老年人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帮助老年人解决因退休所导致的社会关系疏离、社会参与机会减少、社会角色丧失等问题,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帮助老年人树立生活信心、学习新的技能,更好地安度晚年。这是老年人精神家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其目标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路径
(一)宣传社区居家养老
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使这种养老方式为广大居民所接受。社会工作者介入居家养老服务,首先承担着宣传居家养老这样一种责任和使命,让广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积极地接受居家养老服务。
1、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和价值
社区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医疗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依然居住在家,对大多数老人而言经济支持依然主要由老年人自己和其子女承担,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服务等服务工作主要由社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既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也可以让老年人到社区服务中心接受服务。这样的养老方式既可以实现养老不离家,又能减轻子女的养老照料负担,这是一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养老方式。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摆脱家庭养老模式中因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低、社会疏离所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总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既可以减轻子女养老的压力,又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使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2、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之初,社会工作者可以印发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宣传手册,免费向社区居民尤其是家有老人的社区居民发放,让广大居民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区所举办的养老服务的内容、类型、服务标准、收费标准以及免费服务项目等等。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带领广大居民和老年人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进行参观访问,以充分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环境和服务方式,让老年人体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利和好处等。
(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化建设和对社区居家养老进行评估
1、参与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和政策
从职业角色上说,社会工作者不但是社会服务福利的传递者、提供者,同时也是社会政策的倡议者、制定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想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必须要在一定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下运行,要有一定的规章和制度,制定一系列的行业规范,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质、服务的内容、服务的质量和标准、从业人员的专业资质等都要有详细的制度设计,对各种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等都需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对服务中运行的环节和步骤都需要进行规范化和量化管理。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助人者和政策的倡议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法规、政策的建设和制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民间资本的投入,这也需要政府制定有关资金投入的政策和民间资本准入和运营的政策。另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设计一些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多种养老需要;同时也可以开发老年人资源,发展老年事业,全面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培养、准入、薪酬、待遇等,这也需要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这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都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参与。
2、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评估
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需要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来考察,硬件主要包括服务设施、人员配备、服务对象等;软件包括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如何,机构的服务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社会满意度如何,老年人的满意度如何,需要改善的方面,机构所作的服务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合法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评估指标体系,这个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来设计。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可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三)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1、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传授社会工作的理论
目前在中国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基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培训,一般也都不具备养老服务的专业资质。这必然影响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也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业的信誉和发展。社会工作者作为取得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他们经过专业的学习或者培训,具有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和服务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担负起培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责任,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传授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伦理,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尊重老年人、平等地对待老年人、体贴老年人,从老年人的需要出发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从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目标。
2、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传授社会工作技术和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其独特的专业技术是社会工作专业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工作的技术和方法体现着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关怀和爱护。社会工作者在沟通、咨询、治疗、服务方案设计上都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和技术,社会工作者可以把这些技术和方法传授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如倾听的技术、询问的技术、同感的技术,还有面向老年人服务的独特疗法,如缅怀往事疗法,人生回顾疗法等等。这些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使用会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能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把“增能”的理念引入居家养老服务
增能,其基本含义为:得到力量,发展能力。增能取向下的社会工作实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所罗门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志着“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的诞生。在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社会工作者不再把服务对象看成是有问题的人,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服务对象的优点上,相信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能力,并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挖掘服务对象的能力,通过服务对象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老人是有能力的,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每个老人的不同能力,并着重挖掘老人的潜能。我们要尊重老人的权益,更要尊重老人的应有权利。”在增能理念的指导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者首先要认识到老年人的潜能,老年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老年人能够把握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其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者在提供服务时要考虑老年人的需要,是老年人需要什么服务,而不是我们想为老年人提供什么服务,所以要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老年人一起参与服务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老年人的主体地位。第三,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和服务人员要鼓励老年人建立起自己的同辈网络群体。老年同辈支持网络的建立可以帮助老年人形成老年集体意识,同辈群体可以获得情感和心理的支持,降低老年人的疏离感和孤独感,还可以一起争取老年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平等对待。
(四)参与居家养老的直接服务工作
1、为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
老年人一般心理比较脆弱,尤其当老年人面对疾病的困扰、死亡的恐惧时,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抑郁是老年时期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社会工作者可以从老年人的心理、情感出发,为老年人舒缓心理压力,用积极心理替代消极心理。在咨询和治疗中社会工作者认真倾听老年人的困惑,抚慰他们的情感,用缅怀往事和生命回顾等方法和技巧,帮助老年人重新体验生命中的往事,探索和寻找自己一生的意义,弥补生命中的缺陷,完成未了的心愿,能与自己的局限和失败和解。从而实现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完美”这一人生任务。通过回忆一生中的主要成就和美好体验,能够增加老年人的自尊,增加老年人的完美感。在咨询和服务中,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帮助老年人实现一些未了的心愿,使老年人减轻心理的压力和舒缓心理的矛盾,比如表达对亲人的爱,跟自己有矛盾的人和解,等等,这些服务都有利于舒缓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坦然面对未来。
2、实现资源的连接和有效整合
首先,帮助老年人连接福利服务资源。老年人需要多种服务,社会上也有各种面向老年人服务的福利政策、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而老年人及其家人可能不了解这些服务以及得到这些服务所需要的条件,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可以细心地向老年人及其家人介绍,如老年人可享受的医疗救助、临时救济、老年福利津贴、老年福利服务等等,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老年人的了解,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把具体的服务项目引入老年人家庭。
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整合社会多种资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联系通信部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安装“一线通”,让老年人可以随时联系到服务机构或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各种群众性志愿性如青年志愿者等团体为老年人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争取政府或各种基金会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支持,等等。
3、帮助老年人实现沟通和交往
社会工作者可以用个案或小组的工作方法,促进老年人与其家人之间或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协助老年人理解子女,减少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心理;让老年人学会及时地与亲人或者知心朋友谈心,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使老年人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中。也可以用家庭工作坊等工作方法,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使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老年人,更多地关心老年人,以此实现家庭的和谐和美好。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3
为贯彻落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要求,依据《健康江西建设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健康江西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健康江西行动20xx年重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渝水区城南办站前社区、城南办西街社区,分宜县分宜镇角元村委等3个社区(村)推荐为国家级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单位,并制定具体方案如下:
一、项目背景及现状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老年人的幸福安康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高龄化、家庭结构变化以及老年多种慢病共存等原因,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老年人群中存在抑郁或焦虑症状心理问题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年龄增加,或受许多慢性病的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逐渐退化,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危险性也逐渐升高。
二、工作目标
1.全面了解、掌握三个试点社区(村)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和需求;
2.促进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显著增强;
3.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4.坚持试点先行,将试点中好的经验做法总结提炼,逐步扩大推进全市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实施。
三、工作措施
(一)开展试点地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调查
对渝水区城南办站前社区、城南办西街社区,分宜县分宜镇角元村委等三个试点所在县(区)的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医疗机构情况、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情况以及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情况等进行调查。
(二)开展试点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评估
1.调查内容:基本信息、认知及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心理健康素养及需求。调查问卷结束后,给出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分结果,评估结果分为一般人群、临界人群和高危人群,不同人群给予不同的健康指导。
2.调查方法:上门入户,实地调查,制定统一的问卷对三个试点辖区内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时,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个人意愿及获取知情认同。
(三)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
通过调查了解的'情况,根据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三个类别,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
(四)数据录入与管理
国家项目工作组统一建立信息收集与管理平台,各项目试点指定专人通过电脑客户端进行数据收集和管理,调查员通过手机或平板进入问卷界面开展现场调查并上传数据,数据收集管理工作与现场调查工作同步进行。市级、县区级、乡镇/街道级和社区/村级项目负责单位通过电脑客户端登录相应的数据管理账号,进行调查表填写和统计查询。
四、项目督导
(一)督导时间
根据国家、省试点项目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工作推进情况,对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调度督导。
(二)督导内容
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督导内容包括工作总体组织管理情况、培训情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实施情况、质量控制、心理健康促进与干预活动开展情况等。
(三)督导方式
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督导方式包括相关文件审核、现场督办、工作进展调度等。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严峻形势,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需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家庭幸福的重要方面。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大胆探索,为促进全市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夯实工作基础。
(二)加强领导。各级卫健委做好统筹协调,制定工作方案,为项目试点工作提供经费保障,整合各类资源,逐步完善老年人健康信息共享机制,组织和指导项目试点单位开展工作。
(三)加强评估。各项目试点单位要根据相关工作要求,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做到边实施边总结,切实把老年人心理关爱工作做深做实。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为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精神,我委在组织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基础上,决定20xx-20xx年在全国广泛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以下简称关爱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标
(一)了解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
(二)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三)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二、重点范围
20xx-20xx年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000个城市社区、1000个农村行政村开展关爱行动,到“十四五”期末原则上全国每个县(市、区)至少一个社区或村设有老年心理关爱点,各地老年心理关爱点名额分配见附件1。各地按要求对老年心理关爱点常住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重点面向经济困难、空巢(独居)、留守、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
三、具体内容
(一)开展培训。
1.我委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慢病中心)每年举办1期国家级培训班,省级和部分市级卫生健康委选派1名关爱行动负责同志参加现场培训,其他省级和市级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线上培训。
2.我委委托南京人口国际培训中心每年举办若干期基层老年心理关爱点工作人员培训班。参训人员为全国各地老年心理关爱点相关工作人员。
3.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举办关爱行动线上线下培训活动。
(二)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宣传。
对老年心理关爱点常住65岁及以上老年人,以集中或入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评估,了解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同时,广泛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三)开展必要的干预和转诊推荐。
1.对评估结果显示正常的老年人,鼓励其继续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积极带动身边老年人共同参与社会活动。
2.对评估结果显示轻度焦虑、抑郁的老年人,可实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定期随访。
3.对评估结果显示疑似存在认知异常或中度及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建议其到医疗卫生机构心理健康门诊就医。
具体工作方法详见慢病中心编制的《老年心理关爱行动工作手册》及《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手册》(另发)。
四、组织实施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组织开展,慢病中心组织实施。慢病中心负责工作规范制定、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总结评估等具体工作。
各省级卫生健康委制定本省(区、市)关爱行动工作方案;县(市、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协调相关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按照统一要求组织老年心理关爱点做好具体工作。
慢病中心负责维护老年心理关爱行动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属慢性病与伤害防控信息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以满足信息化服务和管理需求。平台用于老年心理关爱点的上报和审核、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信息录入、评估数据录入及评估结果分类管理、各地区工作进度统计、工作成果展示与交流等。具体操作详见慢病中心编制的《老年心理关爱行动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操作手册》(另发)。
五、时间安排
(一)20xx年时间安排
1.老年心理关爱点申报(20xx年6月)。省级卫生健康委统一填写20xx年老年心理关爱行动省级计划表(附件2),并通过平台申报拟于20xx年开展关爱行动的老年心理关爱点。
2.逐级培训(20xx年7-8月)。
3.行动开展(20xx年9-11月)。
4.调研指导(20xx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通过材料审核、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各地关爱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
(二)20xx-20xx年初步时间安排
逐步扩大老年心理关爱点覆盖范围。
1.老年心理关爱点申报(每年1-2月)。
2.逐级培训、行动开展(每年3-9月)。
3.调研指导(每年10-12月)。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地要从协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的重要意义,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关爱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分工,认真抓好落实,做好宣传倡导,提高关爱行动影响力。
(二)认真选取推荐。各地要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为原则,兼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年度做好推荐工作,力争本省份到20xx年底每个县(市、区)至少一个社区或村设有老年心理关爱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参照关爱行动要求增加老年心理关爱点数量,惠及更多老年人。
(三)强化行动保障。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关爱行动,切实保障工作经费。鼓励各地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充分发挥相关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合力,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5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根据《关于组织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的通知》(沪卫老龄便函〔20xx〕7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决定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工作目标
及时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不断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持续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切实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技能水平。
二、行动内容
为关爱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
1.对评估结果显示正常的老年人,鼓励其继续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积极带动身边老年人共同参与社会活动。
2.对评估结果显示轻度焦虑、抑郁的老年人,可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定期随访。
3.对评估结果显示疑似存在认知异常或中度及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建议其到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检查,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具体内容可参考国家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编制《老年心理关爱行动工作手册》《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手册》和本市编制的相关工作手册(相关手册另行下发),并于每年9月底前完成当年的关爱行动工作。
三、行动安排
1.关爱对象。本区常住65岁及以上老年人,重点面向经济困难、空巢(独居)、留守、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
2.开展方式。以村(居)委为单位建立老年心理关爱点。到20xx年底,每个街镇至少建立1个市级老年心理关爱点,全区至少建立1个国家老年心理关爱点。依托“我嘉·邻里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等,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心理健康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等,采取上门、集中或线上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评估、科普宣传、必要干预、转诊推荐等。
四、相关要求
1.加强组织协调。各街镇要充分认识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的重要意义,统筹推进,结合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等工作,选择心理健康服务基础好、积极性高的`村(居)委推荐申报国家和本市关爱点,并制订各街镇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于10月24日前将关爱点设置计划表报区老龄办,并于每年1月20日前报送当年关爱行动工作人员名单和关爱行动点申报表。
2.落实行动保障。各街镇、各关爱点指定1名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负责行动开展,列为国家关爱点的人员需参加并通过国家相关单位组织的培训,其他关爱点的人员参加市级组织相关培训。区精神卫生中心做好社区老年人心理关爱工作的技术指导,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合专业机构开展相应工作。各街镇可统筹利用现有工作渠道实施项目,同时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项目工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3.做好总结推广。各街镇要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为原则,按照区级计划完成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点建设工作。请各街镇及时做好工作开展情况评估和总结,并于每年10月底前将开展情况报送区老龄办。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6
一、辅导目标
1. 增进成员间的了解:通过团体活动,使老年人之间更加熟悉,增强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2.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学习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3. 增强心理健康:通过心理辅导,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孤独感、焦虑等负面情绪。
4. 促进社会参与: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归属感。
二、辅导对象
社区内的老年人,特别是存在孤独感、社交障碍或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
三、辅导内容与方法
1. 热身活动(10分钟)
活动名称:相互问候
活动内容:引导者带领老年人围成一圈,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和相互问候,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活动目的:消除老年人的紧张情绪,增进成员间的`初步了解。
2. 团体互动游戏(30分钟)
活动名称:信任之旅
活动内容:
将老年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两人。
一人扮演“盲人”,一人扮演“领路人”。
“盲人”用布遮住眼睛,由“领路人”搀扶通过设定的障碍路线。
完成后角色互换,体验对方的感受。
活动目的: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信任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交流(20分钟)
活动名称:心情分享
活动内容:
引导者分发心情温度计和彩色卡片。
老年人选择代表自己心情的颜色卡片,并在心情温度计上标记自己的参与程度和情绪状态。
老年人轮流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其他成员倾听并给予支持。
活动目的:让老年人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情感共鸣和相互支持。
4. 艺术治疗(20分钟)
活动名称:绘画心声
活动内容:
引导者提供绘画材料,鼓励老年人自由创作。
老年人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心情、愿望或回忆。
完成后,老年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中的感受。
活动目的:利用艺术手段帮助老年人宣泄情绪,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
5. 小组讨论(15分钟)
活动名称:人际交往技巧
活动内容:
引导者引导老年人讨论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老年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建议,共同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活动目的:帮助老年人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提高社交能力。
6. 活动总结(5分钟)
活动内容:引导者总结本次心理辅导的内容,强调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目的:巩固辅导成果,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四、辅导效果评估
1. 自我评估:鼓励老年人在活动后填写问卷,评估自己的参与程度、心情变化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情况。
2. 他人评估:引导其他成员或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老年人在活动中的变化和进步。
3. 后续跟踪:定期回访老年人,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时调整辅导策略。
五、注意事项
1. 尊重个体差异:在活动过程中,要尊重老年人的个体差异,避免强制参与或过度干预。
2. 营造安全氛围:确保活动场地的安全性,营造温馨、包容、支持的活动氛围。
3. 关注情绪变化: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
4. 保持耐心和同理心:引导者要保持耐心和同理心,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困难,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相关文章:
心理辅导团体方案12-04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07-29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05-16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05-18
心理辅导团体方案05-18
(经典)团体心理辅导方案09-12
心理团体辅导方案03-16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09-11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通用12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