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书笔记

时间:2024-08-16 10:16:06 赛赛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爱弥儿读书笔记(精选31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弥儿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弥儿读书笔记(精选31篇)

  爱弥儿读书笔记 1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是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倡导“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他对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的改革,都曾作出伟大的启发和指导。《爱弥儿》是阐述其自然教育理论的不朽之作,对压抑儿童个性的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卢梭表达了他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今天读来仍然震撼很大,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卢梭主张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的需要,这与我们当今很多家长对儿童采取神童式的教育大相径庭,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拼命的为孩子请家教老师,上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以为这样就能很好的促进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其结果并不理想。最典型的要数当今社会上流行的“狼爸”和“虎妈”了,为了让他们自己的'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学校,经常采取一些极端的教育方式,是他们的孩子失去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童年生活,最终他们的孩子并不领情,反而责怪父母。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忽视儿童天性发展需要的教育,因而也是一种极为不可取的教育。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施教。

  卢梭指出“我们生来是软弱,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力量。这些东西全是教育赐予我们的”。教育只不过是保持习惯罢了。卢梭强烈反对采取打骂吓唬等方法,同时也不赞成给予儿童过多的关心和照顾教养孩子。由于母亲更容易倾向于溺爱子女,因此卢梭告诫道:“当一个妇女不是给孩子以母亲的关心而是过于关心的时候,她也可以从一条相反的道路脱离自然的道路脱离自然。

  这时候,她把她的孩子造成为她的偶像,她为了防止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娇弱,却把孩子养得愈来愈娇弱,它将使幼小时期的娇弱继续延长,到成人时受不住种种劳苦。”教育是要帮助儿童摆脱软弱和愚昧的,要让儿童保持自然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地适应习惯,而不是过的干预。

  给孩子过的溺爱或是打骂,都是不可取的,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坏影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家长都没能把握好这其中的度,不是对孩子太过于溺爱使其成人之后依然依靠父母,出现“啃老族”的现象;要么就是对孩子经常性的打骂,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爱与关怀,从小养成胆怯与冷漠的性格。因此,对每个家长来说,要掌握好分寸,既要给于爱,同时也要有适当的管教,二者兼顾才可能友好的成效。

  此外,卢梭还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这对我们的教育也是很有启发的一点。所谓“自然后果法”即是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的方法。对小儿童讲道理是没用,卢梭说道:“小孩在答应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并未撒谎的。但是如果他不履行诺言,情况就不同了,他就可以把诺言追溯为一种谎言。由此可见,孩子的撒谎,完全是老师造成的,他们想教会孩子说实话,结果却教会孩子说谎话。”

  当儿童犯错误时,你给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当时迫于你的权威表面上会答应你信守诺言,但由于他没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对他的损害,因此,这样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非但没有效果,而且适得其反,使儿童学会了撒谎。教育儿童改正错误,要让他亲身体验他所犯的错误行为本身给他造成的损害,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当儿童自己认识到他的错误行为的后果时,他就会试着去改变他的行为。

  除此之外,卢梭提出了一种以“爱为中心”的德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实践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道德标准问题上,卢梭提出了为道德而道德的行为标准,反对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先于一切其他欲念的自爱,之后爱他身边的关怀他的人,继后,把这种情感导向人类,使他对整个人类的爱,即是一种所谓的“自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的道德教育三部曲。在德育方法是,卢梭主张采取示范、参观、通过行动培养习惯等方法。反观我们现阶段的德育,一方面,主张灌输式的说教,忽视儿童道德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用空洞、宽泛的道德标准进行教育,忽视具体道德选择条件下的道德判断,让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漠视,不能不说与我们的道德教育有巨大关系。我们对儿童的德育,首先要教会他们爱父母,爱他周边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继而要爱整个人类,用这种博爱去代替那些自私的偏见,让一个儿童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除了这些闪光的教育思想之外,他还提出了其他很多教育方面的论述,如他强调儿童要锻炼身体,增其适应性,同时要训练感官,发展外感觉能力,重视劳动教育等等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具有借鉴价值的思想。

  总之,《爱弥儿》这部经典的教育学巨著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它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仍要从中汲取营养,用来指导我们更好地教学,真正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儿童身心能够自由发展。鉴于时间有限,目前就谈着几点感受,若以后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再继续从中获取经验。

  爱弥儿读书笔记 2

  《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想:我们的老师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过去我们的课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鸭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可以为所欲为,只要自认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就不择手段地去做,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厌学情绪大涨,甚至出现了过激行为。是谁之过?是教师的过错、教育的过错。那应该怎么办呢?新的课标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去做,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但决不能颐指气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发现了问题,机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孤军奋战,久攻不下的话孩子也会失去兴趣,那就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吧。

  爱弥儿读书笔记 3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

  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 4

  这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本书观点:每件东西在离开造物主之手时都挺好的,可是到了人的手中就会退化。在现存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人自出生之后就放任自流,恐怕会变得不成样子。卢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对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评判。

  提醒父母为孩子的心灵构筑一道围墙,以保证孩子不受各种谬误和偏见的冲击。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a.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如果不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最终会不幸地死掉;

  b.教育赋予了我们成长所需要的力量;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三位老师):

  1.自然的教育:我们器官和才能的内在成长(完全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

  2.人的.教育:学会如何利用这种成长(唯一能真正做主和掌控的)

  3.事物的教育:我们从周围环境中所得的阅历和经验(只有一部分我们能尽自己所能)

  什么是良好的教养:以上三种教育有共同的出发点,并朝着同样的结果努力,才能直达目标,善始善终。

  教育的目标:自然的目标

  自然的概念:习惯是人们后天形成的,与天性一致的习惯就是我们本书中“自然”的概念。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这三种教育完美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可以掌控的两种教育必须追随我们控制之外的那种教育的引领。

  天性的定义:人天生具有感知力,从出生就受到周围事物各种各样的影响,人具有接受或躲避这些事物的倾向。随着不断成长,这种倾向会更有力、更持久。但是我们的习惯和观念会影响这种倾向。本书中把受到影响之前的(或者说未受影响的)这种倾向称为我们内心的天性。

  读书感悟

  在对人性的探讨方面,卢梭的观点和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是一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心灵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当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时,孩子最起码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教养,而不是由老师从头教起。

  为了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规律,我们无法改变自然规律,只能去配合。

  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某一个人,而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孩子的教育以符合孩子的天性为根本,其他教育都是围绕此来进行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 5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此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

  爱弥儿读书笔记 6

  最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感受颇深。尤其卢梭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地然地发展“,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爱弥儿》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因此,卢梭的《爱弥儿》给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引导。对于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让学生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

  爱弥儿读书笔记 7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爱弥儿读书笔记 8

  最近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习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习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总之,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大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爱弥儿读书笔记 9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对儿童的教育为主题,以小说形式讲述了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的人生历程。这部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教育和儿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卢梭提出的“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的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避免过度干预和强制,让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成长。这种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许多孩子被束缚在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中,失去了自由探索和尝试的机会。我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还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卢梭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除了教育理念,书中还涉及到许多其他主题,例如家庭、婚姻、职业等。卢梭认为,一个健康的孩子应该在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此外,他还强调了职业选择的重要性,认为职业应该是人们生活的乐趣,而不是被迫的选择。这些观点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职业选择方式,让我更加注重家庭和职业的平衡。

  总之,《爱弥儿》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对教育和儿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遵循卢梭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孩子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爱弥儿读书笔记 10

  《爱弥儿》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是他构思20年,然后用3年时间撰写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说。在书中,卢梭尖锐地批判了腐朽的旧封建教育,并通过它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论等。

  《爱弥儿》开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卢梭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是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长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卢梭看来,忍受痛苦也是儿童应该学习的一件事情。比如儿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过去安抚他。卢梭认为伤痛既然已经发生了,儿童就必须忍受。在儿童年幼时学习勇敢的精神,他便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则,在他们长大后面对痛苦时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经验来对付。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应实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须保护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

  当然,由于受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中不免出现主观臆断和过于极端的观点,比如他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等等。但他在教育上的理论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卢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并为我所用。

  爱弥儿读书笔记 11

  常听人说,如果想了解卢梭,不读他的《爱弥儿》系列是不会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这个暑假抽空读了这本书,更让我体会到教育“回归自然,发展天性”的重要性。书中提倡的自然教育,只有经过博爱、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及早地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我们中国式的教育,尤其在老一辈中,有太多的漏洞,比如为了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吓唬孩子,你如再这样做,妈妈就不要你了等等诸如一些类似的话,这是一种威胁,目的'是让自己能够轻松一点,在压抑孩子的天性。

  等孩子上学后,学习好的就是家长心中的好孩子。在我自己还是学生时,曾斩钉截铁地说过,以后我的孩子不会将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要快乐地成长。但随着大环境下,有时不由地会把成绩来作为评判的标准。就像樊登说的,重要的不是成绩多少分,而是孩子的求知欲,他在学习过程中,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他感到开心,自然而然自己就想更加深入地学习了。

  人是复杂而矛盾的。深知这一点的我们,怎么能这么简单的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了呢?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和需求,早晚也要离开父母的保护伞,成为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人生。难道只要会学习,他就完整了吗?答案肯定是不,身为父母,做好自己,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控制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

  我一直觉得,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是他会希望自己在未来能成为你或者找到如你一样的伴侣,为此我们一直努力,大家共勉。

  爱弥儿读书笔记 12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办法是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欲望也得到了满足,这样人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除了公认的幸福因素健康、体力、良知以外,每个人对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实上,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和良心上受到的谴责,其他一切痛苦都源于个人的想象。

  法沃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想要的东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获得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对幸福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会很快乐。同时,他也会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做坏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吧,这样痛苦就会离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坚守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位置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脱离了那里。

  爱弥儿读书笔记 13

  《爱弥儿》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拟的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书中作者是爱弥儿的导师,爱弥儿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是孤儿,从小就用导师带。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来培养爱弥儿。作者从爱弥儿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业,其中每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根据自然的法则来培养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觉得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教育应该是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准则。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儿童在劳动中了解劳动的`光荣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只凭书本。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火的知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习那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

  因为内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还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随便写写,发泄发泄而已!

  爱弥儿读书笔记 14

  《爱弥儿》是一本西方教育专著,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在这本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

  读完《爱弥儿》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自由。卢梭在爱弥儿幼年和童年都主张采用顺应自然的教育,在第二卷里面更是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顺应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的经典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观念。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生来是善良的,我们所能给与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努力去呵护、保持孩子与生俱来的纯真,善良。但是自然教育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呢,显然不是。在幼儿园小朋友身上有一些后天环境所造成的不良习惯,而人的行为结构和人的童年记忆有非常大的关联特征,因此如果孩子童年的很多毛病被放纵,会在成年后极大的放大。因此卢梭在本书中还提出与自然教育密切相关联的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以上两点只是有感而发的浅谈,我想与每一位同行分享的是: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善待他们吧,因为他们还是一群孩子。

  爱弥儿读书笔记 15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读书笔记 16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我所要求的头一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

  从来没有认真的读过一本书,这次有幸在林老师的介绍下接触了《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我很欣慰。通过阅读卢梭的《爱弥儿》,我对这本书产生很大的感触,这本书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让即将成为幼师的我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对于此书的一些阅读感悟,与大家共同体会。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老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我很赞同卢梭的观点,在当今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犹如父母掌心的宝,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虽然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像没有战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不会强壮一样。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如:在冬天,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例如:两个同样大的孩子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的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拴着走。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呢?我想每个人都会知道答案。给别人金子,不如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才是我们需要教育的,活着只是一种状态,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如果一个人无聊的活着,即便活了一千岁也不会觉得有意义。为什么有的人一鸣惊人,逝世后仍被后人念念不忘?为什么有的人消极低迷,最后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世,却没能留下任何足迹?人生要活得怎样,丰富还是无趣,就要看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了。

  在我实习中,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刚来园时,一天到晚总是哭,午睡还经常尿床,也不会穿衣服,自理能力很是不好。原来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从来没有自己穿过衣服,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小便也是大人们经常提醒及时帮助解决的。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条件反射,更不用说自己解决了。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培养他们

  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永远不会独立成长,更不会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在卢梭的《爱弥儿》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成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计算机,就是交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没用的。

  现在有许多的幼儿园就是这样,老师只顾一味的教,而并没有在意孩子的兴趣所在。我曾听过一节“沉浮”的科学活动课,在整节课中,幼儿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瓶子放进水中,而他们根本没有自己选择操作材料和操作方式的机会。卢梭称“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一观点在幼儿园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而这节课中教师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让幼儿自由探索,只是一味地给孩子们灌输科学知识,没有让幼儿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

  记得在我曾经去过的幼儿园,我们的主班老师很注重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每天晨间谈话时,都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如:奥特曼,汽车,飞机,孙悟空等,以一种宽松的氛围和孩子们讲这些事物。有一阵孩子们对奥特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出现很多奥特曼打怪兽的动作,于是老师和孩子们讲奥特曼星球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并没有奥特曼和怪兽,老师、爸爸、妈妈之所以让我们小朋友看这部动画片是让我们小朋友知道:保护好人,和坏人做斗争。通过这样的谈话,孩子对老师非常的崇拜,以为老师知道很多奥特曼星球的故事,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教育了幼儿基本的道理。我认为这个老师的教育会很成功。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我们不期望他们能够学会多少东西,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引导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只有让孩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具有挑战性,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使他们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让幼儿在学习中逐渐发现学习的规律和学习的乐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书中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支持的,但是书中部分内容在现在看来有些过于狭隘。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自然主义,他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成人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卢梭认为穷人可以自然成长而富人却不能。我认为他把穷孩子的成长过程看得过于简单了,无论穷孩子还是富孩子他们的成长中都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在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因为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的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觉得这本书教给我的不仅仅是怎样教育孩子,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亲人、对生活、对事业有价值的有热情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最后,我想以卢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我们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时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爱弥儿读书笔记 17

  看卢梭的《爱弥儿》,书中倡导自然主义教育。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就是按造物主对人的安排与设计即按孩子的身心规律去教育孩子,不可以把孩子当成小大人,也不可以拔苗助长。朱永新说儿童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这句话是有时代意义的,不会过时。我如果是清朝乾隆就会说这些思想我泱泱大国过去就有,即把老子的无为而治变成无为而教。今天看到了第二卷,共五卷。这本书翻译成白话文有800多页,我不知原著多少页。在我看来,德国幼儿园不教知识也是深受卢梭影响。按人的自然规律幼儿还不会用理智思考,因此教知识不合适。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

  看这本书即卢梭的《爱弥儿》到第二卷完,我有个感想,卢梭告诉我们幼儿有幼儿的规律,儿童有儿童的规律,青少年有青少年的规律,青年有青年的规律。不过这些知识变成了全人类都知道的常识。因为当代人都是从幼儿园读到大学。

  西方学者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如果你没看过,怎好意思说自己懂西方教育。要想自己懂西方教育这三本名著都要看过,不管是走马观花还是精读,起码要游览一遍。我《理想国》看完了。《爱弥儿》已看完二卷,共五卷。《民主主义与教育》潦草的看过。于是说自己懂西方教育底气有点足了。

  卢梭的《爱弥儿》教导人类采取自然主义教育法,希望我人类根据造物主对人的不同阶段不同的设定和安排来教育。说的简单点,不要对一个三岁孩子讲爱情。既然卢梭此书本意如此,那书中就有人类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此书从幼儿讲起一直到青年,所以书中介绍了人类各个阶段的规律。有些规律已经是人类的常识,有些规律我们注意到但是无意识,看了卢梭的书会大吃一惊浑然大悟,所以卢梭说出了我们说不出的.感觉。我们只要把这些规律在教育实践中融会贯通就不虚看此书了。

  《爱弥儿》第四卷看完了,想写点什么。突然想到就算你读后感写的再好也不如翻译的人写的《出版说明》,《出版说明》是翻译人读原著的读后感。译本共五卷。第四卷第五卷其实内容多得可以单独成书,都有200多页。第四卷给人震撼是一个牧师的自白,他对自己如何走上牧师之路的反省是惊天地泣鬼神。我在想有没有人把我为什么当老师的自白也写的如此惊天地泣鬼神。这个牧师找到了自己,当牧师是他一生的志业。那有这样的老师吗?有没有老师找到自己,觉得自己天生就是教书坯子,觉得教书是自己一辈子的志向?如果这老师是———他会直觉到他当老师是上帝的旨意。这样的老师有吗?

  卢梭把《爱弥儿》写得很有文采,所以翻译成中文后也很有文采,如诗如歌,文笔优美。自然主义教育法其实与道家的顺其自然几乎一模一样,无为而教就是顺“其”自然而教。这里的“其”指学生。第五卷是婚烟教育的指南。卢梭讲了理想的婚烟中男女是怎样的。这种理想的婚烟在当代也有许多人孜孜追求。我喜欢这样的婚烟。苏菲、爱弥儿都是理想的伴侣。当男人应学爱弥儿,当女人应学苏菲。

  遇到爱情,人会怎样,及爱情是什么?卢梭在《爱弥儿》第五卷有深刻的揭示。看了震撼心灵醍醐灌顶。

  我国有像孔子一样教书的老师。我在看卢梭的《爱弥儿》时想到能不能像卢梭教爱弥儿一样教书?看书知道卢梭这老师有种非常强大的教育能力,他能预见自己这样教将来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当老师有这种能力吗?有这种能力的老师都是好老师。比如许多老师知道如果教书就是刷题会产生什么后果,所以他教书就不刷题而是教素质。不过有种老师是假装睡着的,这没办法。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他知道教书如果只是刷题的后果但他还是刷题。卢梭博闻强识,教育能力卓越非凡,按当代讲就是可以从幼儿园一直教到大学,这样的老师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卢梭既是幼儿名师也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名师。怪不得有人把此书当小说。

  在第五卷快看完时我有个心得。上帝创造亚当夏娃,卢梭创造了爱弥儿和苏菲。

  不看附录爱弥儿苏菲的爱情真让人感动。那附录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无常会导致爱情变质吗?人生无常会导致双方背叛对方吗?在附录中卢梭写了一个妻子背叛丈夫那丈夫会有什么反应。爱弥儿的书中自白就是反应,自白的如诉如泣。

  爱弥儿读书笔记 18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我随意的翻开《爱弥儿》,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段话。这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语言将教育的伟大诠释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是不应该只跟从一个向导的……所以,我们必须一般地观察问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抽象的人,看做无时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响的人。”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他们也有各自的特长或某些优秀的品质。从他们的身上,孩子可以学到更多不一样的优秀的东西,这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变化无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思维、行动……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更多的细心与耐心,“要防止他们的心沾染罪恶,要防止他们的思想产生谬论。”

  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交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交给孩子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陪在他们的身边,不可能一辈子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与指点。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赖别人过一辈子!孩子们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的。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孩子所做的错事,我们最好不要给与直接的纠正,而是对他们的言行进行稍加提点,让他们可以自己发现错误,让他们自己领悟处理该类问题的准则。一般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别人灌输的更让人印象深刻吧!

  “在任何事件中,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这是卢梭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是啊,相对于口训而言,行动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吧!当你滔滔不绝地向孩子讲述一个深奥的道理时,任何语言对他们来说都是枯燥苍白的。当然,如果你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的魅力,自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让他们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一下。不过这份激情也是十分简单的,简单到时间一冲就冲淡了……“孩子们是最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说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个词——惩罚。在我们接受教育的这么多年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过惩罚吧。我们以后也会成为一名教育者,关于“惩罚”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纯粹的惩罚并不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如果不能让他们知道错在何处,那惩罚只能起到加深学生对你怨恨的作用。当你的学生对你的怨恨加深并且不知道错在何处时,这个老师做得是不是也太失败了?得不偿失也不过如此吧!

  关于对小学生的教育,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卢梭在书中写道:“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与子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孩子知道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尽到一个老师的义务,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学生乖乖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刚进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反复强调:“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小学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即使我们没有足够渊博的知识,只要对孩子有颗爱心,我相信,我们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

  ——“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 19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习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作者:张蓓蕾

  爱弥儿读书笔记 20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

  爱弥儿读书笔记 21

  很早以前就听过启蒙思想家卢梭所撰写的《爱弥儿》是很值得一读的幼儿教育学著作,一直没有机会拜读,通过这次学习,我静下心来下载看了一下,感触很深。

  《爱弥儿》是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在本书中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有局限性的。违背了我们现代教育中的整合理念。

  通过学习卢梭的《爱弥儿》后,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对其提出的自然教育法在当今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儿童在刚出生时,本就是一张白纸。家庭环境和父母是第一个被描绘在这张白纸上的人和事。家庭环境的变化,父母的一举一行都将成为其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每个儿童因其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对每个儿童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信息不断地涌入,儿童不具备明辩社会道德等抽象事物的思维分辨能力,无法辨别事物的对与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个性及心理活动,利用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运用自然教育法,发挥儿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发挥扩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简洁明快的图案,通俗易懂的语言,顺乎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学目的获得最大化的成效。

  爱弥儿读书笔记 22

  近几天在看《爱弥儿》读后感,一张张的纸,一个个的观点,一个个的例子,正面的,反面的,赞同的,愤慨的。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我唱歌的经历。

  本人天生五音不全——只不过,专家表示,唱歌不在调上,其实并不是嗓子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听不出音高。我说呢,我的声音一再被人表扬好听,唱歌不行原来是听觉有问题(耳朵听进去后,自己想象出一种音高加以模仿,可因为开始就听得不对,因此模仿出来的也是错的。声乐老师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没有音乐的耳朵,也就是天生的音准不行。)朋友小聚,结束后有人建议去歌厅,我内心实际是很不情愿的,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我总是装着兴高采烈的样子。到了,我就忙着喝水,一可以润嗓,二可以频繁地上厕所排毒,以逃避被人叫唱的时刻。别人在唱时,我为了融入,就在旁边扭啊扭的,跟着节奏跳跳,可以抽空锻炼一下。有时,一个一个唱过了,朋友说,每个人必须唱一首,不能放过。我一听,头就大了。这个时候我是不接口的,怕被第一个叫上。我总是推托,让别人先来,也总希望多出现几个麦霸,这样就轮不到我了。有时,我知道逃不过,便在心里想,唱什么呢?儿歌?小朋友的歌曲?算了吧。记得有一年,刚毕业那会儿,单位开联欢会,我主持,在同事们的起哄中,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唱了首《小燕子》,我知道我唱不准的,唱时,台下的同事们笑得花枝乱颤。

  但我坚持唱完,谁让我是主持呢?我的任务是要让大家开心的,权当给大家讲个笑话吧,让大家乐一乐。就年轻时会有那样的勇气。后来,我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但在小范围,在亲密的好友一起时,我的.胆子就在朋友们的鼓励声中渐渐大起来了。记得师范里的有一个暑假,我在听收音机,有一首歌重复听了好多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也跟着在心里哼,次数多了,歌词有点熟了,心里就有了一个跃跃欲试的念头。一个一个都轮过了,话筒就那样传到了眼前,没办法,得邀约上另外唱得准的陪我。还好,朋友唱得准,我就被人带着,手拿着话筒,让自己出声了!声音肯定是轻轻的,透着极度的不自信,有时,朋友不出声了,我就找不着北了。然后就很歉意地笑笑。大家也包容我,不笑话我,朋友依然接下去,我就有勇气再发出声音来。有时,夫陪着一起去,他比我有勇气,在大家的鼓动下,他要拉着我唱《选择》,虽然音不准,但情却是真的。我在心中默念歌词,跟着哼哼,夫唱得很投入,唱毕,掌声鼓励。家里也有唱歌的设备,新搬家那会儿,朋友们常来唱,有时,我们两个开着也学唱。可惜房子不隔音,影响到楼下邻居。那个房间就那样空着了,那套设备也被冷落了。

  我说这个唱歌的事是我的亲身体会,我就想到了写文章这件事。这两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我可以很愉悦地欣赏歌曲,但我怕唱歌;就像有人可以很快乐地读文章,却怕写文章!我现在所做的事,就像在歌厅里极力要我唱歌的朋友一样,他让我为难,我又不能拒绝;我布置让大家写这个写那个,我知道,我让大家很为难,但我没权力让大家不写。我就在想,我的听力通过训练应该可以提高(专家说的,只不过我本人没这个动力),那么,写文章的能力也应该可以提高的。我觉得可以模仿,可以借鉴,但一定要是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体会。能够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写文章这种形式与别人共享,那是一件很让人开心的事!

  爱弥儿读书笔记 23

  学校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爱弥儿》是读的第二本书,利用晚上和周末,我把这本众人称之为不朽之作——《爱弥儿》读了一遍,这本书的内容浅显简洁,使我轻松地阅读、快乐地品尝。总结出以下内容: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全书共分五大章,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虽然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再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卢梭的自然教育与我们如今的教育在客观角度上有很大差异:比如孩子的数量比,教育对象的选择性,教育环境等。但在教育方法上还是有很大共性的,书中,作者这样写道:年轻的老师们,我教给你们的方法虽然难以实施,却是唯一能够培养孩子的方法,如果你不善于教导儿童活泼起来,那么你就很难把他培养得聪明起来。不要对孩子的看法表示反对,你应该知道,你越是严厉地管教孩子,他们越是调皮,他们在你面前越是拘束,那么背着你的时候,他们会闹得更凶。看到这些话,给了我不小的启发。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好的指导作用,我要多读一些这方面的书,提高自己。

  爱弥儿读书笔记 24

  卢梭倡导的教育突出“自由”,但是是“有节制的自由”。自婴儿诞生起教育便开始了,他强调要让孩子能感受到一种自由。例如,不需要把小孩子裹在襁褓里,尽量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不要感觉到有所束缚。他还强调不要让孩子从小就获得权势和奴役的观念,孩子啼哭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用吓唬他或是打他。让孩子多接触自然,最好把孩子带到农村教养,远离城市的污染。在保护幼小孩子的同时,又要注意不能让他把周围的人都看作成了工具,“利用周围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就会感觉到奴役他人的幸福与舒适。一旦这种感觉扎下了根,即使长大后也不会消亡。”卢梭是认同人生下来就是有欲望的,这源于人的自然,并无所谓好坏与善恶。他相信孩子的天性还是善良的。在孩子还没学会说谎骗人前,要认真研究他的语言和动作,辨别他的哪些欲望是源于自然,哪些是出于内心。不要一味的溺爱,满足孩子所有的欲望和需要。给孩子自由,让他从小就有独立的精神,能自己动手的自己动手,不依赖他人。

  对孩子婴儿期和童年期的教育不可操之过急,而且需要一份必要的镇静。孩子摔倒了,要懂得自己爬起来。小伤小痛不要急忙安慰,不要让孩子有什么事情就大惊小怪,当孩子看到父母镇静的样子,也会学着镇静起来。勇敢的精神要自小培养,因为爱弥儿不仅要能忍受轻微的痛苦,他还要渐渐学会忍受更大的痛苦。关于痛苦,卢梭认为超过能力的欲望是痛苦产生的根源,“人的一生是幸福和痛苦交织的一生…减少超过能力的欲望才能使能力和欲望得到充分的平衡。宁静致远,生活才有幸福可言。…对自己感到满足的人,就是强者;不量力而行,就会感到柔弱。”这段话不禁让我想起了古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教育真的是一门至深的学问,我们又何时何地不处于教育的自我思考中呢?

  教育孩子要秉持着真诚而拒绝虚伪,既要避免过分严格也要避免过分放任。孩子在童年期对很多理念性、道德性的东西还没办法明白,儿童自有儿童理性的.境界,过早的给孩子讲道理只会让他对“道理”产生反感。在这一阶段里教育的重点应在于防止爱弥儿的心灵沾染罪恶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遵行着基本的原则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教导孩子(如通过经验获得教训)放手地让爱弥儿自由地去追寻着他的快乐,同时达到这一时期锻炼的目的——让孩子锻炼身体和感官,使他拥有强健的体魄和优良敏锐的观感。

  我想说的是,依我所感幼年教育尤其是童年期的教育,是大众普遍所忽视的。这里所说的忽视,并不是说父母和教育者们对幼年的教育漠不关心,而是说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童年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培养才是真正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为了跟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强烈竞争节奏,我们是否失去的太多?给孩子减负,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一直是我们的口号。但是深怕自己的孩子竞争不过其他孩子的大人们,迫不及待的把书本、特长放到了孩子的跟前。可是究竟有几个这样高压下来的孩子长大后成了响当当的人物?违背上天赋予孩子童年阶段自然能力接受的范围,孩子对读书、学习特长会感觉到吃力和厌恶,即使最后畸形的接受也丧失了对它热爱的原动力,当他长大成人之后很容易感觉到这是一条别人早就为他选好的道路而不是他自己的选择。最好的结果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并产生了兴趣和喜爱之心,可是即便是这样,我依然觉得这种操之过急的选择是不值得的。因为它造就了一个“早熟”的没有童年的孩子,在那本应充满欢笑洋溢着天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光里,他却成了书本的“奴隶”。远离了小伙伴,他丧失了学会与其他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也失去了体验友谊美好滋味的机会。长时间呆在屋子里,他失去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悟阳光、风对地理、物理产生兴趣,观察小蚂蚁、蝴蝶、丝瓜藤对生物产生兴趣的机遇,此外他也不会经常在路边跑来跑去,在操场里追逐嬉戏,参加“跑步比赛”、打球等体育运动。看看我们失去的有多少,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对大自然的亲密感和洞察力、交往能力与纯真的友谊、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以及强健的身体素质…这些是我们以后花再多时间和精力都难以重新获得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 25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完卢梭的《爱弥儿》,虽说有一点雾里看花,但细细品味,确是有不少独到见解之处,现简述一点读书心得。

  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的问题,顺应天性的发展才是教育应该做的。因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认为不能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务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只有这三方面教育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促使儿童得到健康的成长。

  卢梭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从人的出生到两岁这个阶段,主要应进行体育教育。从2岁到12岁这个阶段,儿童在智力还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感官教育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从12岁到15岁这个阶段,在这一时期,智育教育的地位就占主体了。从15岁到20岁这个阶段,随着人的智力的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这个阶段,道德教育就是重点了。从20岁开始,爱情教育应成为这一阶段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幼儿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本以发展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主要目标,许多家长和教师却以儿童认识多少汉字,学了多少英文为衡量儿童教育水平的标准。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幼儿教育改革应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为了使大家明了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儿童通过切身体验,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后,他们就会理解这种惩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了。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而不是去关心荣誉和财富。所谓道德公民,就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意志,个人并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单个体。“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叫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卢梭认为如果儿童自我独立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和老师应重视培育孩子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吃苦耐劳、遇到挫折不气馁,认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

  爱弥儿读书笔记 26

  《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名作,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国家,影响巨大。这本书能够深深地触动人的心灵,我把感触深刻的几方面写下来。

  教育目的:“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的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培养什么样的人:“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

  怎样教学生:“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特别是中国的孩子,从小就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学之后,又面临就业的压力。如今大学生、研究生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不久还有大学生自杀,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杀的报道。卢梭的教育观点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对挫折。作文

  爱弥儿读书笔记 27

  在《爱弥儿》的原序中,作者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患有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我们天生善良。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自然会得到帮助。想想社会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会觉得很多教育者应该有一些基本的想法和想法。教师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教育学生,承担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责任。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就有自我实现和善良的倾向。只有提供适当的环境和社会,人性才能朝着善与美的方向发展。人们总是追求自我完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教师应该关注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每个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个学生,还要学会欣赏每个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跟随自然,跟随它为你画的道路。它继续锻炼孩子;它用各种考验磨练气质;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表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在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尊重他们的选择;特别鼓励学生在教育中的创造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良好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建立良好的民主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做几个方面:教师应该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民主教育,教师应该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何处理这些矛盾;积极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沟通。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素质,加强生活目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获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的意志素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小事开始。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注意以上几点,是为教育的真正开始做好准备。

  爱弥儿读书笔记 28

  卢梭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作品《爱弥儿》是一部小说体的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从一位家庭教师角度,记录了卢梭假想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的受教育过程以及这位家庭教师在此期间的心得与思考。通过这位教师的记述,卢梭系统地讲述了他“顺乎自然”的教育观,因此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论教育”。

  卢梭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酝酿完成《爱弥儿》的写作,这是一篇深刻的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探讨了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他在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然教育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于打破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枷锁具有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这本著作所蕴含的丰富哲理还在引导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发展。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主张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他所主张的自然教育,把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让人的本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他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实践的感性体验中,通过直观的感受去获取知识。与之相配合,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教授其谋生的手段,使之获取保持自由的能力,从而能保持自然的习惯。

  卢梭把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此,应当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儿童的内在自然发展为目标共同发挥作用。

  卢梭在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就是绝对平等、自由而善良的人,是一个天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他们能坚持做人的原则,愿意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他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有现实意义。“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要让儿童多接触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感受,避免世俗社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自然的、充满灵性的。现在年轻的家长们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他们望子成龙心切,让无穷无尽的器乐、英语、奥数等所谓兴趣课肆意侵占着孩子们的玩乐时间,而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与爱好。而在学校里,孩子被当成学习机器,被书山和题海所包围。家长、教师都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而忘记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被迫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这种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又怎么能够保持他们的天性和活力呢?也许我们都应该从忙碌的教学中停下来反思一下:我们教书育人的过程有没有损害孩子的天性与自由?我们是否对孩子要求得过多而倾听得太少?

  《爱弥儿》一书分为五卷,分别讨论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教育。第一卷主要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第二卷论述了如何对2到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到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15到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论述了对女子的教育以及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在每一卷里都分别提出了适应人生不同阶段特点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这体现了卢梭对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应当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我们教师都懂得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教授难度不同的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超前教育已成为诸多名校的法宝。从小学到大学,除了具体教学内容有所差异,教学方法和要求已严重同质化,孩子们从小就被束缚在课堂里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而我们已习惯于把成人世界的规则灌输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卢梭按年龄特征进行分阶段教育的主张早已被理论界所接受,阅读《爱弥儿》让我们对教学实践中违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进行再一次的反思。难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是速成式教育大行其道的唯一原因吗?卢梭说“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或许每位教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适应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呢?

  爱弥儿读书笔记 29

  今年暑假经俞老师推荐看了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让我很有触动的是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作者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对照自己,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还未懂事的时候,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紧张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还处于静待花开的阶段,除了上课不太专心、作业效率不高、对考试分数不太敏感以外,其实还是属于比较乖的孩子。他没有沉迷网络游戏,没有对电子产品有过度依赖,也没有排斥对于之前双休日被安排的兴趣班,他阳光、开朗、热情,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比赛,作为课代表有较强的责任心,他喜欢阅读,知识面比较广泛,除了买书对于物质没有太多的需求,平时给他零花钱,他也从不乱花……作为家长我既着急又欣慰,其实内心很想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但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作为一名HR每年看着应届毕业生不是985、211就是海归,且入职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达30:1),实话说很难不对孩子进行干涉,因为我怕,怕属于他的那朵花还未排上绽放期……

  看完此书,我静静地思考。作为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出发点肯定毫无疑问是为孩子好。但换位思考,对于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中产生的,因为家里有6双眼睛无时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被“监督”的状态,他会感到紧张,也许还会透不过气来。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独一无二的认知过程,他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平衡好来自社会的压力与践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坚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获得幸福。

  这个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对于教育新政的实施,有喜有忧,喜的是从国家层面已意识到教育体制的优化刻不容缓;忧的是双休日我们将何去何从?冷静思考过后,我想凡事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从容的应对“自然的存在”,平衡好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回归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将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加注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导鼓励孩子去发现和体验身边的美,进一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在学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机遇也有挑战。唯有积极努力,唯有全面发展,才能不负国之栋梁之使命!

  爱弥儿读书笔记 30

  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缘由是卢梭,卢梭另一个不为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着作之一便是是《爱弥儿》。在拜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后,我忽然想起同为思想大师的卢梭,便开始了新的读书之旅。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而言,同学们表现了异常高涨的热情,不论是去福利院探望残障的孤儿,还是到文峰广场捡拾垃圾,或者到军营里参观,和同学一起到公园宣传安全知识……不论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带来哪些影响,但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幸福,亲眼看到生活里还会有那些不幸,培养了良好的品质,课堂上的话也不再是空话,体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纯真有着我们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现在的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孩子的教育公平。“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句话所言非虚。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卢梭是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爱弥儿读书笔记 31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

  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暑假名存实亡,以前还让休息个10天和半月的,今年连这点也没有了。干也没干成个什么,休息也没休息成啥样。假期,反正就这么拖拖拉拉、糊里糊涂、窝窝囔囔的被打发了,真是可惜。

  张驰有道,乃社会前进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难道当官的连这点也不懂?这样教师受苦不说,学生受害可就大了。教师反映说,假期补课、上新课,开学后学生上新课就没兴趣、没劲了。真是疲劳战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不过,收获还是有的,虽然没放假,毕竟没有正式上班那么紧张,抽时间完成了夙愿,读了一边《爱弥儿》,尽管是粗粗的浏览了一边。

【爱弥儿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爱弥儿》读书笔记02-07

爱弥儿读书笔记04-20

《爱弥儿》读书笔记01-06

《爱弥儿》读书笔记范文04-22

(热门)《爱弥儿》读书笔记01-06

爱弥儿读书笔记范本02-11

教育名著爱弥儿读书笔记02-22

爱弥儿读书笔记14篇[优]02-03

爱弥儿读书笔记(通用12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