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箴言》有感

时间:2024-04-19 07:32: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箴言》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箴言》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箴言》有感 篇1

  这位父亲,使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人爱占便宜的人,但所有都喜欢爱吃亏的人,要是我做到了这一点,人气指数上不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我却偏偏是个小鸡肚肠的人。

  一次,章家栋一不小心把我的铅笔盒打翻在地上,原本此事可就此了结,他也蹲下来帮我捡,表示了歉意,而我更是得寸进尺。没有就此放过他,一把把他的铅笔盒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摔后我深感此事不妙,果然他真是恼羞成怒了,这下我的铅笔盒又故计重演了——又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原本没有摔破的笔现在都摔破了,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我问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对我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俗语说的不正是我现在的情形吗?

  当这位父亲看到儿子诚实的时候,心里是那么高兴。

  在做这一点上,我并没有让我的父亲失望。那天,爸爸给了我2元钱,让我买2包榨菜,我买回来后,诚实地将找来的4角钱交到爸爸的手里,那时我看到了爸爸的脸上露出了世界最美丽的笑,兴许这能让爸爸整整高兴上一天。

  这位父亲还交会了人世间许多东西是多余的,比如钱,比如欲望,比如名声。我把这句话理解得很透。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少点同样可以生活,也同样可以生活地有滋有味。欲望是渴求许多东西,但是还是俗话话说的.好“贪心不足蛇吞象”。名声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它只仅仅是称赞你,赞美并不能带给你有用的东西。钱、欲望、名声都是虚拟的,都是抽象的。只有内心的善良才是真正的财富,真正值得自豪的东西。

  我想《父亲的箴言》看了以后,我不仅是感同身受,同时也受益匪浅。它给我指明了人生的道路该怎样走,为我敞开了阳光大道,关闭了黑暗之门。甚至它将影响我的一生。

  读《箴言》有感 篇2

  这本书读的时候很有一种畅快感,因为在当今社会里不小心喝到的心灵鸡汤太多,像叔本华这么毒鸡汤的倒是少见。读下来,大概有一个模糊的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倔强清高独孤的小老头,便顺手去查了一下他的一生,觉得也真差不多。虽然物质生活并不匮乏,但是精神世界上的洁癖让这个哲学家终身未娶,与母亲的关系也比较糟糕。

  《建议与箴言》一书娓娓道来,从平常话语中引入,但总是夹杂着惊雷之言,揭示的道理多是人生的减法。比如,"聪明人活着的目的并不是享乐,而是免于痛苦的自由”“考虑我们的条件,尽量降低对生活的要求,这样最保险,最不容易落入巨大的不幸当中"“贤者很快会明白定数难逃,便会安分守命。他们明白,在这世上,道理可以发现,幸福却不能。”我理解是,人生想要快乐,最佳办法是多做一些人生的'减法,便不会有佛家所谓诸苦,譬如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之类的因加法而带来痛苦。所以叔本华建议我们不要参与外界的交际,独处或者说享受孤独,“因为只有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独处的时候,唯一的享受是“自身思想上的丰富性”。这让我想到了庄子,作为道家代表,庄子求的也是一个自由。在人的自由本性一点上,他们是有着共同观点的,叔本华说“我们不该伪装自己,不该矫揉造作”,庄子口中的真人也是这个样子,“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为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他们都是不为外界纷扰的人。但是庄子更有一些逍遥洒脱,对于生命有一种磅礴之意。但是两人又有所不同,叔本华要求“必须克制我们的意志,给欲望套上缰绳”“总之,我们要忍耐、要克制”,我理解是摈弃一切,停留在最初的状态。庄子更喜欢意志的无限自由,放飞自我,与天地万物齐一,修炼到最初的状态。就像近代冯友兰先生划分的那四层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感觉中,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其实差不多,叔本华要的是停在自然境界,庄子要的是超脱到天地境界。

  这本书里的许多生活箴言仍然具有现实的价值。叔本华强调孤独的人在享受的是思想的丰富性,所以孤独才是自由的。若是看过来当今社会,一切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想要独处都不大可能。即使所谓的宅男,没有wifi便也宅不住了。所以,这里不妨适当的做一些减法,去掉无用的社交,保持思想的独立性,也许会获得更多的愉悦。而要修炼出思想的高贵,我更推崇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最终到那内圣外王的境界。至于怎么养,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总觉得,多读书,来做一做修养上的加法,大概是一条不错的路子。北宋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诸君共勉。

  读《箴言》有感 篇3

  “成功,是我们每个人所希冀的。无论我们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希望能够超越自身所处的层次,实现我们的理想,过上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但是,在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归于失败,以致于订立的目标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在屡遭挫败之后,渐渐失去了继续拼搏的勇气,最终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了自己平凡的一生。其实,大多人之所以总是不能摆脱失败的困境,总感觉找不到通向成功的道路,并不在于自己的能力有欠缺,而在于缺乏正确的方法来指引。”这段话是此书前言中最精彩的一段话,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确有和作者同样的感悟。

  于是我总结出了以下六条: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有短处,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并不是由他的长处所决定,而是像“木桶原理”一样取决于他的短处。既然,短处限制着能力的提升,那么我们就应该时刻的审视自己,寻找自己的短处。当然,想要完全的找出自身的缺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总是有侧影之心,会把自己高估。要是自己一个人慢慢地寻找,可能许多缺点都不会被发现;所以,要想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别人相比较是一种最简便、有效的途径。每当我们失意反躬自问“我在这一点上与他人到底有何不同”时,就很容易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应该做出何等的改变;当一个人清楚自己的这些缺点并在目标的征途中时刻改进,那么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寻找自信心。

  信心是心灵最有力的触媒。当信心结合了思想时,潜意识即接受其悸动,将之转化为精神上的对等力量,并且如同祷告一般,揉入了浩瀚无尽的大智之中。信心是永恒的“万灵丹”它能赋予思考、生命、力量和行动,是所有“奇迹”的根底,也是所有科学法则分析不来的玄妙神迹的发源地。那么,如何使自己拥有自信心呢?接下来就例举几种建立自信心的好方法。在心中描绘一幅希望自己达成的.成功蓝图,然后不断地强化这种印象,使它不致随着岁月流逝而消退模糊。此外,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切勿设想失败,也不可怀疑此蓝图实现的可能性。第二种,当你心中出现怀疑自身力量的消极想法时,要驱逐这种想法,必须设法发掘积极的想法,并将它具体说出。第三种,不要受他人的威信影响,而试图效仿他人。须知唯有自己方能真正拥有自己,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另一个自己,每天重复说十次这句强而有力的话:“谁也无法抵挡我成功。”以上几种方法可能已经有人尝试过,且获得相当的成效,你为什么不试试,相信你也会从中确立对自己的信心,并开始萌生一股新的力量。

  漠视挫折与失败。

  成功与失败是事物发展的两个轮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导”,这句话可以说人人皆知。但实际生活中,只有自信主动、心态积极、坚持开发自己潜能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含义。挫折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挫折失败而失望,放弃追求。相反,如果你能在遭受挫折时不怨天尤人,不自甘堕落,而是以坚定的、乐观的态度面对艰苦,审视自己所受的挫折甚至失败,你就会不断战胜失败,取得成功。

  挫折和失败本身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所进取,求变创新和参与竞争的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只有你进取,就必然会有失误;只要你还活着,就绝不是彻底失败!失败有什么可怕呢?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在这个天平上,失败总是倾斜倒向害怕失败的人。强者与弱者,如果是从实力上对照比较,那么弱者还有可能扬长避短,巧用心计,战胜强者;如果是从心理态度上区别较量,缺乏自信,害怕失败的弱者必然失败,有时甚至会被某种假象错觉所吓倒。

  读《箴言》有感 篇4

  读完《一个父亲的箴言》,我掩卷沉思,仿佛听见了父亲对孩子的良心教育。让我们一起再回味一下吧!

  这篇文章通过5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说的话。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不要想着算计别人,想占人家的'便宜。只要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回报你。

  “世界上没有人喜欢爱占便宜的人,但所有的人都喜欢爱吃亏的人;你想着吃亏的时候,会赢得别人。”读这段话让我联想到:爱占便宜的人整天都想着怎样算计别人,所以他的周围肯定没有朋友。比如:别人在需要你帮助时,你不理睬。将来,在你需要帮助时,别人也会像你对待他一样地对待你。记得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煮了两碗面条,其中一碗有鸡蛋,一碗没有。父亲问儿子要哪儿碗,儿子要有鸡蛋的那碗。然而,没鸡蛋的那碗底下竟有2个鸡蛋。第二次,父亲又做了2碗面条,一碗有2个鸡蛋,而另一碗没有。儿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没有鸡蛋的那碗。结果,碗底下也卧着2个鸡蛋。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而爱吃亏的人,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读《箴言》有感 篇5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一直把学生们称之为孩子。是啊,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忘了他们还在只是一群孩子,一群对成人世界的规矩并没有那么熟悉,对遥远的未来充满未知与渴望的孩子,一群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改正、完善自己的孩子,一群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孩子。

  当上老师的人,尤其是当上班主任的人,总是容易忘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小孩子,总喜欢给他们制定出许许多多的规矩,提出许许多多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如果他们做不到,自己就会上火,埋怨他们为什么不能老老实实的听话,埋怨为什么自己的话怎么说了一遍一遍的话总也没什么用处。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都忘了,这是因为他们还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子,是在精力旺盛好动的年纪里做了符合他们本性的事情。陶先生说"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莫要当作死的。地球看起来,好像是个不动的东西,其实他每天每时都在旋转不已。小孩子也像这样。表面上看起来,也好像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进益,其实他的能力知识,没有一天不在进行中求活。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其实他们每天都在不断的成长,只不过不一定是按照我们制定的循规蹈矩的方式成长,我们需要的相信他们,引导他们。恰如陶先生所说"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现在,我尝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所以队伍里偶尔的调皮,偶尔的笑脸也变成一件美好的事情。每天都告诉自己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成长的可能,我不期待他们都能成长为别人眼中的社会精英,我期待他们每个人都能成长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能保留住一份天真的带点孩子气的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或许不能成为陶先生那样为教育事业付出终身的人,但是我尝试着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箴言。拿出一颗爱孩子的心来对待他们,相信真心总能换出真心,也许我的孩子们现在的纪律不是最好的,也并不"怕"我这个脾气好的老师,但都是最可爱的孩子,我相信用自己的爱总能换来孩子们的爱,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

  读《箴言》有感 篇6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教育名家之一,他的为人生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观点,是一笔非常丰富的思想遗产和理论财富,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适切的指导作用。

  朱永新老师深受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积极推广者。最近,他应邀编撰了《叶圣陶教育箴言》一书,从十个方面展示了叶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观点,很适合数字时代喜欢碎片阅读的读者的胃口。上个月,我曾经阅读了杨斌老师选编的叶圣陶教育作品集《如果我当老师》,深受启发,这次再阅读《叶圣陶教育箴言》一书,又有新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要让学生能自学自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自学自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今天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更需要人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够把握住各种机会,这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在面对困难时不畏惧、不退缩。十多年的学习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其中有很多新奇的探险历程,但面临的困难或问题也很多,这个时候的自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自励的过程。自励一时并不难,

  自学自励,要努力实现自觉自愿。一时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容易的,一时的自励也是可以做到的,难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动机的保持,难的是不断自励、终生自励。这也给教育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自学,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我以为唯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能够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就有很强的自学自励的本能。他们对身边的每一样事物都感兴趣,都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一个简单的积木、几件身边的物件,他们可以反复把玩,一次次的尝试,绝不会因为每一次的不成功而沮丧。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得他们逐渐学会了走路,逐渐学会了语言,逐渐学会了简单的生活自理,逐渐扩展着自己的生活视野……然后,他们走进了学校。叶圣陶先生特别提醒每一位教师:“儿童在进学校之前,自有他们的生活;进了学校,自然是继续他们的生活。所以两者必须顺着一个方向,不过在质的方面有所不同,便是学校生活比以前的生活合理而有系统。”

  也就是说,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校生活总体上应该是一致的,特别是在呵护孩子“自学自励”的本能方面没有丝毫的区别。但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生活的合理和系统,让孩子通过这样的生活,更好地理解社会,并最终融入社会。

  我们当下的教育,在关注孩子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的一致性方面思考的很还不够。一方面,校内生活自成体系,与校外生活的脱节比较严重。常用“社会上允许的,学校不一定允许”来强调校内生活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比较强势,不容易放下架子来衔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虽然口头上强调“三位一体”,但三方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的一致性还远没有达成。人们常说的“5+2=0”的现象,于此也是有关的。

  叶圣陶先生说:“从事教育工作必得严肃认真。我说的严肃认真不是板起脸来说教。最要紧的是深切地理解少年儿童,承认他们像植物一个样,是有生命的,是自己能够发展的,自己能够成长的。只要凭种种有效的方法促使他们很好的发展成长,那就是严肃认真。”从努力实现自学自励的目标角度看,教育工作者真的需要更加严肃认真!

  二、知识的价值在于即知即行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的价值全在于即知即行,当时应用。以前的教育叫儿童学习知识技能,预备着他们将来应用,所以儿童在学习的时候就很不高兴,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不是他们当前所必需的。”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以前的教育”强调为孩子将来的应用而准备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大有市场。比如总是强调“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让孩子们感到自己仿佛是局外人;比如说“今天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现在的回报,而是为了未来”,让孩子们觉得既然如此,那我今天就无需努力,等到未来再努力一把吧。

  每个人都活在当下,只有当下的生活有意义,他才会感到自己没有虚度光阴。如果孩子今天在学校里学习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他怎会在未来获得幸福和快乐?而让当下的学习生活有意义,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当下所学的知识能够被充分的理解和吸收;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叶圣陶先生提醒学生:“所修习的功课犹如食物,必须随时把它消化,让它化为自身的血肉。”食物如果在胃里不消化,会导致胀气、厌食等多种不良的症状,对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是很不利的。所学的知识也是如此。

  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德行、智慧,如果学生平时对所学习的功课能够完全消化,是不用专门拿出时间来复习,来应付考试的。叶圣陶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一个提得起五十斤重量的人,他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总提得起五十斤,除非他病了或者衰老了;他有这个力量是平时练成的,临到提东西的时候,他不需要什么预备。”

  叶圣陶认为,现在的学校里有一种弊病,就是学生在校里只知道读书,忘却把读书读来的经验,去体验四周的事物,来创造自己的新经验。也就是说偏重读书而忘了人生。“根本地说起来,处理生活的知识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取得,处理生活的能力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历练。”学校教育要关注这一问题,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消泯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自己的生命里,使自己的生命丰满而有所作为,使生活的经验日益丰富。要让师生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学习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

  要让当下的生活和学习幸福和快乐,兴趣最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的世界,不能大于他兴趣所及的范围,唯有这个范围方是他内在的真实的世界。在他所感兴趣的范围之外,固然有许多事物围绕着他,但是他熟视无睹、听若不闻,对他来说,可以说实际上并不存在。”这话真说到了点子上!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与他的兴趣是直接相关的,今天的教育,要着力于扩充儿童兴趣所及的范围,并使孩子们养成终身的习惯。而所学知识的即知即行,当时应用,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三、阅读水平体现着国力强弱

  叶圣陶先生说:“大家都说我国的国力不如人家。所谓国力,不限于有形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等,一般民众的精神和智慧也占着重要的成分;普遍的不读书,民众的精神如何能振奋起来?智慧如何能得到发展?跟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不如人家相比,普遍的不读书至少有同等的严重性。”

  叶先生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在学校里培养出

  来的,全民阅读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校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以及成效如何。20xx年的全民阅读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阅读素养和其他国家依然有着很明显的差距,在推进全民阅读方面,我们还有一段很艰巨的路要走。

  学校要高度重视师生的阅读,要让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说学校重视了,学生就会阅读,就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了。这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来走。叶圣陶说:“阅读指导犹如给走路的人指点某一条路怎么走,而不是代替他走,走路的人依照指点走去,非但不走冤枉路,而且见得广,懂得多,心旷神怡,连声说“不虚此行”,同时衷心感谢给他指点的人。”

  二是善于批判,而不是照单全收。叶圣陶说:“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应该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阅读固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分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

  三是活用工具,帮自己答疑解惑。叶圣陶说:“无论读那一类书,都必须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图表,等等。……工具书是不开口的顾问,会回答你的各种疑难;工具书又是包罗万象的博物馆,能让你查考各种想知道的事物。”

  四是分清次序,不轻易迷信经典。叶圣陶说:“青年人读书,要有一个缓急先后。圣经贤传大多是古东西,现在人读起来,先得打破一重语言文字上的隔阂,而青年人往往没有能力打破;其次,圣经贤传受着书写工具的限制,大多写的简约,简约之极,必须反复涵咏,多方揣摩,方才能够理会,而青年人不一定有这种能力。又其次,圣经贤传就古代的社会和人生说话,虽然其中尽多通乎古今的道理而青年人总不免觉着隔膜一层,不甚亲切,不如就近代与现代的社会和人生说话来的感觉性味。”

  五是读写结合,用文字记录生活。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如果学生不能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用文字记录实际生活的一切,那才是能力上的缺陷。”

  六是联系实际,并注重经验积累。叶圣陶说:“好的作品人人可读,但不能人人得到受用。那些得不到受用的人就吃亏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差,不够与好作品的作者作朋友。”写作也是如此。“那些写不像样儿的人就吃亏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差,好比一棵缺乏养料的草木,机能不旺,无论如何开不出茂美的花,结不出丰满的果来。”

  将这些事情做好了,国民的阅读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读《箴言》有感 篇7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如果我们和一个愚昧人斤斤计较,受他的影响,照他的胡话回答他,那么恐怕我们也降到了愚昧人的等级,也成了蠢货;而愚昧人是不会知道自己的话是愚妄的,假如你不回答,愚昧人就会以为自己说服了你,会更加狂妄自大。唯有照着他的笨逻辑推到底、说到头,他才会发现自己的失败。

  这两句话看起来很矛盾,但都告诉我们不需要对愚昧人认真,不必和他争论。越和他争论,他就越想获胜,永远不觉得自己笨。所以,如果你是个智慧人,就不加理睬,一笑了之吧,如果想要反唇相讥,就用他的`愚妄话回敬他吧!我不禁想到了歌德让路的故事:

  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一位批评家相遇了。“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说。“我恰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了路边。

  面对高傲的批评家,歌德并没有与他计较,不仅巧妙地回答了他的话,而且体现了自己的宽容与风度,让对方无地自容,羞愧不已。他用批评家的逻辑“不给傻子让路”,做了文章,一句相反的回答有力地抨击了批评家的傲慢无理。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必和愚昧的人争吵,巧妙的回击和宽容大度,是我们最好的法宝。

  读《箴言》有感 篇8

  假期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感觉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开辟了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同时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关注。所以说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可谓当之无愧!今天结合实际来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又有了更深的感受。

  一、陶先生是热爱学习的楷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的典范

  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

  三、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给我的启示很多,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这些先辈的指引,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师的责任!

  读《箴言》有感 篇9

  本书读完大概觉得有这几块:

  1、大量阅读、多学科思维

  通过大量的阅读,运用多学科的重要理论,把世间万物看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上,才能对正确的知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

  2、逆向思维

  不是去寻找通向成功的捷径,而是收集那些导致失败的案例,仔细考虑如何避免,从而走向成功。

  3、人类误判心理学

  查理通过他在和工作中遇到不同的案例,总结了聪明人容易犯错的25个心理倾向。人类的感知和认知系统中那些总体上很有用的倾向往往会出错,如果不对此加以小心提防,就会容易受到别人的故意操控。使我们成为乌合之众一员:并非所有人都能抵抗坏行为的社会传染,当人们处在怀疑状态时,别人的不行动变成了一种社会证据,证明不行动是正确的。

  4、终生学习

  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在学习,古稀之年的查理还不忘持续学习,正如书中所说: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你从前更聪明一点。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会像大多数人那样,你将会得到你应得的东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重复使用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避免误判心理学的误区,形成自己的处世智慧,才不会让晚年的生活变得艰难。

  读《箴言》有感 篇10

  《叶圣陶教育箴言》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语录,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箴言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依旧具有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是什么作了不同的诠释,而叶圣陶老先生朴实的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教育的本质。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我觉得当然也包括良好的思维的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习惯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要多用一些强制的功夫,老师要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而且要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练到非常纯熟,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养成习惯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如: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自己才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领取新课本后,学生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略,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非常严密的一句话,“教”是手段,针对一切教育而言,“为了”表示教的目的,因为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追求的活动。“达到”表示过程,是叶圣陶先生在完善此思想过程中,为消除歧义而加上的'。“不需要教”表示最终结果,也是开展教育的目的所在。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成才,才算是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若去掉“达到”和“需要”,不但没有了过程,也易产生歧义。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取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点石成金”成为有用的新型人才,这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重大。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则是在社会中不断获得的。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要想适应社会,就需要有自学能力。语文是百科之母,培养具有超强自学能力的学生可谓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是我们旅途中的一盏灯。叶圣陶先生伟大的教育情怀令人动容,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很多时候,为了成绩,教育方法不够恰当;因为有些学困生的难以教导,也有过放弃的想法,没有那种锲而不舍的教育精神,然而根本上是没有伟大宽广的教育情怀。

  仅仅一时感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教育,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给予关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的心灵、人格都健康发展。

  读《箴言》有感 篇11

  这是一本好书,我反复读了三遍,最初买了纸质书,读了一遍,觉得不方便携带,重读时就在电子书上看,也方便记笔记。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Munger,1924年1月1日—)是著名的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Munger),这位今年已经96岁高寿的老人,作为巴菲特一生中的最佳搭档,他既是伯克希尔公司副主席,又是西科金融公司主席。在过去的51年里,他和巴菲特联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账面价值以年均20.3%的复合收益率创造投资神话,每股股票价格从19美元升至84487美元。

  这本书汇集他最出色的演讲、箴言和思想的《穷查理宝典》为读者打开了认识查理.芒格一扇窗。他的成功绝不是源于偶然,而是在集聚了基本的普世智慧、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多元的思维模型下,所产生的一个必然成功案例。

  查理·芒格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芒格的偶像:勤奋工作的劲头、永不满足的求职欲望和从容不迫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他头脑聪明,乐于接受新事物,所以每当选择新的钻研领域,他很快就能融会贯通。

  读《箴言》有感 篇12

  智慧老人芒格多篇讲稿集结成书。芒格是投资大师,但不是优秀的讲师。

  受限于成书条件,有以下问题:

  1、系统性差,内容零散、重复,专业性强篇幅短等原因,对结论的分析不足,小白阅读有困难;

  2、和写沃伦的书相似,我们读到结论,但只见冰山海面以上部分,背后复杂的分析方法不得而知;

  3、基于以上情况,读后很多智慧论述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通过阅读只能“感受”,距离“掌握”还有很长的路,见仁见智。

  尽管如此,读者可以收获:

  1、投资市场分析,要采用多种思维分析模型,即检查清单。学院派就缺乏多元化思维,尤其缺乏心理学的分析,“铁锤人思维”;

  2、逆向思维,在抛出你的观点时,自己要先反复证伪;

  3、对于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捡烟屁),进一步发展出投资成长型企业,长期持有。由此减少摩擦成本,多年不清算产生税款“资金池”。伯克希尔公司另一大资金池是保险公司浮存金;

  4、做诚实的人,痛批华尔街的投机行为和靠摩擦成本赚钱的基金经理,痛批新会计准则为赚灰金保驾护航;

  5、大量有趣的心理学案例和寓言故事,提出关注金融行为学;

  6、书后又推荐了一大堆好书。

  最后,芒格和沃伦不同,他的生活不只是赚钱,要更有趣一些,也是个幽默的人。

【读《箴言》有感】相关文章:

美的箴言——读《飞鸟集》有感11-21

人生箴言警句09-05

班级励志的箴言07-03

爱情箴言句子10-10

智者的箴言作文12-13

32则鲁迅箴言06-17

鲁迅的箴言大全06-17

有关箴言的经典语句05-09

张小娴经典爱情箴言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