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22-07-15 13:30: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家》读后感1500字(精选17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家》读后感1500字(精选17篇)

  《家》读后感1500字 篇1

  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我在初中的时候就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现在读完了,我的心依旧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心在激荡,我的思潮在涌动,我是在悲愤与惋惜中纠结和叹息,实在是在难过啊!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时代,相对于那些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的人们,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那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打破了旧社会的桎梏,一个崭新的时代随之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有人认为,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

  而我觉得觉新这样的人懦弱,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可是,我也理解他,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他的思想,他的行为,都已失去太多太多。活着,只是机械的活着,看不到光明了。

  有人认为,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而我看来,他的幸运还是源于他自己的争取,一个人,只有自己不放弃,才能有信心去克服各种困难,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也才能最终收获幸福。

  有人认为,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觉慧,因我个人觉得,他还是思想不成熟,他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在这件事上,我是相当的气愤,相当的难过,相当的痛心。但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觉慧后来反抗了,为他自己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的爱情还会有最初的美好吗?他的人生是否有遗憾呢?我想,在他心里,会一直有个阴影吧。那个黑暗的年代,留在岁月的遗迹里,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力量,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对未来,对生活都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只要心中还有梦,,未来并不遥远。

  珍惜现在的生活,为美好的明天不断努力和奋斗!

  朋友们,一起加油!

  《家》读后感1500字 篇2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家》读后感1500字 篇3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日记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家》读后感1500字 篇4

  家是什么?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着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是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缕缕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歌声;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似箭归心;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一种是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觉新”来说,他就是那些逆来顺受孝顺子弟,他“父亲”自作主张让他和现在的“大嫂”结婚,他心中虽不愿意,因为他爱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为自己的爱情去争取,只是惟命是从,结果最终还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分开了。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莫过于“觉慧”,他积极参加学生会,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敢于做出反抗。即使他爷爷不许他外出,他也并没有就此放弃了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看书读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再看看今天,家家户户和和睦睦,极少存在家庭的明争暗斗,都是民主制度,家和万事兴,有什么事情说出来和家人合伙商量解决,小孩子也有发言权,有时还能提出一些家长不能相处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一味的不分对错的唯命是从;和那封建社会的那种“我是长辈,我说了算”的封建专制家长,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社会是不断的在进步,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反封建社会(现在我们不是在封建的社会里),而是勇敢的反对社会上错误的思想意识,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坚持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来说吧!文章中的“鸣凤”是一个丫鬟,她喜欢了“三少爷”,但后来她被“老太爷”卖给“冯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无选择的权力,最后跳湖自尽。再比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社会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没有主仆之分,一视同仁,而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随便给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老爷当作礼品或物品用金钱买卖,完全没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现在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现在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对比,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可以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接受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家》读后感1500字 篇5

  巴金老先生的《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著作,我读了这本书后也感受颇深。

  巴金的《家》反映的是五四时期一个四世同堂大家庭高家的家族史,描写的是高家由盛转衰的家族史。而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女人的悲剧史。巴金自己也曾说:“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无数无名牺牲者‘喊冤’”,“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一声‘冤枉’,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于是这部《家》应运而生了。

  《家》描写的是瑞珏、梅和鸣凤三个女性的悲剧。瑞珏出生在官宦之家,知书达礼,温柔贤淑。长大后嫁给了门当户对的觉新。她不知道觉新娶她时其实心里装了一个梅,觉新深爱的人是梅。她一心一意的侍奉丈夫、侍奉长辈,她待人和蔼可亲,深受所有人的喜爱,并且她还为高家添了位男丁。她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贤妻良母,她很爱觉新。她知道觉新爱梅花,她也爱上了梅花。因此,为觉新采梅, 插梅, 画梅,成为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当她得知觉新是因为想念梅喜欢梅而喜欢梅花时, 不仅没有怪他们, 反而非常同情梅的遭遇, 并且感到很自责,她认为是自己拆散了他们的幸福。她真诚地同情梅, 关心梅。梅也被她感动,两人最后竟结成了姐妹。丈夫觉新也被瑞珏所感动,决定忘掉过去,好好地爱她。原本以为瑞珏会跟觉新幸福快乐地度过后半生。谁曾想到,为了避“血光之灾” , 陈姨太要瑞珏要到城外生产, 她虽不情愿, 但也没有怨言, 反过来还安慰自责的丈夫。因为恶劣的环境,瑞珏难产而亡。瑞珏恰似一朵当季盛开的鲜花, 但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刀霜剑雨无情地毁灭掉

  梅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出生在富贵人家,与表哥觉新青梅竹马,本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可是,却因为双方家长在牌桌上的一点小矛盾把他们拆散了。觉新被要求娶了李家小姐,梅被迫嫁给赵家。虽说梅心里是千万个不愿意,可母命不可违。婚姻生活维持了一年,赵家少爷病逝了,年纪轻轻地她就当起了寡妇。丈夫去世后,在夫家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婆婆总是恶语相向,梅身心俱疲,便跟母亲回家过着“那尼姑庵式的生活”。这时候,她对觉新还是念念忘怀、朝思暮想。她辛酸地跟琴诉苦,她觉得她的一生只是让命运在摆布,自己不能做一点主。因而她的泪只有往肚里吞,没有一点勇气去反抗。她感到自己虽然活在世上,也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她的灵魂她的理想她的一切早已消逝的无影无踪了,她现在就好比一个行尸走肉。纵使这一切都与她的母亲有关,但她却从没埋怨过她母亲。看到觉新跟瑞珏一起幸福恩爱也并没有埋怨觉新。她总是自己偷偷独自抹泪。她想忘掉一切,重新开始。但是上天似乎总喜欢跟她开玩笑,一场军阀混战,她们母女不得不到高家避难。在高家花园里,她与觉新再次邂逅了,这无疑是在她的伤口上撒一把盐。最终,敌不过命运的捉弄,梅郁郁寡欢地离开了人世。她就好比那枯萎的花朵,一步步走向凋零。

  鸣凤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她年仅17,就已经在高公馆当了7年的丫鬟。她没有梅跟瑞珏那样好的家庭,她年幼丧母,随后,便被父亲卖到了高家。当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她已承担起本不该她那个年纪所该承担的重任,不但如此还会被人欺凌。面对生活的不幸,她无力反抗,只得逆来顺受。但她却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她乐观、聪明、纯洁。高家三少爷觉慧不知不觉中被她的天真烂漫、可爱无暇所吸引,对她心生爱意起来。通过跟觉慧的接触,她也发现自己心中有了觉慧的位置。然而,她跟觉慧终究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一个少爷,一个丫头;一个主人,一个婢女。主仆恋自古以来就是爱情史上无法逾越的鸿沟。纵使觉慧心中充满了叛逆意识,但是,这种爱情注定了是要毁灭的,这种爱情也注定是一种悲剧。就在鸣凤决定向觉慧表明心迹时,高老太爷决定把她送给冯乐山当小老婆。鸣凤知道自己深爱着觉慧,她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为了保持她爱情的纯洁性,为了维护她的尊严,她选择了投湖自尽。鸣凤就好比那含苞待放的花朵未及绽放,就被那无情的霜雪所摧毁。

  三位美丽动人的女子,三朵娇艳动人的花朵,都被这无情的风霜所摧毁。这个世界真是黑暗的。

  《家》读后感1500字 篇6

  “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巴金

  小学的时候,我就听老师说过巴金这个似乎很著名的名字,有一次我从家中的书架上偶然发现一本作者是巴金的《家》,我便取下来准备认真地看。由于阅读能力有限,看了几页便觉得看不懂,很无味,便又把它放回原处,这一放就是六年。

  上了初中以后,随着知识量的增加,我开始逐渐了解巴金,逐渐了解了他的文学作品。老师经常推荐我们读一读这一位“一代文学巨匠”的作品。例如:《家》、《春》、《秋》、《寒夜》等。但由于学习紧张,我一直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

  初中毕业时,我得知《家》是高中语文课外名著必读书目之一。我突然想起家中的书架上有这本《家》,所以我就找出来细细品读。

  当我读到觉新在父亲的逼迫下,无奈的选择结婚,选择放弃学业,放弃前程时,我觉得他实在太懦弱了,他完全可以不按照父亲的意愿,向父亲反抗,为自己的前程和幸福去争取更多的机会,但是他妥协了。我又觉得他十分可怜。在黑暗的社会中,他因为是长房长孙,所以他的命运从小便已注定。父亲对他说要给他成亲时,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他不敢说一句反抗的话,他也没有反抗的思想。虽然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他小就被封建思想牢牢禁锢。他只会逆来顺受,不会抗争,他就是一个麻木的人,所以说我很可怜他。

  我认为觉新的两个弟弟觉民和觉慧,就有很强烈的反抗黑暗社会的思想。他们敢爱敢恨,有新的思想。觉民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处在周围尽是敌人的环境里,单单被一种信仰,一种热情鼓舞着,他可以不顾一切,勇敢地跟环境战斗,使家里的人对他也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可以不顾一切。他的这种做法,我非常佩服。觉慧是三兄弟中最有反抗思想的一个人,他从来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十分热爱文学,热爱学习,崇尚新思想,他爱着鸣凤,在鸣凤不愿给人做小,最终鸣凤在绝望中自尽。同时觉新的妻子李瑞珏又因为家人的迷信而在生产的时候死亡,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以后,他看到了家中的封建思想的黑暗和腐败,他知道了家中的明争暗斗和阴险狡诈无处不在,所以他毅然决定离开家庭去上海,因为那儿有蓬勃的新文化运动,那儿有新的希望。这是我最欣赏觉慧的地方。一个黑暗的社会只要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就还有希望。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觉得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有像觉慧一样的精神,虽然社会不像以前一样黑暗,需要我们去反抗,去崛起,但在现在物质精神生活都很丰富的今天,我们年轻人更需要有理想,有追求,为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而努力。

  《家》中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有人有强烈的反抗思想,有人只会逆来顺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讽刺了那些生活在腐败社会中的人的昏庸无能。但我觉得最好的人物形象还是觉新。他是处于时代转折点的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牺牲品。他是“青年”却没“青春”,他的心向上,而行为却违背意愿,促进了“恶”,他在理论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观念,对旧制度和旧礼数的毒害非常清醒,但因身处“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旧道德、旧理论的“孝”的毒害,什么都退让屈从。这个人物使读者对他是既批判又同情。

  读了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五四以后,青年反抗封建势力,反抗吃人礼教的鲜明动人的图画。……在这里,旧势力在崩溃,在灭亡,然而它还在挣扎,更猛烈地挣扎;新势力在萌芽、在发生,然而它还在受苦,更惨烈地受苦。不过旧势力是一定要灭亡的,而新势力,则正有着最好的前途。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那场热血澎湃的“五四运动”,那种年轻人永不泯灭的,追求新思想的精神,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的人敬仰和学习。

  《家》读后感1500字 篇7

  巴金的《激流》第一部,在今年的寒假我有读过他的《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家》。这次给我的感觉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不一样的地方。

  这只是一年以内的事,却写了这样长的篇幅,这也是作者没想到的,然而单以这一年的大小事变来描写,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了。这里所描写的高家正是这类家庭的典型代表,在当时社会的各地都可以找到和这相似的家庭来。

  这里面的主人公是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这种家庭必然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包含在那里面的挣扎,斗争和悲剧,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最后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的出现,我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这个“叛徒”就是觉慧。读完了《家》,我禁不住要爱觉慧。他不是一个英雄,他很幼稚。凭着一个单纯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个简单的目标走去: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我偏偏要做别人不许我做的事,有时候我也不免有过分的行动。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由这不同的性格而得到不同的结局。

  觉新本有一个美妙的幻梦,然后自己把它打破了;有一个光荣的前途,自己把它毁灭了。在一个短时期内也曾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理想,你又拿“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自己的头脑麻醉了。你曾经爱过一个少女,而又让父亲用拈阄的办法决定了你的命运,去跟另一个少女结婚;你爱你的妻,却又因为别人的鬼话把你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去。你含着眼泪忍受了一切不义的行为,你从来不曾说过一句反抗的话,你活着完全是为了敷衍别人,任人播弄。

  还有一个剑云,他是一个柔弱,怯儒的性格。他从不反抗,从不抱怨,也从没有想到挣扎。他默默地忍受他所得到的一切。他甚至比觉新还更软弱,还更缺乏果断。其实他可以说是根本就没有计划,没有志愿。他只把对一个少女的爱情看作他生活里的唯一的明灯。然而他连他自己所最宝贵的感情也不敢让那个少女(琴)知道,反而很谦逊地看着另一个男子(觉民)去取得她的爱情。

  在女人方面写了梅、琴、鸣凤,也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也有三种不同的结局。

  鸣凤,是性格、教养、环境逼着她在湖水中找到归宿。

  只愿琴将来不使我们失望。在《家》中我已经看见希望的火花了。

  “——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泡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

  ——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

  琴已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了。她不平地叫起来。她的呼声得到了她同代的姐妹们的响应。

  作者在一篇小说里曾经写过:“那十几年的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么梦魇!我读着线装书,坐在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人在那里面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不必要的牺牲品,最后终于得着灭亡的命运。还不说我自己所身受到的痛苦!……那十几年里面我已经用眼泪埋葬了不少的尸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牺牲者,完全是被陈腐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的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我没有一点留恋。……”

  所以作者说他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这个工作虽是他不能胜任的,但是他不愿意逃避他的责任。

  但是在我看来巴金先生把这份工作胜任的很好了,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些情况。让我感受到这里面深深的爱恨情仇,感受到作者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小说里面作者个人的爱憎实在是太深了,因为作者和他们一同经历过啊!

  《家》读后感1500字 篇8

  和觉新相比,觉慧是那么的幸运。他没有作为长子长孙的压力,他相对拥有更多的自由,他不需要去和其他各房的人周旋,他不需要因为弟弟的错失而被爷爷教训。他即使与这个家庭的正面冲突,却依旧有一个大哥为他做缓冲区。

  虽然于一个生活家庭,但是身份的不同,造就了觉慧和觉新俨然完全不同的个性。觉新是一个作揖主义者,觉慧则心里藏着一个叛徒鬼。觉新是一味懦弱的忍让,而觉慧有一股子的热情和理想。

  他汲取着《新青年》等杂志里面的知识,他看到兴奋的时候,能放肆快意地读出来: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觉慧是那么充满活力,与整个暮气沉沉的家族那么格格不入。他接受了五四的新思想,他看透这个家族吃人的本质,他想要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他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实现,他还太幼稚了:

  他和一群学生在督军府门口站了大半夜想为受伤学生讨个说法,最终在赵科长软硬兼施之下妥协。“这不是因为大家相信那个科长的话,只是因为大家明白纵然在这里站一夜也不会有一点好处。况且天气是这样冷,又在下雨,谁都不愿意站在这里空等,白白地耗费精力。大家都在想:‘回去,明天再想对付的办法。’”一夜的苦等什么也没得到,年轻人的锐气被一点点困难慢慢消磨之后很轻易地向现实低头了。

  他不知怎么帮助可怜的小孩,只是给了他一些钱。寂静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边大声说:“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孩子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他不知道怎么辩驳,颓然倒在床上,接连地自语道:“我吃醉了,吃醉了。”

  他恨这个家庭,可是他报复的方式却有点可笑了。他又找出旧的《新青年》、《新潮》一类的杂志来读。他读到《对于旧家庭的感想》一篇文章,心里非常痛快,好像他已经报了仇了。当他看到这个家庭的死气和沉闷时,他愤愤地说:“等着罢,总有一天……”究竟总有一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他自己也不大知道。

  觉慧凭着一个单纯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个简单的目标走去: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不得不说,觉慧的一些行为有着青春期少年的叛逆感你不让我做我偏做。之后,觉慧像是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寄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办报纸,他很投入地去做。

  可是,鸣凤的死,是觉慧永远抹不去的痛,也使他第一次这么深切的感受到旧家庭的黑暗。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在她最美好的时节,躺在了那冰冷的水中。

  提及鸣凤,我会恨觉慧。他给了鸣凤一个这么美丽的梦,可是当考验来到的时候,他竟然如此犹豫不决,如此畏畏缩缩。如果当时他能勇敢一点,那么这个年轻的生命可能会延续下来。这次的事情使觉慧想逃出家的思想开始萌芽。

  加之梅的死,珏的死,让觉慧觉得在留在这个地方,他只能成为一个牺牲品。“以前我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以前我还没有胆量,而且以前我们家里还有几个我所爱的人!现在就只剩下敌人了。”

  但是此时的觉慧依旧不够成熟,他甚至没有考虑旅费,并相信有朋友在,他的一切问题都会没问题的。“钱!钱不成问题,家里不给我钱,我会向别人借。我一定要走。我有好多朋友,他们会帮助我!”

  “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这九个字在那种环境里却意外地收到了效果,它们帮助觉慧得到了他所不曾得着的东西解放(其实这只是初步的解放)。觉慧也正是靠了这九个字才能够逃出那个在崩溃中的旧家庭,去找寻自己的新天地。

  带着令人钦佩的勇气,觉慧走了。他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过去的十八年的生活被他狠狠抛在了脑后。

  巴金说:“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家》读后感1500字 篇9

  《家》是我十分钟爱的一本书,虽然书中面写的年代已经远去,可能我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事,但是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多的感触。《家》也是巴金杰出的作品之一,以五四户外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述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好处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理解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个性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杯具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感情,但是正因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感情别成了一个杯具。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感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正因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感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之后没得了肺病,却正因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性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

  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之后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但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因此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之后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杯具,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以前爱过的女生,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我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我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但是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好处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一样,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因此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期望。

  《家》读后感1500字 篇10

  一本《家》读完,印象至深的莫过于高公馆长房长子觉新,巴金先生也曾说:“觉新是《家》中两个真实人物中的一个。”或许正是如此,觉新的形象才最真切、最能让人铭记。

  自始至终,觉新不过是一个苦命的青年,他的一生恰恰印证了那句名言——生活本是一场悲剧。中学毕业前,他尚年幼,还未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又是那样的出众。“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在一番顺境中成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书中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新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坦途。

  但终有一天,他的幻梦被打破了,残酷地打破了。在父亲的安排下,他过上了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开始承担起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仅仅因为长辈们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似傀儡一般娶了一个不相识的女子为妻,更为荒唐的是,这段婚姻竟是由抓阄决定的,这也随之改变了他的一生,出国留学的梦想化为泡影。父亲去世后,他用稚嫩的肩膀努力撑起了整个家,所谓青春早已被无情剥夺。他必须要面对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许多有形的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把他拖累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它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他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曾经的梦想早已抛诸脑后,直到自己的孩子出世,他才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依旧要在那个大家族里周旋,他采取的“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这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他为在复杂的家族斗争中得以生存所做的无奈之举。觉新的苦命悲剧正是在种种无奈中展开,他的苦命不仅仅是由他一人造成的,更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所造就的。

  从觉新自身来看,他的性格过于顺从、隐忍、怯懦,在面对事情时过多选择了逃避和忍耐。为了遵从旧传统,他不惜牺牲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他出国留学的梦想放弃了,他心爱的梅嫁给了旁人,最终他心爱的妻子也因产前照顾不周惨死郊外,就连死前他们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他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殊不知,正是他那毫无原则的顺从忍耐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别人的幸福乃至生命。他的怯懦、不抵抗,使他沦为家人任意摆布的傀儡,他没有自我,也不敢于自我。正是他的懦弱,造就了他的苦命。

  从家族来看,觉新的家族地位便注定了他的一生,他是家族里的长房长孙,家族的重任他无可推卸。他肩负着家族的未来,一切都要以家族利益为先、为重,他不可能像觉民那样离家逃婚,也不可能像觉慧那样激进、毅然离家。高家是个典型的卫道家族,他们讲究礼教、讲究传统,更加()讲究封建迷信。他们相信“捉鬼”可以让高老太爷的病好起来,结果却因此葬送了老太爷的性命;他们相信“血光之灾”,将待产的瑞钰迁到了荒凉的郊外,致使瑞钰惨死;他们坚持不许觉新进月房,最终觉新没能见上妻子最后一面。家族的使命,家族的信仰,最终成为觉新的包袱,造就了他的苦命悲剧。

  觉新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怯懦的个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饱受煎熬和摧残,最终葬送自己及他人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构成鲜明对比,也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

  点评:作为《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本,《家》所表现的是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旧式家庭被淘汰的过程。通过三兄弟境遇的对比,表现出旧式家庭被淘汰的必然性。高觉新的悲剧无可避免,但正是明知结局却逃无可逃才是真正的悲剧。由此看来,本文对高觉新的理解亦是通透澄澈。

  《家》读后感1500字 篇11

  这是一部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而作的书,因此难免会有些浓厚的时代气息,封建,愚昧,腐朽,那些旧社会的东西依旧无法磨灭,这些东西无形的正在行凶,作为旧社会的残留,像一把锋利的刀,刺杀这每一个人,而书中的高家,就是典型的代表。

  高家是一个有钱的家,还算有些气派,住的地方叫公馆,老爷是前清的举人,有个一官半职的,家里还有些许俾女。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里,却有着代表性的悲惨命运。

  觉新,觉民,觉慧,是三兄弟,但他们却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以前的觉新也是那样的,作为一个青年,想着出国留学,坐着自己喜欢的事,有着心爱的姑娘。可最终的结局确实不怎样,父亲突然的去世让他一切的美梦都破灭了,原本就没有母亲的这个家庭的一切重任都落到了他的肩上,这个时候理想什么的就不得不放下了,前途什么的也都被吞噬了。于是觉新就沦为旧社会的牺牲品了,于是就开始他不曾想的生活了,即便他深爱着梅表姐,还是娶了一个未曾谋面的姑娘,没有一点感情,就成为了他的妻子,那个时代都是这样,人们的一些权利像是就消失了,不,他们没有权利,不敢与这个社会反抗。不过还好,他的这个妻子也算挺好的,叫瑞珏,也是很贤惠的姑娘,但觉民喜欢的梅表姐身上,却有着瑞珏不曾有的。最终,瑞珏在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死了,但她是被封建礼教给杀死的,怀孕许久的她竟被要求到城外生育,原因是家里的那个老爷子死了,不能犯冲。就这些无厘头的封建东西,摧残着那个时代的好多人。

  觉民和觉慧就显得有些不同了,他们都是有理想的青年,时时刻刻在关注着新的思想,新的思潮,就纵然在这样的家庭下,他们也有着反抗的精神,他们被新的思想鼓舞着,激励着,就有了勇气,有了能力。觉民是在自己被要求要迎娶又一个不认识的姑娘后觉醒的,因为他也有自己所钟爱的琴,全名叫什么我记不清了,但他们彼此相爱,在那个老太爷做出让觉民娶亲的决定后,他以离家出走而反抗,他的反抗在最终老爷子临死的时候成功了,最后的一刻,那家老太爷似乎理解了他,曾所信奉的封建礼教在最后一刻像一座大山一样崩塌了,而让它崩塌的原因竟是卑微的亲情。亲情,在那个时代,就不知怎么的有效了。

  而关于觉慧,他所喜欢的姑娘是一个丫鬟,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不能在一起的结果,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惺惺相爱着。最终的鸣凤是投湖自杀的,又是那个老头子搞的鬼,他要把丫鬟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死老头子,这谁受得了,鸣凤才17岁啊!她是刚烈的,我想,若换作是我的话我也会这样。可令人惋惜的是,她在死的前些时间,觉慧没能和她好好的敞开心扉的说说话,觉慧是不知道的,鸣凤也没想让他知道。幸运的事,觉慧吻了吻鸣凤的,嘴对嘴的那种,这是一个少女的初吻,他肯定荡漾心扉,可又想到现实的残酷,不知道她是鼓起多大的勇气才去赴死的。觉慧后来梦到了她,梦的很真实,也很现实,梦里的他们最终也是没在一起,但回到现实,觉慧的心中依旧不会忘了那个姑娘。

  小说的结局是以书中人物陆续的死做铺垫而展开的。鸣凤因爱着觉慧而不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子投湖自尽的;梅表姐是因为老大觉新被迫娶了别的姑娘,错过他们之间的缘分抑郁寡欢而后大病一场去世的;老爷子因子孙们不听他的老一套加上又有巫师做法吓到而后病死的;最后是瑞珏的死,瑞珏是老大觉新娶的另一个姑娘,孩子出生的时候恰巧和老太爷的死撞到,那些人都认为不吉利,于是就被赶到了城外,在艰苦的环境生产。最终,孩子生下来了,母亲死了,但母亲的死竟被产婆说的如此平淡,“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就是大人没保住。”我想那时的觉新如果能选择的话肯定会选大人的,但封建礼教,但家庭伦理。

  小说的最后觉慧离开了那个家,那个家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了,但一些“旧东西”都还在。于是啊,觉慧这个对新思想深信不疑的青年也就出发了,去了武汉,去了上海,去了离新思想近的地方,去了离光明近的地方……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也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曾是三兄弟深信不疑的,不过有的坚守了,有的就妥协了。最后,真的,我们都还是青年,我们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家》读后感1500字 篇12

  起初买《家》《春》《秋》的时候只是因为老师推荐,后来就沉浸在书柜里多时不得露面。近日终于重见天日,我也早该改掉这陋习,买来的书不即刻投入去读便就那么搁置了。

  书本啊,不能靠封面和猜想去选择读或者不读,直到这本书让我真正深刻的体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妄下定论会使人变得愚蠢。

  走近家的时候。

  我会以为故事里描述的是家庭的温馨,家庭的爱与欢乐,亦或是家庭遇到的挫折与崛起,再或者是描写家庭里每个人物丰富多彩的生活最后汇总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实则肯定不然,但就是想猜,这才有意思。

  当我渐渐走进家。

  从《激流》总序开始,这才了解到作者想要展现的乃是1931年其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书中的生活只是那万千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即使没有明确的指出一条路来,但他希望我们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寻找。尤其序里最后的一句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看到这里动人心弦,我也渴望在这个年纪受到像鲁迅先生等先辈的点播与指引,于是我遇到了巴金爷爷,我明白这是写给青年一辈的警示与启发。

  在我在走进家的同时,它也在走进我。

  我带着容易代入剧情跌宕起伏一起支离破碎的心,悄然进入,渴望从中获得启发。

  直到后来,在高家大院里遇见了觉慧这般男子。说是启发不如说是与人物的共鸣。仅凭我目前所了解到的含义是一种没法做文章的略少和浅薄,可是我知道里面有很多宝藏值得去寻找,我还在慢慢学习和品读,所以还是比较倾向于谈谈人物的心理变化。

  觉慧这个人呢,和家庭里其他孩子比起来显得有些叛逆,思想观念有些不同,渴望捅破当时封建社会束缚人的窗户纸,对当时新青年杂志中的进步思想尤其好奇和认同。心里面明白世界更好的样子,人与人相处更好的方式,可是却深处在与理想违背的环境中,奈何挣扎奈何反抗,最后都是无可奈何的服从与缄默。他不想这样他说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是青年。

  其中有一幕:在旧历新年万家欢乐的时节,街上一片静寂。爆裂了的鞭炮残骸凌乱地躺在街心。他却听到街上的哭声,闻声寻去。遇到一个讨饭的小孩,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布衣靠着石缸低声在哭。沉默的对视后觉慧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放在小孩湿润的手里。

  也许你认为觉慧是美好的行善者,他充满着人性的光辉,他是闪耀的可是觉慧自己却这样想着: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而后他恐怖地蒙住耳朵向里面走去,颓然地倒在床上,接连地自语道:我吃醉了,吃醉了。

  这就是当时的觉慧,总觉得自己不足以改变这不堪的现状。我觉得共鸣就在这里,我的力量很微小,不足以改变什么,可是一点点的微光也是光,也是找到出路的希望。当黑暗统治着大地,有人渴望光明却依旧在黑暗中匍匐,有人就拿起了斧头要劈出一道光来。

  巴金先生说他写《家》是出于自己的积愤,他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通过对青年一代或妥协或抗争的描写,揭露封建专制的腐朽,控诉封建礼教和迷信的罪恶,赞颂新青年的反抗斗争精神。我想巴金先生在用全力告诉我们一件事: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请不要顾忌、不要害怕,更不能妥协,要反抗,要追求自己所爱的东西,珍惜它的一切可能性,因为青春大有可为!

  我想我似乎很明确地接受到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指引,但还不够,永远相信好戏好在后面,青春的好戏也还在后头,愿你我吾辈且行且珍惜,与祖国一起强大!

  《家》读后感1500字 篇13

  青春像掠翅飞翔的小鸟,放飞于深远的晴空,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视线定格在静静躺在书桌上的那本《家》,其实这本书在初中时代早已粗略瞧过。想着这一次读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却没想到带来的震撼如此之大。《家》读了四遍,几乎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想。爱情和婚姻纠葛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要线索,那个时代青春和美好的感情,多是受到封建家族统治的迫害;也正是因为那个特殊的时代,不屈于被安排的年青一代,有了反抗。

  《家》中的主人公,自然是那位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三公子觉慧。他本也是家中享受富贵的少爷,不同的是,他似乎天生就带有一种逆反的劲儿。他想要并且勇于反抗,他向往并且敢于追求幸福。他觉察出这个封建家庭的虚伪、冷漠和腐朽。他深深感到,这个家不过是个“狭的笼”,他被关在这个笼子里,寂寞、有点愤怒、更是无奈。他渴望,发了疯似的渴望渴望生命的跳动,渴望热血的澎湃,渴望鲜活的自由。因而他抵触、他恨,他下决心要逃离!他的的思想经历过五四热潮的冲击,因此在“学生自为运动”时,他亦不顾爷爷反对,积极、热情的参与其中。每每读到这,都会让我感到热血沸腾!那是青年对理想追求的第一步,那是中国发生巨变的千兆,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开始不屈于黑暗封建统治的第一次反抗!

  觉慧给我的印象无疑是向上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正是他让我感觉到,青春是多么美好,它能够鼓舞着我一直前进。然而《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觉慧的'大哥——觉新。

  觉新,是一个典型的受封建大家庭和旧礼教毒害的悲剧人物。他虽然像觉慧、觉民那样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也拥有过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渴盼。不幸的是,他是长房长孙。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太子是由嫡亲长子确立的。因而,“长房长孙”的身份,开启了他无奈、痛苦一生的大门。在思想上,他比觉慧有不足,却也算的上是个“新青年”,他同情并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但由于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了他委曲求全儒怯顺从的性格,在行动上不自觉地的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他的春不再,他也不敢去挑战。他一直用妻儿、祖爷爷作为向封建势力让步的借口。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成为时代的的落伍者。我可怜他,因为他的妥协,错失了他的理想、她的爱情、他的一切幸福;可我对于他更多是愤怒,因为他的妥协,因为他的不反抗,妻子被送往冷僻、荒郊野外生孩子,卫生设施达不够,心中创痕累累。试问这个孩子,如何能生的顺利?送往荒郊野外也就罢了,那么当妻子在苦苦呼唤你的名字时,你为什么不去?不去看看她,不去见她最后一面?新生命的降临,给了你欣慰,她呢?她去了······你却始终没有勇气踏进那间房!所以,觉新只能以牺牲所有人为代价(包括他自己)。他从侧面,向我证明了青春的美好,青春的可贵。青春一旦失去,留下的,就只有沉重的苦痛。他的这一形象,该是大多数处在中国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的可怜人的真实写照。

  读起《家》,自然而然的会想到《红楼梦》。觉新与梅芬的爱情悲剧,堪比宝黛痴恋。两本书都以凄凉,无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叙述了整个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巨变。不同的是,《家》中有觉慧,使得我在读这本书时,心底总有那么些火光在闪动。巴金先生说:“是美丽的东西。”句话我理解为:年轻,就是奋斗的资本!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仿若看见在星月交辉的夜晚,一个个正要开始绽放光芒,振翅高飞的少年,用皎月和繁星编织出理想的翅膀,在月光的波浪下,他们放飞着青春放飞着理想!

  《家》读后感1500字 篇14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内容是写了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高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从而压迫了青年人。

  在《家》中,梅表姐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悲惨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运也是作品的一条主线,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 觉新,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过觉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因为“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作品中四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运中又有着某种相同—— 瑞珏,旧社会的一个女人,可以说死在封建的礼教下,也可以说是死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下。我宁愿认为她是死在对爱情追求下,也不愿认为她是死在封建的礼教下。因为最起码他追求到了她的爱情,那是有价值的死;但在那个封建思想弥漫的社会下,如果说她死于封建礼教,那并不希奇,封建礼教下死的女人还不够多么?

  鸣凤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说她死于封建礼教会让我觉得她的没有任何的价值。巴金在回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然而我并不是写我自己家庭的历史,我写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历史。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家》读后感1500字 篇15

  “命运”这个词,我们可以轻松用笔在几秒钟之内写完,而真正的意义,却要用一生去诠释。我固然相信“人定胜天”这个说法,但是很多时候,人力在命运面前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于每一次的挣扎却是推向更深的深渊的魔手。

  他们,是家的一部分;他们,进行着爱与恨、情与理的冲突;他们,或压抑,或挣扎,或抗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奏着生命之歌。

  《家》给我们塑造了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接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让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尽的鸣凤,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的觉新。他爱着一个人,却同另一个人结婚生子;而后陪着与自己相守的人,又放不下爱着那个人。从始至终,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处,我看不到他真实的灵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挣扎,只是身份将他压在了无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觉慧口口声声称他的哥哥为“无反抗主义者”,却不知大哥注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艰难的徘徊者,时代的牺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爷的威严,下启羡慕着觉慧的勇敢与追求。如果他处在觉民觉慧的位置,他断不会再这样压抑着自己。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己放下了这些担子,这个腐烂、溃败的封建大家庭只有走向灭亡的道路了,这对一个骨子里还很传统,舍弃不了“大家”的男人是无法容忍的。于是他选择放弃自己的幸福,埋葬自己的感情去成全这个家庭。我们没有权利去批判他的选择是对是错,只能说这个看似可以选择的题目,其实只有一个选项。最终,他只能将自己的愿景寄托于觉慧,希望他享受不到的可以由自己的弟弟去领略,这不是他的放弃,恰是他的希望,让别人替自己幸福也是一种无奈的幸福。

  这是一个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么反抗的人有什么结果呢?

  作为高府丫鬟的鸣凤用死亡控诉了这个吃人的封建的社会。最初,她以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爱着高高在上的觉慧,她不求相守,只愿可以一直远远望着,不奢求,不指望能进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觉慧竟也爱着她。看似毫不费力就可以满足的愿望,鸣凤却不能,因为她只是一个丫鬟,丫鬟没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权利,从被主人买下的时候开始,她就没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鸣凤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单纯的以为和覚慧的爱情可以改变她的命运,仍摆不脱命运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给一个老头子,尽管她怎样恳求,也逃不了,绝望中她只能选择长眠地下。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觉慧开始让我认为他是爱着鸣凤的,而后我越来越怀疑,那是爱吗?有那种爱,即使爱的人死了,却只有叹息,而没有多少悲痛表现的吗?我本以为在鸣凤死后,觉慧会哭天抢地,甚至于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会那么淡定,然后渐渐淡忘,又去追逐自由。其实这只是一种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种新鲜的感情,并非什么爱。只可怜了鸣凤,死心塌地换来一场空。悲哉!

  小说中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向我们控诉着封建礼教对人生活的残骸,想说不能说,想爱不能爱,有的是无止境的约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来,不挣扎不甘心,挣扎了又是徒劳,怎样都是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个字可以形容——难。

  《家》读后感1500字 篇16

  读《家》的时候,我很讨厌觉新的懦弱,讨厌他的“作揖主义”。为什么他不能像他弟弟那样勇敢一点,做一个封建礼教的叛徒呢?为什么要四面讨好,放弃自己的原则,做一个好好先生?为什么要一味的忍让再忍让,最终酿成梅和珏的悲剧?有时候,我很想能进入书中,骂醒他,打醒他。

  现在,冷静下来,我对觉新竟然充满了同情。想想他做的每一个决定,他的每一次妥协,又有哪个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几次权衡(可能在我们眼里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的结果。他比弟弟看得更透,他比弟弟更懂得这个家的恐怖和黑暗,因为他是这一切的最深刻的承受者,最大的受害者。 也因为他看透一切的心,使他做这些事情比任何都要难受,都要无奈。

  既然觉新看透了这个腐朽的大家庭,那他为何不像弟弟一样,勇敢地离开这个死气沉沉的家,这个再也找不到一丝温暖的家?

  因为一个身份,高家大少爷的身份使他比弟弟要担负起更多责任。作为长房长孙,他有神圣的使命:使整个家族昌盛繁荣。他对整个家族负有责任,或者说他是整个家族的奴隶,他屈服在整个家族之下,没有自我。在旧思想的教育下,觉新懂得了要孝顺长辈,听从长辈,服从这个家族生存呼吸的法则,不容越过雷池半步。他不仅仅是这个家族生理上的传播者,更是旧道德思想的传承者。他无法像觉慧那样走得如此洒脱,长辈们不会同意,整个家族不会答应,那深深植入他脑海的正统思想不会同意。他被深深困在这里,永远被束缚在这个垂死的大家族中,同生共死。

  如果觉新只是受到旧思想的教育,那么他可能不会那么痛苦。五四给他带来了新的思想,他和弟弟一起阅读《新青年》等这些杂志。他渐渐明白了一个人的价值——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本来他是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很平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现在被人叫醒,知道了自己的处境,他无法改变自己尴尬的位子,他更多是无奈和悲凉。

  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他明知是错,却依旧去做。他是长子长孙,这一切总要有人去承受的,他愿意为弟弟们挡去这些污秽,小心地维持着这个家庭两端的平衡,如履薄冰。可是弟弟不懂他,指责他是个“作揖主义者”。他无力为自己辩解,因为他深刻明白自己做的一切的错误之处:应该反抗却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者。珏懂他,她为他辩解:“他不是这样的。”他有他的挣扎和矛盾,请不要过多的责难他。同时觉新的牺牲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为弟弟们撑起一片较为自由的天空(帮助觉慧出逃;徘徊在爷爷和弟弟的斗争之中,尽量帮弟弟隐瞒;应酬四爸这些人,减少摩擦)。

  出生给了他这样的身份,不是他选择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多去指责他,设身处地地替他想想吧,他身上携带着多少我们无法承担的重量,在他还只有像我们现在一样大的时候。这样一个充满梦想的年华,他又在做什么?他已经走上了飘落的路,经历了多少人世的心酸。在别人还在花开结果的时节,而他在心情上已经衰老了。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虽然,梅的死,珏的死,觉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同样也是受害者,他失去了他的青梅竹马,他失去了他的心心相印。从此,他只能在梅林里感慨,洞房中叹息,躲在楼上独自默默流泪。

  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

  高觉新的悲剧是封建社会造成的,也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造成的。高觉新最终没能走向新生,是因为封建 思想的束缚,封建思想是如此沉重,以致他的反抗是微不足道的,是徒然的。他最终成了最无辜的牺牲者。

  《家》读后感1500字 篇17

  自由,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爱也是,向往自由,向往爱。我们身处在二十一世纪,沐浴在党的阳光下,也许会觉得这些幸福来得太容易。但有些人,却是拼尽一切争取也得不到,比如生活在巴金《家》中的人们……

  全文开头便是觉民、觉慧两兄弟穿过漫长黑夜回家的场景:“……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一连串的场景描写,既是点明当时的季节,又是利用象征手法,委婉隐晦的叙写出当时社会对人的摧残压迫。“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更是说明光明的未来还需要等待。“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忘却了风雪,忘却了夜。”则预示着他们愿击破封建的黑暗的决心。

  可是,他们在风雪的深夜中寻找到的家,真的是他们向往的温暖与光明吗?“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也许,家会比夜更阴暗。甚至,战胜夜的黑,只需要一盏烛火;而推翻社会的黑,却不知道要有多少牺牲……

  他们等得到党的阳光洒下来吗?

  曾经见过一种陶俑,双手被缚在身后,跪在地上,紧闭双眼,平平的一张嘴,好像是勉强而又无奈的微笑,它叫做“牺牲”。描绘的是古代活人祭祀的场景,人被活活的杀死,却还要微笑以示对诚。突然觉得它就像《家》里的人们:明明心有不甘,却只能在压迫下苟延残喘,无力反抗命运;明明是痛苦,却只能将泪水咽进心里,费力牵扯起一个平平的微笑……

  他们不是没有过反抗,一如觉民逃婚的离家出走,一如琴的极力辩驳,一如鸣凤的苦苦哀求……但这些挣扎,只是让他们在封建的泥沼中多坚持了一会儿,仍然要被命运的轮盘无情碾过。他们不是没有向往,一如觉新对学业与爱情的幻想,一如鸣凤想成为大小姐的梦……但这些向往与希望,在黑暗的社会只能像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生命短暂、即刻消亡。他们的向往终究只能是向往……

  那样的时代里,女子是多么卑贱的生命,即使是大小姐也逃避不了,那残酷的噩梦。

  鸣凤,被老爷太太私自定了的归宿,好像游走在高家和冯家的小礼物。她向往自由,向往爱,甚至仅仅是向往那渺小可怜的“明天”。“然而在她的面前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连着一直到无尽的黑暗,在那里是没有尽头的。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命运留给她的,只有那一池清澈的湖。

  琴,被刻板的封建礼教束缚,因为她是大小姐。她向往自由,向往爱,她羡慕许倩如剪短发,她兴奋可以去男女同校的更好的学堂。但她终究从小被家族的封建影响,对母亲的反对,敢言不敢怒。

  梅与瑞珏,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思想摧残,如花红颜,香消玉殒。她们向往自由,向往爱,她们只是要有一个爱她的、她爱的人在身边。但“只是当时已惘然”。与瑞珏的婚事竟是通过抓阄决定,草草的将她推到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身边,丝毫没有过问她与他的想法。一样被随意的分配了婚姻,本是亮丽少女,再回首,已是憔悴了颜容。再见觉新,她仍是放不下的,但也无奈命运捉弄,“还君明珠双垂泪,恨不相逢未嫁时”。

  也伤怀,她们的痛,我们是难以想象的;也庆幸,她们的痛,我们不会再重演。那时的浓浓黑暗,终于在党的阳光下无所遁形,灰飞烟灭,再也不复存在……

  作为一个女子,穿过我所拥有的光明与温暖,去看《家》中,沉沉黑暗中淹没的女子们,突然懂得了珍惜,珍惜我所拥有的自由与爱,珍惜这一片党的阳光……也突然懂得了向往,和她们一样,向往自由,向往爱;只是我与她们又不同,因为我能在党的阳光下找到我的向往……

【《家》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05-24

关于家的读后感 《家》读后感05-25

《家》读后感精选03-11

读后感:家04-12

《家》读后感05-17

《家》读后感12-31

《家》的读后感07-12

家的读后感01-11

《家》读后感06-29

《家》读后感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