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时间:2022-07-13 16:26: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2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24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

  “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

  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其实我不是很懂这句话,类似这样的有很多,所以看这本书有点艰涩。

  或许是新时代下思想的转变,身为女子我也就很不同意书中讲述的在中国,是由于妻子的无私和责任感,允许中国的男人们拥有侍女或妾,我认为一夫多妻是一种时代的烙印,也是一种制度的畸形,三从四德束缚了女子,许多的缘由致使现在的男女依旧不平等。思想产生碰撞才会真正懂得一些东西,讲述了诸多碰撞,但整本书还是很富有哲学色彩,值得一读的。这本书在讨论“精神”二字时着重讲述的是中国人生存的精神支柱,精神是一种微妙而灵敏的平衡,也好似一种信仰。了解自己的不足也不妄自菲薄这便是整本书透露的一种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无疑是轰动西方的大作,极大的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2

  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何况,将女性捆绑于家庭之中也会造成男性被捆绑于社会之中,个人兴趣被压抑,不能遵从自身意愿的生活,总会带来烦恼和矛盾。

  每个人依据个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对于提高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不过,对于一个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来说,儒家文化熏陶下写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们现代人不能认可的观点是情有可原的。本书的价值,也并不在于将其中观念照搬至当今社会,恢复所谓“中国真正的文明”。为晚清之后的中国挽回文化尊严,这才是我们应当从中学习的——用我们的文字,在现代社会,消除西方对我国的偏见,塑造文化中国的形象。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3

  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过程,面对一堆知识和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后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东西都开始有选择接受了,有时候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的智商,一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比如辜鸿铭。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提起罢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共同爱好,一生却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是闲来无聊还是努力超越,这其实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参加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观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爱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对方的技术性错误。于是否定其观点。我晕,写一个错别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个招数就是书中反复重申同一观点,现实中外文狂飙,睥睨众人,没社交礼仪了,这些个出风头的招数,哪个跟观点的碰撞有关?这也就是那时候大家喜欢热闹,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戏早一边歇着去了。要学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讲究稳准狠,整那些没用的干啥啊?”

  ps:他的所谓英国群氓主义,看了半天,应该说的是英国民主。德国是正义的,憎恨混乱的;而英国群氓是造成混乱,于是激发了正义的德国的军国主义,于是战了争。该怎么做呢?把人民驯化成中国人,啥事儿也没有了。

  人类的知识存在上万年,不是为了一个固执的老头的特立于世而去为其所用。看了他的书,他被那么多人关注,是因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华与行为艺术,让时代终于记住了转型期还有这么个声音。就像是人类进化中,倔强的阑尾。发了炎了,谁记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觉得哈,那个经常写出让人警醒的好文的苏维埃师兄,在其他方面无疑是犀利的进取的。在涉及到愤青体系时,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种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东西理论,而且从统治者角度讲,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是利于统治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行吗?利于统治就一定利于进步吗?不说寻找一个在维护国家强大与保证人民权利的平衡点,不说少点七十码李刚门,反而怪人民发帖子看韩寒。puei!就中国的历史来讲,国家挂了,绝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晕,怎么写这么远,能通过不?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4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这句话,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马过隙,我们的祖国来到了21世纪,她在充满着鸟语花香的阳光大道上前行,历史的重任担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宽大的臂膀上,中国不断前行,不断在充满未知的富强之路摸索,而我们应该要拿起我们的“武器”——中国人的精神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我们的日月新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5

  在真正的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闲适的、平静的、稳重成熟的气息,就像你在一块冶炼适度的钢铁中看到的特质一样。——辜鸿铭

  初读这句印在封面上的话,好似发现了灵泉宝玉一样,惊喜之余会心一笑,便开始静心拜读辜鸿铭先生的大作。民国时期大师云集,名作也颇丰,可谓是中华史上最后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了。高中时对这个时代有一些了解,对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敬佩,过于敬佩便不敢轻易走进,不敢轻易翻开他们的著作,每次都要先正身静心安神,虽然很多时候求甚解而不得,读完亦酣畅淋漓

  这本《中国人的精神》有点抽象,我的智商还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仅有一些感想想写下来,也不妄我读它一场。

  “在中国战争是偶然的,然而在欧洲战争却成为了一种必然。我们中国也可能会发生战争,但是我们不会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战争阴影之下。”对比中欧历史就会发现这句话的妙处,中国二十多个正统王朝,每一次大一统都是一次长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战。和平的连续性在当时的世界可谓非常之罕见。再看欧洲,经历了一千多年中世纪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因而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这样比较起来,古代中国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欧洲也不太平,中东地区战乱不断呐。

  本书最关注的是中国的人性类型,以反驳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特征》。当时的外国人写中国人的特征难免狭隘,不能深入。但通读本书,觉得作者笔下的中国人也不可代表千年来的中国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见,不能代表清末民国时代的中国人。

  书篇上的有句话是对真正中国人特征的概括,闲适,平静,稳重成熟,总觉得这是一种君子特质,是君子之道,可当时的中国虽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并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贩,乡野村夫不会有这种精神。至少鲁迅先生笔下那为数众多的麻木看客们不会有此种特质。而且本书作者笔下的中国人是良民,顺民,道德之民,良顺二字的近义词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国妇女这块,中国妇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妇女,三从四德,勇于奉献我觉得这些妇女,看似“幽闲”,实则悲哀,穿越到现代恐难有立足之地。他对中国妇女的描写,毫不吝啬赞赏之词,像为过去的时代作碑文一样。总之时代不同我是不敢苟同。

  全书中最欣赏的是学汉语需要保持一颗孩童之心,这样你就不仅可以进入天国,而且也能学会汉语。这句话是作者给想学汉语的外国人说的,有点幽默有趣,也颇有道理,现在我们常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看来学语言学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变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国,下可知古今。

  书读的一知半解,也许我还没到这本书的适用年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斗胆胡评大师之作,也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此书,过些日子,脑子好使了定当再拜读一番。

  Lina说,其实对于辜鸿铭老先生最初的认识来源于盖爷,就记得某节历史课上,盖爷提到的北京大学的一个依旧留着小辫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国家的语言,是一个相当厉害,又相当有意思的一个人。本来是预备和33一起读这本书来着,无奈内容太过枯燥繁杂,就放弃了,所以,只有33读完并写下这篇读后感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6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而《中国人的精神》讲述的就是那民族命运堕落的时代里中国的傲骨!

  我们中国人平常所说的所写的都是要用到中国的语言的。在说的过程中,我们说话的语气我们说话的神情说话的动作,都会影响到所说的话要表达的情感。在写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掌握修辞手法文段格式表现形式,都会影响到所写的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中文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中文并不难,与其说它难,那是因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奥,它不像其他语言一样简单,它还要我们赋予给它一种新的活力用来表达我们的深刻感情。中国人可能对自己本国的语言并不太了解,他们会说会写,可是他们可能不会表达。中文是中国的精髓,他可以将深沉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融汇在极其简单的语言中。我看到书里有那些将古诗翻译为英文的例子,我觉得翻译的很厉害,可是看完翻译后,我觉得有些东西还是原来好,翻译完才发现译文失去了原来语言所蕴含的精华与深奥。一首古诗那么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中文可以让人耐人寻味细心琢磨。可是英文出来了,那么明白直接,却与原来的文章冲突了,不是吗。中国的语言可以表达很多想要的表达,你可以让它深奥,可以让它古典,可以让它高雅,可以让它清新脱俗……当你学习完中国的语言,你可以凌驾于中文来学会表达。

  中国的历史或许在你的眼里很耻辱,很愚钝,但是请你原谅过去,每个人都有最愚笨的时候,更何况是领导者呢,感谢他们在历史所犯过的错误,可以用来警醒我们。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就此开始拼命地努力。中国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过中国的外国学者所不能体会的,他们没有试过中国那些惨败的历史与过去,过去的硝烟,过去的枪炮,过去的灰色,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为了拼搏,为了目标,为了自己,好好地活着。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耻辱中国的荣耀,都是中国人所能领悟的。就算国外有再多优秀的外国学者,就算是伟大的汉学家,能够与中国人谈论汉语,那也许是一种讽刺。没有其他国家的人能够体会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那种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逼迫从不低头的毅力,中国人是应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别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就算中国人外貌性格心灵等方面有缺陷,也许你会讨厌会嫌弃他们,甚至嘲笑讽刺他们。请你们知道,中国人有一颗比任何国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灵。中国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厌恶所有的冷漠后涅槃重生的,它们带着它们新的希望,用一种高尚的品质阐述给那些想要了解他们的人听。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7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真正的中国妇女。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学习中国文明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

  歌德说:世界上有两种和平的力量:正义和礼法。教导欧洲人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孔子在四书五经中写道: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但要合乎礼法。即做守礼的好人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结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图。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不要考虑利益、私利-----即有所图,而是考虑正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制止重商主义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义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气抗拒大众。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他们的重商主义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8

  第一次听说辜鸿铭是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在那个倾向于崇拜的岁月里,这个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却又极端保守的鸿儒自然是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读他的著作确是多年后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时的那份天真与幼稚,对辜鸿铭的认识从平面地仰视到立体地正视,关于对他的一些评价也学会了更客观、辩证地去对待。

  在党课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它的作者是辜鸿铭。认真拜读完该书,心中泛起点点涟漪,现整理如下:

  首先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该书,《中国人的精神》共有四十节,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本书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对中西方的宗教、哲学、语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许多方面进行对比中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极力鼓吹儒家文明较之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本书,《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风貌,总体上来说,它是伟大的。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它又是不够客观全面的,有许多地方是存在不足与缺漏,甚至是错误的。比如说在维护君主制与纳妾制等这些腐朽的东西方面。辜氏总是极力地为自圆其说,但其说法是有许多牵强之嫌的,对于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本书对于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为西方了解中国的东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应有的态度。联系当时的外部大环境,我们会发现辜氏那颗火热的中国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时,辜鸿铭却勇敢地站出来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也许该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个形象的记忆,如同辜氏那条传奇般的小辫子一样,不过成为他顽固守旧的生动象征罢了,可是我却从中看出了他那颗火热的中国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过的“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样。尽管他的观点中有许多是从顽固保守的立场出发,向西方不适当地宣扬和维护了本国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个背景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读《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畅销一时的《中国不高兴》中的许多关于民族狂热主义的不当观点。虽然两者都是对中国不能很客观地去正视,然而我认为这两者还是不能等同起来看待的,因为他们的出版背景与意图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推销,尽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后者则更多的是无视中国的实际,盲目地自大,毫不负责地哗众取宠,这种狂热缺乏冷静、科学地思考如果被社会接受,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读完本书与联系当下,掩卷沉思,我认为“正视中国”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我们的成就固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因此而忽视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过更加深入地改革与开放,在发展中去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为今天的成就歌功颂德,甚至以此为资本,鼓吹诸如《中国不高兴》等狂妄之说。

  正视中国,就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科学地剖析当今天下的形势,沉着地应对每一个挑战,抓住每一次机遇。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们的大国梦想、建立起我们的大同世界。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9

  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0

  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中国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真正的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心学习的礼貌。这与直接来自心灵的、自发的礼貌不同。事实上,日本的礼貌好像没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礼貌的中国人的礼貌有一种芳香,来自心灵的名贵油膏的香味。

  他还论述了中文的问题。汉语口语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语言。它是一种没有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与不规则动词的语言。事实上,也不存在语法或其他任何规则。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口语本身并不是一种很难的语言。但是对于那些来到中国的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来说,即使是汉语口语也是一种很难的语言。他认为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语言;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当那些有学问的汉学家坚持说汉语是如此之难时,欧洲小孩学习汉语口语却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认为学习汉语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孩,你将不仅进入天堂之门,而且也能学好汉语了。

  然而书中有一些观点我不太赞同。例如纳妾制和维护三寸金莲。但书中的主旨精髓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到底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回答的。此书通过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女人,中国语言,约翰在中国,一个大汉学家,中国学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过许多例子和对比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精神。我觉得中国人的谦虚是最可贵的并需要延续下去的,中国人的精神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借鉴别人的好的地方,中华民族才能发扬光大,而不再出现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人欺凌的状况。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认为要借鉴书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个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1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代表中国人不屈的精神。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一点一滴都孕育着中国的子孙万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更影响甚大,展现于世界之林的中国精神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坚强

  历史多少次战争的失败,社会的衰落,经济的下退,外国的强侵,中国人没有畏惧,没有向后退,以自身中国独有的坚强支撑着。八国联军几乎把中国侵蚀掉,烧、杀、抢、掠一样不缺,但坚强的中国人部首侮辱,发起战争,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与安全。至近代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都确确实实地展现出中国人傲人不屈的精神——坚强。没错,中国人永远是坚强的!

  勇敢

  历年的奥运会,有输有赢,有欢笑也有泪水。中国的奥运奖牌也令人想到运动场上奥运健儿们那飒飒风姿,是他们用汗水和努力换回的,是他们以勇敢的精神夺得的。06年冬奥会上,张丹与吴昊在双人花式滑冰中不慎失误,张丹重重摔在冰上,但她并没有放弃,勇敢着装上场并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正因为中国选手的执着和勇敢,最后以189.73分获得银牌。对啊,在每个地方、每个时刻、每个困难面前,中国人都是勇敢的,永远会在世界面前发光、发亮。

  看着五星红旗在微风的吹拂下冉冉升起,被夕霞的光映得格外鲜红,脑中浮现出历代中国英雄的影子,耳边忽又响起那首有力的歌:“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2

  暑假特别热,火热的太阳把大地烤的像个火炉一样,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我看里约奥运会的热情。我们国家这届奥运会的成绩也是相当不错的,总共获得了金牌第三名,总奖牌数第二的好成绩。

  那奥运会最令我难忘是什么比赛呢?当然是刚取的奥运金牌的女排比赛。听爸爸说,上次拿金牌还是在十二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上,这次历经十二年,我们国家的女排又重新站到了世界的最高领奖台。爸爸还说,现在女排的主教练曾经是最辉煌的五连冠的主力队员之一,她也是整支女排队伍的灵魂。

  从女排比赛中我们要学习什么呢?当然是女排精神。从小组赛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利,但是女排姑娘们却是永不放弃,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轻言放弃,最终以小组第四的出线了。然而,接下来比赛面对的还是曾经在小组赛击败自己的老对手,这时,女排姑娘们选择的不是退宿,而是顽强的拼搏精神,她们更加地紧密团结在一起,敢打敢拼,最后杀进了决赛。面对决赛中的对手,也是小组赛以3比0击败过自己的对手,女排姑娘们却毫不畏惧,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连拿3局,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女排精神中,我认为我们可以学习她们永不放弃,敢于拼搏的顽强精神,如果把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学习上,一定会使我们的学习更进一步!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3

  中国,是个大国,被人瞧不起过。

  但中国也就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有了觉悟,有了精神。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这句话用在中国人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中国人就是多。人多力量不一定是很大,但是中国人有玩劲。在一年前的四川就可以看出来。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的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当时有许多人被埋在废墟里面,也有很多人在外面抢救。令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位小英雄林浩。

  5月12日那天下午,林浩所在的班级正在上课。突然教室开始晃了起来,越晃越厉害。后来老师才知道是地震了。立马命令学生逃离,后来没来得及全班都埋在了废墟下面。但林浩并没慌,而是在鼓励受惊吓的同学,还组织同学一起唱《大中国》来鼓舞士气。接着他开始寻找出口,他把头顶上的石头一块一块的搬到一边,最后终于看到了阳光。因为洞口比较小,身材小巧的林浩直接钻了出去。他本来可以自己逃离现场的,但他又想到了还埋在废墟下的同学。他又跑了回去,从废墟里慢慢的拉出了一名同学,背在背上,跑到安全地点,又跑了回去,在还有余震的情况下,他又救出了一名同学。他自己却受了伤,晕过去了。

  从这些可以看出林浩的团结和顽强。我想中国的大多数人也应该是这样的吧!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4

  在新的一年里,本该是快乐幸福的,但是因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生与传播让中国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巨变。

  这种病毒的传染速度快,范围广。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病毒的可怕时,就已经被感染。特别是武汉,湖南等重灾区。这种情况让人们感到不安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人们因为病毒传染只能宅在家里,学生不能正常上学,工人停止工作,一些必需品也因为工人停工而惨遭断货。不仅如此各个地方都开始进行严格的把控,只要发生感冒,咳嗽等症状就会被隔离14天观察。而在人人自危的时期,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开始了。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带着各种物资驶进武汉地区。他们不畏风险支援着武汉,护士医生们的职责与担当在此刻发挥着耀眼的光芒。也因为他们的伟大奉献,不断振奋人心。许许多多的人都加入了这场战争,他们不断地从死神的手里抢人也有人因此而牺牲。中国精神在此时期发挥出了它的巨大力量,人们为国担当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场战役不在危险而漫长。

  因为人们的职责与担当一些地方已经恢复了正常运转,中国精神也在不断地传播。‘最美护士’‘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字眼体现出了一个国家团结伟大,有担当的力量。相信不久中国就能战胜疫情,恢复正常。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5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总是那么的令人兴奋、鼓舞、震撼!在奥运会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那自始至终贯穿于奥运会的“中国精神”。

  比分落后,奋力追逐,是“中国精神”顽强拼搏的生动诠释。在男子举重67公斤比赛现场,中国选手谌利军出现失误,落后第一名11公斤,夺冠的希望非常渺茫。但他并没有放弃,逆风翻盘,他最后一局直接加到了187公斤。挺举一次成功,绝杀夺冠。这就是中国精神——“逆风翻盘,我命由我不由天!”

  向着目标,永不放弃,是“中国精神”坚持不懈的生动诠释。“9秒83!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苏炳添,圆梦东京赛场!”屏幕内,是解说员激动的声音;屏幕外,是万千中国人民的欢呼。苏炳添,首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纵使决赛没有获得奖牌,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为他的坚持不懈。这就是中国精神——“我想把我能做的,该做的,可以做的,都做好,我还想要坚持。”

  无畏艰险,不屈不挠,是“中国精神”勇往直前的生动诠释。东京奥运会上,32岁的巩立姣以20米58的个人最好成绩摘得东京奥运会田径女子铅球项目的桂冠。之前,在北京、伦敦和里约,她分别拿下了二、三、四名。如今,她如愿以偿,完成了职业生涯里最重要的拼图。这就是中国精神——“32岁的年龄不是阻碍,没有什么比梦想更值得坚持。”

  赛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但有永不放弃的拼搏意志,坚持梦想的奋斗姿态。所有的这些故事,共同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熠熠生辉的精神底色。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6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目前我国人口有13亿多人,在世界上居第一位,这13亿多人分属56个民族。中国有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民族,却能组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团结统一的中国精神。

  2008年的5、12大地震,给中华人民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震撼。

  汶川在流血,中国在流泪。这是一场天灾,举国哀悼!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请看那汶川百姓,请看那十万官兵,请看那万千志愿者,请看那不断创造生命奇迹的幸存者……都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披星戴月、忍饥挨饿、不顾危险地抢救其他被困同胞。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一幅团结合作的景象。即使是在千里之外的人,也伸出了援助之手:请看那源源不断送往灾区的物资,请看那献血长龙中凝重焦急的面庞,请看那天安门广场挥动的国旗和拳头,那十三亿中华儿女迸发出的“中国不哭、汶川挺住”的吼声。

  在这场世纪大救援中,充分体现了中华人民的团结统一精神。

  同学们,团结统一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当其他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当有的地区受灾的时候,你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在班级中,你与大家友好相处,不说破坏团结的话……那么,团结统一的中国精神就已经在你的身上体现了。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7

  时代在飞速发展,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慢”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工业时代。中国式制造业大国,而现在很多企业都追求“投资少,见效快”的理念,从而能忽略了“工匠精神”,导致如今中国人去日本等地大批量采批生活用品,甚至连马桶盖,剪刀等也求“日本制造”,对中国制造敬而远之。

  这类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现在“工匠精神”的缺乏,放眼周遭,浮躁之风滋生蔓延,所以我们才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需要它让我们追求完美。荣宝斋的王玉良大师一生追求完美,他所做的《夜宴图》木板复刻至今无人再做第二份,因为他所做的太精妙,难度太大。他用1667块木板才做成,先打板打印,不合适的再修改,如此反复,一年半才做成,其坚守细致完美的工匠精神令人叹服。正因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让我们获得如此艺术精品。相信有了这样追求完美的精神,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就不复存在了。

  工匠精神,需要它来让我们解放心灵,摒弃浮躁之气。著名拼布艺术家金媛善认为,工匠精神需要坚守,情怀和修行。她精心端坐,几百个小时做出世人精绝的《百花争艳》,在外国展览上备受称赞。她肯静心做事,如同修行一般地做布艺术,反观我们的制造业,恨不得一个小时做出成百上千的次品,让国人对“中国制造”失去信心,假如有金大师一般的不顾浮躁,只专心做自己的产品,“中国制造”一定会大放异彩。

  逯耀东先生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米饭为主食的国家,我们有一只有内涵的碗吗?我们每天点灯生活,我们有一盏有感觉的灯吗?是啊,如今文明推动文明太快,来不及体会传统文化之美,做不出有中国人情怀的东西,即使有也是少数,所以我们要从今天开始抛下浮躁做产品,慢一点也不是坏事,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发扬起来,融入产品,拉回国人总“向外看”的目光,让中国制造有朝一日成为人人争先购买的产品。

  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它!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8

  2022年2月6日,在印度孟买举行的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绝地逆转,以3比2战胜韩国队获得冠军,时隔16年重登亚洲之巅。

  强强对决中,在竞技水平之外,心态和意志力的考验尤为重要。赛时过半,仍久攻不下、落后两球,在足球赛场尤其是在重要赛事的决赛中,如此境地可谓“濒临绝境”,甚至许多观众都已做好“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危局中,中国姑娘们不屈不挠、敢打敢拼,用最荡气回肠的方式,把困境转为顺境,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坚韧不拔的铿锵玫瑰,永不言败的女足精神,把困境写成诗篇,让汗水涌动激情,在绝望中升腾起希望。在中国足球历史上,这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女足的前行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距离上次进入亚洲杯决赛,已经过去10多年时间,浮浮沉沉、曲曲折折,我们看到过女足姑娘们经历的低谷与坎坷,也能够体会到她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压力。

  因为精神的力量,因为信仰的支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雨的洗礼,中国女足扛住了所有难题,成就了“一棵大树的茁壮”。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女足精神,披荆斩棘、无所畏惧、一路向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相信女足精神还会历久弥新、不断丰富,影响一代又一代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教师点评

  “女足精神”是一种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无畏艰难、团结奋斗的精神,它生动诠释了“祖国至上、敢打敢拼、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女足就是用这样的一次次“铿锵绽放”,诠释着永不言败的女足精神,传递着震撼人心的中国力量。

  追逐梦想总是千转百回,风雨彩虹又见铿锵玫瑰。任何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取得,前行的路上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相信女足精神能够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我们要学习“女足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协作,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永不言弃,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用奋斗拼搏书写无悔青春。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9

  中国机长中国精神

  有一种红,叫作中国红。

  有一种美,叫作中国美。

  有一种精神,叫作中国精神。

  ——题记

  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与死亡的擦肩而过,那一次次的演练,都是为了那最关键的一次。也许,我们不愿不幸的发生,但一旦发生,那将是对命运的考验。

  虽然剧情比较简单,虽然大场面并不是很多,虽然已是大众均已知晓的事情,但这一次,通过大屏幕,让我们又一次历经了那场值得让人铭记的事件。

  在面对大家的质疑是,“黑脸”的机长,心怀对工作的敬业之心,认真检查飞机的每一个细节,在面对困境之时,用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沉着冷静,一心想着乘客,做好每一步。

  虽然有些傲娇的副驾驶,但在玻璃破碎的时候,仍能坚持忍耐,协助机长工作,他的安危,他的处境令人担心,应该说,这一次的飞行,对他来说是一次真正的考验,真正的成长。

  飞机上的乘务人员,他们是给乘客定心的,乘务长的冷静是给于我最大震撼的人物,她是一个妻子、母亲,更是工作中的好老师,面对乘客的刁难,始终以微笑应对,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在最危急的时刻,正式她的话语,她的态度,给于了机长宝贵的时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最关键的环节,这也足见她的优秀。

  飞机外还有许多的部门在协调,有许多的民众在关注,也正是由于这么多人的配合,才可以让迫降顺利,可以说,一次“意外”应急,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能力。不可否认,中国机长是我们值得敬佩的人,但我们更为我们伟大富强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不论是从数据上,还是从生活体验上来说,我都觉得身为中国人,是安定的,是幸福的。

  类似中国机长的人,还有许多许多,我们需要正能量,我们需要中国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20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胡适有关少年中国的一个人生观了,即批评的精神,冒险进取的精神,社会协进的观念。

  这三观,在我看来无论在什么时代被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我们现在的少年实在很贫乏这三观。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狄更斯曾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物质充沛,科技发达。我们反而因此更多的是享受安逸,渐渐成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去批评,去冒险,多少人还有这样的激情与动力?可是,朋友们,我们必须有,就因为我们是少年,是向上的、有活力的少年。请放下你那娇生惯养的姿态,收起你那自私自利的表现。我们不能做被宠坏了的公主,王子。我们是什么?是少年,什么是少年?少年不做懦夫,不逃避,不胆怯,少年有梦想,敢于追梦;少年有激情,对一切好奇;少年有热情,勇于探索

  啊,少年,少年,拥有无限的可能。多么美好的词!你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它?胡适在文末引用荷马的诗: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同了!是啊,我们的少年们,你们要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不同给众人看。这便是少年中国的精神!现在请允许我补充一点自己的观点。我认为,除了少年本身所应具备的以上人生观。社会上的人,无论是基层工作者还是既得利益者,都应该给予少年们机会与包容,包容他们的过失,原谅他们在你们看来是幼稚的想法。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去尝试,跌倒了再爬起来。给予他们指导和经验,让他们的道路更加宽敞。而不是一再否定他们,从你们的视角看待他们,把你们所认为的什么该说,什么该做,强加给他们。

  他们是少年,请相信他们是有无限可能的。放他们去尝试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现在不把他当人对待,将来他也成不了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21

  中国桥,本质上是一种中国文化,蕴藏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中国桥文化,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梦想,桥文化的内涵虽顺时代而变,但仍体现中国之精神。

  桥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中华人民精神意志的体现。

  中国的桥文化,是一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远到中国隋朝的赵州桥,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近到当代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它反映了中国追求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合作共赢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历年来对和平的向往。无论古今,无论梦想还是现实。它都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就像中国的水,黄河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水,它是宋华文明的发源地。所以,若说到建筑,我认为桥文化是最贴切中国精神的。桥文化值得我们去弘扬。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要继承桥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相信再也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一般酷爱桥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桥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求我们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顺时代而变,充分体现其时代性。

  长征精神,过铁索桥,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疮长江。这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桥文化;抗洪精神,踏浑水,水没腰,抗洪战士手拉手形成一座生命桥,让一名名受难者跨着这座桥,逃离死亡,走向生的希望。

  是啊,中国的桥文化会顺时代而变,它从具象变为抽象,由现实中的桥变为人们心中的桥。我们看得到,摸得到的赵州桥和港珠澳大桥。我们看不到的,人们对美好期盼的鹊桥,连接国与国的一带一路。从有形到无形,桥文化在顺时代而变,而中国人民的精神永远不变。

  让我们把过去与未来的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吧,让传统的桥文化更好地被赋予时代色彩,体现时代精神。这样,桥文化才会带着我们美好与希望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桥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它在时代的浪涛中仍向前奔跑。因为,它顺时代而变,体中国之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22

  辛丑牛年,万象更新。我从小放牛,知道牛的脾气,牛好得很,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就心甘情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这是铁人王进喜的名言。从石油大会战中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到载人航天领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品格,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与时俱进

  老黄牛精神,体现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实干品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几十万拓荒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黑龙江三江平原,向这片未被开垦的土地发起了挑战。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进程中,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用火热的激情、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实现了从北大荒向北大仓的历史性转变。70年过去了,北大荒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含义,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然而今天,当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已步入现代化轨道时,人们依然深情地称呼这块土地为北大荒,依然亲切地称呼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为北大荒人,依然不会忘记那部人类拓荒史上最悲壮、最辉煌的史诗,不会忘记几代北大荒人创造的以艰苦奋斗,用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

  老黄牛精神,表现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品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23岁大学毕业的时候,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试验田;如果不在试验田,就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土地。张桂梅出现在感动中国现场的时候,手上贴满膏药,因为关节痛,早上要吃十多种药,中午吃五种药。白岩松说她,大姐这是在拼命啊。张桂梅说,拼就拼一点吧,现在是当妈的感觉。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无数埋头苦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无私奉献的人,而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老黄牛精神,融入进在为人民服务的风气。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23

  中国建国已有将近72周年,在这72年里,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自然少不了天灾人祸,但是我们挺过来了,这里支撑我们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超强台风烟花的登陆,带来了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郑州成了水乡,河南成了泽国。汹汹来袭的灾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黑暗中,出现的“荧光绿”和“火焰橙”成为了人民的依靠,最是那抹圣洁的“天使白”身着白色战甲的他们,便成为了中国的超级英雄。他是郑州的一名实习医生,本已脱离困境的他,又毅然返回了洪水中,连续六小时高强度工作,他一直跪在冰冷的水中,为伤员包扎伤口,做心肺复苏,哪怕是膝盖跪烂,体力耗尽,他依然坚守着,白大褂上满是血泥混合的他,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救下了十几个人。在这世界上,本没有什么由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人,没穿白大褂的他,就是孩子,但穿着大褂,他就是英雄,是人民坚实的护盾,他是于逸飞,疫情来临,他们无所畏惧,洪灾肆虐,他们冲锋在先,向中国的白衣天使致敬,这是无私的奉献。

  暴雨铺天盖地,郑州一小时的降水量,便是150个西湖,暗淡的天空令人窒息,洪水中,一个身影被洪水裹挟着冲向前方,周围,立刻就人群冲下了水,救回了妇女,这是国人拧成的互助之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中国建国以来,这是人们最常见的情景,郑州某战士连夜递交58份请战书,第一时间,七省1800名消防员紧急出动,尤其是那句:“胡辣汤挺住,热干面来了”更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兄弟情。

  在黑夜中,总有一群人,有他们在,城市才安然入眠,有他们在,我才们不为风雨,正是这一群群最可爱的人守护着岁月静好,让我们享受温暖的味道,正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之精神,撑起了保护的屏障。

  所谓中国之精神,并不是什么高深奥妙的大道理,只是,在我们的骨子里,就有这么一种奉献的,互助的精神,是这种精神,才有了天下为公,才让中国,赶上时代,超越时代。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24

  5.12大地震让中国同胞们寒心。5.12日下午2点28分在汶川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毫无防备的人们,在几秒之内,就损失了大量的生命、房屋倒塌。地震连绵不断,有很多人惊慌失措,与家人生死离别。

  谁也想不到汶川会发生大地震,在四川内,汶川是一严重的灾区。灾难后,救灾的驻南武警 官兵,经过5昼夜的连续奋战,已搜救出遇难群众近2000人。18日上午仍在当地指挥救灾的武警8741部队政委罗德礼表示,他们将不负南充人民厚望,力争救出更多的群众。

  特别是在重灾区,由于交通阻塞,生活用品供应不足。给灾区人民造成极大的生活困难。为此,政府让中国同胞一起手拉手,共度难关,为灾区捐款捐物。在5月12日地震后的5天,也就是5月17日当天,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已达到惊人的数字。还有外国人也为我们四川灾区献出了爱心。这惊人的数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有了这么多的心意,总理深深的感叹:“只要我们心连心,让我们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舟,共度艰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总理的感叹让所有灾区人民都感到温暖。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很关心地震,可是也有人作恶剧,在手机或网上造谣,说今天有几级几级地震。好多市民知道后,还以为是真的,就相互转发。就连学校的师生也不能安心上课,当然我们学校也不列外,当时我们正在上课,得到这样的消息,都很惊慌。我们不得不在操场上学习,可是大家还是害怕,哪还有心情学习,不得已只好早放学回家。第二天才知道,是有人故意造谣,警方已拘留他了。

  我希望大家不要造谣了,这会害人害己的。影响社会持序,同胞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我们都是一家人,伸出自己的手,挽救成千上万个生命、共度难关。为了重建我们同胞的美好家园,献出自己的爱心吧,地震无情人有情!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05-11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读后感04-11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3篇)01-05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800字01-11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5篇)04-20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8篇)04-19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5篇)04-15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精选5篇)05-22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