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时间:2021-04-09 17:22: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范文(精选6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范文(精选6篇)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

  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在乎最终的结局,而是在于体验这其中的过程。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生命有限。但学习的精神是无限的。如果每个人都沉沦于世,那么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我们要好好把握自己的一生,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我对此内容深有感触。其中一句话为:“以中足有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于之勤且艰若此。”意为,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作为学生,我们是知识的求学者,应该懂得礼貌、谦卑,因为知识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不被世界淘汰,所以学习对我们是有利而无一害的。而社会在进步,经济水平在逐步上升,祖国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祖国。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些同学在校上课不认真听讲,并且公然顶撞老师,这实在令人大为汗颜。不仅如此,有些同学还互相攀比,这些现象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因此,我建议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改掉一切恶习,做一个文行并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2

  他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文学大家,他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不仅如此,他还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很受欢迎。他是谁呢?他是—宋濂。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磨其心志”。而宋濂恰好验证了这一句话。宋濂自幼便好学,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书看;便常常从别人家里借书看,遇到好的文章便抄下来。无论严寒酷暑,他都能准时的把书归还。因此,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他看。所以,宋濂看了很多的书。

  从中我明白了,做人做事要讲诚信。

  宋濂到了中年以后,更加热爱读书学习。他在外地求学时,他的吃穿不如别人,他的舍友都穿着绸制华美的衣服,但他仍然乐于其中。同时,宋濂面对老师对他的责骂,闭口无言。看到老师开心时,又拿着经书去向老师请教。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能达到宋濂的那个样子吗?

  现在的我们面对老师的责骂,有的大打出手,有的和老师顶嘴,还有的辱骂老师。唉!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先进,但是古时的人们、学生尊重老师。现在的学生比父母;比吃穿;比谁家有钱。尊重老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像宋濂一样,刻苦努力学习。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想立足,就必须养成‘讲诚信,尊重老师’的好习惯。‘不攀比,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是一种好品质。

  宋濂用自己的经历去勉励后一倍的人,也勉励了我们大家。他希望我们能像他一样优秀。我也希望大家能像宋濂学习,学习他那优秀的品质和他那高尚的人格。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3

  静谧的午后,挟一本心爱的书籍,躲开校园饭间的喧杂,独自来到教学楼后的白杨林中,选一块巨石静静的坐下来,耳边伴着树叶轻轻的“哗啦”之响,目光正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在一行行的铅字上流淌。随着明初大文学家宋濂的名作《送东阳马生序》的牵引,使我仿佛看到了“幼时即嗜学”的他求学苦读的艰辛之旅。

  宋濂虽自幼嗜读,但家境贫寒,“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中的艰辛等诸多困难,都在这个嗜读的学童面前逐一被克服,因此虽幼便能“遍观群书”,随后他远道投师,克服了无师之难,学习中,虽师严厉,但始终谦恭对待,终于“卒获有所闻”,成为大家。

  自古以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的勤与苦永远是并行的。大文豪宋濂在乐读的同时,不乏奔走受冻、衣食不如人,但他终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在艰苦的条件中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历史地位。

  沥览中国求学的才子伟人,哪一个不是苦读而成名成家的呢?就连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孔子在读《易经》时,都曾“韦编三绝”,更不必提“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古人勤学苦读的佳话,至今令人称颂。

  看如今,我们与先人的求学之难相比,我们似乎基本没什么困难可言。不必说学校有藏书几万册的图书馆,也不必说教室中还有数百册的图书角。就连每个家庭中的藏书也不再像以前父辈母辈求学时那样匮乏。更不必说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现在,电子书、网络图书等书籍更是随处能读。这些与宋濂的借书、抄书而读之难真是有天壤之别,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而不读呢?

  朋友们,与书为伴,能荡涤我们的心灵。在你忧伤烦恼时,读书能给你快乐。在你得意忘形时,读书会给你警醒。读书能开阔你的视野,丰富你的阅历,启迪你的智慧,涵养你的人生。读书,更是你人生成功的基石,终会引你到达理想的殿堂。

  和着树叶的轻响,让我们共同走进书香。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4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宋濂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文章先叙作者青少年求学时的种种艰辛,再说马生同辈青年求学的优越条件,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激励后生。这篇文章很值我们现代青年人反思,以此来勉励自己。

  作者幼时爱学习,家境贫穷,买不起书,还得一字一句地抄下来。看看我们的周围,家长买来成堆的辅导书、名著,可我们这些孩子呢,却连碰都不碰,让书沾满灰尘陪岁月作伴。有书不看,与作者的勤学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好的学习机会,我们都不会珍惜。倘若作者看到现在的我们,一定会摇头叹息吧!泡在蜜罐里长大的我们,是不是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呢?

  作者无师。那时的他,苦于没有大师交流,还要跑到百里之外去请教学问。有时还得遇到老师的“叱咄”。看看我们敬业的老师,每天认真地上完课,认真批改作业,每遇到学生请教问题,总是仔细地分析,直到把学生教懂。可现在的.我们,上课漫不经心,作业草草了事,更谈不上请教问题了。若还需要跑到百里外求学,想必大部分都会挥挥手,摇摇头,跑到自家暖和的被窝里会周公去了。娇生惯养的,哪受得起这种苦?

  作者物质上更是困难,一日粗茶淡饭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而身处富家子弟中,却丝毫没有自卑和攀比心理。因为他热爱学习,他为此很快乐!我们只是农村的孩子,家境并不算殷实,但衣食住行还是有保障的。我们的父母勤勤恳恳地为我们工作,为我们打拼着,只为希望我们能够有出息,长大后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但却能有几个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能明白上学的快乐?我们把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把一切看得都太无所谓。不是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看看现在,我们却还没城里的孩子懂事,这句话,是不是更适合古代有志气的读书孩子呢?我们这一代,太幸福了,幸福得过了头,也就变成了一种悲哀,倘若我们现在不好好读书,长大后,该拿什么去回报我们那满脸沧桑的父母呢?

  作者求学的艰辛,更衬托出我们这一代的幸福。我们更应该紧紧地把握住机会,好好学习,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

  囊萤映雪,东晋祖逖闻鸡起舞法剑,四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他们这么苦读勤学的精神已经让我益慕地不得了,但是,今天我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我对宋濂老师的崇敬以及对他这种求学的精神真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了。

  他因为家贫,没办法得到书来看,他实在爱读书,他就向别人借来抄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让他遍观群书,要是我们冬天一到,早上就特别会赖床。总是不可起来,等到过了早读的时间才起来,作者成年以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他就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去请教老师,而老师的脸色和语言都未放温和些,但是作者还是尊重专心的请教老师,而我们上课时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别说去请教老师了,因为作业勤奋还是有收获的,去求学时,负箧曳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夫皲裂而不知,到了住宿,四支僵劲不能动弹,在饭店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可以享受,跟作者住在一起的同学们,个个都穿着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一样,但是作者也没有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吃的和穿着不如别人了,因为他清楚他是来学习的,要是我们现在啊,只知道用珠宝来装饰自己,却不知用知识来装饰自己,我们现在都追求时尚,愿意以大早起来打扮自己,却不愿意一大早起来早读,作者是这样刻苦勤奋来求学的。

  我百感交集,现在还有多少人如此勤奋学习,我们现在的坏境条件变好了,却不再有那么多人爱学习了,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社会给我们学习坏境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坏境呢?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都特别松懈,想读就读,不读就读,比起作者我们真是惭愧啊!我们应该去学习作者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我们要也他为我们学习榜样!向他学习。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6

  宋濂自幼就喜好读书,但因为家境贫寒,无钱购书,只得向别人借书来读,为了能及时还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的举动,为他赢来了良好的信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最终,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

  从书中所述事情能看到诚信的重要性,它有时甚至能决定我们的人生走向。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得到了无数的事实论证。表现诚信的成语有很多:“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等等。最著名的是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因为季布的诚信,而使他在朋友中得到很好的声誉,后来,季布得罪汉高祖刘邦,刘邦悬赏重金捉拿季布,季布的朋友却不为重金所动,反而帮助季布出逃,如果不是季布坚持信守诺言,赢得“季布一诺,值黄金百斤”的声誉,他的朋友会不惜一切来助他出逃吗?诚信决定了季布的命运!

  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是一个因为不诚信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典型例子。周幽王为博宠妃一笑,不惜动用点燃烽火台来戏弄诸侯救驾,结果,真正的敌人来了的时候,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在戏弄他们,没有一个人前来救驾,最终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堂堂天子,因为不守诚信,最终落得个国破人亡,身首异处的结局,可悲可叹!

  诚信是立人之本,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它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是一个人缺少诚信,将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任何事都没办法做成。《左转》“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

  反观现在,却是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毒奶粉,地沟油,火锅红等事件层出不穷,在金钱面前,诚信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就连现在帮助他人,都要瞻前顾后,怕被讹诈。这让从小被教育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我们情何以堪啊!难道在创造物资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就要被束之高阁吗?难道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比起我们的老祖宗,思想道德的滑坡竟然那么厉害吗?

  没有信仰,缺少诚信的民族是危险的!我还小,没有办法改变缺少诚信的社会现象,也想不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我只能默默的从我自身做起,我也希望生活中的每个人能尽量做到这点,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吾以诚信示人,人以诚信示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