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精选16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杨绛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杨绛传读后感 篇1
前几日在咖啡馆里读完了《杨绛传》(央北所著版),不知到底是作者文辞真诚,还是杨先生和钱钟书的爱情、品德叫人敬仰羡慕,只花了小几天,加起来不过几个小时,就看完了。
其实并没有刻意煽情,现在也不是会被刻意煽情所轻易感动的人。但阅读过程中,多次被杨先生一家的情、智、德,所感动。同时,这些人内心深处的本质所在的也更加让我触及内心最接近真相的问题:
我是要追寻人生的价值,还是金钱带来的乐趣?
此前小半生,一直在这个问题中纠结,做了很多并不让人内心快乐且坚定的选择。若是选择前者,我应当做的,便是去做自己想做的,若还不是很清楚这事到底是什么,就去探索清楚若是选择后者,我就该认真择一份业,十分投入其中,不再自己怀疑,不甚坚定。
而其实一直以来,我所忧心的,都只是让自己落入了这俗世的俗套。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快乐的方式很多,但能让你内心强大、坚定、幸福的,一定不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许没有那么多琳琅满目,却也更容易认清真实,坚定自己。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享乐主义盛行、倡导提前消费的年代,选择太多,诱惑太多,物欲也太多,更难看清楚真实是什么。杨父说,起居家用,够用就行。不耽于外物,才能将全部的身心投入自己的修养,修身是自己提升的辅助之路。
杨、钱先生在战乱、流放...这样兵荒马乱的生活中,还能学好多门语言,做好学问。而现在,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的我们,却还不能做到自律克己地去学习,真的很羞愧。好在读书使人明志,既已逐渐清晰自己内心的真实,就当该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又该如何去做了。
这几年,我总觉得自己好像学会了、懂得了一些,但仔细想去沉淀,缺发现没什么真实的内容。细思起来,泰国浮躁,其实学的都很浅显。粗略地读写评论分析,看几篇文章,几本书,就以为自己懂了。却没有细致地沉下心去学这些文字背后的基础是什么。前一年一直想要自己形成系统的、逻辑的思维体系,其实就是发现了一些自己学的肤浅的证据。看过的,无论多少,都是别人的。如果自己没有潜心去学习系统的基础知识,没有形成逻辑的思考总结,我将永远不会有自己的东西。
所幸现在清晰了一点,就是发现自己的物欲其实不会太高。这些年,我有很多时刻常独自面对自己,勺布斯说,“当身边的声音消失之后,内心的声音会被放得很大。有好,亦有坏。坏的是,再小的欲望,也会因为这样的安静,让你感到刺耳。好的是,当你学会了克制,就会将内心之中,真正的声音听得更清楚。”在与自己独处之时,内心最细小的纠结,深剖下来,就是最自己的欲望。能逐渐认清自己,明白内心的真实,明白你想要的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欲望自然降低,方向更集中,生活亦将更有力量。不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去自律,因为,这本就是你生活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大学有个学长说过的一句话:了解自己,进而能对自己有办法。其实就是格物而致知之格自己。但格物是一生的作业,永远格不完的。永远做个心态上的小学生,保持谦卑和进步。
杨绛传读后感 篇2
初雪的降临延缓了春天的脚步,直到四月上旬气温才略有回升,青草也才刚刚冒出头。春天来得无声无息,可她的美丽却在漫长的冬天后震撼人心。杨绛先生亦然,她以优雅的姿态展现了春天一般的温暖与美丽。淡雅素净,宠辱不惊。像一株永远盛开的兰花,清淡却充满生机。
如果用色彩来形容杨绛先生的一生,应该是最温暖的橙色,既有黄色的温馨,又有红色的蓬勃。杨绛先生出生时上面已经有寿康、同康、润康三个姐姐。按说,再得一个女儿应该不会受宠,但因为她是父亲逃亡海外,留美归来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家中的姐姐们又不在父母身边。所以杨绛得到了独女的宠爱。
父亲为她起名季康,小名阿季。阿季幼时,天真无邪,糗事频发。偷吃冰淇淋时冻僵小嘴,还依旧吧嗒吧嗒地舔着;出神地盯着穿旗袍、脚蹬高跟鞋的满族人,还不自觉地模仿着人家的走姿。童年的趣事就像杨绛先生一生光影中的星辰,光辉闪烁。阿季就是这样在姐妹的陪伴与父母的关怀中长大,脱离了幼儿时期的懵懂,开始懂得人情世故与家庭温暖。
如果说家庭是子女温暖的港湾,那么父亲杨荫杭便是塔顶的引航灯,是杨绛先生一生的方向。在杨绛先生六岁时,家中曾发生过一场大变故。时任交通部总部长的许世英涉嫌贪污巨款,任京师高等检察长的父亲杨荫杭依法传讯交通部总长,同时搜查证据。杨荫杭扣押了总长一晚。那晚,杨家的电话不断。天亮以后杨荫杭就被停职了。虽然停职时间不长,可杨荫杭对这种官官相护,无视法律的行为失望透顶。再无意做官,于是辞职,举家南归。
父亲一心为公,刚正不阿的态度为杨绛做了表率。父亲的为人处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杨绛,就像一盏灯一样,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与道理纲常上,为她照亮一条路,使得杨绛自小便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果说一见钟情是偶然,那么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的爱情就是命运之盘旋转的必然。只是在千万人中说了句你好,过去独自走过的每一步似乎都从这句问候开始有了意义。
两人于清华园中初见,晚霞已落,暮色刚起。一切都是心照不宣的开始。当晚,孙令衔会过表兄,来古月堂接杨绛同回燕京。孙令衔的表兄也来了。这位表兄就是钱钟书。古月堂一面,两人一见倾心、一见钟情,匆匆一别后都还挂念着对方。那时钱钟书已经订婚,对象是孙令衔远方姑妈的女儿叶崇范。杨绛也有男朋友叫费孝通,是孙令衔的好友。就在二人遇见后不久,叶崇范便跟别人私奔了,费孝通一厢情愿到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爱情是一根心箭,目标明确,不留后路。删掉所有的虚与委蛇,删掉所有的哺糟啜醨,删掉所有的口是心非。
钱钟书写了封信约杨绛见面。他说"我没有订婚。"她说"我没有男朋友。"两个书香气浓厚的人开始谈起了书香味的恋爱,
梦归清华,牵手百年。
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书籍是作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沉淀,你打开书本的那一刻就像是有位老翁或是老妪坐在火炉旁,对你说,你来了,然后娓娓道来他一生的故事。于是短短几天里,我便读完了杨绛先生百年的人生经历与感悟,这百年多的人生,时间对于她而言不会逝去,她像是一株永远盛开的兰花,不再向四季起誓。
杨绛传读后感 篇3
她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具有江南水乡孕育出来的温婉动人的气质,又有知识分子的典雅,那么迷人隽永。在百岁之后的拍卖风波中有着坚定维权的铮铮铁骨。在经历坎坷时的坚毅柔韧。真是一个亦刚亦柔的传奇女性。
在留学归国途中,总结的晕船哲学,更是为人处世的哲学。无论遇到风吹雨打,只要自己身正心直,岿然不动,外界能奈我何?如果不处于水波之上,可能就不仅是晕船那么简单,更可能是晕社会,晕生活,晕婚姻,甚至晕人生了。不必随波逐流,也不必刻意特立独行,只要顺乎本性,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杨绛所著,语言平实至真,她像一位观察者以静观的心态,观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对自身善良的意愿。她说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会相互倾轧,方能保其天真,成其自然,一心志于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她在高龄创办的“好读书”为贫困却想读书的清华学子提供资助和奖励。共惠及本科研究生上百名,所获版税稿酬全部捐入“好读书”,如今共计千万人民币。她与钱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她在钱写《围城》之时,正值上海沦为孤岛,一个大家闺秀甘当“灶下婢”。在钱病重几年中,而后女儿钱 ……此处隐藏3213个字……明与淡泊,甚至有一点特立独行。不了解先生的人,自然会觉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劝慰自己的话讲便是“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谐世故,但是最谐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说,“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学会含忍。”能忍,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度量,也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人生的技巧。难得先生,一生将忍的艺术升华到极致,升华到自觉将自己处理为某种“零”。如此淡然,宽容,着实让人敬重。
曾经我的日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生活教会我谦卑,教会我礼让,独不曾教会我强势,所以很受伤,常常。尽管看不惯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两次地教育我,偶尔要学会霸气,至少气势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没办法,性格造就的东西,真的好难去改变。尝试着去强势,但现实面前,软弱还是会占据了上风。所以,还是顺其自然,单纯地虔诚地祈祷: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认栽,道一句:‘那人真没素质,不跟它计较好了’,作为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云开现彩霞。”虽然不知爸妈给我起那名字的缘由,但这是年纪渐长的我对自己名字的浅解,这也是我日常勉励自己的话。“不怒不嗔,不争不辩,随遇而安。”
杨绛传读后感 篇4
这本944页的书花了3小时34分钟看完,不得不说作者还是翻看查阅了不少有关杨绛先生的第一手资料的。这本书与其说是杨绛传不如说是杨绛和钱钟书俩人的合传,因为他俩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少了谁都不会有对方的最后成就。
而杨绛先生作为一个女性,她扮演的所有角色都是完美的。
首先,她出生在民国时期无锡一个新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个留过洋的开明的知识分子,对孩子男女一视同仁,由于杨绛小时候乖巧懂事又不喜欢出去玩,只是喜欢在家陪伴父母看书,所以受到母亲温柔娴静性格的影响,以及与爱读书的父亲一起读书,收到慈父的关爱更多一些,杨绛生于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她完美的一生都是有重要影响的。
作为妻子,钱钟书曾经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个称赞是最高的了吧?钱杨的爱情也是从清华园的一见钟情,便相濡以沫一辈子,他们自由恋爱与清华园,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是令人羡慕,真挚的爱情受到两家人一致的祝福的婚姻,堪称是珠联璧合。
作为媳妇,她公公未见过面,只是看到她写给儿子的信就已经,自己帮儿子回信了,这在当时钱家那个旧式知识分子家庭,可以想见,钱父该是多么肯定这个儿媳妇啊!还有婆婆,问她和谁(哪一个儿媳)住,她直接说季康(杨绛),这也是杨绛很得意的一件事。
就是作为女友,当年清华研究生还未毕业,竟然为了追随钱钟书出国留学,主动放弃学业,放在现在都是不可想像的,现在大学毕业时,就是分手日,即使不分手,异地恋也是不会久长。
作为母亲,杨绛曾说过,钱瑗是她最好的作品,而钱瑗的最后成就,也证实了这一点。
作为社会角色,她曾说不与谁挣,与谁争我都不屑,可见她是睿智宽容坚韧强大的,她的从容优雅无人能比。我曾经读她的《干校六记》,女婿的非正常死亡,给她带来的打击,从文中你不见,但是你却能感觉到那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深处的强大。
作为作家,她的文一如她的人,平和温婉朴实风趣而不失幽默。很多人只知道钱钟书是幽默大家,一生都像一个纯真的孩子,风趣幽默,其实杨绛先生的文有更多的不动声色的黑色幽默在字里行间。
有句话叫你有多强大就有多温柔,这句话是为杨绛量身定做的,外表温柔的杨绛,九十多岁,为了钱钟书先生的信件被拍卖一事竟然和人打官司,这里有对钱钟书先生的爱、有为后人立榜样,“属于个人隐私的,请给予尊重,不要什么都拿出去赚钱”,她虽然最后完胜,但她并不是为了钱,她捐给清华72万,还有她和钱钟书所有的书稿版权。不能不说钱杨才是真正的贵族,活的精彩活的明白的人(这个人字要大写)
他俩是后来者的风标!
杨绛传读后感 篇5
昨天一天把《杨绛传》看完了,关于先生的传记有很多人写,我看的那本名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本书是2016年5月买的,同期还买了《我们仨》,当时,一目十行完《我们仨》就丢掷一边了,包括这本《杨绛传》。
现在看完了,脑海中能形容先生的词,唯有尊敬二字。
先生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亲杨荫杭在杨绛儿时,引导多过教导,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包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确实杨绛少时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写的一手好字,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包括到后来高中,大学去往清华,结识了钱钟书,到结婚,一起前往国外学习到生下女儿都是幸福的。
我印象深的是他们在清华任教后接二连三的遭遇,字里行间我没看出先生有多委屈,多悲伤,一样劳作,一样创作。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她说她是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她继续女儿的未完的《我们仨》,继续整理丈夫留下来的手稿,96岁高龄还写了《走在人生边上》。
对于大家对她的关心,她说“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已过百岁的杨绛先生,依然坚持读书,坚持写作,看到这句,我真是自惭形秽,先生百岁,我35岁,我觉得我茫然找不到方向,一直嚷着要多读书,多学习写作,结果就在间歇性踌躇满志后,一切恢复原样。
现在太多的过来人说的话,当时听着热血上涌,过后一切如常。但看了先生的生平,百岁老人,看过多少潮起潮落,人事变迁。
说婚姻,杨绛说:“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至少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说人生,杨绛说:“如果锻炼一个人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回头看看自己,与婚姻,与人生,可用浅薄来怼自己。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大起大落的句子,就像先生的女儿说的“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像一双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握紧你。
杨绛的文字,没有让我惊天动地,也没有让我昏昏欲睡,让我感到的都是温暖和美好。
和风,日影,致敬先生!
杨绛传读后感 篇6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读这本书,是因为封面的一句话深深吸引着我,“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一句话,也让我很想知道这是怎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女性,才能在中国被称之为“先生"的。
这位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婉约,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从小受父亲杨萌杭影响,杨绛拥有了自然,沉稳,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质,不得不承认,杨绛先生能有如此成就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父亲轻松的教育方式让小时候的杨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成长。父亲身上的可贵品质,让杨绛先生受用一生。贤惠的母亲,则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和信任。或许,正因如此,她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忍、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杨绛先生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不曾改变分毫。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与钱钟书的相遇,也是因为杨绛先生的清华梦。他们有缘相遇在清华大学,在最美最好的年纪遇到彼此,一见钟情。从此便开始了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钱钟书先生每天一封情诗更是触动了杨绛的少女心。爱上一个人无须太多的理由。杨绛与钱钟书携手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割舍。世人常向往白头偕老,只是实现的人很少,而杨绛与钱钟书,风风雨雨几十年都未曾离散,直到死亡才叫他们分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杨绛先生与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们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化险为夷。只是让人怜惜的是,世事难料,他们心爱的女儿却先早走一步,白发人送黑发人,任谁都难以承受这种打击,但是杨绛先生挺过来了。更让人心痛的是,随后丈夫也离她而去,曾经幸福快乐的一家三口,就剩下她一人了。不过此时的杨绛先生内心从容,她要听从丈夫的话,好好活。于是她又一个人活成三个人。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生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南墙上。
杨绛传读后感 篇7
周国平曾说过:“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否最合宜,标准不是看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而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真正感到快乐。”杨绛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她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优雅且平淡是人生最好的样子。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韧、从容、睿智、宁静……;
为什么那么多人敬重杨绛,不只是她留下的作品,更多的是她的品质、她的修行,她对事物的见解。杨先生她出身名门世家,书香门第,然而却恰逢乱世,历尽坎坷,看遍世态炎凉。最落魄的时候,曾经被下放到偏僻的小山村,粗布麻衣,挨饿受冻,艰难劳作,但是这些从来都不曾消磨杨绛的意志与心态。哪怕经历了再多的不美好,她也依旧笑对人生,活得通透,活得淡然。我个人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是优秀的家族基因,也就是现在说的家风;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曾是最早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之一,之后又成为上海著名的律师。母亲唐须荌则是一个大方贤惠,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同时也是一个有知识的传统女性。而杨氏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如杨荫榆、杨荫浏等人,要么从事于教育事业,要么献身于艺术届,也算得上一时之俊彦基于优秀的家族基因,才有其父杨荫杭独立、自律、清高和不向世俗低头的个性,塑造了杨绛不被名利所累的品行。二是良好的教育环境;杨荫杭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曾明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自立。小学阶段,杨绛与姐姐曾就读于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启明,开启了中西文化视野。后就读振华女校,校长和老师皆为名师,教科书采用外国最新版的教科书。为此,杨绛打下了坚实的中英文基础。东吴大学毕业后,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5年杨绛随同钱钟书留学英法等国,在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滋养下,她的思想和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也为今后的自由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家学渊源的辉光与中西文化的交相融照;
三是博览群书;杨绛和爱人钱钟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惜时如金,嗜书如命”,她百年的阅历,横跨两个世纪,经历三个朝代,人生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丰富了杨绛的人生视野和艺术源头,这亦是她的生命和创作不曾枯竭的底蕴所在。加之敏而好学、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杨绛的创作丰富、灵动,让人咀嚼不尽,常常生出无以名状的美感、神韵。无疑与她文化构成之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丝丝相关;正因为她“腹有诗书”,所以她才“气自华”,才使她安之若素,岁月静好!时间会消逝,岁月会流失,但我们经历的那些时光和记忆会定格,美好会永存。每个人不过是凡尘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在漂泊中寻找幸福的痕迹,或许会跌跌撞撞,但身在其间骤觉开开心心、简简单单是为极好,最美丽仍然是爱,相伴牵手才是最好,为此而不惧怕这一生的波折,始终牵手到老。”“生活里有所寄托,不失为一件幸福的事。或许是物,或许是人,或许是情感,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因有所念想,岁月得以变得更加丰盈。”“杨绛先生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如杨绛先生一般,在简朴的生活中,拥有高贵的灵魂。人生不易,在短暂的一生中,不忘初心,把好本心。
杨绛传读后感 篇8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百岁感言》
最贤的妻,是才的.女,这是杨绛的先生钱钟书给她的评价。罗银胜的妙笔将这八个字分若干章节表现出来。通过作者讲述,这八个字对杨绛来说是实至名归!~而在我眼里,钱钟书还少给了两个字“坚强”。
杨绛给人的外表是个弱女子,从脆弱到坚强是需要一个进化过程的吧!~跟钱钟书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听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在大洋彼案哭得稀里哗啦的,钱钟书一直安慰着,才止住眼泪。这大概是杨绛最脆弱的时候,可是在失去至亲的时候谁不是如此呢。而且这时候的杨绛还年轻。
可能是因为被需要的原因,杨绛表现的特别坚强。生了女儿钱媛后在医院修养,钱钟书常来“告状”,今天不是这个坏了,明天就是这个坏了,而杨绛丝豪没有怪责备,更像一个大人安慰小孩一样安慰钱钟书“没关系,这个我会修好”,得到安慰的钱钟书也像小孩一样笑嘻嘻的离开!
钱钟书告诉杨绛准备写小说的时候,杨绛辞去佣人,用五指不沾阳春手的手亲自为他洗衣做饭,照顾他,让他能够专心写作。后来钱钟书大作《围城》问世,取得不小成绩,而杨绛平时不做家务,也落得一手的伤。(这也许就是爱情里的成全)
在“丙午大劫”的时候,虽然艰苦,但是做什么事都没有跟钟书分开,这就是钟书说的“我们今后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后来女儿钱媛病逝。卧病在床的钟书已是悲痛不已,此时的杨绛异常冷静,即便心碎,仍强忍住泪水!~因为她不能倒下,她倒下了钟书怎么办,钟书还等着她来照顾呢。可就女儿走后一年,钟书也走了。我们仨散了。就这么散了。
钟书走前留给杨绛一句话“绛,好生过”,她没有辜负丈夫,八十多岁高龄的杨绛在女儿、丈夫先后离去时,没有过于沉寂于悲伤,她依然热爱身活,继续看书写小说,写了《我们仨》《风絮》等。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杨绛除为母刚强外,为妻更刚强。凡事都是先生事为主,除了封建教条,我再相信他们伉俪情深。最后用杨绛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愿与大家共勉。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杨绛传读后感 篇9
我早就知道杨绛先生,之前上学的时候学过她的作品《老王》,后来又读了《我们仨》,《杨绛传》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它主要讲的是杨绛的一生。
杨绛只要提这个名字我就会想到她的一些事。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两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杨绛传》的作者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将杨绛先生的一生进行了叙述并配以作者自身的一些感悟。全书一共十几万字。作者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杨绛先生一生的故事,让杨绛先生的形象立体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绛,虽生于乱世,却始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在她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如深谷幽兰般,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杨绛先生身上的气质,得益于她那位严厉而正直的律师父亲。父亲对杨绛家教甚严,连生病在家休养,都要做好学习计划,所以杨绛先生才能一生自律的求学上进。为了让杨绛懂得珍惜时间,努力读书,父亲每次只给她一本书,读完便收回。父亲曾问阿季(杨绛小名):“阿季,三天不让你读书,你怎样?”她说:“不好过。”“一个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个星期白活了。”读书,对于先生来说,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先生的文笔如此细腻,想必也和她多年的优秀读书习惯息息相关的。
后来,与爱人钱钟书相识与清华大学
未读此书前,我以为先生只是一位儿女情长的贤妻良母罢了,但读完杨绛先生的一生,我便深深为先生折服了。这本书中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爱情是令人羡慕的,是那么纯净与美好,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得益于良好的家庭背景庇护,她得以从小耳濡目染吟诗习文,从而培养了她骨子里的坚韧与温柔也使她不受世俗与名利的影响。很喜欢书中杨绛先生引用的一句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钱钟书听后回复:“我和他一样”杨绛先生也答到:“我也一样”。这样的爱情却是令人感动,想想那个年代动荡不安但是她和钱钟书始终相濡以沫,非常让我羡慕。
杨绛先生以自己平静的书斋生活,应对多种考验,怨而不怒,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以普通人的心态,描写着普通人的生活,彰显人生大爱。送走了丈夫和女儿后。她哀而不伤,仍然孜孜不倦整理书稿,出版作品。92岁写《我们仨》,103岁出《洗澡之后》。不拘泥对生命存在的执着,努力完成对死者的慰藉和对生者心灵的洗涤。
以杨绛先生的才华,本可以驰骋于文坛及教育事业,但是她更乐意躲在丈夫背后,照顾他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她将悲痛藏于人后,重新让自己的生活忙碌起来。她一生潜心治学的生活态度,值得每个学者学习。合上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杨绛传读后感 篇10
我认真阅读了罗银胜的作品《杨绛传》,本书通过细腻的文笔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相濡以沫的爱情。她的传记值得所有人静下心来一读。我十分尊敬杨绛先生,她一生历尽磨难,但却从不被生活打败,坚定事业,维护家庭。每当听到杨绛先生的故事,听到她的名字,我心里都有一种坚定的鼓舞,希望像她一样,做自己能做到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一生处世优雅,荣辱不惊,与钱钟书先生不离不弃!
杨绛先生一生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不改初心,始终保持着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她生命里的那些苦难越发沉潜为从容平静的性格。不管世事如何纷扰,外界对她有何等赞誉,她始终都在自己挚爱的文学里书写着动人的亲情、爱情、友情,她从未因外界而变过一分一毫,始终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如此,让我一生敬佩,一生学习。
杨绛先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小的杨绛在父亲的书房里构建起了自己未来的精神家园,更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她幼小的灵魂里埋下了爱读书的种子,他对小女儿的爱都呈现在了无言的教诲里,他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小杨绛的成长。父亲对儿女无私而恰当的爱一直陪伴着儿女的成长,他给了女儿正确的人生态度,他教会了女儿思考。在女儿面对问题的时候,杨荫杭从来不直接给出女儿一个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给她一个方向,让女儿自己去选择、去解决,父亲的鼓励给了杨绛最坚定的选择的动力。在这样的家庭里,杨绛学会了如何去爱、怎样去直面困难,这成了杨绛一生的处事生活哲学,也是杨绛一生的财富。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时期,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最信任的人,并且此时期的孩子热衷于模仿,他们并不能分辨好坏,只觉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许多言行举止总会影响着孩子言行的养成。自然而然,很多品行和习性都会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习得,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与严格的言传身教,在斥责孩子不良言行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孩子稚嫩的心,给予孩子关爱。
我有幸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每天从家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家,两点一线,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已有32个年头了,但我能踏踏实实快快乐乐积极向上的每天和孩子们快乐地在一起,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当听到崔润希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对我说:“彭老师,我喜欢你,我长大了要和你结婚。”我被他感动的心都要融化了。我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我,累并快乐着。
读书,让我真的不孤单。在文字中畅游,在优美的旋律中忘我,学杨先生吧,做深谷幽兰般的女子。
杨绛传读后感 篇11
6月份开始读了《杨绛传》,这本书,了解了这位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读完,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冲动。
杨绛先生一百岁时曾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在序言中读到这段话时,还不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在结尾处又看到这段话,好像理解了先生的话:我快回家了!一个百岁老人,把生命的终结看成是回家,并且要洗掉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到农村的段落,那几天看到他们在农村受苦,感同身受,好似自己的亲人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磨难。心疼杨绛,又心疼钱媛。
看到钱钟书病重,钱媛也住进了医院,75岁的杨绛,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头是病重的老伴,一边去病危的女儿,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那是怎样一种无助与心痛。钱媛最后一次给杨绛打电话,“妈,以前你有个女儿,现在女儿也不中用了"。看到这里,我一个局外人都忍不住泪流而下,先生当时不知道是怎么面对这样的局面。
从3月份到现在看了四五本书,写了四五篇读后感,看了杨绛传,第一次为读后感发愁。拙劣的文字,怎么能写出先生的一生呢?
杨绛传读后感 篇12
大多人羡慕杨绛,能遇到钱钟书这样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羡慕。杨绛曾对不想结婚的女儿说:“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我们放得下心吗?”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杰作——女儿,她竟会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儿前面。回忆想来,只怕如梦般遥远。
钱媛去世后第二年,钱钟书也跟随而去,落下杨绛一人独自一人存活于世。在这短短两年之内,杨绛竟承受了两次失去至爱之痛。或许是杨绛的命太长,但绝非钟书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过了60余年,可惜的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的离去却无能为力,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钱钟书此时也是病倒在床,这意味着,杨绛在悲痛之余还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儿,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或许,或许明天,杨绛就要面临老伴儿的离世…果不其然。杨绛一人独自过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羡慕杨绛,也许有人要说,60年的曾经拥有已经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这样的曾经拥有,我不想那么久的美好被最后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是在回忆,在最后时光留下的是遗憾。而今只能从屋子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气中嗅到一丝丝以往的甜蜜…
也许杨绛余后18年存活于世,并非只为爱情,更为她的事业(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或许,她不是独活,她在用她余下的光阴替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看这繁华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无遗憾。
但我只是一个平凡又俗气的人,没有那么伟大的目标,更没有那么坚强的内心,所以,如果同样的事降临在我身上,我可能只会一蹶不振,既舍不得了解生命,也不愿过此般暗无天日的日子,整天浑浑噩噩…因此,我打心底里佩服杨绛先生。
杨绛传读后感 篇13
她是这世间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尘世中的一颗饱经岁月打磨的明珠;她能摇得笔杆也握得锅铲;她享得了三个人的繁华,也受得了一个人的孤寂,她是钱钟书心心念念的季康,她是世人眼中温婉卓然的杨绛。
初见杨绛先生年轻时的照片,我只觉得这位女子并无惊艳之处,她穿着朴素淡雅,不施粉黛却容光焕发,那一弯新月眉仿佛一位随性洒脱的画家勾画在她的脸颊上,她有着娇小玲珑的身躯,白皙的双手永远拿着书本。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端庄和优雅的气息,搜肠刮肚,无以形容这样的杨绛,唯觉“纯洁”二字最适合。
对于杨绛,好像多美好的词形容她都不为过,有人说“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坚忍,她从容,她睿智,她宁静”。
出身书香门第,学贯中西,腹有诗书,似不染红尘,然她遇到了钱钟书,他成了她的默吋,她成了他的季康,她完成了从大家闺秀到贤妻良母的华丽转身。在这段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更没有娇小姐的骄横跋扈,她为了他付出一切,中断学业,出国陪读,照料起居,处理琐事。她懂得如何经营爱情,将妻子、情人、朋友三重身份集于一身,成就了这世间最洁白的女人花。无怪乎钱钟书说她是“最贤的妻”,诚然,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人生是不完美的,希望总是与失望交迭,泪水与欢笑常伴。战争爆发、政局动荡,幸福的“我们仨”变成了孤独的她,杨绛先生清醒的认识到“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同时她也智慧地找到了优雅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知足方能常乐。她始终以优雅的姿态面对一切,经得起浪漫狂欢,也受得了风霜侵染。她不屑于争,和谁争都不屑。世间的污秽不能玷污她一丝一毫,她仍旧是那么洁白,那么优雅,仍旧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丰满着灵魂。
正如先生所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正是这份淡定从容,使得杨绛先生的魅力不止在于才女与贤妻,更在于淡然如菊,高贵如莲的优雅气质。
是夜,梦中,我见一女子倚靠窗棂,拖着腮凝望着窗外,窗外风云变幻,窗内她的容颜从稚嫩到布满皱纹,身边的人来来回回,唯有那目光始终温柔,不泛波澜,淡定从容,那温婉的面容,如同豆蔻旧梦,使人面对上,便不自觉陷入其中,那种优雅的姿态使氤氲茶烟都变得温柔。
时光漫漫,岁月浮华,愿我们都被温柔以待,都以优雅的姿态度过一生。
杨绛传读后感 篇14
她宛如洁白饱满的玉兰花,宛如傲骨坚韧的梅花,宛如小巧玲珑的栀子花,宛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宛如幽香暗出的兰花……她是谁?她就是优雅的杨绛老先生。
杨绛老先生是一代才女,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父亲的悉心栽培。先生一生都与优雅二字连在一起,虽说她的作品没有钱钟书的出名,但每个字词都透露出厚实温婉的文笔,让读者陶醉其中。
对杨绛的美评很多,有人说她坚忍、从容,有人说她睿智、宁静……最好不过的是丈夫钱钟书对她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再多的美评,最终就“优雅”二字。
优雅并不是指王宫里的贵夫人们,假惺惺地拿着高脚杯,轻声细语地说话,时不时地抿一小口红酒,坐得很不耐烦。优雅不只是高贵的人才会有,乡间十五六岁的大姑娘,梳着两根粗辫子,在溪边洗衣服,那意境是很美的。
不过,我想,杨绛可不是这样,她会坐在雕花的木桌前,捧一本小说,桌前摆一个茶碗,里面装的是绿茶,时不时端起茶碗抿一口茶,再继续看书……想来想去,还是先生的优雅我最喜欢。
做到优雅并不难,首先要让心变得从容淡定,不急躁,慢慢地,举止变得文雅起来,最后成为一个优雅的人。杨绛是一生都优雅,旁人无法能比,我也要像她一样,优雅地度过一生。
杨绛的文笔,面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感到钦佩。我也喜欢优雅地看着书,品着茶。
“我们想寻找生活的波澜,到后来才知道,心中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我们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到后来才发现,这个社会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不一定要做出多么大的事来,只要随着自己的心走就好。
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她的思想却光照千秋。让我们记住这优雅的花,优雅的人,优雅的文笔,记住这可爱可敬的老人——杨绛。
杨绛传读后感 篇15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民国,那个出了众多才子佳人的时代,大家印象极深的想必都是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等等,对于杨季康抑或她的笔名杨绛都不那么耳熟能详。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关,她不张扬,只喜欢做读书这件小事,对于政治不感冒,对于出名更是能躲即躲。她最爱的事就是读书。
相比民国时代其他的风流人物,她的家庭算是朴素的了,父亲是名刚正不阿的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父母恩爱也给予她无尽的宠爱,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自信从容,同样,她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了真实和刚毅,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为人妻该有的贤良淑德。后来,她考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遇到了一见钟情的钱钟书先生,从此,相濡以沫,共尽一生。
对于杨绛,好像多美好的词形容她都不为过,有人说“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坚忍,她从容,她睿智,她宁静”。
在她与钟书先生的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没有娇小姐般的有恃无恐,她是一个强大的付出者,她为他中断自己的学业,陪他出国,料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帮他处理生活中所有的麻烦事。钟书先生是做学问的痴人,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一直在上学的姑娘呢,学习做饭,学习换灯泡,学习修门锁,生活上的琐事都交给自己,怪不得钟书先生说她是“最贤的妻”,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在国外留学的日子,他们最享受的时光,是每天晚饭后的散步,每天探索出一条新路,小小的惊喜,小小的乐趣,只要彼此陪伴,时间好像都会发光。
他们多年保持的习惯,是每天晚上,面对面坐在桌前,读着各自喜欢的书,不管房子多大,能放下书桌好像就够了。
世人都艳羡他们的爱情,我更向往杨绛一般优雅,从容的过一生。当然,我理解的优雅,不一定要养尊处优,锦衣华服,只要内心平和,爱我所爱,做我想做就好。名利,浮华都不重要,生活本已很喧嚣,能单纯的取悦自己就已很不容易。
最近开始迷上了画画,虽然零基础,虽然很小白,但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不是每个爱画画的都能成为画家,但绘画过程的喜悦想必是想通的,像杨绛一样,只要能默默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本身就是活在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愿我们都被时光温柔以待,都已优雅过一生。
杨绛传读后感 篇16
这个月到现在一共读了两本书,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一本是《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作者是72年出生的潇水,本名张守春,是非常幽默好读一本“历史”书。这是一套中的第一本写的是从盘古开天地到周朝推翻商汤之前的事。另一本就是《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作者是80年出生的桑妮,本名张广慧。都是老张家人,这真的是非常巧合的一件妙事。
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这位老人非常伟大。一生淡定从容,1911年出生,2016年去世,105岁,看了一个世纪的岁月荣华,经历各种事实变迁,又给社会,给教育,给戏剧都做了巨大的贡献,非常了不起。
这本书一看就是致敬的书,看完之后可以了解老人的经历,通过事件看到杨绛大师超然物外的处事智慧。可是看后感觉写的文字过于平时,偏于表面,不太深刻。
杨绛大师55岁经历特殊时代,被下放劳改扫厕所被诋毁被剃阴阳头,结果书中不过寥寥带过,轻描淡写,估计作者的本意是想要写出大师在这些磨难面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结果就是深刻少了,而文字太轻飘了。
还有杨绛大师86、87岁先失去女儿,后失去爱人。生离死别的创痛,也写的轻飘飘的。
甚至于杨绛大师92岁写我们三,去世前100多岁的人,仍旧笔耕不缀,读书不止。都只是简单陈述,甚至是引文描述,实在是差点意思。
整体上打70分,好在陈述的语言、思路都还挺顺的,读起来不费力气。比我看北岛的《时间的玫瑰》要省力气。
【杨绛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04-14
读《杨绛传》有感01-18
杨绛传读后感(精选5篇)04-21
《杨绛传》读后感14篇06-02
杨绛传读书笔记04-21
《杨绛传》读后感(通用14篇)02-22
《杨绛传》读书笔记范文04-21
杨绛传读书笔记范文04-21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10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