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高中地理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

高中地理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

时间:2024-09-23 01:34:37

高中地理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

高中地理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

高中地理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

  文章摘要: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都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变化。…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即: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热上升或冷下沉)→水平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即形成风)

  :①冷热不均是导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即知道冷热差异可以画出热力环流,反之知道热力环流可以找出冷热差异;

  ②热力环流引起的大气运动总是先垂直后水平;

  ③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况;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永远是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④等压面弯曲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遵循“高凸低凹”原则:等压面凸起是高压区(如上图A、D处),下凹是低压区(如上图B、C处)。

  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观察实验

  方法1实验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②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③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④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能否发现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方法2:关闭教室的门窗,尽量保持教室的气流稳定。点燃两根较粗的香,两支香摆放的距离大约在30~40厘米左右,一支香旁边放一个1000瓦的电热炉、另一支香旁边放一个较大的冰块,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热的地方近地面产生低气压,气流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而高空气流则由热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

  水体富营养化实验

  文章摘要:通过对含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清水的溶液中,观察“水葫芦”的生长繁殖过程来判断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而感性认识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实验原理:磷是植物生长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适量的含磷溶液会促进植物的生长,但过量的磷会导致生长速度过快,从而影响水体质量,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验目的

  通过对含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清水的溶液中,观察“水葫芦”的生长繁殖过程来判断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而感性认识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实验原理

  磷是植物生长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适量的含磷溶液会促进植物的生长,但过量的磷会导致生长速度过快,从而影响水体质量,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验步骤:

  (1)选择肥嫩适中的水葫芦,准备有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清水溶液;

  (2)将重量完全相等的水葫芦分别放入三个小盆中;分别倒入1000毫升的有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清水溶液,使水葫芦的根部完全浸入溶液中;在三盆水葫芦的上面分别放上纱布,以防止水分的过快蒸发;

  (3)将泡制好的三盆溶液并排放在窗台前(室温约15~25℃),保证每天的光照时间;

  (4)每天观察水葫芦的长势,并进行记录。5天为一个周期。

  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有磷洗衣粉溶液的水葫芦长势明显好于其他两种溶液,并且水体的浑浊度也高,从而认识到含磷生活洗涤用品的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地理不难学,只怕有心人

  “地理”这门学科对我来说真正的学习是从高三开始的,之前总觉得地理难学,与之无缘,将它抛掷一旁,但没想到在高三复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错了,地理其实不难学,并慢慢喜欢上了地理。

  在高三之前对地理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一无所知,连中国地图都记不住,也正是因为这样,让我一切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稳健的进步。每个人对地理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一年的学习中我也总结了自己的学习地理的方法。

  第一,课本。课本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所有的知识在课本中都有详解,还配有图片,对记忆有很大帮助,特别是插图和表格,命题者经常用课本中的图片来出题,比如近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图,几乎每次考试都会有它的身影。

  第二,地图册。有一种说法,看一个人地理怎么样可以从他的地图册看出来,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多翻阅地图册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我记气旋与反气旋就是记住了地图册上的两幅图,还有锋面也是,记住了一般就不会忘记,每次遇到这类题目就可以很快解决。

  学习地理还要有技巧,有想象力。

  很多同学总是搞不清山谷和山脊,虽然记得山谷等高线是向高处凸,山脊等高线是向低处凸,可是还是会搞混,我解决这个问题靠的就是想象,看到那么多等高线,我脑子里会马上浮现出山的立体图,这样就很容易知道是山谷还是山脊了。

  地理学习还要注意步骤。

  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很好的复习机会。大多人都会一股脑儿把书匆匆忙忙地全看一遍,可是这样记住的东西会很少,我每次考试之前都只复习一部分内容,把这部分内容彻底搞懂,以后就不会再出错了。一本书一本书复习,也就是俗称的“啃书”。说到这里,好像有点死读书的味道,我最不主张这么学习(当然如果实在没有慧根,这也不失为好办法)。所以培养兴趣也是学习地理的要点,《5年高考,3年模拟》上每一页下方都有一部分高考地理智力背景,包含了很多有趣的地理知识。课余时间翻出来看看,培养一下地理兴趣也是很好的。

  俗话说:“熟能生巧”,多做题目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每个知识点可能会考查的要点才能更多的得到分数。高三基本也是这个大方向,培养题感。有时一道题目不知道怎么解题,但知道答案是什么,就是这个道理。我上高三的时候是没有午觉的,但不是说“疲劳驾驶”有利于学习。中午我都会去地理办公室做题解题,这就像区域里的差异性,我们班人学地理都比较轻松,我是费了大力气做了“小买卖”,没办法,正应了顾老师的玩笑话“价值取向有问题”,所以就只能勤快一些,尽量培养一点感觉,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高考之前价值取向恢复了正常,获得了A这样的好成绩。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与地理是分不开的,比如这几天的大暴雨,我知道这是台风雨。我发现学好了地理可以清楚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心中不免有几分自豪与满足。这时我才真切地体会到地理不难学,只怕有心人。

  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 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4.抓住机会大力推进

  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专门设计了资源专题、环境问题专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大力推进的良好契机,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只要我们巧妙设计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在进行《陆地资源》一节的教学时,如果仅仅就课本论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许多有关中国资源国情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材料阅读、问题设置、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特别是一组身边事的数据计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学生真切的感到许多资源就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节约资源何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陆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国资源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正确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堂课不仅成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很好体现了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高中地理月相及其变化

  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月球和地球一样,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月球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暗的,月球永远分为明亮半球和黑暗半球(见图1),图中中心天体是地球,中间一圈表示月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总是一半亮、一半暗,外面一圈是人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亮半球中只有朝向地球上的部分,观测者可以看到,背对部分则见不到。

  二、在一个朔望月内,为什么会观察到月相有一个周期性的变化?

  看图1,由于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月相便有盈亏的变化。从新月到满月朝向地球的月面被太阳照亮部分逐渐增大,月球由亏转为盈。当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居中时,月球的黑暗半球对着我们,因此看不见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新月以后,我们看到朝向地球的月面只有一小部分被照亮,形如蛾眉,叫“蛾眉月”,以后逐渐增大。当日、地、月三者连线成直角且月球在太阳以东时,朝向地球的月面有一半被照亮,形如半圆,叫“上弦月”。以后可见月面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当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居中时,朝向地球的月面整个被照亮,形状似圆,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满月以后,月球由盈转为亏,朝向地球的月面被照亮部分逐渐减少,这时的月相叫“凸月”。当日、地、月三者连线成直角且月球在太阳西面时,朝向地球的月面只有一半被照亮,叫“下弦月”。此后可看见的明亮部分更加减少,又变为蛾眉月,再重新回到“新月”。从新月到下一次出现新月,月球围绕地球转了一圈。由于月球绕地球周期性运动,因此月相也就有了周期性的变化。

  三、为什么上半月月球亮面朝西,下半月月球亮面朝东?

  月球是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行的,相对于地球来说,上半月月球是背离太阳越走越远(见图2)。此时太阳在月球西方,月球西部被太阳照亮,所以这时月球的亮面朝西。而下半月,月球是向着太阳越走越近(见图3),太阳在月球东方,月球东部被太阳照亮,因此这时月球亮面朝东。 ?

  四、为什么上半月月比日迟升后落,下半月月比日早升先落?

  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日、月东升西落,上半月月球自西向东朝远离太阳的方向运动。上弦月时(见图4)日地与月地成直角,此时A点日出是6点,对于地球上的A点来说,再转90°才见月出,于是月出就要12点,也就是月球比太阳迟升后落6小时。同理上半月的蛾眉月、凸月、满月分别迟升后落3小时,9小时、12小时。而下半月月球自西向东朝迎向太阳的方向运动。下弦月时(见图5)日地与月地也成直角,A点日出6点,则对于A点来说,月出是零点,也就是月球比太阳早升先落6小时,同理,下半月的满月、凸月、蛾眉月比太阳分别早升先落12小时、9小时、3小时。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由于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断产生周期性的变化,所以月球同太阳出没时差也产生了周期性的变化,出现了上半月月比日迟升后落,下半月月比日早升先落的现象。

  五、为什么上半月的月相在日落黄昏后才能看到,下半月的月相在日出黎明前才能可见?

  观测月相有时空条件的限制,即夜晚可见,白天不见(白天月球的亮光被太阳光芒吞噬)。面对可见,背对不见(背向月球即转到地平面以下,看不到月相)。为了方便理解可出示图6。图中上半圆表示上半月,黄昏日落时各月相的相对位置。下半圆表示下半月,黎明日出时各月相的相对位置。图中的数字表示各月相相对于太阳升起的时间。人都面向南方站立。因月相只有在地平面以上可见,因此它的运动轨迹画半圆。

  观测月相有时空条件的限制,即夜晚可见,白天不见(白天月球的亮光被太阳光芒吞噬)。面对可见,背对不见(背向月球即转到地平面以下,看不到月相)。为了方便理解可出示图6。图中上半圆表示上半月,黄昏日落时各月相的相对位置。下半圆表示下半月,黎明日出时各月相的相对位置。图中的数字表示各月相相对于太阳升起的时间。人都面向南方站立。因月相只有在地平面以上可见,因此它的运动轨迹只画半圆。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1]

  文章摘要: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 x m,大于等于(n+1) x m。其中n为两地之间等高线的条数,m为等高距。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 x m,大于等于(n+1) x m。其中n为两地之间等高线的条数,m为等高距。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 X 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H表示)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 = 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 X 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文章摘要: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 x m,大于等于(n+1) x m。其中n为两地之间等高线的条数,m为等高距。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

  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14、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 X 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X2 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X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16、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7 、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 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两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 X (23°26′X4/365)

  说明:

  (1 )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 )R为某日日期, (R-6月22日)为该日与6 月22 相差的天数, (23°26′X 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18、人口计算公式

  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 是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19、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20、正午太阳高度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21、人口总负担系数

  什么是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什么是被抚养人口? 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2、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多少?106比74。

  23、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4、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25、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圭测法测量正午太阳高度

  文章摘要:一、 实验用材:1、 取长1m左右的圭杆(或木杆、竹竿)。2、 长2m左右的绳子和钉子(在地面上画圆弧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二、实验步骤:1、选一块平坦开阔的空地,将圭杆垂直插入地上。见图O点处。2、以O点为圆心,以上午某时刻杆影OA为半径画弧AD,并画出OA线。…

  一、 实验用材:

  1、 取长1m左右的圭杆(或木杆、竹竿)。

  2、 长2m左右的绳子和钉子(在地面上画圆弧用)、刻度尺、量角器等。

  二、实验步骤:

  1、选一块平坦开阔的空地,将圭杆垂直插入地上。见图O点处。

  2、以O点为圆心,以上午某时刻杆影OA为半径画弧AD,并画出OA线。

  3、当下午某时刻的杆影末端落到AD弧与B点时,画OB线。

  4、作∠AOB的角平分线OC。

  5、第二天当杆影OE落到OC线上时,就是当地地方时正午12点,同时∠OEP就是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三、实验结论:通过圭测法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刻的某地所在的经线时刻即为正午12点,说明当地正午12点的太阳高度就是该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高中地理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相关文章:

如何用业绩证明你存在的价值03-19

实验证明时光可以倒流03-19

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01-30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总结(精选10篇)02-25

释放证明04-06

实验兔养殖报告02-15

办理停车泊位证明03-20

团关系转出证明02-25

经理聘任证明五篇02-06

关于模电实验总结范例02-28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