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
第1课时 10.1统计调查(一)
目标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4、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5、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重点:全面调查的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教学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下面一些问题:
(1)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收视情况怎样?
(2)班级里同学出生主要集中在哪一年?
(3)本年度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哪几部?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统计调查。
二、数据的收集
问题1:现在我们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怎样才能知道结果?
举手表决、问卷调查等。
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调查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要设计好调查问卷。
你认为设计调查问卷应包括哪些内容?
问卷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调查中所提的问题、答案选项以及要求等。
就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调查问卷:、
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爱节目的差异,问卷中还应该包含什么内容?
应加“男□女□(打勾)”这一项.
问卷设计好后,请每位同学填写,然后收集起来。例如,调查的结果是:
DCADBCADCDCDABDDBCDB DBDCDBDCDBABBDDDCDBD
注意:用字母代替节目的类型,可方便统计.
三、数据的整理
从上面的数据中你容易看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吗?为什么?
不容易。因为这些数据杂乱无章,不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你认为应该怎样整理我们收集到的数据?
划“正”字。这就是所谓的划记法。
下面我们利用下表整理数据。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节目类型划记人数百分比
A新闻
410%
B体育正正1025%
C动画正820%
D娱乐正正正
1845%
合计4040100%
上表可以清楚地反映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
四、数据的描述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绘制条形统计图[投影7]
绘制扇形统计图
我们知道,扇形图用圆代表总体,每一个扇形代表总体的一部分。扇形图通过扇形的大小来反映各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扇形的大小是由圆心角的大小决定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圆心角的度数就可以画出代表某一部分的扇形。
因为组成扇形图的各扇形圆心角的和是3600,所以只需根据各类节目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算出对应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新闻:3600×10%≈360,体育:3600×25%=900,动画:3600×20%=720,娱乐:3600×45%=1620.在一个圆中,根据算得的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各个扇形,并注明各类节目的名称及相应的百分比。
你能根据上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直接说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电视节目的情况吗?
在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得到全班同学喜爱电视节目的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用统计图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通过分析表和图,了解到了全班同学喜爱电视节目的情况。在这个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要考察的全体对象,我们对全体对象都进行了调查,像这样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例如,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人口普查,就是一次全面调查。请你举出一些生活中运用全面调查的例子.
五、课堂练习:课本137页第1、2题。
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经历了全面调查的一般过程,知道了利用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利用表格来整理数据,利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学会了设计调查问卷和扇形统计图的画法。
作业:课本P142第6题
第2课时10.1统计调查(二)
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模拟过程,了解抽样调查、样本、个体与总体等统计概念;2、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教学重点: 抽样调查、样本、总体等概念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教学难点:样本的抽取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要了解一罐八宝粥里各种成分的比例,你会怎么做?把一罐八宝粥铺开在一个盆子里查看。这样可行吗?这样方便吗?为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便合理的调查方法才行。
二、抽样调查及有关概念
问题2某校有2000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
可以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全校学生逐个进行调查,然后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统计出全校学生对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
这样做,当然好,可以准确、全面地了解情况。但是,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这样做又会有许多弊病,你能说说吗?
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你能找到一种既省时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调查方法吗?
可以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
这种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的方法就是抽样调查。这里要考查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查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上面问题中全校学生是总体,每一名学生是个体,我们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学生是一个样本,抽取的学生数就是样本容量。例如抽取100名学生,样本容量就是100。
注意:抽样调查还适用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调查,如关于灯泡寿命、火柴质量等。
三、样本的抽取
抽样调查的关键是样本的抽取,如果抽取的样本得当,就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否则,抽样调查的结果会偏离总体情况。上面的问题,抽取样本的要求是什么呢?
一、抽取的学生数目要适当。如果抽取的学生数太少,那么样本就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如果抽取的学生人数太多,那么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我们可以取100名学生作为一个样本。
二、要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抽取到的机会相等。例如,可以在2000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用电脑随机抽取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100名学生。
你还能想出使每个学生都有相等机会被抽到的方法吗?
从2000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用电脑抽取能被5整除的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学生;放学或上学时在校门口随机访问100名学生,等等。
这种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机会被抽到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
现在你能回答“要了解一罐八宝粥里各种成分的比例,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了吗?
搅拌均匀后,舀一勺查看,用所得的结果估计这罐八宝粥成分的比例。
四、样本的处理
和全面调查一样,对收集的数据要进行整理。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容量为100的调查数据统计表。
抽样调查100名学生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节目类型划记人数百分比
A新闻正
88%
B体育正正正正
2424%
C动画正正正正正正3030%
D娱乐正正正正正正正
3838%
从上表可以看出,样本中喜爱娱乐节目的学生最多,是38%,据此可以估计出,这个学校的学生中,喜欢娱乐节目的人最多,约为38%。类似地,由上表可以估计这个学校喜爱其他节目的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表格中的数据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描述。
五、课堂练习:课本P140练习1、2、3。
六、课堂小结
1、个体、总体、样本、样本容量及抽样调查的概念;
2、抽取样本的要求:(1)抽取的样本容量要适当;(2)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被抽取到的机会相等??简单随机抽样。
3、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是什么?
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没有全面调查准确,受样本选取的影响比较大。
作业:课本P141第3题 w
第3课时10.1统计调查(三)
教学目标1、经历较复杂问题的处理过程,感受分层抽样的必要性,掌握分层抽样的方法;2、学会从样本中分析、归纳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层抽样的方法和样本的分析、归纳
教学难点:分层抽样方案的制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是抽样调查?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周围,抽样调查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有些问题总体量不大,个体差异程度小,只需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就可以了,有些问题总体量大,个体差异程度较大,必须有更好的抽样方法才行。
二、分层抽样
问题3某地区有500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节目的喜爱情况。
(1)能不能用问题2中对学生的调查数据去估计整个地区电视观众的情况呢?为什么?
不能。一是样本容量太小;二是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往往有明显不同.
所以要了解整个地区观众的情况,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抽取样本。
(2)如果抽取一个容量为1000的样本进行调查,你会怎样调查?
由于各年龄段对节目爱好有明显的不同,而同一个年龄段对节目的喜爱又存在共性,因此可以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各人群分别独立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使每个年龄段都能抽取一定的人数来代表所在的人群,然后汇总调查结果。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每个年龄段抽取的人数怎么确定呢?
可以根据各年龄段实际人口的比例分配,以确保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相应比例的代表。
如果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人数比例为2?5?3,那么各年龄段抽取的人数分别是多少?
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合计
抽取的人数2005003001000
先将总体分成几个年龄段(层),然后再在各年龄段(层)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这是一种分层抽样。
分层抽取的样本与这个地区所有观众的年龄结构基本相同,与在整个地区直接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相比,更具有代表性。
三、样本的分析:下表是用分层抽样进行调查并整理得到的数据。
人数年龄
节目类型段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合计百分比
A新闻1613712027327.3%
B体育501188225025%
C动画56572814114.3%
D娱乐781887033633.6%
合计2005003001000100%
请你自己画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描述上表中的数据。
从上表中可以大致估计整个地区观众对四种节目的喜爱情况,你能谈谈吗?
此外,还可以估计各个年龄段中观众对某类节目喜爱的情况。
例如,估计各个年龄段中观众对动画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喜爱的情况。
能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进行估计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不同年龄层抽取的人数不相等。
那么根据什么来进行估计呢?
可根据不同年龄层中喜爱动画和娱乐类节目的百分比来估计。如表:
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
动画28%11.2%9.3%
娱乐39%37.6%23.3%
从表中你看到了什么?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节目喜爱不尽相同。
用什么方式可以直观地反映这种变化呢?折线统计图。
下图是不同年龄段观众喜爱娱乐和动画类节目的折线统计图。
从上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年龄的增加,观众对动画类、娱乐类的喜爱程度逐渐下降。
四、课堂练习:课本P142第5题.
五、课堂小结
1、对于总体量大,个差异程度较大的问题,需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这样可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2、对样本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可以用来估计总体的情况,这就是统计的思想。
作业:
第4课时10.2直方图(一)
教学目标1、理解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学会制作频数分布表;2、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教学重点: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难点:确定组距和组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是统计的一般过程。我们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
二、频数分布直方图
问题4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如下:
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168、158、154、158、154、169、158、158、158、159、167、170、153、160、160、159、159、160、149、163、163、162、172、161、153、156、162、162、163、157、162、162、161、157、157、164、155、156、165、166、156、154、166、164、165、156、157、153、165、159、157、155、164、156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
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内的学生比较多。
为此我们把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理。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极差)最小值是149,最大值是172,它们的差是23。
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
2、决定组距与组数
把所有的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作等距分组(各组的组距相同),取组距为3?(从最小值起每隔3?作为一组)。
将数据分成8组:149≤x<152,152≤x<155,…,170≤x<173.
注意:①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②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③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
3、频数分布表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用表格整理可得频数分布表:
频数分布表
身高分组划记频数
149≤x<152
2
152≤x<155正一6
155≤x<158正正
12
158≤x<161正正正
19
161≤x<164正正10
164≤x<167正
8
167≤x<170
4
170≤x<173
2
从表格中你能看出应从哪个范围内选队员吗?
可以看出,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的人数最多,一共有12+19+10=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164?(不含164?)的学生中选队员。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可以根据上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上面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什么意义?
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 =频数.
可见,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多少。
等距分组时,各小长方形的面积(频数)与高的比是常数(组距)。因此,画等距分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时,为画图与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
这样,上面的频数分布图可画成下面的形式:
三、频数分布折线图
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的分布情况。
首先取直方图的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
例如,在上面的直方图的左边取点(147.5,0),在直方图右边取点(174.5,0),将所取的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分布折线图。
四、课堂小结
频数分布直方图是描述数据的又一方式,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关键是确定组距和组数,而这一点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频数分布折线图也是描述频数分布情况的一种方式。
作业:课本P150第1题
第5课时10.2直方图(二)
教学目标: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的画法,并能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难点: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频数分布图,回忆一下,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有哪些步骤?怎样确定组距和组数?
二、例题
看下面的例子:
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田时抽取了100个麦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表(单位:?):
6.56.46.75.85.95.95.24.05.44.6
5.85.56.06.55.16.55.35.95.55.8
6.25.45.05.06.86.05.05.76.05.5
6.86.06.35.55.06.35.26.07.06.4
6.45.85.95.76.86.66.06.45.77.4
6.05.46.56.06.85.86.36.06.35.6
5.36.45.76.76.25.66.06.76.76.0
5.56.26.15.36.26.86.64.75.75.7
5.85.37.06.06.05.95.46.05.26.0
6.35.76.86.14.55.66.36.05.86.3
列出样本的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多少?
最大值-最小值的差:7.4-4.0=3.4(?)
2、决定组距和组数:组距取多少时组数合适?
取组距0.3?,那么 可分成12组,组数合适。
3、列频数分布表
分组划记频数
4.0≤x<4.3一1
4.3≤x<4.6一1
4.6≤x<4.9
2
4.9≤x<5.2正5
5.2≤x<5.5正正一11
5.≤x<5.8正正正15
5.8≤x<6.1正正正正正
28
6.1≤x<6.4正正
13
6.4≤x<6.7正正一11
6.7≤x<7.0正正10
7.0≤x<7.3
2
7.3≤x<7.6一1
合计100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仔细观察上面的表和图,这组数据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麦穗长度大部分落在5.2?至7.0?之间,其他区域较少。长度在5.8≤x<6.1范围内的麦穗个数最多,有28个,长度在4.0≤x<4.3,4.3≤x<4.6,4.6≤x<4.9,7.0≤x<7.3,7.3≤x<7.6范围内的麦穗个数很少,总共只有7个。
三、课堂练习
P149练习(1)你认为组距是多少比较合适?为什么?
5组,因为100个数据以内可以分5~12组,这里有48个数据,分5组或6组比较合适。
(2)画出直方图。
作业:P151第4、5题。
第6、7课时10.3 从数据谈节水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从中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②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用数据分析问题的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价值.③通过具体的数据,使学生了解节水的重要性.,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分析数据,从中得出结论,并能针对有关问题,给出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如何找到合理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阅读课本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4)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第8、9课时本章小结
一、知识结构
二、回顾与思考
1、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是什么?统计调查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统计调查一般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等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对未知的事物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2、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两种方式。什么是全面调查?什么是抽样调查?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方法是抽样调查。
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具有破坏性的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花费少、时间短,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破坏性小;结果往往不如全面调查准确,且样本选取不当,会增大估计总体的误差。
3、实际调查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抽样调查的要求是什么?
(1)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同;(2)样本容量要适当。
4、利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是统计分析的重要环节。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并用统计图表描述出来,这有什么作用?
帮助我们从数据中获得信息,得出结论。
5、如何画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各种统计图都有什么特点?
根据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出各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从而把一个圆分成几部分,标上百分比,写出名称,就得到了扇形统计图。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将所取的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
条形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扇形图能够显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图能够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频数分布直方图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例题导引
例1测得某市2月份1~10日最低气温随日期变化折线图如图所示。(1)最高气温为2℃的天数为天;(2)该市这10天气温变化趋势图;(3)写一条有关的结论:.
例1图
例2某校学生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组织评委对学生写的调查报告进行统计,绘制了统计图,请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会抽取了多少份调查报告?(2)若等第A为优秀,则优秀率为多少?(3)学生会共收到调查报告1000份,请估计该校有多少份调查报告的等第为E?
例3初中学生的视力状况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某市有关部门对全市20万名初中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从中随机抽查了10所中学全体学生的视力情况,图(1)、图(2)是2004年抽样情况统计图。请你根据两图解答以下问题:(1)2004年这10所中学学生的总人数是多少?(2)2004年这10所中学学生的视力在4.35以上的人数占全市中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3)2004年该市参加中考的学生达66000人,请你估计2004年该市这10所中学参加中考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平方根(2)教案
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审核:
内容:沪科版七下6.1平方根(2)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在实际问题中,感受算术平方根存在的意义,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2、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利用计算器探究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
学习重点: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学习难点: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1、阅读课本第3页,由题意得出方程x= ,那么X= ,
这种地砖一块的边长为 m
2、正数a有2个平方根,其中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也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例如,4的平方根是 , 叫做4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2,
2的平方根是“ ”, 叫做2的算术平方根,
3、(1)16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根是什么? 5的算术平方根是什么?
(2)0的算术平方根是什么? 0的算术平方根有几个?
(3)2、-5、-6有算术平方根吗?为什么?
4、按课本第4页例题1格式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625(2)0. 81;(3)6;(4) (5) (6)
二、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5页利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3)
2、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a2000020020.020.0002
通过观察算术平方根,归纳被开方数与算术平方根之间小数点的变化规律
3、在 中, 表示一个 数, 表示一个 数,算术平方根具有
练习:若a-5+ =0,则 的平方根是
三、学习: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哪些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自我测试: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5是25的算术平方根;( )②-6是 的算术平方根; ( )
③ 0的算术平方根是0;( ) ④ 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 ( )
⑤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的算术平方根. ( )
2、若 =2.291, =7.246,那么 =( )
A.22.91 B. 72.46 C.229.1 D.724.6
3、下列各式哪些有意义,哪些没有意义?
4、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①121 ②2.25 ③ ④(-3)2
5、求下列各式的值 ① ② ③ ④
思维拓展:
1、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
2、若x=16,则5-x的算术平方根是 。
3、若4a+1的平方根是±5,则a的算术平方根是 。
4、 的平方根等于 ,算术平方根等于 。
5、若a-9+ =0,则 的平方根是
6、 的平方根等于 ,算术平方根是 。
7、 ,求xy算术平方根是。
数学小知识——怎样用笔算开平方
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灿烂辉煌,早在公元前一世纪问世的我国经典数学著作《九章算术》里,就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介绍了上述笔算开平方法.据史料记载,国外直到公元五世纪才有对于开平方法的介绍.这表明,古代对于开方的研究我国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
1.将被开方数的整数部分从个位起向左每隔两位划为一段,用撇号分开(竖式中的11'56),分成几段,表示所求平方根是几位数;
2.根据左边第一段里的数,求得平方根的最高位上的数(竖式中的3);
3.从第一段的数减去最高位上数的平方,在它们的差的右边写上第 二段数组成第一个余数(竖式中的256);
4.把求得的最高位数乘以20去试除第一个余数,所得的最大整数作为试商(3×20除256,所得的最大整数是 4,即试商是4);
5.用商的最高位数的20倍加上这个试商再乘以试商.如果所得的积小于或等于余数,试商就是平方根的第二位数;如果所得的积大于余数,就把试商减小再试(竖式中(20×3+4)×4=256,说明试商4就是平方根的第二位数);
6.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求平方根的其他各位上的数.如图2所示分别求85264, 12.5平方根的过程。自己举例试试!
平方根
课题: 10.1 平方根(1)
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知识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10月15日,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多媒体同时出示“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的画面).那么,你们知道宇宙飞船离开地球进人轨道正常运行的速度是在什么范围吗?这时它的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米/秒)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 (米/秒). 、 的大小满足 .怎样求 、 呢?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请看下面的问题.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此内容有感染力,使学生对
本章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这里的计算实际上是已知
幂和乘方的指数求底数的问题,是乘方的逆运算,学生以前没有见过,由此引出了本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这些内容的大体思路.
提出问题
感知新知多媒体展示教科书第160页的问题( 问题略),然后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练习:教科书第160页的填表.练习:教科书第160页的填表.这个问 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就是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的边长,这与学生以前学过的
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它的面积的过程互逆,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这种互逆的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归纳新知上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已知一个正数的平 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实际上是乘方运算中,已知一个数的指数和它的幂求这个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 =a (x≥0)中,规定x = .
思考:这里的数a应该是怎样的数呢?
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 =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 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因为……[ 也可以写成 ,读作“二次根号a”。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比较抽象,原因之一是学生对石这个新
的符号的理解要有一个过程.通过此问题,使学生对符号“而”表示的具体含义有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应用新知例.(课本第160页的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 ;(4)0.0001
建议:首先应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应满足怎样的等式,应该用怎样的记号来表示它,在此基础上 再求出结果,例如求100的算术平方根,就是求一个数x,使 =100,因为
例题的解答展示了求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思考过程.在开始阶段,宜让学生适当模仿,熟练后可以直接写出结果.[来源:]
探究拓展提出问题:(课本第160页)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 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 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教科书在边空提出问题“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
这是为在10.3节介绍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的点做准备.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提问: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 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布置作业1、必做题:课本第167页习题10.1第1、2、3题;168页第11题。
2、备选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是25的算术平方根;
②一6是 的算术平方根;
③0的算术平方根是0;
④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的算术平方根 .
(2)下列各式哪些有意义,哪些没有意义?
(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0平方厘米,求以这个正方形的边为直径的圆的面积。
在本节的第一个“探究”栏目之前,重点是介绍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因此所涉及的数(包括例题中的数)都是完全平方数(能表示成一个有理数的平方),所求的是这些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主要是要建立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为了使学生体会引入算
术平方根的必要性,感受新数(无理数)的产生是实际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章前图的学习不要省略.特别地应提醒学生这里求速度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幂和乘方求底数的问题,是一个新的数学问题.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并有兴趣
的.教学中要注意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对它的符号的理解与接受要有一个过程,但这也是最重要的,能从根号很自然地联想到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应满足的一个等式)这是学好平方根概念的基本保证,所以在例题之前安排了试一试和想一想,教师还可根据学生 实际情况进行有关的训练.
列代数式
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 学 重
点 难 点重点: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从中找出数量关系里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写成代数式.
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
(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
由于列代数式的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故在设计其教学过程时,注意所选例题及练习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好这一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
布 置
作 业
家作1:第93页的6、7练习册: 订正、补充完成第51—54 页完成周练八,须家长签名订正第三章家作本及其练习册的错题预习: 课本第94—97页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警示误区:
假如式子后面有单位,整个式子要加括号;
数与字母相乘,要把数字写在前面;
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先读的先写,先分析数量关系,要注意运算顺序。
教 学 内 容、过 程 安 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 (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 (2x-3)
(4)乙数比x大16%. ((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教 学 内 容、过 程 安 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列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
(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分式方程(1)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了解增根的概念,会对分式方程进行根的检验。
学习重难点重点: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难点:增根的概念和验根的必要性
自学过程设计过程设计
看一看
1.分式方程的概念
2.分式方程的解题步骤
3.增根的概念
做一做:
1.解下列方程:
(1)
(2)
(3)
2.关于x的方程 的解是 ,则
3.如果方程 有增根,那么增根为
4.若分式方程 有增根 ,则
5.当m为何值时,去分母解方程4x+13x-6 =1-5x-m2-x 会产生增根?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展示:
1.下列方程中,哪些是分式方程,哪些不是分式方程?为什么?
(1)
(2)
(3)
(4)
2、解下列方程
应用探究:
1.关于x的方程 的解是 ,则
2.如果方程 有增根,那么增根为
3.若分式方程 有增根 ,则
拓展提高:
当m为何值时,去分母解方程4x+13x-6 =1-5x-m2-x 会产生增根?
堂堂清
1.下列方程中,哪些是分式方程,哪些不是分式方程?为什么?
(1)2x+x-15 =10
(2)x- 1x =2
(3) 12x+1 -3=0
(4) 2x3 + x-12 =0
2.解下列方程:
(1)
(2)
(3)
3.当m为何值时,去分母解方程2x-2 +mxx2-4 =0会产生增根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4.3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目标:
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
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渗透多侧面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逐渐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难点:能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教法学法:
①发现式教学法 ②动手实践与思考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看录像;
2.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观察庐山;
3. 房屋的房型图.
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
活动1:观察一组图片,找出结论.
活动2:观察图片,注意这些图片的拍摄角度,你能挑出一组三视图的图片吗?
活动3:猜猜看:通过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来猜测实物是什么?
活动4:观察下图
如果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着三个几何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三.学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 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
如: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从正面看
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用6个小立方体块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根据搭建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看谁画的图最标准.而后,全班同学根据某小组画的三视图来组合立体图形.
四、小结与反思:
1.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节课数学知识对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
五、练习与作业:
正数与负数导学案设计
题:2.1 正数与负数
编写: 审阅:
班级 学号 姓名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认识负数,扩展“数”的范围;
2.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3.知道整数,分数的分类.
【导学提纲】
1.观察下面四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找出以上四幅图片中的负数并写下.
(2)请写出天津这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
(3)分别说出(1)中找出的负数的实际含义.
(4)在现实生活中,你能否再举出一些类似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负数?你能说出它们的含义吗?
2.阅读本P12第4小节和P13第5小节的内容,认识正、负数的概念.
(1)正数都比 大;负数都比 小;0既不是 也不是 .
(2)正、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号读作“负”,如?5,读作“ ”; “+”号读作“正”,如“ ”,读作“ ”.
“?”号是 省略的.“+” 省略不写.(填“可以”或“不可以”)
3. 统称为整数.
统称为分数.
【展示交流】
1.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
+7, -9, , -4.5, 998, ,0.
2.(1)在知识竞赛中如果用“+10”分表示加10分,那么扣10分怎么表示?
(2)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5”表示沿顺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怎么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6圈怎么表示?
【盘点收获】
【堂反馈】
1.比0大的数是 数,比0小的数是 数,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数 3,-0.2,1,0, 中,负数有 个,正数有 个.
3.“甲比乙大 3岁”表示的意义是 .
4.下列4组数中,其中3个数都不是负数的是 ( )
A. , 2.5, 0 B.-2, +3, C.-5, -4, 0 D.10, 9, -0.3
5.完成本P13-14页练一练1、2、3.
6.某地下午5点的气温为2℃,由于冷空气影响,第1小时后气温下降了3℃,第2小时又下降了4℃,你知道下午6点和7点的气温吗?
【迁移创新】
有位同学说“一个数如果不是正数,必定就是负数.”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堂作业】
本P14习题2.1第2、3题.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01-26
“数的整除整理复习”教学设计03-19
《圆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精选17篇)09-14
《整理书包》教学设计(通用12篇)08-14
整理书包教学总结02-15
最新《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精选12篇)03-09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中班数学活动《我会整理》的教学反思09-27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