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采风报告范文(精选7篇)
在生活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采风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艺术设计采风报告 篇1
现在的学生手中不能没有手机,下课后的生活不能没有电脑,更别说是早上早起看看书,一切的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的人们不论男女,都会愿意花很长的时间玩游戏,甚至是玩线上扑克牌也不愿意看看书,或者是有空的时候多出去走走看看。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已经迷失了自我。但今年我们09级视觉传达班去会泽采风,我们真正的放松了自我、寻找了自我、沉淀了自我。
我们视觉传达班的同学们在3月25日一大早出发,坐校车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为期八天的采风,虽然时间有点短暂,但是这次的采风确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真正的领略到了会泽的魅力。
这次的会泽采风,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画速写,拍照片,为自己的设计收集素材;然后就是做画册;在来就是做白雾村整体的城市形象推广。
在为期八天的采风行程中,我们走访了很多景点,听了很多老人诉说白雾村的历史,也挖掘出了很多白雾村的历史文化。后来回到学校,我们班还做了关于会泽的采风展,推广活动,里面有我们的速写,还有我们为会泽做的一些设计以及画册。
历史文化名村——白雾村
白雾村位于会泽县城娜姑镇东南端。白雾村白雾街,是娜姑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明朝中后期,就已形成集镇,成为会泽县西部的商贸重镇。会泽的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来往马帮络绎不绝,被称为“万里京运第一站”。
白雾村的主要街面为东西走向的一字街。铜运古道穿街而过。白雾村原有城堡城墙,建于清咸丰10年(公元1860年)。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既是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开辟的“西南夷道”上的重要驿站,京铜营运、通运利国是白雾古村的重大历史渊源。
整个村历史格局完整,古建筑、民居、寺庙、会馆等各类历史古建保存完整,极具中国古镇特色。白雾村2005年被国家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则荣获首届发现中国魅力小城镇“田园乡村魅力奖”。
汉代铜都会泽的辉煌使明清时期的白雾村十分繁华,各省前来押运、采购铜的官员特使、商人等常驻于此,并建会馆、祠堂、庙宇等10多座,商号150多家,留下了一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绝大部分古建筑均集中于白雾街。
白雾街长200多米,宽5-6米,在不到1000米长的街两边遍布了20多座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除了寿佛寺、云峰寺、三元宫、万寿宫、文庙、财神庙、太阳宫、祠堂、大戏台、天主教堂等古建筑群。
清代晚期的天主教堂占地1225平方米,土木结构,中西合璧而独具特色。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文庙在众多的古建筑中首屈一指,为三进院落,布局严谨,典雅别致,结构独特,具有浓厚的清代中期建筑风格,东西阁楼互为依托,独具匠心,天子台衬托出大殿的庄严肃穆,其技艺精湛可谓巧夺天工。虽名为文庙,实际上聚孔子、关圣和文昌于一堂,所以也称三圣宫。三圣宫自建成后娜姑即在宫内置办公学,为其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而娜姑民间文化团体“崇正学社”亦活动其中,现在这里是白雾村小学学堂。
白雾村的典型民居有“陈氏住宅”,它是民国时期原白雾镇民团团长陈炳的私宅,属于“一颗印式四合五天井”建筑,建于1945年,占地1100多平方米,正面有最具当地民居建筑特点的“猫弓墙”,顺高高的石阶而上,两进院,是典型“四合五天井”和“走马转角楼”建筑形式。
在白雾村的这几天,觉得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街边坐着闲聊的老人,路边趴着的狗,懒洋洋的眯着眼睛晒太阳,小孩子开心的玩着跳皮筋,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么的和谐,没有城市的快速生活节奏,这时的我就想静静的坐着看着这一切,慢慢的体味这其中的魅力。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大海草山
春天山花烂漫,桀骜芳香,碧波荡漾;夏天绿草茵茵,牛羊成群,雨燕云集,溪水清幽雅洁,白曲回转;秋天风嶥云诡,气象万千,云淡天高,绿草水碧;冬天,寒潮袭来,群山银装素裹,万物银雕玉砌,山舞银蛇,白雪皑皑,俨然北国风光,唯余莽莽。
“大海”是彝语“达七摆”的谐音,彝语中是“台阶最高的地方”。大海草山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东南部,属乌蒙山系主峰段,海拔在3570--4017米之间,其最高峰牯牛寨(即绛云弄山)海拔4017.3米,是乌蒙山系的最高峰。
8万亩天然草山,生长有牛毛草,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等20余种高山牧草。集峰、草、水、光、花、云、雪、洞、情于一体的独特风貌,素有云南的“新西兰”之美誉,既有内蒙古大草原的神韵,又有香格里拉藏高原的气势,朴实自然,美不胜收。
如果说会泽的历史积淀,使古城更具有一种人文色彩的话,那么,会泽山川的自然风光,也以其独特的风姿,令世人观之惊讶。会泽的“大海草山”有乌蒙山深处的奇异风光,让人们感觉到塞外之美。草山周围,村民们用薄石板盖的'民房也独具特色,层层石板从屋脊铺到屋檐,错落有致。据说,大海草山一带海拔高、阴雨天多,石板房防水、防潮,能给高海拔地区居民营造温暖的家。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很多人从大海草山云雾里的高山草甸找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这句诗的意境。
牛儿、羊儿悠闲地徜徉在莽莽天然草山上,远远天际缥缈的云彩变幻莫测,山中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风吹草低,相间其间,远山近景都是温和线条的草山,一目不可及,层次深远。草山如绿色的地毯,期间各色山花竞相开放,景色清爽绚丽,草山如同七色地毯般美丽,莽莽无边。
会泽百家——唐继尧故居
“会泽百家,至公天下”这是每一个云大学生都知道的一句话,而这句话就是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的创办人唐继尧提出的。知道要去唐继尧故居之后很是期待这次的行程。在采风的最后一天,我去到了向往已久的唐继尧故居。
故居坐落在会泽县城北内街三道巷14号,占地面积850平方米。整座宅院坐南朝北,分前后两院,大门迎东,是一座小型的封闭式的四合院建筑群落,属会泽典型的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筑风格,前院有正堂三间、对厅、书房及马房,后院有仓房可装谷物,还有厨房,院中有一口井,井中的泉水清澈见底。前后两院共有房屋十四间,整座故居的院落保存基本完好。
在1915年,他与蔡锷、李烈钧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率先在西南边陲打响了护国讨袁的第一枪。护国战争结束后,任云南督军兼省长。尔后,参加了孙中山发动的护法、靖国运动。后世有人对他的评价是“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
故居正堂的对联“护国讨袁南天一柱,治滇兴教东陆独尊”,便是后人对唐继尧一生全面的概括。
走在白雾街滑滑的石板路上,天空衬着古老风格的房子就像一幅幅的画一样,蓝色和白色格外的抢眼,忍不住拿着相机一直拍。
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满满的阳光,而街两边的房前都是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看着坐在家门口的穿着蓝色布衣的老妇,用背篓背着孩子的年轻妇人,她们的笑会让人觉得是那么的亲切,白雾村的村民都是很淳朴的,家家户户都养着猫狗,连我这种见了猫狗都会怕的人看到这里的猫狗趴在石板上都忍不住一直用相机拍它们慵懒的样子。
在去白雾村小学教课的时候,喊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他们都会一个个害羞起来,一笑就会露出干净整洁的牙齿,黑红黑红的小脸蛋上市清澈无邪的眼睛?
这里的人家,依然秉承着自然而缓慢的生活,也秉承着淳朴的待人接物的方式,生活随着日升起日落而安然,对山水保持着感谢,对动植物比我们多一份爱护。
为期八天的采风,虽然不长,但是让我获益良多,也让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艺术设计采风报告 篇2
踏上贵州的土地,感受苗寨风土人情,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地处云贵高原以北,以侗族、苗族为最多,在今年的4月24——28日随着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采风的大部队去了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与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感受到了苗族聚居地南花村不一样的风景。那里的纯朴民风感染着每一个同学。
24日下午4点多,我们这一批大三的学生,乘上了去望贵阳的火车,180几号人,规模如此庞大,能一起去这么远的贵州省采风,实在不太容易。尽管一路上同学们说说笑笑,但毕竟26个小时的路程,非常的难熬。终于于25日傍晚到了这座古老的城市贵阳。
贵阳市因位于贵山之阳而得名,简称"筑",历史上曾称贵州、贵竹,又曾设置贵阳府。贵阳府的名称沿用至清末。贵阳是贵州省省会,贵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阳而得名,古代贵阳盛产竹子,许多地方以竹命名,因"竹"与"筑"谐音,故贵阳简称"筑"。贵阳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贵阳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享有"森林之城,休闲胜地"的美名。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北,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斯物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872米~1659米。东与龙里、 县接壤,南靠惠水、长顺县,西接平坝、织金县,北邻黔西、金沙、遵义县。
贵阳市辖六区一市三县,市域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403平方千米。城区东起龙洞堡,西至百花山脉、阿哈水库,南起桐木岭,东北至洛湾,西北至麦架,包括中心区和外围龙洞堡、二戈寨、小河、花溪、新添、白云、三桥、金阳八个片区,面积约495平方千米。
26日上午我们来到了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创立于1941年,原名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xx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宝山校区、白云校区),设有16个学院、2个教学部、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这也是一所古老的大学。校舍错落林立,绿树成荫,。上午听黄老师讲有关民歌的唱法。讲座生动形象,形式以唱讲结合。耐人寻味。下午我们30几个同学和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同学,展开了一次激烈的交流。与其说是交流还不如说是一场激烈的讨论。就学生会的工作建设,学习上的技术交流,大家各抒己见,许久才结束。晚上,我们还观看了他们学校正在进行的舞蹈大赛。不错,他们是个多民族聚居的黄金宝地,他们的学生,几乎都能歌擅舞。结束了与他们的交流,第二天,我们便赶往南花村—苗寨。
论名气,贵州虽不如安徽黄山、周庄古镇、桂林漓江那样耳熟能详,然而贵州的魅力,却在于常让旅游者猝不及防地"遭遇"太多的奇山妙水、古镇民风,有转了一山又一坡的柳暗花明,有漂了一河又一瀑的壮观刺激,有钻了一林又一洞的幽秘莫测,有听了一歌又一曲的民族风情。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相传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古族名)部落。史称"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苗族的先民,传说与黄帝、炎帝有合有战的蚩尤,是苗族人尊奉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迁徙的足迹不仅遍布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过境,走向异域。如今越南、泰国、老挝以及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人在生活。各地苗族人有许多自称,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还有按住地、服饰等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名称,如"长裙苗"、"短裙苗"、"长角苗"、"红苗"、"黑苗"等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27日上午10时,我们到达了南花村。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古朴浓郁、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著称。这里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约占中国苗族人口的一半,被称为"中国苗族的大本营"。距州府凯里市16公里的南花村,就是一个供游客参观、居住着180多户苗族人家的古老村寨。
车至山脚,远远可见苗家吊脚楼掩映在半山腰上的绿树丛中,这种瓦顶木制吊脚楼具有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几个穿着精美刺绣服装、戴着银头冠的当地苗族少女款款走来,犹如古画中的人物。她们在寨门口设置了拦路酒,这是祖辈传下的迎客礼节,喝完后就可以进寨了。
走过一段曲曲弯弯的石板路,眼前豁然开朗。约200平方米由鹅卵石铺就的小广场上,一个高约7米的图腾柱矗立中央,这就是村民们聚会的芦笙场了。芦笙是苗族一种古老的竹制笙管乐器,其舞曲节奏感很强,富有感染力。当盛装的苗族姑娘们绕着吹笙小伙翩翩起舞时,让一旁观看的游客也脚底发痒,跃跃欲试。
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和山水田园风光,让每一位字号游客陶醉不已,有人说,"这里的一切都非常有趣,独特的建筑、歌舞服饰之美令人惊叹。"
造访苗寨,还可与村民们一同嬉戏。炎炎夏日,苗家人与游客在山脚下清澈的巴拉河中分享苗族传统的捉鸭子游戏。村民把鸭子赶到河里,游客也潜入水中,与鸭子追逐嬉戏。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同学说,这比在游泳池里"下饺子"好多了。清凉见底的河水、满山满眼的绿色、以及游戏带来的快乐,让同学们忘记了城市的喧嚣和工作中的烦心事,一个个笑得乐呵呵的。不少同学还穿上了苗族的服装,与那边的人民合影留念。各种各样的饰品更是让女生爱不释手。
结束了在苗寨的游玩,我们就踏上了返校的火车。这次采风虽然辛苦,但收获也颇多。
艺术设计采风报告 篇3
第一次来到来到这广阔的蒙古大草原,时间的划过就是如此的悄无声息而又不留痕迹,看着车辙不断在脚下延伸,看着梦想一点点的收录在镜头之中。当那片片回忆都已化作岁月的见证,定格在那一瞬间。
这次内蒙之行为期五天,共走访两个城市(呼和浩特和锡林浩特),感觉还是非常值得的。也谢谢学校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踏上内蒙土地上的第一个感觉是:天气凉爽。从哈尔滨一路走来,下车后迎接我们的首先是习习微风,配合着蔚蓝的天空和漂浮的白云,立刻就让我喜欢上了这美好的草原之都――呼和浩特。
感受过北京、西安城市的书卷味和现代化气息,领略了郑州、武汉城市的繁华与嘈杂,感叹于秦皇岛海滨城市的宜人气候和碧海蓝天,还有一系列小城市如洛阳、焦作、黄石等的风味,但印象中除了秦皇岛海滨城市拥有现代化都市难有的蔚蓝天空外,其它都市可悲的灰蒙蒙雾蒙蒙的天空。所以第一次看到呼和浩特的蓝天白云之后,我就特别想家乡要是也有这样的景致就好。不过,相比秦皇岛给人留下的小家碧玉秀气无边的感觉,呼市则给予我北方粗犷汉子的豪爽,甚至是豪迈。等站在纪念昭君――这位相传的美女和我们赞誉为伟大历史人物的昭君墓最高点之时,感受着内蒙(呼市周边并不算大草原)广袤开阔的气势,竟然能从空气中闻到微微的牛粪味。从小跟着外公扯着大黄牛下地的我,在经年远离这种气味之后,异地乍闻,竟隐约到亲切的感觉。
感受内蒙,第二个印象就是北方草原人的豪爽和好客。原本并没有期望走访单位给我们照顾和方便的我,竟然有三位在正午等我们两个小时(我们火车晚点近两个小时)。在外流浪求学十几年,我还是第一次碰到造访异地被当地人这么热情接待的。
感受内蒙,第三个印象当地确实太缺乏毕业生。我不说是“缺乏人才”的`原因,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成为人才,而是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才成。 感受内蒙,当然也有缺憾的一面。真的替内蒙感到可惜,拥有可作为草场的广副的土地,却因为缺水而受困。靠近西锤的地区已经是接近荒漠,而如呼市、包头等大城市所在区域并没有大片的草场。这次走访仅仅在内蒙东部如锡林浩特才因为雨水充足而草场较好。这也让我们能有机会感受一下内蒙的草原气息。不论呼市,还是锡林浩特,城市中都是采用的深层地下水。夏日早起刷牙,我们甚至不敢用水直接刷牙,深层抽上来的水太冰凉了。而且水质也清爽甘甜,在哈尔滨等很多城市,口渴的时候我都是不敢直接喝自来水的,因为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的净化手续之后,自来水已经尝不到家乡地下水的味道。而在呼市,几次口渴的时候我都是直接喝宾馆的自来水,即使宾馆供应开水。早起用清爽冰凉的水洗脸刷牙之后,站在窗口吹吹凉爽的风,分外惬意。
在呼和浩特城市里的人更多的是说普通话。他们不说蒙语,只有真正的牧民才说蒙语,他们还是以汉人居多。呼和浩特有当地的方言,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就应该说蒙语。这里骑自行车的也居多,我要是在这里开车,准会被吓坏,自行车太多了。还有专门锁自行车的铁地环哪。 市中心的维多利广场有点青岛台东利群的特点。人气很旺。在维多利商场的一个卖玉米的大姐那里卖的粘玉米又大又香。后来听说当地的玉米是主要的粮食农作物,怪不得他们吃的很少。我们感觉香甜的不得了,每天都会买着吃。城市的街灯很有特色,象玉米一样的造型。在这里的街名字不太好记。我住在郭林格勒街。名字长也不好记。回来就忘掉了。这里的药店很难找 也很少,哪象哈尔滨到处都是药店。
在郊区的草原上我学会了骑马.当然只是皮毛,刚上马的时候,我还特害怕马回头,打喷嚏.后来在马倌的帮助下,我学会了怎样蹬马镫子,怎样让马跑.有一种新鲜的感觉.但是在草原上的苍蝇很多,马粪也有,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浪漫和美好.草原上的草比较稀少,也有枯黄的了,可能是因为季节的原因吧。但是看到的羊群和碱性湖边的鸟群的景象是蛮不错的,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现在亲眼见了,感觉很有趣。没看到蒙古人,也没有看到真正的蒙古包。
这里的炒莜面蛮香的,莜面馆也很多.武川的比较出名.可以向你们推荐一下的.还有一种蒙古焖面也不错,只是多了就有一点腻了.蒙餐是在一家叫巴彦浩日娲饭店吃的。不奶茶咸咸的,还能接受。羊肉不错。但那里的小肥羊一般,价格比哈尔滨贵,调料也没有哈尔滨的好,羊肉还是不错的。
即使依依不舍,内蒙之旅也有收尾的时候,很快就要返回武汉了。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草原城市。在内蒙的几天,忽然喜欢上了草原的歌。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丛队接送我们时车内播放的一首凤凰传奇的歌:我和草原有个约会。父母都是农民,从来没有走出过那片巴掌大的天空。等到将来,一定带着年迈的父母到全国各地走走,当然也不会忘了呼市。临走之前,我已经和草原有了一个约定。
本次行程,相比我以前动辄每天平均近千公里的行程来说,轻松了很多,可以慢慢的品位和回忆,可以慢慢的开车,听着音乐,寻觅着风景,更可以有个“奢侈”的午休和午饭。
在路上,它是此生的唯一,也是永恒。我们会为遇到的美景而赞叹,亦会因触及的衰败而悲伤。或许正因如此,才构成了生命的完整与多情。每一次远行,都有撩人心房的经历发生;每一段旅程,都会有一份珍贵的记忆被深藏。珍惜自驾和摄影带给我的感动,那是生命中如空气一般永恒的不可取代的阳光。
艺术设计采风报告 篇4
一、苗族舞蹈形成的原因。
1、苗族的地域特色。
苗族人民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迁徙,先是由东向西,而后由北向南,其中,更多小范围族群的流动更是不计其数,因此“苗”只是这个族的统称,但是在不同地域的苗族人民都有着自己的称谓:如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总是包裹着黑色的头巾、穿长袍,被称为“黑苗”,而在格江县周围的苗族人由于衣领是白色的,因此被称为“白领苗”。不仅如此,还有“高坡苗”“车江苗”等根据地域不同而划分的苗人称谓。
苗族所处的位置大多在崇山峻岭之间,造就了苗族文化与艺术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与很多山地文化民族一样,苗族也出现了文化断裂,不过也正是如此,使得苗族的舞蹈派生出了很多“亚舞蹈形态”,即使在同一动作动律下也隐含了不尽相同的有意味的形式。而恰恰是这种生活的地理状况赋予了苗族舞蹈独特的动作动律特点。
2、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民风民俗,从形态上可以直观感受到就是他们的服饰。苗族服饰以棉布为主,还形成了独有的刺绣和蜡染艺术。苗族妇女的头饰主要以银饰为主,她们会根据服装的松紧长短来确定不同的舞蹈动作,首饰在舞蹈的过程中所发出的清脆声响也就形成了苗舞固有的节律伴奏。总体来说,服饰的讲究意味着苗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也象征着民族的凝聚力。苗族也是个节日众多的民族,主要有赶年场、苗年节、清明歌会、赶秋节等。这些重大的节日为苗族舞蹈的表演、发展及传播提供了场所和途径。
3、苗族原生性巫文化。
苗族有着自己巫文化,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苗族对巫术的精神依赖还是很强烈的,《楚语》等史料记载,苗族巫文化的形成受到了楚风的影响,楚地巫风盛行,有“激楚”作为典型代表的巫舞蹈形式。早在“三苗”时期,苗族就形成了信仰鬼神、崇尚巫术的风俗,这也是直接影响苗族舞蹈形态及内涵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跳桩舞》就是传统祭祀舞蹈之一。研究苗族时,不能只停留在它的形态方面,更要透过舞蹈的外形去研究肢体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苗族人的巫心理对舞蹈的影响,以及舞蹈作为艺术是如何反作用于苗族人的文化心理进程的。
二、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1、苗族舞蹈的表演特征。
(1)模拟再现与教育性苗族是一个没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有的小范围苗人聚集地有着自己的语言体系,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体系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因此,苗族人只能依靠类似于蒙族史诗《江格尔》式口头艺术方式以及活体性质的舞蹈方式来传承。“苗族舞蹈,即是一部关于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丛书,它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苗族祖先的生活和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
(2)刚柔并济与神秘性。
苗族的形成具有多样性的美学特征。《迁徙舞》和《木鼓舞》是描述苗族人艰苦卓绝、流离迁徙的舞蹈,因此舞蹈中有很多反应苗族人民坚强不屈精神的内容,体现了他们的果敢、剽悍。鼓已经融入了苗族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苗族古时以击鼓为令进军,《迁徙舞》中就有描写的古时两军对垒状态的舞段,跳出了苗族人刚烈的性格与雄壮的气势。苗族也有体现女子柔美飘逸风格的舞蹈,典型的有《花带舞》,在跳的时候,一般是以芦笙伴奏,而且都是小伙子吹奏的,以表现他们“讨花带”的求爱心态。而苗族女孩的舞蹈动作则多以腰胯的扭摆为主,展现了她们轻柔含蓄又不失稳重又具有诗意的心灵美感。
同样,苗族崇尚巫术和对图腾的崇拜,对苗族舞蹈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其充满了神秘性。苗族自古在社会发展上处于较为落后的境地,因此他们就会对自然界中的生灵产生崇拜,寻求祖先或神灵的庇护,祈求族人顺利安康、续存香火,所以才产生了这样具有社会功能性、原始神秘性的舞蹈风格。
(3)逆向顺边与凌厉性。
苗族舞蹈还有一个显著的动作特征就是“逆向性”和“同边顺”。例如苗族的反排木鼓舞,就不讲究人体动势的对称性,总是用腰胯先行来带动上身的反转运动,步伐是横走斜插,看起来极不协调。木鼓舞就是通过这种一边顺的动势和往回勾小腿、脚踝的动作来翻转身体,同一侧的动作发力使舞蹈动作幅度更大,产生另外一种美感。这个动作方式与苗族的生存环境有关,苗人在翻山越岭时,为了在陡峭的山体上保持身体的平衡,需要同手同脚的侧身,才能让脚步更加沉稳。另外,这还与苗族女子穿的百褶裙的设计有关。
“审丑”也是美学范畴的一个分支,苗族舞蹈也会表现出一种凌厉、狰狞的风格特点,“他们把凶恶、丑陋的形象表现在舞蹈中,甚至充当主角,以神秘威严来表现了一种狰狞之美。”如《雷公舞》中雷公的造型就非常的威严神秘而又夸张。在舞蹈中除了做那些大幅度的旋转翻滚等动作,驱鬼压邪之外,也会出现一些拜神、逗趣的动作,平添了一种人间情味。
2、苗族舞蹈音乐特征。
苗族的音乐可以宏观的分为民歌与器乐,它们的艺术风格与舞蹈的艺术风格是交互影响的,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乐舞风格体系。
(1)民歌的特征。
苗族民歌可大致归纳为“五腔十调”,每一种“腔”或“调”都有各自的曲牌名,较为常用的有“飞腔”“高腔”和“古歌调”“赶秋调”等。正因如此,苗族民歌几乎涵盖了中国古声的所有调式,包括宫、商、角、徵、羽。苗族民歌的曲式结构和演唱结构是比较具有逻辑完整性的,一般包括引子、插句或插段,以及尾声;也有起腔、加腔、绞腔的'说法。
苗歌比较注重首尾呼应,即开始和结束的唱段在曲调和唱词上是保持一致的,但是在“加腔”部分,会运用“重复”的方法,而且会依照不同人的情感风格和不同的环境情况作出一定的改编,但是总体上还是重复的特征,类似于西方音乐的“赋格”和“卡农”。
(2)器乐的特征。
苗族人在舞蹈时所用的乐器主要有吹奏乐(芦笙、唢呐等)和打击乐(木鼓、皮鼓等),这些乐器在严格意义上不能说是伴奏,而是舞蹈的一部分,有时候充当了手中的道具。苗人有句俗语:“芦笙响,脚板痒”,既说明了《芦笙舞》的苗家人中的风靡,又彰显了苗族人“逢乐必舞”的民族性情。苗族的鼓舞是苗族舞蹈中别具一格的种类。
苗族有“三鼓”,即木鼓、铜鼓和皮鼓,鼓舞的主要依托是苗族的“鼓藏节”,这个节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其目的在于用鼓声来与他们的祖先达到通灵的状态,以表祖孙同在的意愿。苗族的鼓舞节奏明快、雄健有力,动作粗犷、舒展大方。如《花鼓舞》的动作会随着鼓声节奏的变化而灵巧多变,极富表现力。苗族的鼓舞能够体现苗族巫文化和神灵崇拜的民族特点,也能够代表苗族人艰苦卓绝、奋斗不息的乐观的民族精神。
艺术设计采风报告 篇5
一、走进湘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好山好水好地方,人好酒醉情更酽。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这里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名胜迷人,既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师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块洞天福地。
湘西的美在于山。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高耸入云的八面山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风光";莽莽苍苍的高望界,林海绵亘,荫天蔽日,珍禽异兽不绝于野;四季绿意诱人的南华山,有如一只栖息于湘西山地的金凤凰。
湘西的美在于水。山青水秀,滔滔酉水是湘西亘古不息的血脉。两岸青峰对峙,青幽迷人的猛洞河享有"天下第一漂"的盛名;静谧的皮渡河,修竹夹岸,十里长廊一画屏;而澄明浩淼的栖凤湖,则是湘西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湘西的美在于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奇山异水赋予了湘西人这种神韵。湘西人既有着"红灯千盏人万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辉煌艺术,又有着谊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淳朴的民情。
湘西的美更在于音乐。土家人能歌善舞,其经典主要有土家族茅古斯舞、摆手舞、跳马舞、铜铃舞等。"咚咚喹"——一种土家族特有的吹奏乐器,还有跳马舞、打溜子,冲出了国门,走向世界!"你歌没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刚刚唱完一只牛耳朵。"苗族人民在敬祖祭神必唱各种神歌,婚丧大事必唱庆贺悼慰的歌,生产劳作更分门别类,随时随事唱着各种悦耳开心的歌曲。
于是,20XX年6月28日,音乐学系师生一行120多人抵达湘西土家族、苗族这醉人的土地,欲将课堂所学理论赴之于实践,采得大"风"归,进行为期10天采风"淘金"大行动。
二、感受艺术
(一)民歌
湘西民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富于幻想和热情,保留着浓郁的巫风,它为中华民族音乐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石。湘西民歌包括了生活在湘西地区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的民族歌曲,有巫歌,傩歌、摆手歌、哭嫁歌、山歌等等,它是土家、苗、汉文化融合与交会的结晶。
在土家族村落,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为我们表演了即兴演唱。如此年龄的老人,却有一副硬朗的身体,唱起歌来底气十足,丝毫不比小伙子逊色。这大致相当的曲调,他们唱了一代又一代,已经基本固定。其旋律高亢,声音嘹亮,跳度较大,他们唱起来悠悠缓缓,一点都不觉得费劲。现编的歌词也唱出了对远方客人的热烈欢迎。民歌中有用锣鼓伴奏演唱的号子,多是锄草号子、田秧号子等这类抒情的平缓号子。
终于目睹了土家族"哭嫁"这一千古绝唱,但是他们不叫歌,只是一种风俗习惯。土家姑娘在接到男友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邀亲邻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有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内容有回忆母女情,感谢养育恩,诉说分别苦,母教女为人处世等。论文大全,走进湘西。我们欣赏的是一段母亲哭女儿的歌,母亲边哭边唱,女儿趴在母亲腿上只哭不唱。这表现的是真挚的母女情,催人泪下!但她们是请来专为我们表演的,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实性,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观到"货真价实"的哭嫁。
(二)器乐
湘西的民族器乐豪放、洒脱,表现了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淳朴、善良。
此次我们欣赏的最多的是吹打乐。论文大全,走进湘西。艺人们表演的曲目很多,《将军令》是上花轿时所演奏,《安庆》是新郎新娘见面时所演奏,无论演出时的节奏、形式都充满了喜庆的味道。"打溜子"是吹打乐的一种,又称"打家伙"、"打家业"等,是盛行于湘西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族打击乐,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过节、调年摆手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无事打打镏子自娱自乐,故在民间广为流传。乐器主要由唢呐、锣(两面)、钹(两面)组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五位老艺人站成一行表演,俗称"五人溜子"。那情绪非常粗犷,音量洪大,其旋律又不失优美,打击乐的节奏比较鲜明、固定,就象是在为一曲原始乐舞在伴奏,场面虽不能称为庞大,但丝毫不减热闹的气氛,因此以其特有的魅力,常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其艺术魅力可见一斑。论文大全,走进湘西。
两人表演的唢啦齐奏,不显得单调,反而觉得这才是这种古老乐器的魅力之所在,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便是华彩段。这种唢呐据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一般的唢呐有些不同,要大一些,按孔多一个。《大开门》、《满堂红》都是为了表达美好祝愿的曲牌。
还有单纯的锣鼓乐,就是一面锣一面鼓。两位老者表演,但这种已不是纯粹的器乐,中间插有少量的唱段。论文大全,走进湘西。据说还具有一定的实际功用。
(三)歌舞
民间歌舞又是湘西民间音乐中出类拔萃的品种之一。湘西土家族、苗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的主要传统舞蹈有"摆手舞"、"茅古斯"等,苗族有"鼓舞"、"接龙舞"等。
摆手舞是在摆手节这种土家族习俗中表演的,约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幸运的我们却在这个时候开了眼界。摆手舞在摆手堂门前举行,摆手堂前宽坪中竖了一高约十几米的旗杆,两面龙风旗迎风招展,顶端一只白鹤振翅欲飞。论文大全,走进湘西。在春雷般的大锣大鼓声中引出全场沸腾的摆手舞。大约近30人围成一个大圈,边走边跳,众人双手按照节奏左右摆动,偶尔还唱出声来,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和。锣鼓的节奏时缓时急,表演者的动作也随之变化,也有两个人对跳的,但总的队列不变。摆手舞过后,接着表演了茅古斯舞。这茅古斯舞的十几名表演者全身都披着稻草。开始上来一人,边说边唱边表演,情绪缓和。不久众人齐上,一副反映原始狩猎的舞蹈场面展现在众人面前,其情绪非常粗犷。老人们介绍,这个歌舞是在原始人狩猎之前跳的,因为他们必须要祭管着野兽的山神,否则打不到猎物,即使打到了也要受山神的惩罚,因此以其实用性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摆手舞与茅古斯舞都是带着一定的祭祀色彩。论文大全,走进湘西。
(四)曲艺
我们还有幸欣赏到了《十二月采茶》、《捡蘑菇》等当地的茶灯艺术。空旷的场地上,三男三女组成对,在小型的`器乐队伴奏下跳了起来,演员们还边跳边唱,场外时而人声帮腔。男演员化装成小丑,动作比较滑稽。凤凰茶灯分为文茶灯和武茶灯两种,是凤凰县独有的地方民间曲艺艺术、音乐自然流畅动听。茶灯没有悲苦戏,都是喜剧、诙谐风趣,深受民众喜爱,其内容多为赞美生活、歌颂爱情,是凤凰的民间优秀传统艺术瑰宝。上面的两支曲目是文茶灯,武茶灯一般是一人独唱,众人和。
(五)戏曲
傩戏,又称傩愿戏,是当地较有名气的戏曲品种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康熙末年便有傩戏演唱的记载。傩愿戏表演往往粗放,服饰简单,语言通俗,常用道具有牛角、傩铃、师刀、面具等。县内保留的傩戏剧目有《孟姜女》、《七仙女》等小本戏。曲调有孟姜女调、开山调、师娘调等。傩戏历来无职业班社,艺人多为巫师,或附于坛门。1958年被当做迷信活动禁止,1981年派员参加省傩戏研讨会之后,农村逐渐恢复演出。在傩戏演出中,还穿插着不少巫术表演,如过火炕、吞火吐火、踩刀梯等。特别是上刀梯、滚刺床、走犁头、过火槽是傩戏中最精彩的表演节目。我们欣赏到一道士打扮的老人在锣鼓的伴奏下跳、唱,又似在讲话,又似在做法,以祀丰收年成,显赫先民的勇敢精神。
三、感悟随想
湘西之行感悟颇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方水土造就出的璀璨的音乐文化,它们带给了我莫大的兴趣,并使我陶醉于其中。在室内呆久了,听多了西方的古典交响乐,看惯了那些华丽的西方歌剧,这些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呈现在眼前,真是耳目一新,有中相见恨晚的感觉,西洋古典音乐能够流行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什么我们的古老艺术就不能堂堂正正的走向世界呢?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我们现在接触到的还只是一点皮毛,沧海一粟,更多的"宝藏"还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推广。可如今,如此丰富的"宝藏"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种,得不到那些年轻人的青睐,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一些过时的老古董,没啥新鲜的,不值得去继承,更不用说去发扬光大了。这个危机应该尽快的解决掉,否则这些无形的艺术资源就会面临绝种的境地,对于国家乃至世界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同时,由于没有过这样的外出采风经验,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也不充分,因此在采的过程中遗漏了不少有价值的"风",记录下来了的,由于水平十分有限,也难免存在错误。回来之后,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整理出了报告,尽最大努力将湘西之行的个人成果跃然现于纸上。文章中可能纯有大量的谬误,恳请老师能够帮助指导更正!
艺术设计采风报告 篇6
如果说杭州之行园林让我感受到的是精致细腻的贵族气息,那么无疑乌镇带给我的就是如小家碧玉般的温婉淳朴和自然。那是一份江南水乡所独有的宁静致远。
小桥,流水,人家"是乌镇的真实写照。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幽静的韵味。
从格局上来说,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水网体系联结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理想的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水问题。
在乌镇很少见常因风水而设的斜门左道,为避免气冲而立的屏墙、照壁和当路放置的"泰山石敢当"等符镇,而是多轴线明确、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据导游介绍,这是因为当地深受儒家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所导致的。
从特色建筑上看,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当地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水阁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虽然它没有奢华,难比高楼。但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与水更为亲密;有了水阁,乌镇的风貌更有韵味;有了水阁,乌镇的.气质更为悠雅;有了水阁,乌镇的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阁是乌镇的独创,也是乌镇的魅力所在。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乌镇也不例外。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而现在仍然有30多座。
我只有幸游览拉西栅的通济桥、仁济桥,中市,东栅的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的福兴桥,浮澜桥和北栅的梯云桥,利济桥。有些桥上还刻有古人的题词(如通济桥:"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深含历史文化的韵味,显得古朴沧桑。正是这些桥把小镇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整个小镇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使得动静结合把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拉一起。
乌镇的石板小巷自然而然的融入在水与桥的山水画中,浑然天成。微湿的青板石路让人不由联想到雨打芭蕉,在烟雨朦胧的水乡尽头会不会有一个有着丁香一样芬芳的美丽姑娘,带着淡淡的忧愁在等着归人,如梦如幻。而现在依然在小巷居住的人们所带来的生活气息,又让人感觉亲切温暖。巷深而不失意境,在很多古镇中很难得。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整个乌镇:
形式上,均衡的整齐美。一块块砖叠垒的墙,一条条石板铺成的路,街边的一间间店铺,河边的一间间小屋,它们平行相连或保持一定距离,表现出自然状态下的整齐美。装饰纹样上多采取二方连续的纹样,伴着蜿蜒曲折的街道,错落有致的老房子,给人一种运动的秩序美感。
艺术上,美感来源于她的客观形式美,色调的同一性,黛瓦粉墙,黑白二色。以灰色为主基调,色彩的明度不高,和谐淡雅,建筑安排变化而统一。
环境氛围上,宁静感是古镇美的另一个方面。古镇的氛围是非常闲适的,所有活动都是自主的,与现代都市的竞争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漫步在宁静的石板巷,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笃笃,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和解脱。
背景文化上,历史厚重感。她的布局、建筑空间形式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逐步形成的,背后映射着历史沧桑感。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砖都记载无数被遗忘的故事,凝聚了古代东方文化。
总的来说,乌镇之美在于她因地制宜的格局和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吴山越水赋予她容颜,勤劳的人民赋予她灵气,让人身处其中不由感到天人和一,上善若水。
结尾语:
这次采风考察总体来说收获是丰富的,不仅更加清晰的了解拉江南水乡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更深刻的理解拉天人和一和以人为本思想在建筑装饰上的内涵和影响,找到拉自己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和设计的一些灵感方向,为以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下拉好的基础。
艺术设计采风报告 篇7
北京之行,带给我最大的体验不光是一次旅行,也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体验。
这次北京之行增长了不少知识,虽然时间很短暂,但让我看到了一座现代与古典结合的非常完美的城市。走出车站时,因为沿途劳累,新鲜的激情已经褪去,只想赶紧好好躺下补一觉,刚到北京时并没想象中的那么令人兴奋。 来到北京第一个参观的就是国家美术馆,早上8点半就在宾馆楼下集合,到达博物馆的时候已经快9点半了,大家站在博物馆的下面显得非常渺小,果然和想象中一样的壮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一共是4层,真的是太大了,走了整整一天,里面的一些珍藏品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有很多国外友人送给我们过家的一些纪念品,还有很多具有收藏意义的文物。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国博的透视和平面模型展厅,里面有很多国博的平立面设计图,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也深深的感觉到了设计师的那种伟大的精神。
在老师的带领下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宜家家居,这是学室内设计必须要来的地方。这里的家具风格几乎都是秉承耐用、简约、设计独特,所以别的家具城很少能出现同款式的,我个人就特别的喜欢。它的质量真的很不错,是什么材质,都能很清楚的注明。由消费者自己选择。样式也特别的新颖,真的是琳琅满目,特别吸引人,有好多东西都让人爱不释手。各式各样的沙发和床等家居最为吸引人,无论是样式还是使用性都非常的好。还有一些小家居摆设,都有种让人看了特别想带回家的感觉。看了这些琳琅满目的家居让我对家居设计有有了一种重新定义,做好室内设计需要对一些家居的东西在细节方面特别的注意,让家具达到完美的结合才能设计出和谐的作品。
16号我们来到了北京最具艺术气息的宝地之一——798艺术区。798艺术区位于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来798的大多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年龄大多在20到30之间,大专以上学历的居多。走在这里面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国外的参观者,所以这里真的是很受欢迎并且也是非常值得来的地方。观赏了许多西式的别墅还有一些艺术作品,又逛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饰品店,来到这里感觉自己都有了一些艺术家的气息,里面的工作室都是不同风格的建筑,还有一些风格各异的咖啡馆也特别吸引人的注意,有许多的艺术作品和建筑风格都是我以前没有见过和想到多的,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
17号我们来了中国最好的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这里是所有美术生梦寐以求想考上的大学,来到这所学校都感到特别的荣幸和光荣,我们参观了一下它的美术馆,里面有好多美术作品还有一些特别有个性的艺术品。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很浓烈的艺术气息。有很多学生和老师画的国画还有油画,也有很多设计方面的作品,色彩和光的一些方面的研究,室内外的一些效果图作品展等等。在美术馆的楼下有一个小书店,我们进里面参观了一下,并且买了两本书作为纪念。不得不说的是央美的建筑,几乎所有的教学楼都是深灰色的,看上去十分的有威严,它给人的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感觉。我们也拍了好多照片作为留念。
19号我们去了宋庄画家村,画家村位于郊区,离我们住的地方真的是好远,坐车就将近一个半小时,但到了画家村大家才深深感受到来这个地方的含义。宋庄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富于包容性的文化艺术氛围,使她成为了投资办学的理想之地。随着宋庄艺术群落人数的增多,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被社会认可,它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也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繁荣。十年前还很偏僻的村镇,现在却是饭馆林立,甚至已经有了若干中小型超市。走进画家村的商业街,那宽阔的街道,装修风格各异的店铺,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原来是地道的北京农村。来到这里真的是完全被它的艺术色彩所感染了,画家村真的是让我们这些艺术生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最后我们来了圆明园,它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在这里我们拍了很多的.照片作为留念。来了皇家园林有一种收缩不出的感觉,可能是它的残缺美吸引了我们,让大家流连忘返。记得去圆明园的那天特别的冷,先是下起了鹅毛大雪又是下了一会儿雨,不得不感慨一下首都的天气真的是变幻莫测,但是游客还是很多的,观赏了许多烧毁的石头文物,那些石头都特别的高大,真的难以想象它烧毁之前的样子,一定更加的壮观。
历经9天的采风结束了,通过这次我更加了解我们祖国五千年文化是何等的浑厚,我们一代代先辈是多么伟大的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次采风带着专业的角度来参观,记忆的东西就不一样了,真的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更加的懂得了知识、艺术和创新的重要性。这次采风给我以后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动力,通过参观让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很渺小,对专业的认识也提高了一个层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以后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这次去北京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流连忘返。让我们开始注意身边的点点滴滴,又提高了我们的艺术修养。让我们对艺术的美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还体会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真的很感谢学校能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艺术设计采风报告】相关文章:
报告的写作要求11-02
报告格式要求04-04
心理报告格式06-01
药品盘存报告范文03-11
报告的格式写法及范文11-24
读报告心得感悟07-24
关于公文报告格式11-25
岗位竞聘自述报告03-21
调研报告写作的格式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