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湖北省武昌区高三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武昌区高三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时间:2024-03-19 15:40:02

湖北省武昌区2014届高三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武昌区2014届高三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武昌区2014届高三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籼米(xiān)  幽僻(pì) 绯红(fēi) 长歌当哭(dàng)

B.租赁(lìn) 契据(qì) 拱券(xuàn)  束之高阁(sù)

C.戕害(qiāng)   按捺(nà) 歆享(xīn) 繁芜丛杂(wú)

D.混沌(hùn) 伺候(cì) 脑髓(suí) 锱铢必较(z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文彩 缔造 沁人肺腑 急不暇择

B.长篙 贻误 急剧变化 走头无路

C.篡夺 炫晕 兑现诺言 责无旁贷

D.付梓 怂恿 消磨光阴 陈词滥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 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接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 触目皆是 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 。

A.悬 又因 石破天惊 冷峻

B.挂 只要 惊天动地 严峻

C.飘 既然 触目惊心 冷酷

D.扬 一旦 天翻地覆 严酷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我国探月工程将转入三期,主要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预计2017年前后,执行这一任务的嫦娥五号将择机发射。

B.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其研究的高度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C.如果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能够使我们在广度和深度上打开视野与心房,使我们对更多的语言学习持更开放的态度,那么这终将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

D.许多水果具有药用功效,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柠檬中间就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都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诗按内容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是其独创,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他的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如《杂诗》等。

B.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中的主人公觉新,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典型,他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决心不再做老太爷们所期待的“绅士”,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

C.法国的让·巴尔扎克,是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我们从他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最大的变动,就是金钱取代门第,成为主宰一切关系的“上帝”。

D.俄国作家蒲宁,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安东诺夫卡苹果》的场景描写,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秋天果园的丰收景象,有色泽、有声音、有气味,将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之中。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文化模式是指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伦理规范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运行样式。相对于经济、政治模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显性影响,文化模式具有潜移默化、影响经济政治体制和历史进程的隐性功能,这种功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层意义。

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基于文化模式的范畴,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失范。这种失范表现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中国传统文化运行模式在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已经不能有效地规范人的行为,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被上层建筑质疑和批判,出现内源性危机。另一个层面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开始,异质文化进入中国,和固有的文化模式产生矛盾和冲突,外源性危机凸显。双重文化危机的张力,再加上文化发展进步和救国救民的需要,打破旧模式、构建新文化就成为中国近代不争的文化诉求,文化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文化创新是针对固有的传统文化模式而言的,文化整合是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基础上的多种特质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不管是文化创新还是文化整合,都是创造新的文化范式的过程和途径,也是文化转型不可或缺的阶段。任何文化都有自在和自觉两种存在方式,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势能”:自在文化的势能呈保守型和稳定性,自觉文化的势能呈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其自在的成分在传统社会中表现出超稳定性的结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固然存在必然的发展性和超越性特征,有着自我完善的合理性要求,即存在着自觉的成分,但这种能量太弱小了,并没有和自在性的势能形成能量交锋,促成由内而外的文化变革和转型。这种情况下,文化传播和交流带来的外力,在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对西学的传播和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势能,这种势能的强大使得西方先进的文化精神进入中国、改造传统变得异常艰难,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也要感谢这种传统势能的强大。一是因为有了冲突才有了论争,一次次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让更多的中国人增强了文化甄别和选择的能力;二是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明的中国文化,早已成为世界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虽然至近代已经成为弱势文化,但其中不乏合理性和生命力。按照文化传播学“弱势文化必然被强势文化所取代”的说法,假如没有抗争,中国必将抛弃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陷入“全盘西化”的泥淖;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势能中自觉的成分因为西方文化的输入而被不断地放大,并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了从“自在”到“自觉”,从“自省”到“自悟”,从“盲目”到“理性”的心路历程,开始了对坚持中国风格和气派的不懈探索。把西方文化(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整合实现文化转型,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这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选自《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自觉》,有删改)

6.下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运行样式,它由相对稳定的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伦理规范组成。

B.中国传统文化运行模式在近代出现了内源性危机,已经不能有效地规范人的行为,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受到上层建筑的质疑和批判。

C.西学东渐给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带来了外源性危机,这是促使中国文化步入转型阶段的真正原因。打破旧模式、构建新文化便成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诉求。

D.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自觉性能量过于弱小,无法促成由内而外的文化变革和转型,故文化传播和交流带来的外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模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虽说不如经济、政治模式那样明显,但其潜移默化、影响经济政治体制和历史进程的隐性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层意义。

B.为了成功化解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实现文化发展进步和救国救民,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可谓势在必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C.中国传统文化势能中自觉的成分在西方文化的外力作用下不断地被放大,促使先进中国人走上通过文化整合实现文化转型的文化发展道路。

D.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势能,这使得中国文化成功抵御和化解了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走上西方文化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转型道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转型是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历史选择,唯有破旧立新,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精神进入中国,改变传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转型。

B.文化自在的存在方式在传统社会中表现出超稳定性的结构,没有西方文化传播和交流带来的外力,中国传统文化由内而外的变革和转型只会是一句空话。

C.西学东渐引发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的冲突,促使中国出现了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增强了自己的文化甄别和选择能力。

D.虽说中国文化在近代已经沦落为弱势文化,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就缺乏合理性和生命力。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会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结合中得到发展。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明良论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气:知耻的精神。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益久,则气愈媮 媮:通“偷”,苟且

B.地益近,则媚亦益工 工:巧妙,精巧

C.皆圣哲之危言 危:危险

D.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 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士不知耻”的一组是(3分)

①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②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③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

④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

⑤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

⑥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

A.④⑤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①②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指出,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而在当时,像这样不懂得廉耻的人很多。

B.作者认为,大多数朝廷官员是不懂得廉耻的,只要通过必要的教育就能改变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面貌。

C.作者指出,国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却又身居要职的官员们挺身而出。

D.作者认同贾谊的看法:君主不尊重臣子,也会造成臣子没有廉耻;如尊重臣子,他们也会按官吏标准要求自己。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3分)

(2)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3分)

(3)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故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

(节选自《管子·霸言第二十三》)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目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g):快乐。

(1)这首诗题为“沧浪亭怀贯之”,诗中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个“怀”字的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日光穿竹翠玲珑”描写景色极巧,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妙。你觉得哪句更好?请回答并说明理由。(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3)垆边人似月, 。 (韦庄《菩萨蛮》)

(4) ,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阿房宫赋》)

(5)朝菌不知晦朔, ,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6)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8)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夜遇阿克哈巴河

王族

①怎么说呢,看到阿克哈巴河的那一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不是一条河。

②天慢慢地黑了。夜幕完全拉开的时候,一抬头就看见了挂在天边的月亮,新疆的地广,所以,经常能看见天上一边挂着太阳,一边挂着月亮。要是在白天,月亮就只能悄悄地在天上挂着,一般不会被轻易发现,而一旦太阳落山,天刚麻麻黑,你总能看见远处的天边先亮了起来,不一会儿,那片光亮越来越大,一直涌到你的眼前。

③此时,阿克哈巴河上游被一片月光照白。那片月光慢慢向下,几乎是顺着河道在移动。我看到在月光的移动中,河水变得更白了,由于月光在动,河水似乎也在向下汹涌,这种汹涌是一团白光的涌动,越来越快,似乎已经倾泻起来。

④月光顺着河道从我面前移动过去。在越过我的时候,我看见河水的内层被照亮,很深,也很厚重。月光移动过去之后,河面只有一层淡淡的亮光,仍让人觉得阿克哈巴河不是一条河,而是别的什么。

⑤这时候,一位哈萨克族牧民骑着马,一边往这边走,一边唱着歌。空旷的夜晚忽然有了他的歌声,宁静和孤独一下子就被打破了。他走到我跟前,从马上跳下来,愣愣地望着月光中的阿克哈巴河。我觉得他有点奇怪,怎么忽然瞅着阿克哈巴河就发起了呆。过了一会儿,他表情非常复杂地看了我一下,然后转过身去,准备牵马离去。

⑥“哎,佳克斯——”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和他说几句话,就使用了这句哈萨克语,叫了他一声。他听到我的叫声后,停了下来,准备去牵马的那只手在半空中犹豫了一下,还是收了回去。他走到我跟前,也像我一样说了一句“哎,佳克斯——”。他的声音很有磁性。

⑦我们两个人都不说话,临河而立,望着月光中的阿克哈巴河,长久地沉默着。此时的阿克哈巴河河面仍旧是一片铁青,我仍然感觉它不是一条河。这时候,我发现他的右手上有血。再仔细一看,他的那只手正在流血,一滴一滴的鲜血从指缝里流出,滴在沙土中。此时月光正亮,因而他的那只手看上去黑乎乎的,可以肯定已经有大量的血流了出来。“你的手?你……”他把手伸到我跟前。我看见他的手心扎着一根筷子粗的骆驼刺。他把手翻过来,他的手让我触目惊心,那根骆驼刺刺穿了他的掌心,又露出手背两三寸。我知道紧挨着阿克哈巴河的山坡上,到处都长着骆驼刺。骆驼刺较之于其他沙漠植物,似乎有着钢铁铸就的枝叶,其枝坚硬无比,其叶锋利如刃,人和动物一旦碰到骆驼刺,必然会被划破皮肤,如果碰得重了,则会被刺入肉中。

⑧“你这是怎么回事?”“刚才,我的马看见阿克哈巴河被月光照亮,就狂跑起来,我不小心跌落在地上,这根骆驼刺就钻进了我手心。”“疼不疼?”“有一点点。”我扭头去看犯下错误的那匹马,它仍然在出神地望着阿克哈巴河。看它的样子,它很想向着阿克哈巴河一跃而入,但拴在它脖子上的那根缰绳却被它的主人紧紧地抓在手中。

⑨“我本来想在河水中把手上的血洗掉,但一看见阿克哈巴河,我从来都没有发现它在月光中会是这样。我不洗了。”说完,他翻身上马,两腿用力一夹马腹,那匹马就奔腾而起,驰向远处。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了他的歌声。我知道,此时他跟刚才来阿克哈巴河边时一样,正高声唱着歌。而那些鲜血,伴着歌声,正从他的指缝里一滴一滴地落入沙漠。

⑩文章写到这里,我才记起,当时他面部的颜色和阿克哈巴河一样,都是铁青色的。

(选自2013年11月《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开头说“看到阿克哈巴河的那一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不是一条河”,是因为作者看到阿克哈巴河后产生错觉。

B.文章第③④段中,对月光的描写很有意味。作者描写了月光和河水的动态,月光之“动"与河水之“动”相映成趣,给人特美的感觉。

C.文中多处写到了马,牧民说“我的马看见阿克哈巴河被月光照亮,就狂跑起来”,侧面烘托了阿克哈巴河的奇异之美。

D.写牧民“当时他面部的颜色……都是铁青色的”,突出表现了新疆的哈萨克族人受当地囱然风物的影响,脸色都为铁青色。

E.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为一炉,作者巧妙地把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思结合起来,使文章生动形象,意蕴深远,读后回味无穷。

17.作者用较多篇幅写牧民“手上有血”,那“鲜血一滴一滴地落入沙漠”,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1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阿克哈巴河在文中的作用。(4分)

19.从景和人的关系方面,选取一个角度,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下面的示例是一个学生学习《兰亭集序》后写的一副对联。请你从《蜀道难》《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中任选一篇,从文章的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主旨表达等某一角度写一副对联。要求:不必讲究严格的平仄,但总字数不得少于14字。(4分)

示例:流觞曲水咏兰亭盛事;俯首幽思叹人生兴怀。


21.请根据下面的介绍,按要求给《美学新论》一书写两则广告语。(4分)

最近,某出版社再版了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新论》一书。谈到美学,人们通常会觉得这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的确,现在的许多美学著作,大都是从西方引进的,阅读这些书需要一定的哲学功底。不过也有一些名家能深入浅出,把高深的美学道理明明白白地介绍给普通读者。《美学新论》就是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

(1)用设问句:

(2)用比喻句:

22.仔细观察下面漫画,在横线上写出漫画的寓意。(4分)


寓意: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擦肩而过”在词典中一般解释是:(1)双方近距离相对而过(差点碰着或差点遇上)。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2)遭遇。引申为本来有可能得到的(好东西)或遭遇的(坏东西)却没有得到或遭遇。擦:挨。挨着肩而溜走。一般指没有抓住机会。

对于这个词语,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思考?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武昌区2014届高三元月调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 C(A.长歌当dàng哭 ;B.束shù之高阁;D.脑髓suǐ。)

2. D(A.文采;B.走投无路;C.眩晕。)

3. A(第一空,“悬”字最能表现雨云悬浮凝滞,欲落未落的状态。第二空,此复句为因果关系。第三空,“石破天惊”形容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惊天动地”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用于此处与语境不符,且与“触目”重复。“天翻地覆”形容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形容秩序大乱。第四空,“冷峻”既有冷酷严峻之义,又有冷静严肃之意,给人的感觉是深沉、较少欢笑和热情,对事物的冷清旁观。“严峻”,严厉、严肃。“冷酷”,表示人的一种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概念,意即冷淡苛刻,残酷无情,毫无同情心。“严酷”,残酷或冷酷无情。)

4.C(A.用词不当,“任务”与“成功”不能搭配,“成功”应改为“完成”。B.主语“中国史学家”与宾语“学术含量”搭配不当,应在“越来越显示出”前加“其作品”作第二个分句的主语。D.句式杂糅,可改为“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柠檬中间就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5.B(应为“主人公之一觉慧”。)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6.C(“西学东渐给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带来了外源性危机,这是促使中国文化步入转型阶段的真正原因”一句分析有误,“外源性危机”并非是导致“中国文化步入转型阶段”的唯一原因,原文说的是“双重文化危机的张力,再加上文化发展进步和救国救民的需要,打破旧模式、构建新文化就成为中国近代不争的文化诉求,文化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7.D(由文中第四段中的“面对西学的传播和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势能,这种势能的强大使得西方先进的文化精神进入中国、改造传统变得异常艰难”可知,“中国文化成功抵御和化解了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一句理解错误。)

8.A(由文章结尾“把西方文化(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整合实现文化转型,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这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可知,“唯有破旧立新,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精神进入中国,改造传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转型”一句不符合文意。)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9.(3分)C(“危”应为“正直、端正”的意思,例如成语“正襟危坐”中“危”字就是这个意思。)

10.(3分)A(①是作者的观点;②是贾谊劝谏汉文帝的话;③是使官员振作知耻的方法。)

11.(3分)B(“以教之耻为先”,教育只是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的一个必要条件。)

12.(9分)(1)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匪但”、“梦寐”各1分,句意1分。)(2)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那么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遇”、“自为”各1分,句意1分。)(3)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如是”、“缓急”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读书人都懂得廉耻,那么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读书人不懂得廉耻,这就是国家的最大耻辱。我遍览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政治主张、开始做官时起,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官越久,知耻的精神就越差劲。名望越高,巴结的恶习就越顽固。地位越接近皇帝,逢迎的手段就越巧妙。到做了三公、六卿,官位并非不高,然而在他们身上,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严正的、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大臣讲究节操的盛况,已完全没有了。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缘故。

怎样才能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呢?答:首先是教育朝廷官员懂得廉耻。贾谊在规劝汉文帝时说:“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些教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辉,都是圣人贤士的警语,是从古到今最好的告诫。

务农做工和肩挑背扛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自受侮辱;有钱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们的家庭受到侮辱;读书人不懂得廉耻,可以说是侮辱了邦国;如果卿大夫不懂得廉耻,就可说是侮辱了天下。不懂得廉耻的人,由一般的老百姓上升为读书人,由读书人上升为小官、大官,这就从他们自身自家受侮辱,扩大到整个天下受侮辱。

我私下观察现在身居要职的官员,他们只知道追求车马,讲究服饰,卖弄花言巧语,此外就一无所知了。清闲的官员,只知道练书法和吟诗作对,此外就什么都不过问了。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都是察言观色根据皇帝的喜怒行事,当皇帝态度和颜悦色或赐宴的时候,他们便洋洋得意,出来在自己的门生、妻子儿女面前夸耀一番。皇帝稍有不高兴,他们就赶快磕头退出,另外寻求可以得到皇帝宠爱的办法。难道他们的心真正地敬畏皇帝吗?问他们作为大臣难道应该这么做吗?他们却可耻地说:我们这些人只能这样罢了。至于他们的居心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的人,不怎么读书,却说:我从早到晚在衙门值班,已经是很好了,已经够劳累了。会书法和写诗的人,虽然读过一些书,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认为在职位上苟且偷安一天,就多得一天的荣耀。当他们因病辞官回家的时候,又用应举成名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孙,志愿也就算达到了。他们还希望子孙后代都把保守退缩当作老成稳重,至于国家的事情,我家何必关心呢?唉!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能够心甘情愿同朝廷共患难的人太少了!

13.(3分)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3分为止。)【参考译文】所以,诸侯拥有地利,权力就会跟随他。失去地利,权力就会丧失。争夺天下,还必须先得人心。懂得天下大计的,得人心;只会打小算盘的,失人心。得到天下大多数人拥护的,能成王业;得到天下半数人拥护的,能成霸业。所以,贵为天子,拥有天下,而世人不认为他贪,就是因为他胸怀天下大计。

14.(8分)(1)(4分)【答案示例】诗人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寻找贯之的踪迹,隐含了“怀”字;诗中所写的危台、林木、翠竹,都留下了贯之的足迹,让人怀念;写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表现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君又暂来还径往”一句回忆贯之来时和离去时的情景,充满了怀念之情。(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2)(4分)【答案示例】示例一:“日光穿竹翠玲珑”更好。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红林翠竹之中,本来适宜会集朋友,把酒赋诗,但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自然地引起对友人的思念之情。(4分)示例二:“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日光穿过竹林,原本翠绿的颜色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呼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观点1分,分析2分,手法1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是因为友人的离去使他产生了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却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带有象征意味,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结尾说友人是“暂来”“径往”,表现出诗人更深沉、更内在的怀念之情。

15.(5分)(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黄发垂髫;(3)皓腕凝霜雪;(4)管弦呕哑;(5)蟪蛄不知春秋;(6)樯橹灰飞烟灭;(7)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8)潦倒新停浊酒杯。(每小题1分,如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等情况,该小题不给分。)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16.(4分)AD(A项,“是因为作者看到阿克哈巴河后产生了错觉”一句错,作者不是产生了错觉,而是有意这么说,强调河的奇异之美,灵性十足。D项,“受当地自然风物的影响”的说法于文无据,另外,“脸色都为铁青色”的说法武断,不合实际。)

17.(4分)【答案示例】①写他被骆驼刺刺伤了手,血流下来,他却并不太在意,突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坚强刚毅。(2分)②写他在受伤后,仍被月光下的阿克哈巴河吸引,被阿克哈巴河的美所震撼,突出了自然之美和他内心对美的崇敬。(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提示:描写鲜血“一滴一滴地落入沙漠”是细节描写,分析作者这一细节描写的意图可联系上下文。血“一滴一滴地落入沙漠”,如果是一般人,可能会惊慌,会急着去医治,但牧民没有这样,表现出他性格坚强,毫不在意伤口;如果没有阿克哈巴河的美吸引他,他也会赶快回去医治的,但他却停下来领略河之美,表现出他被美所震撼,以及内心对美的崇敬。)

18.(4分)【答案示例】本文以阿克哈巴河为线索,将人、事、景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景美和人美相互衬托,将新疆广大土地的神奇,哈萨克族牧民的热情粗犷以及牧民受伤后的坚强勇毅串连起来了。(2分)作者描写阿克哈巴河,不仅写出了阿克哈巴河巨大的美,并通过阿克哈巴河表现了新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更是通过阿克哈巴河表现新疆各族人民坚强刚毅的性格和博大的内心美。(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提示:主要从结构、内容、主旨等方面入手回答问题,最好能够作一些具体分析。)

19.(8分)【答案示例】示例一:人要有欣赏美的眼睛,善于发现大自然之美,从自然中汲取力量。①自然之美是神奇的,欣赏自然之美,需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②欣赏美,要有深入的体验,领略自然的内蕴。③从自然中得到启示,汲取力量,方能真正懂得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示例二:人欣赏自然之美,也要懂得保护自然。①热爱自然,懂得自然之美浑然天成,来之不易。②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破坏自然环境,破坏自然之美。③爱自然,爱家乡,为之奉献力量。示例三:人在自然中成长,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①人在自然中经受磨炼,可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像自然一样坚强、刚毅。②人要朴实、脚踏实地,像脚下的土地河流一样朴实厚重。③人要坦荡、乐观,经得起困难挫折的考验。(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提示:从全文内容看,写夜晚月下的阿克哈巴河,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又表现这种美需要发现,需要人们有一颗感受美的心;另外,读者可以从文中感悟到,大自然如此之美,激发了人们的热爱之情;从人物角度看,哈萨克族牧民的性格,正是这块土地孕育熏陶的结果,文中的人与景是互相映衬的。)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4分)【答案示例】示例一:苏子目遇山间明月成色;客人耳得江上清风为声。(4分)示例二:游华山悔己行赞古人慎取;见仆碑谬其传劝学者深思。(内容2分,形式2分。)

21.(4分)【答案示例】(1)有了解美学常识的通俗读本吗?有,《美学新论》就是这样一本佳作。(2分)(2)《美学新论》——打开美学之门的金钥匙。(2分)

22.(4分)寓意:一些小人物的命运常常被无形大手掌控着,我们要力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60分)【提示】材料是文题生成的基础,也是审题思维的起点。理解这则材料表述的意义相对不难,考生容易把握住关键所在,“擦肩而过”作为关键词一目了然,明确地告诉了行文的话题,提供了思维的方向,使考生不至于离题。立意是作文的关键。材料中对“擦肩而过”的解释包含了两个主要概念“相对而过”和“得到或遭遇”,审题时必须关注二者的存在因素,理解二者的内涵,使认识进一步提高。若从含意(1)入手,可以抓住“差点”二字,写擦肩而过给人带来遗憾,这种遗憾让生命美丽同时又给人启迪;也可以从补充注释着眼,赋予“擦肩而过”丰富的内蕴,记叙与什么(人或物)擦肩而过的过程,从事件中揭示生活的内涵,挖掘生命的本真。若从含意(2)下笔,可直接落笔于补充注释“没有抓住机会”展开,可以记叙没有抓住机会的历程,表达对失去的认识;也可以阐述为什么应该抓住机会,揭示热爱生命、珍惜拥有的深刻主题;也可以表达怎样才能抓住机会、握住命运之手,表现一种奋斗、进取、执着的人生精神等等。这个话题的选材非常广泛,与我们熟悉的校园生活、青春足迹、高考经历、社会人生等方面都可以入题。这些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有的经历,但关键在于发挥联想力、感悟力,以细腻的心灵感受生活,以敏锐的笔触发现生活,以理性的思考反思生活,以艺术的语言感动读者。作文的文体选择也极为自由,可以记叙“擦肩而过”的经历,可以议论“擦肩而过”的态度,可以抒发“擦肩而过”的感情,学生尽管取己所长,自由表达。

(参照2013年全国高考湖北卷作文评分标准)

分项

分等

一等

(25~21分)

二等

(20~16分)

三等

(15~11分)

四等

(10~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5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

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基本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大体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10~9分

8~7分

6~4分

3~0分

发展等级

特征1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有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湖北省武昌区高三元月调考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天津2014届高三年级零月考语文试卷06-11

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高三双周考语文试卷试题06-08

广东省高三三校联考语文试卷试题06-05

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试卷语文问卷06-11

2014届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卷试题06-11

2007年中考模拟试语文试卷试题(一)06-08

高三语文会考模拟考试总卷试卷06-05

江苏省兴化市高三语文调研试卷试题06-08

湖北省八校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06-05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