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教学反思
篇一:《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伊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华山风光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7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呢!这样,学生便可带者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孩子头脑中变成美丽的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体会文中人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人们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峻峭雄奇、壮观非凡的华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赞。“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十分切合此时、此境、此情。但这词很难说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当自己获得成功时,情不自禁地说。
篇二: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的显著特征是把古诗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故事中。针对新课标对一年级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对课文第二段诗文的体会领悟作为本课难点。我认为教学应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获得趣味之间取得平衡,过犹不及。成绩依旧重要,但如果能让孩子在趣味中学到应学的知识,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课文本身设计就非常巧妙。诗文对照,以图为辅,既提供了具体情境,又揭示了诗意,前后照应。课文第二段描述的华山高的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即为诗意,学生不必再去寻找课外资料就能在文中找到诗意,初读诗句便有似曾相识之感,再读课文后,对照句子和诗就恍然大悟了,有解疑释念之效。教师也不必再把诗剖开分析,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读诗时看图联想诗意,更容易加深理解,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该记住的字词在课堂上记住了,课文也会背诵了,成功感大大增加,而不是把背诵作业带回家,走高耗低效的老路。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顾此失彼,课堂上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让学生尽情畅所欲言,只能侧重课文来讲,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其次,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不能扎扎实实地进行。一个人的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曾经有篇文章《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如同汉语言文字大赛得胜的是外国人一样,让人啼笑皆非同时又深感忧虑。
所以,打好基础真的很重要。入学之前,儿童已掌握了些口头语言,虽有待提高,但重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写,汉字的特点(表意)又远比拼音(表音)复杂得多。而现实的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所幸的是,我所在的实验小学还开设了书法课,请了专业的书法老师来指导学生写字。不得不说,好的学校想得深远,为学生未来计。最后,教师上课要注意多种方式的鼓励,夸奖话语一定要多样、生动、具体,不能总是“很好”、“不错”等单一话语,比较苍白无力,会让学生误解老师在敷衍他,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后进行的反思,请老师指正。
篇三:咏华山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3.情感目标:
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欣赏华山景色时吟诗咱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姓名。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
2.教学重点:
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引导学生读懂文中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
3.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自然段,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们生活的周围没有这样的高山,一年级的学生也没有机会去登高,所以在这方面学生的经验也许有所欠缺,无法想象登高时的感受。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让学生欣赏华山的图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教学设计:
1.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2.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这里有个。
(1)教学“华”字
课件出示“华”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花换偏旁)
教师示范书写,提醒(下面的横画要写得长,这是一个多音字,另外一种读音读——在这里读——)
(2)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
3. 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寇准)
4. 出示华山图:这就是华山。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是呀!怪不得课文中写道——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相机变红“高”“!”,评价学生的朗读要有针对性)
(2)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华山这么高,请你再来读一读!(评价朗读)
(3)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还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写出了华山的高?
(让小朋友自己去读,交流的时候让他们先读读句子,再说说感受)
A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费了好大的力气,寇准和他的先生总算艰难地登上了山顶——边说边贴画(把寇准和他的先生贴在简笔画的山顶上)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山都到哪儿去了?(简笔画,画两座小山)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现在呢?(指名学生上台贴画)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呢?(指名学生上台贴画)
指着黑板上的简笔画,讲解:太阳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白云都在自己的脚下,华山真的是太高了,谁来读读这句话?
(4)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这些就是蔻准
登上华山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5) 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着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2.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也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你们想读吗?谁也来读一读?一起读一读!
(2)“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是呀!寇准看着眼前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出了这首诗——《咏华山》
(课件上出示古诗的题目《咏华山》)
(4)再来读一读
(5)谁能加上动作来读一读?自己练一练——指名读。
相机理解: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
(6)谁能不看书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自己练一练——指名背诵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 (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就像你们这样大,你觉得怎么样?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六、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与、齐、称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友情小提示: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4.师在田字格示范书写后生书空。
5.给生字找朋友
6.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咏华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咏鹅》教学设计范文02-09
《On the farm》的教学反思02-27
seasons教学反思01-17
《大海》教学反思02-26
新诗教学反思03-19
《母鸡》教学及反思02-18
新诗教学反思03-19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3-19
岳飞教学反思03-19
赵州桥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