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调查报告

时间:2023-03-25 15:26:34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信仰调查报告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仰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仰调查报告

信仰调查报告1

  宗教是一种文化,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只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它的价值并且合理的对待才是有意于个人的生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历史承传的习俗,宗教活动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另外,作为精神追求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宗教的意义大有不同。在我认为,无论什莫信仰或者精神追求,必须建立在个人文化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之上,才能领会和运用好它的根本意义所在。封建社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人文思想知识。

  作为宗教信仰也在其中,并且有很广大的群众基础。宗教信仰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是离不开这些基础空间的。然而,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都能够分析到,无论任何思想意识有多莫伟大,它的承传需要有高度的文化知识作工具,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解认识,综合整理、记录,才能给后人保留下印记。通过这些印记,我们才能了解认识它的内在意义。封建社会,宗教信仰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有目的的来记录整理这些资料,并且有倾向性的加以撰述,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做为普通老百姓,文化层面根本达不到对它的积极分析、合理判断。所以,宗教信仰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宗教信仰是广大基层群众的枷锁、宗教信仰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

  现代社会,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大都自由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政府对于宗教信仰的约束很宽泛。因此,它的影响力也就只有以个体为对象了。也正是这种条件下,宗教信仰在一个人的思想活动中产生着不同的作用。应该积极的承认,当今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信仰危机。价值观的变化、世界观的转变,在所有人的思想中,实际性、实用性成为主流思想观念。作为宗教信仰在大多数人来看,充其量也就是历史知识罢了!然而,社会的极端化发展中,出现了有文化、有资本、有地位的高端阶层追求宗教信仰、崇尚宗教活动的群体。同时,又出现了没文化、没资本、没地位的最低社会阶层也在积极追求宗教信仰、崇尚宗教活动的现象。

  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默契的统一,那就是精神空虚。精神空虚如同一个人没有了魂魄,浑浑噩噩的样子,再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难以令其积极的活着;再匮乏的物质条件也难以促就其积极的转变,在这些人的思想意识中,追求宗教信仰成为解脱逃避现实的最好选择。应该积极的认识到,当今社会中对于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应该积极的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历史形成因素,用来让我们清晰的知道先辈们生活的样子,并且帮助我们更好的`总结历史、开拓未来。作为宗教信仰,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的对待它的形成背景、社会作用。如果盲目的作为精神寄托,灵魂归属,那就泯灭了宗教信仰的积极价值,再严重的讲就是迷信活动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作为宗教一支的信仰认识,六祖精辟的理解应该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定位。

  古人的这种认识的渊源来自对生活的充分了解和感悟,应该告诉后人的思想理念在于:积极的对待生活每一刻,精神上高度总结来自生活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理解教诲的目的。从另外的界面来认识,友善、和谐的做人、做事,是社会总体追求的大方向,并不是只有宗教信仰里才表现出来的。佛来自于人,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所有的人都去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个社会就圆满了。当今社会正在以“道德荣辱”观念来提高个人的修养,也并非宗教的灌输,我们离开宗教信仰也能够积极的建设思想信仰领域,意识形态主流来自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大多数群体的认识。

  因此,宗教信仰应该为社会发展服务,应该是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的途径,如果它成为我们生活的最终追求,那将是宗教思想的悲哀!

  一个人,不能以自己的宗教信仰来改变家庭生活的和谐性;一个家庭不能以宗教信仰的追求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实际;一个宗教信仰群体不能以宗教信仰来干涉社会正常发展的秩序。否则,家人失去友爱,社会失去朝气,民族发展将愚昧落后。

信仰调查报告2

  一、我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基本情况

  (一)规模情况。196座庙宇中,20M2以下的15座,占7.65%;20--50M2的44座,占22.45%;50--100M2的32座,占16.33%;100M2以上的74座,占37.75%。其中较大的有罗溪龟峰岩,建筑面积660M2,场所面积6600M2;郭垅庙建筑面积625M2,场所面积800M2;马甲昭灵宫建筑面积500M2,场所面积700M2。类似面积的场所全区有10多座。

  (二)奉祀神祗及信众情况。196座庙宇中奉祀着形形色色的神祗,主要有妈祖、观音、王爷、玄天上帝、吴真人、福德正神、相公爷、田都元帅、文武判官、社会社妈等等。各个庙宇的信众人数不一,大多数是本乡本土信众活动的场所,吸引外乡信众跨区域来朝拜的庙宇只是少数。但到活动场所朝拜的信众人数在农村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二、我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情况

  我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目前还是处在民间自发管理的状况,大致分为4种情况:

  一是由寺庙管委会管理。这种场所一般香火较旺、环境较优,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如龟峰岩、郭垅庙、昭灵宫等。成立管委会的场所,一般有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设立财务帐目等,整个庙宇的环境卫生、活动秩序较好。二是由老人会管理。这种场所一般在村民居住区内,庙宇由热心老人管理,平时成为乡村老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三是由1--2名老人在看管,有的是需村里照顾的老人委托其在庙宇收取微薄的香火钱;有的是自发到庙宇居住,靠庙宇收入维持生活。各座庙宇看管情况不一。四是无人管理。这种场所一般规模较小,大多设在村头、路边。无人管理的庙宇在我区大体占50%左右。

  三、民间信仰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民间信仰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从正面作用看:一是满足了民众心理崇拜的需求。通过对神祗的信仰,既有精神上的寄托,又有对生活追求的希望,对人生信念有一定促进作用。二是对凝聚人心、稳定社会有一定作用。在一个村落、一个区域,通过对同一神祗的崇拜,很容易利用“神”的威望把当地信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只要政府加以引导,对促进当地社会的安定稳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三是对海外交往、联络乡情有一定促进作用。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同属炎黄子孙,大多是通过“血缘”关系、“神缘”关系回到家乡寻根谒祖,继而投资兴业,所以民间信仰活动对促进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交往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当然,民间信仰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一些迎神、乞火、巡境活动,募捐立菩萨、做佛诞等劳民伤财活动在农村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群众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二是影响科学技术的普及,由于受封建迷信活动毒害,使农村一些人凡事宁信鬼神、信菩萨,不信科学,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除历史延续下来的封建迷信、愚昧盲崇等陋习未根除外,关键还在于疏于管理和引导。

  四、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管理意识。民间信仰是存在于农村的普遍现象,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对社会有一定影响。既然存在于社会之中,作为党和政府就有责任把它管理好、引导好,使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各级干部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尤其是乡、村两级直接工作在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所在地的党政干部,更应树立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加强管理的意识。切实把辖区内的活动场所管理纳入工作职责范围。

  (二)建立完善管理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管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机制,区由宗教部门负责管理,乡镇(街道)由统战委员或一名副镇长负责管理,村(居)由村(居)主干负责管理。并制定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办法和职责规定,层层落实责任制。凡是有经济收入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都应成立管理小组,建立管理制度,建立财务帐目,参照国务院颁发的《宗教事务条例》实行登记管理。

  (三)搞好宣传教育。对纳入登记管理的民间活动场所,有关部

  门应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政治学习,积极引导管理人员和广大信众爱国守法,通过积极参加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逐步淡化迷信心理。要通过宣传教育,把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区别开来,教育广大信众不搞游神、迎神、乞火活动,对那些跳大神、装神弄鬼、骗取群众钱财的封建迷信活动要坚决予以取缔。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严禁新建、重建各类庙宇。

  (四)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有意识地引导民间信仰管理机构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和扶贫救灾工作。利用“神缘”关系加强与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交往,把民间信仰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到吸引外资来家乡投资办厂、促进我区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目标上来,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积极做贡献。

信仰调查报告3

  一、宗教信仰基本状况研究

  (一)信仰教别较多

  XXX镇近年来发展较快,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多,为宗教传播催生了有利条件。经调查可知各主要教派(佛、道、伊、天、基)在我镇内均有教众。

  (二)信仰人群松散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我镇许多村民是教徒,但是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组织并没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对教徒的要求也很不明确。村民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比较随意,参与者有一定的组织性,但组织观念及程度不高,组织意识淡薄,信仰人群比较松散,仅有部分村民能说得出一些要求和管理条例。

  (三)参与者带有明显的目的性

  调查中发现,村民信仰宗教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消灾免祸,保佑平安。对于那些不信仰宗教的村民,他们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如下:“我不相信宗教能够保护我,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科学。”“我感觉神灵很虚无,是不存在的,凡事都有其发展规律,并不是谁能左右和控制的。”

  (四)宗教活动内容

  在被问及村民开展活动的情况和活动内容时,有很多村民表示每个月开展1 到2 次活动,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活动只有部分人会去参加,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

  (五)有关民间信仰情况

  我镇有部分村民家里供奉着神像,主要是财神和观音菩萨。村民供奉神像的`原因和信仰宗教的原因相似,希望能够财源滚滚,提高生活水平,另外就是能够保平安,消除灾难。

  二、加强对农村宗教信仰活动的正确引导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我镇对宗教信仰的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参加人员较多,信仰人群松散,参与者带有明显的目的性,针对以上情况XXX镇政府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

  (一)从农民自身提高对宗教信仰活动的认知能力

  1、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民间信仰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功利性、目的性等特点,因此提升村民对宗教信仰的认知水平显得相当重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刻不容缓。

  2、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宗教信仰活动

  村民文化水平低,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或挫折时,总是寄希望于冥冥中的神灵相助,不知不觉地助长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一些消极成分的扩大、蔓延。村民要辩证地看待和充分地认识民间信仰活动,不断增强真假及是非的辨识能力,避免迷信、盲目跟从;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理性的道德观。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积极和消极成分并合理取舍,理智对待。

  (二)要加大引导和监管力度

  1、宣传、帮助、教育村民正确区分迷信与宗教信仰的界限。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驻村干部要勤下乡并带动村委会成员及各组队长,组成帮教小组。小组成员要深入田间地头以发生在村民身边的实际例子结合宣讲资料对村民进行无神论教育;进行科普知识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帮助村民充分认识并正确区分迷信与宗教信仰的界限

  2、制定相关办法,做好规范引导。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宣传、教育、帮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定、办法,对村民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的方式、范围等进行规范、引导。驻村干部、村委会成员要带头学习,有针对性地向村民进行讲解。

  3、坚决取缔以民间信仰活动为幌子的迷信活动。

  当前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情况较复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民间信仰活动作掩护,幕后从事迷信活动以牟取钱财,扰乱农村社会秩序。镇政府、村委会、文化站等有关部门将携手开展专项整治清理行动,镇派出所将针对实际情况向各村下派驻村警务人员。对屡教不改的迷信从业人员要按相关法律及地方政府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三、结语

  农村信仰活动参与人员较多,涉及面较广,如果疏于管理和引导,容易导致民间信仰中的消极因素向迷信转变。积极发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剔除其中的消极和迷信成分。我们会尊重农民正当、合理、合法、健康的宗教信仰,对宗教信仰中的积极成分要加强管理、加强引导、正确引导、有序引导、规范引导;对于利用宗教信仰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整治、抵制、打击、取缔。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时代,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更好地利用民间信仰活动中的积极、健康因素,更加有效地发挥民间信仰的社会作用、文化作用,认同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地服务。

信仰调查报告4

  一、调查目的

  在这样一个消费时代,谈论信仰,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当代大学生的父辈一代人,曾经拥有过狂热的对革命和乌托邦的信仰,但他们在为信仰付出热情和劳作之后,发现自己被迫面对失落和荒谬,于是又轻易地抛弃了信仰。那么,当代大学生的情况又如何呢?根据《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的报道,“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在其演讲现场鼓动学生下跪;而真的就有许多学生集体跪倒在地上。这不禁让人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究竟有没有信仰?在这样一个商品拜物主义盛行的社会,在自小受到过多的消费主义灌输之后,他们的头脑是否太容易受到此类邪教式的宣传手段的鼓动,而对真正美好和高尚的理想信仰置之不顾。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时代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值得我们去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根据以上的小结,我们归纳以下3个问题,待本次调查进一步验证。

  问题1:当代在校大学生是如当何理解信仰的。

  问题2: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影响因素如何。

  问题3:当代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信仰在人的一生中的引领作用。

  二、 调查方法和操作过程

  本次调查活动采用个案调查与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以个案调查的方法。

  1 、调查对象:复旦大学本科学生

  2 、调查问卷:(发放200份,回收177份)

  本次所用的调查问卷采用以固定答题为主,自由答题为辅的形式(见附录),有关信仰的`内容包括:您的信仰,你的人生追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旨在了解被调查者的信仰状况和其周围的环境状况;另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对于信仰和追求的坚信程度的内容:信仰在人生中起到的作用、是否会更改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对于信仰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否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形成。

  本次问卷的设计,采用风笑天的《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及袁方教授《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中的有关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信仰调查报告5

  面对着高节奏的学习工作,面对着暗色彩的钢筋水泥,面对着无休止的事与愿违。我们是否已经被工作学习剥夺了自我,我们是否已经被钢筋水泥堆砌住了自由,我们是否已经在事与愿违中,遗失了自己的梦想。借由这次寒假,放下工作,逃离城市,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在八百里南太行中,重拾我们遗失的梦想。

  行程近两百多公里,其中徒步进行的有一百多公里,沿途翻山越岭,过河穿洞,苦乐相随,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次徒步活动,也收获了更多的宝贵经验。就这次活动而言,属于团队活动,但就本次调查内容而言,系我个人收集而成。针对历史系的专业特点,我主要把精力花在了沿途民俗(主要是庙宇文化),民情(包括村民生活现状、谋生手段及村庄未来情况的调查)的收集整理之上。当然,也有对于徒步经验的积累。调查结果如下:

  (一)、民间信仰(庙宇文化)调查

  徒步过程中,一路所见最多的信仰神是山神,毕竟在大山里,人们与山为邻,靠山为生。对于山的敬畏自然最大。其次道教的庙宇较多,黄围山景区的主体建筑就是以道教神侣为主的庙堂。这是在山西境内所见。

  左边这个图片是从双底村到武家湾的路上见到的一个庙宇兼纪念 馆的建筑。前半部分是供奉关公的殿堂,后半部分则是纪念徐昆的,正如门楣所提“孤石藏真”。每年正月初一和四月十五附近村民都会来这边祈福烧香,祭祀关公。

  河南境内见到的则是以佛教为主,也许是离古代统治中心近的缘故吧。在东场村有幸见到一座皇家御建的洛迦寺。现存三佛殿一间,石碑两通,偏殿损毁严重。殿内供奉有佛教过去未来现在佛,殿前有明代两通大石碑,一块是明大德年间的,另一块是明嘉靖年间的,碑文模糊,边上县长落款还是清晰的。都是当时的辉县县长重修庙宇的碑文。碑身保存较好,下边驼碑的石龟无头。碑帽脱落在地。

  在焦作市区的影视城里,藏着一座建于隋唐时期的胜佛寺。我们去时庙前的一棵大树上落满了喜鹊,叫声特别响亮动听。也许真的是洞天福地吧。小小的一进院落中,四大菩萨的殿堂一应俱全,香火应该蛮好的。毕竟这里经常会来不少明星大腕的。不过寺庙门口的那一座座扑到的新石碑,让我看了很不舒服。不过庭院里还是让我感到了历史的气息停留。也是两块明代的.碑,完整的立在殿前。还有三块民国时期的碑文。碑文都是重修纪事,但是从碑文的体书法来看,明朝古碑更加注重笔体端庄,民国时的则在散漫中透漏出些许飘逸与自由。可惜那时手机相机都已没电,更是接近黄昏,所以没能留下一张照片,以示大家。

  在徒步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见到一座基督教堂或是听说有基督信徒,大山深处,依旧保持着古朴与醇厚。

  (二)关于大山深处群众的生活状况调查与实际体验

  对于这样一个被群山包围的世界,我们能够想到的也许是贫困,勤劳,憨厚,安宁,保守,甚至会是愚昧。可是,当你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时,一切都会重新定位的。因为在这里,有你在别处得不来的感动与体会。

  我们住宿过的村庄有西石门村,双底村,武家湾村。途经的村庄有东石门村,横水村,南洼村,西沟村,东场村。其中给我映像最深的村庄是西石门村和东场村。在这两个村庄里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他们的真正生活。

  在西石门村,最大的体会就是吃水难,取暖难。我们去了二 十个人,一下子让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紧张的不得了。在小韩家吃的饭,他母亲从下午三点就开始做上了,一直做到五点多。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几天来的疲惫与不安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样的款待背后,需要有多少桶井水与木材支撑啊。每次提水都得到村边的那口小井用扁担担。村民们经常会上山砍柴,这在我们的记忆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在这样的世界里, 或者说是在山西这样的煤炭大省的南端,居然煤炭是作为奢侈品来看待的。我们晚上住宿的那家叔叔家,生火做饭都是用的木炭,那天晚上我们也是在木炭火的温暖下,入睡的。

  遇到东场村,那是我和音乐系的张博同学一起去探路的事了。在西沟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迷了路的。组织上分配我俩前去探路,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叫东寨的村庄,在那里会有一条小路把我们送到焦辉路上,然后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焦作市。我俩以超出大队伍十几公里的速度,提前两个小时到达东场村。也是这样,我有幸遇见了我忘记姓名的可爱可敬的大叔,也遇见了那座皇家御建的洛加寺。也是在这里,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村庄的历史与现状。

  据大叔讲,他们一家现在七口人,两个儿子外出打工,有老伴,两个儿媳和一个孙女在家。家里每年收入三四万块,当然这是除去两个儿子在外打工赚的钱的。这样一个偏远的山村,能有这么好的收入,的确有些诱人啊。谈到大叔家的经济来源,主要的不是那十几亩地的收成,而是家里养殖的中华第一蜂。这样就把我一路上看到的蜂箱有了合理的解释。大叔说,这方圆好多的村庄都养这种蜂,收益不错,已经形成养殖规模了。在大叔家院子里,我看到两支新做的蜂箱,大叔说是要扩大养殖规模。突然觉得,大山里,并没有那么荒凉,没有富不起的村庄,只有没致富的手段。大叔为我讲述了村子的历史,洛迦寺的故事,当然也有他们的家事。当我们要合影的时候,他们一家都羞涩了,尤其是大娘,脸都红了。那一刻,说不出的感受。突然觉得生命和生活本来就是一起的。

  当然还有很多生活信息,比如在我们一路沿行的那条大河上,前几年建起一座发电站,可是发电站与陵川县供电局有了矛盾,电便没有地方去卖了。于是当地村民得到了实惠。发电站把电以三毛一度的价钱卖给村民,村民们现在用电越来越多,生活感觉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在大双村,当地卫生所的大夫和我们讲,以前大双村是整个陵川县最为富饶的地界,水量很大,吃水灌溉什么都不愁,后来为了支援县城用水,在村子上游建了蓄水站,河里的水量大不如从前了。当然,这也应证了我们能在那么空旷的鹅卵石滩上休整队伍。

信仰调查报告6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校对,而且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乡村民众的信仰图景,扎根于农民心中,渗透在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着农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索求。宗教与民间信仰反映着乡村生活的全貌,日益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解放后,由于受到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特别是当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迹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研究则更无从谈起。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历史学、民俗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界的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民间信仰的特征

  民间信仰以广大的乡村为土壤,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种信仰,内容相当庞杂,既有远古时期的巫教巫术,也有民间的方土方术,还有神仙传说、对各路自然神的崇拜、阴阳五行风水、医术与养生学等等,其中也包括寄寓于普通民众心态中的社会理念与人生理想。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祖先崇拜,内含牌位崇拜和坟墓崇拜,其中牌位崇拜又分家内崇拜与祠堂崇拜;(2)神灵崇拜,内含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3)岁时祭祀;(4)农业祈仪;(5)占卜风水;(6)咒符法术。 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它与古人相信祖先死后灵魂不死,并会变为鬼神保佑后代有关,其中体现了儒家伦理价值。与其有关的崇拜活动有祭祀,包括立宗庙、祠堂、牌位等,还有一套烦琐的祭祖礼仪。祖先崇拜的主要指向不是鬼神,而是人事,其作用是在表达对先人追思的同时,调动家族成员间的情感与道德。

  神灵崇拜源自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它包括自然崇拜与精灵崇拜两类。在我国民间自然崇拜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所谓日神、月神、风神、雨神、雷公、山神、河神等;而财神、喜神、药王神则属精灵崇拜的范畴。

  岁时祭仪是民间流行最广,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信仰活动。现在流行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与这一信仰有关。岁时祭仪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如春节代表着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诸事如意的企盼,清明扫墓寄托着对故人的追念,九九重阳则溶入尊老敬老的美俗。

  农业祈仪是围绕着与播种、收获等生产活动有关的节气进行的祭祀活动。它最初可能与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感到畏惧有关,但不可否认,其中更多地表达了祈求收获,盼望富足的美好心愿,这一民间信仰行为千百年来在以农业为本的中国社会,一直发挥着指导农民适时播种与收获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其在提醒农民按节气的变化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不误农时方面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占卜风水是一种近乎巫术的活动,一般分“阳风水”和“阴风水。” 所谓“阳风水”是指人间各类建筑的风水,“阴风水”则指坟墓的风水。民间对风水的崇拜,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是人们相信风水流向能招致祸福的观念所致,它是早期人们科学知识匮乏,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的表现。当然在这种民间信仰里也隐含着规避灾祸,祈求幸福的强烈愿望。

  符咒法术是借助神力进行法术的民间信仰活动。符文通常用朱笔抹在黄纸上,形如涂鸦,咒语则古怪荒诞,不知所云。至于法术形式更是五花八门,荒诞不经。 从上述民间信仰体系可以看出,我国民间信仰崇拜没有明确的教义、划一的仪式、严密的组织,呈现出多彩多样、纷繁复杂的特点,有独特的行为特征,这就是:原始性、多样性、农事性、人性、功利性等。民间信仰还具有群众性、民俗性、松散性、海外性等特点,使得民间信仰成为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

  民间信仰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有着数千年所形成的深厚积淀,在农民的生活习俗中有着深广细微的渗透。

  村落生活是乡村农民在乡村空间里随习俗形成的一种生活式样。它是与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相对的一种生活方式。乡村社会及其成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相应的生活方式也是变化与发展的。它在古代、中世纪、当代、当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差别极大。今日乡村农民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的同日而语了。同时,即使在同一时代,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乡村社会发展情况十分不同,在它们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方式也就极有差异。总体而言,乡村生活方式有如下几个特点:(1)“乡土” 性。(2)个体差异较少、同质程度很高。(3)有较高的封闭性、变化相当缓慢。(4)崇尚吃苦耐劳与生活简朴。

  哈维兰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为了满足那些社会和人类心理上的需求。”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千百年来,不同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他们把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生现象作为自己的使命,扮演着现实人类精神生活导向的角色。民间信仰同样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民间信仰杂糅了儒佛道三教,除此之外,还包括历史上诸多的现实人物,诸如关羽、秦琼、岳飞等深受民众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变成了民间的神。更有各地因其民俗而随意创造出来的地方神,多到无法胜数。有些形成了民间宗教组织和宗教结社,其核心内容是对劫难将至的信仰。

  中国民众的祭祀活动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在日常生活中,民众祭祀土地、城隍、灶王以及各种自然神的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求诸庇护及免灾,可能也有预备“人情”的用心。如果鬼神世界是取材于现实世界的,是对现实世界反应的话,那么就可以理解,下层民众其实是处于对官府的不信任、处于无望或对人生的无奈才求助于鬼神的帮助。民间信仰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和延续之后,仍然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非物质文化保护为民间信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保护、保存人类思维的智慧和结晶。

  中国要使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作为整体立得住脚,就必须先学会从正面看待所谓的乡村民间信仰。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基本的观念加以清楚的陈述。乡村的“民间信仰”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元价值)在生活实践中的仪式及其表现,从文明早期的天道观、阴阳观、神灵观和巫的观念往后代代相传,经过吸收儒、道、释和其他哲学、宗教的符号和观念,在唐宋时期演化为非常繁盛的内容,历明清而登峰造极。民间信仰经过当代的科学、教育和政治的洗礼、冲击,在当前又复兴出其基本的或者证明有生命力的内容。从国家仪式,到平民百姓在人生仪式、全国和地方性的节庆、面临重大事件或灾异事件的反应,都见证着我们习惯称为“民间信仰”的表现。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人的生活日程,“民间信仰”是大众的信念和仪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专属于没有现代文化的乡民。边缘地方的农民之中观察民间信仰,并不说明它是农民所专属,而是出于一种调查研究上的便利和效率的考虑而已,因为农民更可能以比较直接的方式表现民间信仰。

  在传统时代,民间信仰基本上是适应当时的人民、社会和国家以积极、正面的方式建立相互关系和整体关系的,当然也不乏阵痛性的短期冲突。在当代,我们的民族遭受了外部冲击所造成的民族灾难,在民族自我意识的低潮时期曾经对我们的文化极度失望,悲愤欲绝地予以糟践。如今,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不折不挠的奋斗,我们的民族,包括文化的若干基本方面都幸存下来了,国家也逐渐兴旺起来了,现在是思考如何善待我们的基本文化问题的时机了。在这个大背景下,学界应该诉求一个目标,也就是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 “名副其实”,在人民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

  所谓的 “名副其实”是要让民间信仰不再被随意地贴上“迷信”标签。近代以来,民间信仰被学者用 “迷信”污名化,成为精英阶层、政治权力通过建立贬低民众的话语而驯化民众、领导民众的功利性知识。自然发展状态下的信仰是以神圣之心、敬畏之心为基础的仪式体系,善意和正面的社会功能是其常态;迷信是变异到有害状态的民间信仰,是信仰中一个极端的状态。今天已经过了需要这项污名化技术所生产的知识的时代了。应该通过充分的反思、充分的经验研究来提供一种公共知识,在社会中形成通识:迷信是迷信,民间信仰是民间信仰;迷信和民间信仰之间是一种可能的联系,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知识界和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努力减少民间信仰转化为迷信的可能性,而非以一个 “迷信” 标签贬损一切民间信仰。

  所谓的 “归其本位”是要让民间信仰不被恶意利用。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具有丰富的科学技术可资利用的时代。信仰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也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为了大多数人有更大的机会过一种幸福的当下生活,应该有民间信仰一席之地的方面,就应该将其归于民间信仰;应该归于科学技术的方面,学界和政府有道义为民众提供应有的科学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民间信仰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就真成迷信了,甚至成为黑道、邪教的帮凶了。这是要认真对待的。我们希望,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感召下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在我们的共同体之中让民间信仰和科学技术各就各位,让民间信仰更好地成为积极的'公共意识的组成部分。

  四、民间信仰研究走向

  首先,该视角涉及我国现当代人思想文化研究中一个正在开拓的新领域。从此拓展、深入研究,有利于人文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在现当代对民间信仰的关注和研究,专著文章,还是时而可见。民间信仰内容庞杂,有俗信,如生肖属相、祖先崇拜、龙凤崇信,也有迷信等不乏负面的东西。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精神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然而,民间信仰在现实中,是和我们民众的世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独特的信仰形态。它既是信仰,又是生活,是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相。

  其次,民间信仰是与宗教不同的信仰形态。我们华东师大教育部文科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有一个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课题组于XX年暑期实施社会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占31.4 %。如果按照我国现有的人口比例来推算,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大陆具有宗教信仰的总人口超过了3亿。且不论这数据是否需进一步调查验证,其人数众多是无疑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仰宗教”,可以做进一步推敲。因为,我们在各地考察调查中发现,广大农村民众说自己或他人“信佛”,实际上,此佛大抵不是佛教之“佛”,而是民间杂神而已。或者,如周氏兄弟周作人、周树人(鲁迅)早年所言,中国人大多是信道教的,懂得了中国的道教,就懂得了中国人的国情。这里所谓的道教,在民间其实也不是真正的道教,而是民间信仰罢了。总而言之,民间信仰在民间影响极大。一般而言,它不受宗教的约束,也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现实生活中,它与民间民众日常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如盖房买房、生老病死、养育嫁娶、读书上学、外出行商、打井造桥、种田捕鱼等等纠缠在一起,并有意无意地规范制约人们的言行走向。在世俗的生活中,民间信仰极大地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和人生观。民间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对民众生活有害。因立场观念的差异,时代的不同,实际危害的程度和个人的感受有所差别。民间信仰中蕴含的民间权威文化符号和信息,具有不同于法律的法约力量,其合理适度的流行、应用,往往与遏止人性的劣根性,促进人性的良知,保护生活生产的生态环境,祈求人生福禄寿、美好幸福等生活目的相联系,内含有利于现实民众生活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维系社会规范,促进社会稳定,改良国民性等方面,具有政府行政管理无法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剖析,可以为我们当代思想文化和相关学科提供新的理论。 其次,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实际的意义。 本研究的新思考是我们在长期相关的田野考察研究积累中提出的。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如上述所说的对民间信仰本身和民间信仰与文艺或科学等之关系的研究。在有的村落、家族、庙会、仪式等的研究中,有所涉及,另外,学界也有一些与本研究走向较为相近的文章发表,如乌丙安《俗信 ——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概念》,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作用》,张鸿石《论传统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文章中不乏一些对策和卓识,对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思路和理论启迪。

  总之,这一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民俗学的立场,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之上。以调查、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的文化材料为基点,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多学科的观照,综合运用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问题作理论分析。民间信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将会经历不断的熔铸,从而找到存在和延续的途径,继续为中国农民提供有意义的解释空间和精神家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信仰调查报告7

  一、调查目的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是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代。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针对不同对象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影响我校学生信仰及其相关特征因素,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

  2、透过表层深入到大学生的情感深处,判断何种情感支撑着信仰的需求从而示信仰“有无”的心理依据;

  3、通过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信仰的选择,判断大学生信仰状况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

  4、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全面而有效的策略。

  二、调查对象

  XX学院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形式

  问卷形式。(发放问卷 210 份,回收 有效 问卷 205份 。)

  四、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4日——20xx年5月27日

  五、调查内容简介

  本调查问卷主要就大学生的自身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认为大学生应该有的信仰,被调查者对于金钱以及宗教在内的相关问题的看法,就马克思主义在人们信仰中的地位,来推断当今社会的人们在面对工作压力,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时的心态。

  六、调查过程

  首先,出于对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考虑,我们在调查小组内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先由小组组长向小组成员征集问卷题目,然后将题目进行合理筛选、整合,经过修改核对形成最终的'问卷调查;接着,我们从小组中挑选出责任心较强的两名成员,由他们负责问卷的打印、分发、回收。

  其次,对于回收上来的问卷,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并在小组内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对于给出的问题,我们大致的分了一下类,并且从各个方面讨论了大学生的信仰观念,以及信仰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信仰是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走向等等。

  最后,我们总结此次调查,并集结成报告形式

  七、调查项目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通过对于调查问卷的第二、九、十二这几个题目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同学对于马克思的认识有着很大的积极地因素,对于马克思主义没有怀疑,也就是说我们大学生中有90%多的同学是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的。

  (附:调查题目,调查结果的显示)

  2、您是否有过对于信仰的相关思考( )

  A、从来没有 B、有过一点

  C、有过,并有一些思考 D、很认真的想过

  9、您认为信教的原因( )

  A、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C、信教就是信真理B、消灾免祸,保平安 D、内心需要,精神寄托E、其他

  12、学校应不应该加大宗教信仰的宣传力度并开设相关的课程( )

  A、应该,但要适度 B、无所谓

  C、应该大力支持D、应该坚决反对

  总的来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是积极的,就我们所调查的人员来看多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例如,有80。45%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90。83%的学生作出了否定回答;有96。51%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数据就足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地位。由此我们也可以很自豪的对那些说“八零后是垮掉的一代”的人说NO,我们很看重马克思主义,我们通过学习懂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的大脑所在,没有一个好的思想的知道,我们就会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在战火中来到了我们的国家,依靠它的指引,我们得到了自由,战胜了帝国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在建国后的这六十一年里,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三十年前是没有人敢想象的,但是我们的经济还在飞速的发展着。

  今天看到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前十位有三个是我们国家的,且中石化以绝对的优势独领风骚,也是我们国家首次有企业排到这个位置,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五百强里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前十位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

  取得的这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思想的指引。所以就会有了这么多的当代的大学生,踊跃的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能加入共产党对于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来说都是那么的骄傲和自豪,每一个学生都非常的看重和珍惜能够靠近党组织的机会。

  通过调查我们也不难看出,还存在很少的一部分人不信任党的领导,过分的迷恋于宗教,我们也在此分析一下这一部分学生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一下几个方面:

  (1)受到家庭的影响

  我们调查的学生也来自我们国家的大部分的地域,经过分析认识 到,居住在城市的同学相信科学且没有过迷信经历的比例达到了96。56%,来自农村的同学,大部分都能说出一些迷信的行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多来自于长辈的教导,多数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1.消灾降褐。企图以求神拜佛、烧香叩头、驱魔赶鬼等方式,来为自己为亲人消灾解难,化凶为吉,带来福运。

  2.摆脱困扰。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重大精神打击之后,变得心灰意冷、悲观绝望,便想以此来逃避现实。如有些人在失恋后出家当尼姑或和尚。

  3.心理安慰。有些人企图通过迷信活动来弥补一些无法挽回的过失,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其突出表现如通过做道场、请法师来对死者进行悼念,追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周。

  (2)地域的影响

  在一些特殊的地区有一些古老传统,信教是在他们出生下来就开始的。这个占据的人数也有一部分,但影响不是很大吧,因为这种信仰有一种被迫的感觉,虽然自小就开始了,但随着自己的学习,知识的逐步积累等等,在内心就不会去迷恋宗教,宗教的影响也就不会很严重。

  (二)大学生对信仰的认识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的第一、三、五,这几道题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心中的信仰占主流的是科学信仰。宗教信仰对他们来说,仿佛是不可能接受的。从这几道题的调查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对宗教的认识大多数人是说不清楚的,只知道是一种历史文化;对信仰的认识也知道一些概念;在宗教与科学的问题上大多数同学都意识到了科学的主导地位,认为科学是真理;对于宗教的认识上普遍认识是,信仰宗教是一种内心的需要、精神的寄托。

信仰调查报告8

  当代大学生是如何定义信仰的?我们是否有信仰?我们是否需要信仰?我们这一代大学水果真处于信仰危机的时代吗?针对这些题目,我和另一位同学于20xx年5月18日至20xx年5月27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中国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本群体的信仰现状认知、个人信仰现状、对信仰的需求认知及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并以此较深进的思考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题目。

  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问卷107份,有效问卷107份,有效率100%。针对回收的问卷,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作总结分析如下。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本群体的信仰现状认知

  (一)总体信仰现状认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过半确当代大学生觉得我们正处于缺乏信仰的时代,23.36%的被调查者则持反对态度。但是当我们问及“你是否有个人信仰”的时候,却有53.27%的人做出肯定回答,而有19.63%的人回答说没有个人信仰。从此处我们发现,这两个题目的答案是互相矛盾的。当过半的大学生正面地回答自己是有信仰的时候,却有过半的人在不知道这种现状的情况下表达了自己对当今大学生缺乏信仰的现状的担忧。这多少是受到了当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片面评价的影响,以为当今大学生是迷茫的一代,已失往了心中的信念。

  (二)大学各年级的信仰现状认知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们,有信仰的占了44.44%,无信仰的有38.89%,而回答不知道的有16.67%。对比二年级,48.98%的学生是已经有自己的信仰的,比大学一年级的多了4.54%,无信仰的占34.69%的比率,也可以看出是有所下降的,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信仰的则也下降到了16.33%。在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中,表示自己是有信仰的竟上升到了77.27%,比大学二年级增加了28.29%,无信仰的也忽然下降到了18.18%,这时只有4.55%的学生是不知道自己有无信仰的。有这些数据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个人信仰的比率也持续升高,而没有个人信仰的学生比率及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学生比率则持续下降。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经验的丰富,当代大学生会渐渐地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个人信仰。刚开始上大学,学生暂时还没找到目标,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他们能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什么对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他们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当代大学生自己都以为我们这一代是缺乏信仰的一代,根据上述数据,我们是否可以推翻这么一种社会偏见和怀疑呢?

  实在我们也不可以怪社会对我们的偏见和不信任,连我们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社会有怎么看到自信的我们?

  (三)有个人信仰的学生的信仰现状认知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以回答“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从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觉得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信仰的竟占了57.89%,持相反观点的只占到22.81%,而有19.30%的人是不知道我们大学生是否是普遍缺乏信仰的。

  有个人信仰的人,却觉得整个中国社会的大学生是缺乏信仰的,这是否会使他们自己产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呢?而偏偏在我们的中国大学生中,有过半的大学生是拥有自己的信仰的,这不得不说是我们自己误会了自己。

  二、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信仰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总体信仰现状

  在更深进的调查中,我们提出“你的信仰大致属于哪个范围”的选择题,通过数据发现,当代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有4.67%,信仰主义的有14.02%,信仰人间之爱的有30.84%,信仰某种关乎自己的利益的有7.48%,而明确提出自己信仰的是金钱的有0.9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心中是有信仰的,但是部分人又不能简单地将自己的信仰限定为某一个名词或概念。信仰人间之爱的人占了最大的比率,由此可见,很多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圣贤的主张、某种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而是对人间真情的积极态度。极少数的学生提出自己的信仰是金钱,如此看来,多少是受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另一个有相似出发点的题目中,我们从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有40.19%的大学生以为自己可以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最重要的是亲情,25.23%的人觉得自己主要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14.95%的学生的回答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从中我们不丢脸出,亲情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中是占有较重的分量的,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将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得到他人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动力,显现出独立自主的倾向。

  (二)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学生的社会追求

  用同样的分类统计方式,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从数据分布可以知道,在选择自己以为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个选项达到了最高的比重——40.00%,比总体分布的14.95%高出了25.05%,让人惊奇的是,“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个选项却达到了20.00%的比重,比总体分布的7.48%高出了12.52%,而“为了更好的生活”的比重却骤降了19.16%。这些数据可以说明,还在迷茫自己是否已经有了信仰或还没有找到信仰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更渴看得到他人的肯定。而同时,他们却没有其他大学生那么重视自我的生活质量,亲情的地位也及不上自己做出的成绩。

  由此分析来看,这既是一种欣慰,有是一种悲哀。欣慰的是比起总体的水平而言,他们更乐意为社会服务,而悲哀的是,亲情在他们看来已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求认知

  (一)当代大学生总体对信仰的需求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71.96%确当代大学生觉得自己需要信仰,而有17.76%的学生还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一个信仰来追求。另有不容忽视的现象是,10.28%的人做出了“我不需要信仰”的回答。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现状,我们做出了更深进的调查。

  当问及信仰的意义的时候,37.38%的大学生回答的是,信仰能够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鞭策自己朝着一个信念前进,使自己不会迷茫,生活布满动力。而20.56%的学生则表示自己并不清楚信仰究竟有什么用处,但在调查中却没有一个人提出信仰是完全没有用的。这说明,学生们都以为信仰对个体并不是完全没有用的,但是有部分人仍不知道或没有往有意识地感受信仰的具体意义,这一点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有10.28%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不需要信仰?

  由此,从上述数据,我们又不难解释以下这样一个现象:57.01%协助调查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行动上或者思想上是会按照自己的信仰信仰行事的。26.17%的学生回答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还没有意识到在平时生活中是否有这么做。但有16.82%的学生却表示,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并没有在行动上或者思想上是按照自己的信仰信仰行事。由于确信信仰的作用,不少人是遵从自己的选择的。

  (二)没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对信仰的需求认知

  以回答“没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我们从分类统计中可以知道,在回答“觉得自己是否需要信仰”的题目时,37.14%的学生表示需要信仰,25.71%以为不需要,而回答“不知道”的占了37.14%。也就是说,目前没有信仰的大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迫切地想找到信仰。另外同样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信仰,他们或者在迷茫,或者在犹豫。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样以这些“没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我们发现在他们之中,有45.71%的人并不清楚究竟信仰对自己而言有些什么意义。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影响他们信仰状态的因素。

  四、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

  由于很多高校都有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我们就此向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个题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能在精神信仰上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调查显示,56.07%的回答是作用并不明显,另有27.10%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以为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在高校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收到的效果并不明显,有些甚至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思考。

  五、总结

  (一)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误会

  由上述分析看来,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并不是如社会上所说的那样处于缺乏信仰的危机,情况还是乐观的。在分析到具体的信仰趋向时,我们发现,“爱”占了最大的比重,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并不是我们先定的传统意义上的对圣贤的主张、某种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而是对人间真情的积极态度。我们不妨可以这样以为,正是他们的信仰并不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所规定的范围中,导致社会上很多人觉得他们是没有信仰的一代。

  社会在发展,人的精神与思想也不断在改变,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主义等范围,而是越来越多元化,社会需要了解他们的想法,不要片面的误会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而大学生自己也需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被社会上被放大的负面现象打击,使态度消沉。

  (二)当代大学生随阅历丰富而找到信仰

  由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是需要个人信仰的,只要有渴看,就不怕没希看。固然有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个人信仰,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知道,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经验的丰富,当代大学生会渐渐地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个人信仰。所以刚进进大学的学生不必太过担忧自己的状况,当阅历越来越丰富,了解的事物越多,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有一定的能力往追求。

  而社会也需要继续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在他们感到迷茫的时候给予鼓励,而不要一味责备,帮他们一把,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信心。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一定不会让社会失看。

  (三)站在信仰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价值倾向的特殊性

  “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以为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个选项达到了最高的比重,比总体分布高出了很多,而出乎意料的是,比起总体分布而言,有更多的学生倾向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个现象比较特殊,站在信仰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倾向有不容忽视的独立性。表现为更倾向于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更渴看得到他人的肯定,但是亲情在他们的心中却显得没自我价值重要。这不得不说是受到了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还有待观察研究。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社会误解,要尽快让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真实的信仰及思想,能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整个调查显示的数据呈现出一种较为乐观的现象,但当代大学生出现的部分题目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信仰调查报告9

  伴随着近年我省社会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寻求从宗教中得到精神的寄托或者从宗教中寻求对生活事业家庭的某些庇护。因而宗教活动场所不断得到增建和扩建,信教人数不断增加,宗教的传播也越来越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

  (一)、信众年龄和性别结构。

  就信教群众年龄和性别结构来看,信教群众年轻化趋势明显,据一份20xx年的民间信仰调查问卷显示,20-25岁的信教人群占58.49%,数量还是非常可观的。受男女性性格特点的影响,女性更容易接受宗教的理念,服从宗教教规教义,因此,信教群众中女性比重是高于男性的。

  (二)、信众受教育水平。

  信众以受教育水平较低者为主,但近年出现受高教育水平群体信教人数不断增加的趋势。信众以 45 岁到 70多岁的.中老年妇女为主,她们受教育水平很低,不少人诵经认不全字,读的通却不晓得意。但总的趋势是信徒的学历是越来越高,高中生研究生比较多,博士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不少高学历的人专门皈依佛门,潜心佛法。

  (三)、信众信仰动机

  一、由于疾病或遭受大变故等,以寻求精神寄托。面对疑难杂症或没钱治病,有些人希望通过宗教来解决。 有一部分人相信信仰宗教或是信神可以治疗疾病,大部分的信 教群众,均是一些中老年人,且身体患有某些疾病。

  二、文化水平低,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年人希望以自己的虔诚,为子孙后代祈福 受到封建迷信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群众随大流,跟风随俗。

  四、信教能获得一定的精神慰藉。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有关文 化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人们精神文化匮乏,农村尤其严重。在 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对比精神文化匮乏更为突出。人 们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信仰宗教。

  五、部分人员借助宗教蛊惑人心,宣传不良思想。

  六、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信仰动机的功利性、信仰意志的脆弱性、信仰对象的多元性和对教义理解的模糊性等四个方面是基层群众宗教信仰基本特点。

  从整体上而言,这个群体大多处于社会底层,收入很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天灾、疾病、意外事故等往往使一个家庭一蹶不振。无论耕作生活,还是市场竞争,或者社会政治层面,他们均处于弱势地位。现实环境和社会制度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无奈,他们缺乏安全感、稳定感、保障感,加上教育程度和社会资源有限,他们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只好向神、佛和上帝之类寻求安慰,寻找寄托和庇护,希望得到冥冥世界诸神保佑,可以祛病去灾,求财得子等。

  一般而言,一个人只信仰一个教派。而我国一般的信教徒,大都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多数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点。

  对教义理解的模糊性导致信教仪式简单化、随意性。“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就求神拜佛”“心中有佛,佛自在”反映我国农民没有严格或强制式的信教仪式,随意性强。

  宗教传播人群呈现两极分化,有真正将宗教信仰作为指导生活的指针,真正渗透到意识形态中,将信仰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用信仰支配一切思维活动和日常生活。也有信教带有严重的功利性,希望通过信教而得到神的庇护,免除灾祸,祈求平安、财运、地位等。相当一部分信教群众信仰意志具有很强的脆弱性,稍稍遇到阻力或祈求没有得到满足便对信仰产生怀疑。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宗教在人民生活中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进而会带来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宗教问题是敏感问题,但只要处理得当就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面对宗教的大发展,党和国家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于宗教信仰不鼓励不支持但也不反对,对于实际的宗教工作中,政府应当积极适应宗教发展的新趋势,不断调整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引导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

【信仰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08-05

温州民间信仰调查报告04-07

高校生信仰状况调查报告12-31

最新大学生的信仰调查报告范文09-19

关于大学生个人信仰的调查报告11-28

信仰诗歌06-14

信仰的名言02-07

信仰随笔04-18

信仰的经典名言01-26

信仰的经典句子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