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

时间:2024-08-03 14:41:03 笔记 我要投稿

听课笔记经典(15篇)

听课笔记1

  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背景,必要性

听课笔记经典(15篇)

  (1)、规范教师专业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合格教师的专业标准

  (3)为职前职后培养提供目标参照

  (4)符合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5)在实际的考核录用方面、培养教师等方面的重要依据(6)完善中国教师标准中的基础文本

  二、研制遵从的原则

  1、教育专业化得时代要求

  2、要有较强的针对性,3、可行性、操作性

  4、关注现实情况,前瞻性和引领性

  三、思路和过程

  1、过程

  现状的调研国际比较测试形成阶段组建课题组修改文本讨论文本

  研讨会汇报情况、征求专家一线教师意见后来做进一步的修改,至20xx年11月通过

  四、标准的框架结构及其内容

  3个维度、13个领域、58个要求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1、职业理解与认识

  2、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4、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

  1、小学生的发展知识2、学科知识3、教育教学知识4、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

  1、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

  2、组织与实施能力

  3、激励与评价能力

  4、沟通与合作能力

  5、反思与发展能力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十六个字: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小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老师要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态度、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标准强调小学教师必须经过专业性的培养与培训,概括得非常精练。所以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教师。

  学生为本。小学老师要尊重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和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小学教育的目标

  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促进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促进小学儿童活泼成长。教师面对的主要是学生,把学生教好是我们的职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师德为先。儿童需要成人的呵护与帮助也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德为做人之本,教师更

  要有良好的德行,为人师表,没有师德不配教育学生。

  能力为重。小学教师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实施你的`教育教学策略,理论联系实践形成教

  育智慧

  终身学习。不断了解社会与教育的变革,做为一个人,都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老师更

  该如此。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五个特点

  1、科学性2、规范性3、基础性,4、时代性5、实践性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认同自己的职业是个专业性的,对自己工作要严格要求,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如同老师总结的一样,所有专业化的基础是专业标准。希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能引领更多的国培老师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老师。

听课笔记2

  科目数学

  课题《角的分类》点评

  听课记录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画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教师用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角,导入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生尝试给角分类。

  (2)认识锐角、钝角、平角、周角。

  学生自学课本;并交流自学收获。

  教师边用活动角演示边讲解周角的意义。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锐角、钝角、平角、周角?

  (4)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5)体验。

  a、提问:三角尺上各有什么角?用一副三角尺能拼出什么角?

  b、折角

  c、自由活动:谁能用身体动作表示锐角、直角、钝角或平角?

  (6)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略)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角分为哪几类?怎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1、复习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教学上利用尝试教学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新知识。

  3、练习的设计有梯度,能够考查出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

  角的分类听课笔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角分为哪几类?怎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听课笔记3

  授课教师:xxx

  年级(班):一(2)班

  课时:

  科目:数学

  课题:《认识整时》

  听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

  师:这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你们猜猜他是谁?对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孙悟空,孙悟空小时候淘气顽皮,上学总是迟到,每一天早上,别人都去上学了,他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于是师傅送给他一份礼物,大家猜一猜,师傅买了什么东西给悟空?生:闹钟。

  师:孩子们真聪明,孙悟空高兴极了,但是他不会看时间,他想请同学们和他一齐认识钟表,你们愿意吗?师:这天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认识整时。板书:《认识整时》

  二、探究新课

  1、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

  ①、出示第64页主题图。

  ②、出示8时、3时、6时,学生认读。

  ③、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④、小结整时的读法。

  三、课堂活动

  1、拨钟练习

  ①师拨钟,小组抢答。

  ②学生挑战拨钟。

  2、出示“小明的一天”学生独立填上这些时刻。

  四、全课小结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孩子们,时间是宝贵的,老师期望同学们都能做时间的小主人,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动画人物出现导入课堂,能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渗透“珍惜时间、爱惜时间”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3、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游戏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4、教学环节衔接不好,教师对使用不熟练。教学中出现了必须的失误,今后还将有待提高。

听课笔记4

  授课教师:xxx

  年级(班):六(2)班课时:

  科目:数学

  课题:《圆的周长》听课记录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识圆的周长。

  (2)揭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展开新课测量圆的周长

  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则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圆的周长。

  2.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3.教师甩动绳系小球,构成一个圆。

  4.小结。

  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1.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启发思考

  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2.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3.认识圆周率。

  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指导阅读第63页方框中的文字,了解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

  4.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三、初步运用,巩固新知1.完成第65页第1的第1题。

  2.完成第64页下面的“做一做”。

  5.看书质疑。

  四、照应启思,总结新课

  1、让学生动手操作去验证,去理解、探究出好的方法。

  2、老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新知识,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3、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把德育教育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值得我学习。

  4、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有兴趣。

听课笔记5

  近期,我阅读了《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一书,这本书立足于推进改革深化改革这一原点。丛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均来自于全国各地实验区的研究与实践。书中带着新课程的理念叙述着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激发着教师的热情,智慧与信心。全书共分5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与分析着课程改革的背景,平台,桥梁及如何正确进行说,听,评课,最后还展示了一组优秀案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也给正处在改革摸索阶段中的老师指明了方向,书中对于每一个理念的产生,操作,实践,与反思都有具体的一个过程与评析。因为这些问题均来自教师的实践,所以,读来仿佛觉得许多地方都是自己曾不注意的或是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尚处在迷惑中,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能通读本书,就会帮你疏理改革实践中的小阻碍,对有的章节还可以进行精读与摘录。

  目前,一些名校在作经验交流时,都谈到了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是推进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此,本书中就这个问题阐述了实践中的问题,摘录如下:

  1, 传统教研制度的弊端。传统教研关注的重点是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很不够,教研活动大多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这种教研方式效率不高,而且教师个体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长此下去就会导致教师视野狭窄,心态封闭,妨碍教师个体成长,有必要对教研组织的结构重新构建,使之产生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校的教研组织结构。

  2 ,构建新颖的`教研组织结构 :

  A 构建开放型的学校教研组,赋予学校教研组的内涵。

  B 建立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

  A 采用反思型教研模式。促进教师自我革新。模式是"听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这与荷兰学者柯斯根提出的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智不谋而合。

  B 建立说课,听课,评课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在读了这一章节之后,对于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颇有同感。专家评课就是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教育的行为及其今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当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意识到该场景所蕴涵的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联系与应用方式时,就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专家的评课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就如我数学组在教研活动中,就十分注重评课这一环节,当资深老教师评课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我们不曾意识到的环节,老教师却捕捉到了,并从理论依据出发,结合现场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反应融合在一起加以点评,听得我们心服口服。如: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性,适时收放,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千万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其走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来,这样学生的诸多潜能均被扼杀。这就是学生学得过死,思维局限的根源所在。经过老教师的评课之后。我们不仅知道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所以边进行学习此书中的有关理念,边结合自身的实践即时反思,共鸣,会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十分有益。

听课笔记6

  图片

  师:同学们,认识他吗?是的,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生:我知道老舍被大家称为人民艺术家,原名叫舒庆春。

  师:看来对他的了解还真不少,我们其实学过很多老舍的作品,你还记得吗?

  生:《母鸡》、《猫》、《骆驼祥子》、《草原》是老舍写的。

  师:你看,在我们小学阶段就要学那么多老舍的作品,由此,足以见得老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他,(出示)我想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了。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老舍的文字,一起走进他的——生:北京的春节。

  师:课前,咱们进行了预习,我来考考大家。这组词语谁会读?(出示)

  图片

  指名读,师:娴熟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做某样事情非常的熟练。

  师:非常熟练,就叫娴熟。“初旬”是什么意思?

  生:初旬应该就是某一个月的,前十天。

  师:对了,“旬”是一个时间单位,一旬是十天,那一个月就可以分成上中下三旬。上旬也就是这里说的“初旬”我们一起读:初旬。

  师:第二组词语,藏着很多多音字,谁会读?(指名读,并纠正读音,一起读)

  出示,第三组词,并指名读。

  师:非常棒,我要表扬xxx。这组词语呀,对于我们南方的同学来说特别难读,因为它每个后面都有一个儿化音,这是北方人习惯的。讲话方式经常会有一些儿化音,那我们南方人,讲话可能读这些就有点儿难读啦。(指名一组学生开火车读,然后全部一起读。)(5’30 ”)

  师:那把它们放到句子里,谁还会读?(出示,指名读,一人读一句。)

  图片

  师:真好,听大家的发音啊,感觉有点儿接近北京人啦,哎,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些儿话音去掉,读起来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我们合作着比比看好不好?我来读前面,同学们读没有儿化的句子。

  师:比过之后,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有儿化音的,读起来比较亲切。

  生:有儿化音的,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生:儿话音更符合北京人的习惯,也就说让我们觉得很有北京的味道。

  师:感觉像一个北京人在跟我们说话,听起来特别的亲切、自然。

  师出示:那么在文中啊,还有这样两个句子,谁会读?(指名读)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个两个句子里面,这两个词是我们平时我们不会用到的,这是北京的方言。那我们来猜猜看“老年间”是什么意思?

  图片

  生:以前,过往的意思。

  师:那“闲在”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闲在可能是清闲、悠闲的意思。

  师:你猜对了。用我们刚才对比读的方式,自己也比比看读一读,你觉得用上这些方言之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比较有北京味。

  师:我们感觉老舍这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面对面的对着我们聊天儿呢,所以老舍在文章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北京的方言,使得他的语言听起来尤其的亲切自然,好像在面对面的给我们讲故事,娓娓道来。那么,在课文中,老舍娓娓道来的是一幅怎样的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呢?

  师:课前我们用这样的一个思维图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我现在展现的是xxx的思维图。

  图片

  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预习单,对照一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xxx已经概括的非常准确了,对吗?那也可以对照着你的,如果有漏了的,咱们在预学单上补一补。

  师:先把预学单收一收,放在旁边。同学们这幅图,请你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图片

  生:它是按着春节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生:我还发现通过从某个时间做的事情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情写的详略。

  师:那么我们读完课文之后,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哪几天是详写的?

  生: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是写的最详细的,其他的大部分都是略写,寥寥几笔就可以带过。

  师: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这几天要详写?

  生:因为这几天是在北京过春节,最有特色的几天最能显出北京的春节的热闹的气氛,所以这几天要详写。

  师: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这几天尤为热闹,所以进行了详写。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一样能够反映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的,尽量详写,关系不大的,或者不太能反应的,我们要略写。只有做到了详略得当,才能够把重点突出出来。(14’20”)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跟着作者的笔触。先进入春节的第一天,就是——腊八。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的,请在文中划出来开始。

  图片

  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的这一句“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从这句可以看出北京人的语言是十分有趣的。也可以看出,北京人说话的时候会带着一些俗语,说话有意思。

  师:你发现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俗语觉得很有趣,老舍的文字中常常会用到一些有意思的俗语。哎,你读到这个句子,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这一句比较夸张,因为他说冻死寒鸦,就算特别特别冷,也不可能会冻死寒鸦。用上这句话就让我们觉得十分有趣有趣,而且那天的天气特别特别冷。

  生:我觉得这句很有意思:“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我觉得他用了夸张的手法。它只是一锅粥而已,而且只用了这这些材料中的那么一点,但是居然就说它是小型的产产农业产品展览会。

  师:老舍笔下的腊八粥我们来看是这样的。(出示)读一读这腊八粥什么感觉?

  图片

  生:它里面的料很多,感觉很好吃。

  师:那我们来比较一下,你看,上面是老舍笔下的腊八粥,下面是我们的阅读链接中斯妤写的,过年的这些食物。你发现他们俩在写这些食物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我觉得老舍写的文章都是非常详细的,他用了括折号,括号等符号标注的,认为我们可能不会理解的地方,让我们读起来非常一读就懂。而斯妤的那篇除夕看起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杂枣咸味年糕,非常不理解。

  师:写法不一样,老舍是把腊八粥这一种食物写的特别详细,而斯妤则向我们展现了多种食物。以此来衬托除夕的热闹,对吗?那同学们说腊八粥一读就懂。我们来看老舍是怎么把这复杂的腊八粥写清楚的.呢?

  生:他本来是写着与各种干果,然后老舍在后面加了一个括号,他怕我们不知道各种干果里面有什么,然后用括号把里面的东西给列出来。

  师:是的,他用了几个很特别的符号,首先用破折号告诉我们有哪些材料,生怕咱们还不懂,于是再加了一个括号,读老舍的文字,经常会看到破折号和括号。他要把一件事讲的明明白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我们一读就懂,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觉得非常的朴实,但又非常的明白,不会故弄玄虚,所以一读就清楚了。

  师:然后,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哪里让我们觉得也挺有意思的?

  生:他写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因为这时候是农业大丰收,农民就觉得自己丰收很自豪,让我感觉很有趣。

  师:一种很自豪的感觉,读出来了。当你读到自傲这个词语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人们是用怎样的一种心情在煮腊八粥?

  生:十分骄傲的心情,感觉这一锅粥里的东西都是自己拼搏了一年的战利品。

  图片

  师:所以熬着粥,脸上则带着一种自傲的表情。你看,多么生动,就这样一个词语就写出了我们煮腊八粥时的这种心情,一种喜庆热闹就出来了。

  师:老舍他自己这样说。(出示)

  图片

  他说,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你看,老舍的语言是非常亲切自然的,又是非常朴实明白的,他把这种语言称作俗白语言。就是我们读起来一读就懂,一看就明白的语言。但是在这样俗白的语言中,又藏着像我们刚才感受到的自傲这样的生动的语言,是不是?比如说刚才小米也讲到了这一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小米刚才觉得,很有意思,哪位同学也来聊聊,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

  生:因为农业产品展览会就是里面有很多的农业产品,他把这个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可以写出腊八粥里面的用料十分丰富。

  师:虽然粥很小,农业产品展览会感觉很大,两个好像差距特别大。但是刚才xxx帮我们分析啦,又好像特别巧妙,他们俩是有共同特点的,对不对?像这样出人意料的,但仔细想想,又好像特别巧妙的比喻。老舍称之为经道的比喻。他说没有比一个筋道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

  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老舍的作品。你还记得这些比喻句吗?(出示)

  图片

  你看,用来比喻的东西都是很普通很常见的。但细细一品,好像这样的比喻又是最恰当、最恰当的,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东西去比喻了,对吗?这就是老舍的筋道的比喻,所以在它俗白的语言背后,其实藏着的是他语言的生动和有趣。

  师:同学们,老舍的俗白语言,首先体现在他语言的亲切自然和朴实明白上,但在这基础上,他又用他超高的语言功底,使得简简单单的文字却又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这才是真正的俗白。(24’25‘’)

  师:我们不妨再来看这段文字。(出示)

  图片

  生: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师:俗白语言就是在朴实中生动,在朴实中有色彩。带着对俗白语言这样的理解,我们来读课文的第二段,你能不能从他的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老舍的俗白语言体现在哪?

  生:“把蒜拌泡着,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前面说还要泡腊八蒜,后面还把怎么泡腊八蒜说了,就是很俗白。

  师:非常的清晰,我们一听就懂。

  生:“到年底蒜泡的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从这一段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感受到这个腊八蒜是非常美味的,非常好吃的。知道了它的颜色,也知道了它的味道。

  师:是的,对我们南方孩子来说,腊八蒜见都没见过。但读了之后,我就知道了。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是他朴实明白的语言。那生动你有感受到吗?

  生:这里写了蒜泡的色如翡翠。我从“色如翡翠”看出他的语言很生动。翡翠是非常精致的,精美的宝石,那么色如翡翠,一下子,我们就觉得这东西十分美味,十分好吃,很想尝一尝。

  师:比我们写颜色绿了,要好多了。这就是生动。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高醋”吗?可以猜一下。

  生:是用高汤泡的醋吗?

  师:所以啊,不是北京人可能就不太理解。高醋啊,在北京的一些饭馆里,为了区别桌上的醋和酱油,往往把醋放在高的瓶子里,酱油放在矮的瓶子里,所以北京就有高醋矮酱油的说法。你看,原来这里也藏着很有意思的北京的方言俗语。我们从这段文字中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老舍俗白的语言特点。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生接读: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请同学们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看清楚上面的要求,先各自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到老舍俗白语言特点的语句或语段。在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然后选择一处进行重点讨论,并记录讨论的结果。请组长组织组员开始学习讨论。

  图片

  师:我看讨论的声音渐渐轻下来了,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小组的学习任务了吗?哪一组先来汇报你们学习的成果。

  生:我们找到的是第12自然段的第二至三句,“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她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玄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半像是办喜事,火赤而美丽。这句话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元宵节和除夕与大年初一进行了对比。因为我们知道除夕和大年初一也都是在这篇文章中详细写了的,肯定也都是很热闹的,但是元宵节呢,比他们两个还要好,这就突出了元宵节的热闹和美丽。同时它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街上的热闹的景象比作是办喜事,这就让我们感到十分有画面感。

  师:这个部分,那你们组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第一句,用了一个括号,他说元宵,括号里面说汤圆。因为我们南方人都把他这个元宵叫做汤圆,所以,他如果说元宵的话,我们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一说或者叫汤圆的话,我们就知道了,原来元宵是汤圆。

  师:这么一个小细节对吧?生怕读者不明白,你看老舍的语言明白如画,但又是非常生动的,这就叫俗白的语言。还有吗?

  生:我们研究的是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写了货摊子卖的货,补充说明卖的东西,这样子更加详细,然后让人一目了然。第二句“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的更快一些。”他说让孩子们的心跳的更快一些,让人感到更加生动形象,其实就是让孩子们更开心。

  师:我们仿佛心跳也快了,就是激动。但老舍不说激动,他说让心跳的更快一些,多好的语言啊。继续还有吗?

  生:我们组研究的是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一句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过小年已经非常热闹了,然而他还说这是春节彩,也预示着春节也会更加热闹。

  师:而且说过小年是春节的彩排。就更能说明小年这一天,很重要。

  生:第二句: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相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老年间”、“一擦黑儿”这些俗语,就更能体现老舍这种切的感觉。

  师:老舍这样亲切的语言在给我们讲了一个春节的(习俗)。他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小年这么一回事儿,原来是要送灶王,你看一读就懂,还有吗?

  生:第三句: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型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型。就是我们本来是不知道麦芽糖与江米糖大概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他后面解释糖型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让我们一读就能明白江米糖跟麦芽糖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师:是的,一读就懂,又不乏生动。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第四句: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就是这里他写为什么要买糖,糖买来之后有什么作用,我们就感觉非常的清楚。

  师:一读就懂,把这个习俗讲明白了。这组同学我觉得,完成的特别好,他们把这个语段读的特别的细,分析的特别透。再请一组吧。

  生:我们组选择研究的段落是第四段,儿化音的句子有很多。比如说,那个带有北京味的儿化音就有很多像买杂拌儿。零七八碎儿听起来就非常的亲切,非常的接地气,让人感觉老舍先生就在跟我们一起聊天一样。还有这一句,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孩子们对杂拌儿的喜爱,众所周知,饺子都是很好吃的,孩子们为了买杂拌儿,甚至可以牺牲吃饺子的机会,体现出了孩子非常喜欢吃杂拌儿。而老舍先生这这句话让我们一读就懂,表达的十分生动。我们南方人一般是不懂杂拌儿的,但是老舍先生就把杂拌儿什么做的也清清楚楚告诉我们,甚至把它的规格也说了,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当然第一次我读这个的时候不懂高级的没有皮。老舍先生可能也知道我们会不懂,然后就告诉我们普通的是用带皮的榛子,我心里就懂了这皮是什么意思,同时也体现出了老舍的语言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师:你对他的评价可真高。我觉得他就在展现自己是怎么来读这段文字的。读着老舍的文字,他其实像在跟老舍在对话。讲到这儿不懂,老舍马上给我补一句。就是用这样的补充说明的方式,老舍把文字写得清清楚楚。

  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他们组讲到的这个自然段里面其实还藏着一个小秘密。你们看原文,其实是这样写的。我把里面最大的不同用红色标注出来(大事)。这样的三件事是大事吗?就买点吃的,买点玩的算大事吗?老舍却说这是大事,生:这三件事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

  生:感觉他好像和我们小孩子一样。

  师:说到了我们心里,说到了孩子的心理,是这个意思吗?他懂孩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老人乐呵呵的看着孩子们在计划着怎么过年,也很生动有趣。

  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老舍的文字,我们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俗白的特点,语言亲切,自然朴实明白,但又不乏生动有趣,就像他说的那样——

  生: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师:就像作家曹郁评价的一样,他的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这就是老舍,这就是老舍的文字。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他俗白的语言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他笔下北京的春节,去看看北京孩子们的春节,是怎么样的?让我们在其中找一找北京孩子们过年的趣味。同时,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咱们过年的独特趣味,这节课咱们先上到这儿。

听课笔记7

  课前谈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板书:天堂)

  让学生就杭州(天堂)发表见解

  一、揭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选读。

  挑自认为最优美或最生动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2、同桌互读

  3、点评

  师:学会欣赏往往是进步的开始。

  三、局部感悟

  1、选择角色,朗读展示。

  师:大榕树生机盎然,鸟儿们活力充沛,选择树还是 鸟?

  选择树的同学齐读(7、8段)

  选择鸟儿的同学齐读(12、13段)

  2、树、鸟分组对话。

  1)细读描写树、鸟的段落,找出描写各自特点的词

  写在黑板上,允许同桌讨论(可以是文中,也可自己想)。

  2)梳理已呈现的词语

  学生观察,自主上前修改或擦除重复词语。

  3)选用、串连词语做第一人称介绍。

  自由选择、组合准备上讲台介绍

  树:......

  鸟:...... (争锋相对)

  四、换位整合

  1、教师介入导向:文中的`树和鸟应该是什么关系?

  2、变换角色朗读。(欣赏、体验)

  1)分角色朗读。

  2)谈体验

  这次读下来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谈体验。

  师:互相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和谐

  3、教师引读第13段。

  现在允许我也吐露一下心声......

  五、拓展体验

  1、假如你是小画眉,此时会有什么感受?

  你可以像歌唱家那样唱一唱。

  你可以像诗人那样读一读。

  你可以像画家那样画一画。

  可以组合、合作完成。

  2、交流共享

  《画眉之歌》

  诗、画

  打油诗

  诗歌......

  结束语(师):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听课笔记8

  授课教师:xxx年级(班):四(2)班课时:

  科目:数学课题:《角的分类》听课记录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画两个大小不同的`角。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教师用出示不同大小的角,导入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生尝试给角分类

  (2)认识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学生自学课本;并交流自学收获。

  教师边用活动角演示边讲解周角的好处。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锐角、钝角、平角、周角?

  (4)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5)体验

  A.提问:三角尺上各有什么角?用一副三角尺能拼出什么角?

  B.折角

  c.自由活动:谁能用身体动作表示锐角、直角、钝角或平角?

  (6)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略)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角分为哪几类?怎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1、复习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教学上利用尝试教学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新知识。

  3、练习的设计有梯度,能够考查出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状况。

听课笔记9

  这是徐老师第二次给我们上这节课,听了以后总体的感受:课很精致、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得很巧妙,特别是学习应用,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教者课前准备非常充分,对教材钻研的很深。

  一、故事导入,激起学习热情。

  教者以《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导入观察,很富有启发性。先声夺人,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有眼睛的幸福,这样的幸福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看清了事物,同时也向孩子无声地灌输了盲人因为没有了眼睛,靠手摸,得出了同一个事物因为摸的点不同,会给人形成不同的印象。孩子学习的兴趣立即大增。

  二、利用图片实物的比对,巧妙地突破难点。

  教学主要内容时,先以孩子身边的事物照片观察,引导初步孩子明白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我们所见到的是不一样的。得出这一结论后,就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观察小猴

  教者让孩子们分坐在猴子的四边,并帖出了从四个方位拍摄的四个图,这一设计方便了孩子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表述,同时又让没有观察对的孩子有了一个比对的对象。再通过教者灵活的教学机智,引得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观察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结果也不一样。

  因为有了上面的比对,不断地换位观察,孩子们在活动实践中很清楚地撑握了观察图的方法。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分清一幅图的观察点,很轻松地解决了。

  光达到这一点还不够,教者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楚地明白辨别的方法,还教给孩子们画图的方法。

  三、适宜的拓展,让孩子们再掀思维的热潮

  好的'教学不仅能完成课本中的知识,如果能不失时宜地进行适度的拓展,那孩子们的思维就会得到激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学习内容。

  教者在本节课中,小结内容后,抛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都不一样呢?抛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立刻讨论开了,并且比划着,说明着自己的理由。我想下课后,孩子们也会不断地思考的。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思考去观察世界,我想这应该是这节课最终的目标。

听课笔记10

  《回声》一课是用科学童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教学这一课,要让学生在识字,读文的基础上,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一定的自然知识,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欣赏课文中精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王教师执教的二年级第三册《回声》一课的教案,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突出:

  1、读的训练扎实有效,达到了以读促悟的目的。

  以读为本,这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也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

  这节课王老师在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悟情、悟理)上作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王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了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初读时,以学生的自由读为主,学第二段时采用教师范读,对青蛙的两次说话和它的回声采用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教师的引读来理解。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动作读,亲身感悟到“捡”“扔”等词语的用法。

  由于教师重视了读的训练,所以学生对回声的理解水到渠成,也能根据小青蛙对回声的认识的变化,读出赞美、奇怪、欢乐等不同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收到了较好的朗读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在一节课当中,学生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就应点燃学生求索的火花,鼓励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探究,主动发展。黄老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看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从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当中梳理这节课要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而现在的孩子在读书过程中往往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所以王教师引导学生“不读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圈圈划划,标注重点的句段和词语。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一课中,学生对回声的理解是难点。现在大多数孩子对回声的了解只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要让学生对回声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王老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外,还运用图片和声音等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揭开回声的奥秘。比如对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在桥洞下面的叫声的演示和课堂结束时对山谷、礼堂等不同场景回声的演示,都加深了学生对回声的理解。

听课笔记11

  快速阅读:

  1.意群阅读法,阅读速度一定要快,勇敢的省略,记住:看题时间要比看文时间长

  2.重点看文章的.结构和态度,不关心内容,大胆取舍,该跳过的就跳过

  理论内容无用,观点涉及人物,谁在说,方法评价最重要。

  3.生词、词组:名词采用缩写;动词、形容词根据上下文推测含义

  4. TS和重点语言现象仔细阅读,其它略读或不读。不能理解的快速掠过,切记停留!!!

  5.看选项顺序:

  大写 最高级、唯一性 特殊疑问句

  若实在找不到,则蒙A或B。

  6.不要精读,不要回头读,不要试图记住细节,不必了解文章的意思,速度一定要快,一定要作笔记,时间不够看首段和各段首句

  阅读中的删减

  a)所有论据都可以省略:例子,类比,比喻

  b)顺接关系

  c)冒号后,分号后,破折号后

听课笔记12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 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卢老师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使卢老师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听课老师们感到了一些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56÷X =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两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形如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还有 X÷1.1=3这样的方程的解法。

  总之,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从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模式。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听课笔记13

  近期我阅读了《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一书这本书立足于推进改革深化改革这一原点。丛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均来自于全国各地实验区的研究与实践。书中带着新课程的理念叙述着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激发着教师的热情聪明与信心。全书共分5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与分析着课程改革的背景平台桥梁及如何正确进行说听评课最后还展示了一组优秀案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也给正处在改革摸索阶段中的老师指明了方向书中对于每一个理念的产生操作实践与反思都有具体的一个过程与评析。因为这些问题均来自教师的实践

  目前一些名校在作经验交流时都谈到了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是推进教学质量的要害。对此本书中就这个问题阐述了实践中的问题摘录如下:

  1 传统教研制度的弊端

  传统教研关注的重点是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很不够教研活动大多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这种教研方式效率不高而且教师个体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长此下去就会导致教师视野狭窄心态封闭妨碍教师个体成长有必要对教研组织的结构重新构建使之产生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校的教研组织结构。

  2 构建新颖的教研组织结构

  a 构建开放型的学校教研组赋予学校教研组的内涵。

  b 建立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

  a 采用反思型教研模式.促进教师自我革新.模式是听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这与荷兰学者柯斯根提出的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智不谋而合。

  b 建立说课听课评课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在读了这一章节之后对于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颇有同感.专家评课就是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教育的行为及其今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当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意识到该场景所蕴涵的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联系与应用方式时就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专家的评课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就如我数学组在教研活动中就十分注重评课这一环节当资深老教师评课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我们不曾意识到的'环节老教师却捕捉到了并从理论依据出发结合现场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反应融合在一起加以点评听得我们心服口服.如: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性适时收放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千万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其走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来这样学生的诸多潜能均被扼杀.这就是学生学得过死思维局限的根源所在.经过老教师的评课之后.我们不仅知道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所以边进行学习此书中的有关理念边结合自身的实践即时反思共鸣会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十分有益。

听课笔记14

  9、放录音儿歌《百家姓》。(课间操)

  10、导出“骆宾王”(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收集也还真知道不少呢!

  11、你知道骆宾王的哪些事?

  12、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咏鹅》(2生)

  13、有感情地朗读。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齐读,背诵。

  14、想象当时骆宾王写诗时看到了什么呢?(10生)/9:06学生说:骆宾王看到“咏鹅”说明他不懂这个题目的意思。老师应加以引导。

  15、做一做,玩一玩。让学生自己选择,有些写诗,有些配图,有些既写以画。

  16、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送给他人。9:15/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总评:

  1、充分挖掘了本地、本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姓氏与本班学生的姓氏相结合。并适当补充本地名人骆宾王的信息。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学本班同学的姓氏。自己去学骆宾王的`诗。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

  3、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帮助他。

  4、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比较多,让学生从身边学起,通过读、画、找、玩、唱、写、收集等多种方法,学习语文。

听课笔记15

  听课记录

  一、创设运动会情境,谈话导入。

  二、用正方形创造测角工具,初步把握量角要点。

  1、寻找工具测量直角。

  (1)出示棍与地面成直角图片

  (2)指名指一指图中角的顶点在哪?边在哪?

  (3)指名度量,并说一说过程?

  三、优化量角工具,认识量角器,初步感受量角方法。

  1、细分量角工具。

  2、认识1度角。

  指导写法,说一说小圆圈写在哪了?(预设:右上方)

  (课件演示:180个1度角)

  3、认识几度角,理解量角的含义。

  (找到90度角的位置,说一说从哪到哪是90度。

  4、认识内外刻度线。

  给量角工具标上刻度,产生简化标数的需要。

  (3)美化量角工具,课件演示长方形量角工具变成半圆量角工具的过程。

  (4)量两个开口方向不同的角,使学生产生再标一圈刻度的'需求。

  (5)完整介绍量角器

  四、练习量角,进一步明确量角的方法要点。

  1、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巡视。

  2、展示错例,明确方法。

  3、总结量角方法。

  五、全课总结。

  1、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

  2、有效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3、通过观察量角器及课件的演示,更好地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新知识。

  4、课件的使用还不熟,现代教育技术还有待提高。

  数学听课笔记:通过观察量角器及课件的演示,更好地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新知识。

【听课笔记】相关文章:

听课笔记07-21

小学听课笔记06-30

听课笔记[热]07-22

听课笔记范文07-15

【优】听课笔记07-31

小学听课笔记范文06-30

[专题范文]听课笔记范本03-28

[集合]听课笔记15篇08-02

[优]听课笔记15篇07-31